2023-2024学年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9 6:0:3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ㅤㅤ朱光潜说:“诗教就是美育。”这说法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其样态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巨变,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ㅤㅤ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也与现代诗教曾强烈表达过的“无功利”的诉求一样。现代诗教提倡“纯诗”,极度强调形式、技艺的自足性,以抵制长期附加于诗歌之上的种种“外在”要求。其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诗性”“诗意”,都不是诗歌“无功利”的浅表的代名词,也不是用于粉饰生活的缀物。实际上,“诗性”显示了一种独特的创造能力,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也不应被当作遁入“世外桃源”的托词,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正如朱光潜所言:“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
现代美育塑造“完人”的最终目标,也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而现代诗教对人的诲示就不限于心智上,而更在于一种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产生的创造力。
ㅤㅤ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诗歌之美育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弥合“人心”,更具有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材料二:
ㅤㅤ音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语言穷尽之处,音乐可以表达,思维无法触及之处,音乐能够揭示心灵深处的情感。经典音乐是美的艺术,是对自然、宇宙、生命美的赞叹,是人类灵魂深处智慧和人格的流露,它蕴含着人性的柔美和天地的宽阔。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还能“体现更高的理想、视角和意志,能够提升我们低劣的本能和欲望,启悟我们回归更高贵的自己”。音乐是高贵的,这高贵来自音乐本身的内涵与张力,它能给人增加自然散发的光辉。
ㅤㅤ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美育精神深远流长,热爱音乐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孔子至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于此乐者,不图为乐至于此。”说的就是孔子在齐国听到了舜帝时代的《韶乐》,三个月的时间不知道肉味的诱惑,没想到演奏和欣赏音乐能达到这个程度。音乐不仅仅是用来让自己快乐的,它还可以让别人一起快乐。它不仅仅是让一个人自己品行端正,也能起到正人的作用。《礼记•乐记》中有“礼者,序也”“乐者,和也”。音乐和精神应该是和谐平衡。弹奏或者欣赏音乐,可以使我们放弃心灵的烦恼,世俗的欲望,放弃一切不平等的念头,而求与自然合一,求得心灵的平和。所以音乐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是我们生活的必需,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ㅤㅤ中国是崇美、尚美的国家,中华文化始终呈现出美的创造,彰显出美的品格。我们应当从孩子们音乐抓起,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摘编自刘力扬《经典音乐,为孩子绘就生命底色》)
材料三:
ㅤㅤ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来说,王国维最大的学术贡献就是“完全之人物”思想的构建,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王国维从人的身体及精神两部分协调发展的视角,明确提出教育虽然要注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然他部分亦人之所以为人之一成分,故不可不加之于目的中也”。因此,教育要以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为目的。“故教育者即体育、智育、情育、意育也。”
ㅤㅤ同时,他把知、情、意三者的理想境界理解为真善美的体现,提出了教育必须注重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实现知、情、意的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培养“完全之人物”。
ㅤㅤ王国维还旗帜鲜明地对德、智、体、美“四育”进行了功能定位。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智育”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教育,“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关于“美育”,他认为美育是人高尚之快乐。
王国维堪称中国美育第一人。在他看来,美育与智育同样重要,且具有独立的功能,其价值在于培养人们的“美情”。人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愉快之感,对于丑恶者有一种不快之感,“而此快不快之感情,非以供何等之利用,而对美丑自身而起者也。如此对美丑之快不快之感,名之曰美情。”美情是培养个人高尚情操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与人一种高尚之快乐;抑卑下之快乐;预防举动之粗野、罪恶之不洁等,故为人生之必要之感情也”。他提倡通过清洁、有序和文明举止所营造的环境之美,大自然所具有的天然之美,绘画、诗歌、音乐所具有的视听之美,道德的行为之美,来唤起人们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达到美育的目的。
(摘编自胡德海高闰青《王国维的早期教育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教之美育作用中的诗歌,主要指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已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与魅力,在美育上也就发挥不了多少作用了。
B.本身的内涵与张力,让音乐不仅成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成了人生最大的快乐与提升人低劣的本能和欲望的途径。
C.材料一提到的古典诗歌,材料二援引的孔子听《韶乐》,这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中华民族有崇美尚美的悠久历史与优良传统。
D.材料三中,王国维的“完全之人物”指的是在四育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的人,材料一中的“完人”指的是全方位完善自我,二者有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告诉我们诗教在“无功利”的主张上与“完人”的最终目标上都具有了美育的意义与作用。
B.显示独特创造能力的“诗性”与体现美与善协调的“诗意地栖居”并不能反映诗歌的“无功利”性。
C.通过弹奏或者欣赏音乐,能够使人达到精神的和谐平衡,求得心灵的平和,所以音乐是美育的一部分。
D.材料二从音乐的特性和能带来快乐、校正品行的作用上说明了它的美育性及学习它的必要性。
(3)下列各项中,属于古典诗歌美育教育的一项是
A.《经典咏流传》以演艺圈人士或普通人为代表的经典传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经典诗词,带领观众在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
B.《中国诗词大会》以中华优秀诗词为内容,为营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比赛场面,节目还运用了舞蹈、动画、音乐等视听手段,来增加诗词的感染效果。
C.《朗读者》这个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朗读经典,实现了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
D.在当代生活中,有的活动是需要古典诗歌来增加点典雅的文化仪式感的。如北方一大学图书馆馆庆,就组织人员发起了律诗唱和集会。
(4)材料一是怎样论证“诗教就是美育”的?请简要说明。
(5)王国维的“四育”里,现在的“五育”里,都有“美育”,请结合材料谈谈美育的重要性。组卷:1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播出的节目《黑鹰少年》在网络平台上收获9.5分的观众好评;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中的单元剧《热爱》也_______大众对发展青少年足球的讨论。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
比赛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胜负,也在于奋勇拼搏的精神,“激活”观众心中的热血。单元剧《我们这十年——热爱》中,刚来到学校任教的中学教师张雷,开始还_______的,但看着他带领的校足球队在训练有素的对手面前溃不成军,眼眶泛红却只能躲闪着孩子们求助的哭喊,屏幕前观众的内心也被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折感击中。但正因如此,随着校足球队知耻而后勇的进步,观众也深切体会到那种艰苦训练所带来的澎湃向上的激情和力量。
体育类影视作品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人物塑造,也体现在对当下体育运动新风貌的_______。例如大凉山交通不便,如果没有现代化传播手段的普及,一群打篮球的孩子也很难被外界关注到。瓦尔阿木不仅是孩子们的教练,同时也是球队的“运营经理”,他通过拍摄短视频以及手机直播的形式把孩子们训练和比赛的镜头分享到网络上,引发了大众的兴趣,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拥有超过37万粉丝。网络传播和热度让这群孩子有机会从大凉山深处走出来,一步步走到_______的现代化体育场馆——今年10月,凉山黑鹰队的这群孩子甚至受邀在2022—2023赛季CBA常规赛揭幕战上亮相,也让雏鹰振翅越飞越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引发 三翻四覆 呈现 举世闻名 B.生发 三心二意 浮现 举世闻名 C.引发 三心二意 呈现 万众瞩目 D.生发 三翻四覆 浮现 万众瞩目
A.这些作品通过热血的故事,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
B.这些作品通过热血的故事,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递给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
C.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
D.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递给观众。组卷:69引用:4难度:0.6
七、语言运用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是符合其个性的。在第二十二回中,贾母替宝钗做生日,请了戏班演出之后,贾母赏了小旦和小丑两个孩子。这时“甲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乙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丙也猜着了,亦不敢说。丁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丙听了,忙把丁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
(1)请依据人物性格判断甲、乙、丙、丁代表的人物依次是A.贾宝玉 王熙凤 史湘云 薛宝钗 B.薛宝钗 史湘云 王熙凤 贾宝玉 C.史湘云 贾宝玉 薛宝钗 王熙凤 D.王熙凤 薛宝钗 贾宝玉 史湘云 组卷:2引用:1难度:0.7 -
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虚室生白”,这句话出自《庄子》。庄子想说的是,生止于满,而源于虚。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轻轻放下过去,眼光投向未来,由满入虚,于是,空而后生,这就是“虚室生白”之意。
正如一棵树,经历了春的初生、夏的繁茂,于满满当当之时,就会停下生长的脚步,由满入虚,直至下一个年轮的开始。秋冬的萧条,由满入空。而这样的虚与空,为来年的生,腾出了空间。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组卷:3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