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东方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瘟而实腴”,质与瘫是诗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就风格而言的。要实现这一风格,王希杰认为重要的方法是“不用或少用形容词之类的附加成分,不用或少用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老实地叙述事实,铺陈景物,解剖事理”,当然,只是平实地描述,是无法由质瘤而生绮腴的,必要的形容、描绘必不可少的从选词手段“我”讲,形容与描绘重在准确、恰到好处,而不在繁多、堆砌。用准确的词汇,在适当的位置加以形容和描绘,这既考验作者的写作能力,实际也能表现其内在精神。有些诗人意多而笔繁,有些诗人性简而笔淡,其间本无高下,若有意伪饰,欲以堆砌修饰的方式创造某种外在于己的风格,往往会在准确性和适当性上露马脚。从这个意义上说,准确性与适当性正是“形容”最关键的尺度。
陶诗《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岛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级,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捕我国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供。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诗中曰“欣”“爱”,曰“欢然”,曰“乐”,可谓三复斯言,这是不是过度堆砌呢?不是的。诗歌层次井然。三、四句的“欣”“爱”就居得其所而来,而且二字互文,乌欣即人欣,人爱即乌爱,“观物观我,纯乎元气”;“欢然”,则是承耕种得眼、闲居无人而来。闲而不劳;常至于无聊;劳而不得闲,便要堕入困窘;劳而得闲,更兼无人打扰,准备酒菜,以佐读书,自然有欣然之意涌动心间。以上机缘巧合,条件圆熟,终于畅快读书,人生之乐,何可言战。诸字各有用处,相承相显,而绝不会有过度之弊。可见重复不等于过度,单一不等于适当,适当与否,看的是选词造句与全篇的配合,看的是其安排的位置。
要读懂陶诗,除了分析其适当性,也要注意其准确性。《移居》(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展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素心”一词,为诗歌关键。诗中之“素心”,是素朴之心,清人方宗魂谓“‘素心’即淡泊宁静之意”,是也。这个意义用法大概是陶渊明的创造。诗中说南村多素心人,这是诗人移居的最大动力,可见诗人自己也是素心人,才能惺惺相惜。那什么是“素心”?“弊庐”二句是素,简朴安贫之素。但素朴不等于寡淡平庸,一个“奇”字,一个“疑”字,生动写出了诗人活泼泼之胸怀。于是我们知道这“素心”素如流水,非一潭死水。安贫、好古,这是正面写“素”,好奇,这是补充发展“素”。一个“素心”被层层展开,既生动,又准确,这的确是大诗人的手笔。
(摘编自刘奕《形容的尺度:陶渊明诗歌的选词手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对陶诗评价极高,认为其不用或少用附加成分和修辞,达到了“质而实绮,瘤而实腴”的境界。
B.陶诗通过老实地叙述事实、铺陈景物、解剖事理来抒发情致,表现出其写作能力,更表现出其内在精神。
C.不同的诗人用笔繁简不同,但鉴赏者更欣赏性简而笔淡的诗歌,陶诗便胜在性简而笔淡的创作风格。
D.欣赏陶诗,除品味其选词造句与全篇的相互配合,即“形容”的适当性外,还应品味其用词的准确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苏轼对陶诗的评价谈起,明确中心论点涉及的两个“最关键的尺度”,为下文具体阐释张本。
B.文章整体采用总一分的论证结构,第二、三两段分别阐释“形容”的“适当性”和“形容”的“准确性”。
C.“这是不是过度堆砌呢?不是的”运用设问,既与第一段的反面论证呼应,又引出后文的深入分析。
D.文章除运用引用、对比论证外,还举《读山海经》(其一)的实例、证明陶诗用语的生动、准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容、描绘在诗歌创作中必不可少,但形容和描绘重在用词准确、恰到好处,而忌讳用词繁多、堆砌。
B.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其一)中多次重复运用表达欢欣的词语,却因全篇层次清晰,不使人生堆砌之感。
C.诗歌用语是否恰当,不能只看其是重复还是单一,关键还要看其安排的位置,看选词造句与全篇的配合。
D.陶渊明在《移居》(其一)中,以“素心”一词表达了淡泊宁静之意,但淡泊宁静绝对不是寡淡平庸。组卷:6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走进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田洼智慧农业园,一派生机盎然的丰收景象。工人们搭载轨道升降机,在一排排无土栽培立体高架中采收蔬菜。
4万平方米的智能化玻璃温室内,一块弧形屏幕实时显示园内各区域的温度、湿度等数据。“园内有160多个监测点,可以实时监测并发回数据,用大数据管理作物生长。”园区负责人潘海燕介绍,园区采用60余项“5G+农业”新技术,种苗选育、水肥管控、产品溯源等全面实施数字化管理。
田洼智慧农业园是宿城区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宿城区大力开展数字农业建设,目前已建设智慧农业基地8个,全区接入省物联网平台的企业43家,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占比25%以上。宿城区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规模生产主体实现了“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全区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平台注册的生产基地达116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比例超过90%。
宿城区委书记陈伟介绍,以数字化赋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达到55%。为全面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区里建立农业大数据云平台,与各大电商平台积极合作,推动农产品“触电上网”,去年全区电商交易额超300亿元。
成本费用人TEDP,他增快递OSIN软件,整改OSS安装有限公司。
(摘编自姚雪青、焦尉《数字化赋能现代农业》,《人民日报》2022年8月19日) 材料二:
近年来,福建省实施了福建“农业云131”信息江程,旨在构建一个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三大应用体系,打造一个全省“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我们正加快完善福建‘农业云131’工程,建设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陈洪说,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数据采集汇聚工作,构建实时、动态的数据采集体系和数据库,深度挖掘分析农业全产业链和农村全领域数据,加快数字资源要素价值充分释放。
培育应用型人才,是数字农业发展的又一关键。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多家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的技术支持方。项目负责人吴仲钢发现,不少项目在建设初期效果良好,但后续运营乏力。“大多数农民、农业企业缺乏信息化技术的使用经验和信息化知识,设备操作、数据分析等能力不足。”他建议,完善农业数字化人才培育机制,让数字农业技术真正用起来、用得好。
(摘编自张辉《数字“新农具”,耕出“智慧田”》,《福建日报》2022年8月19日) 材料三: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看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大行业也是传统行业,按目前产业数字化占整个数字经济80%的比重来看,农业将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领域。现在农村地区网民数量在3.3亿人左右,占国内网民总数的30%左右,城乡之间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但随着平台经济例如电子商务的快递发展,农村网民数量虽然不如城镇,但增长迅速。农村网络零售也在迅速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为2.05万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11.3%。2018~2021年四年间,电子商务为我国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其增速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赵春江表示,目前在发展农产品电商的过程中,物流是一个很大的瓶颈问题,农产品是鲜活的,发展数字经济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从去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实施150亿元项目,解决电商化的过程中农产品的冷藏问题,以及农产品产地销售、田间销售的存储等问题。
农业农村部、网信办以及一些相应商业机构联合战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农业整体数字化水平是23.8%,且不同领域数字化程度不同,设施国艺、温室大棚等经济价值比较高的领域,数字化程度也比较高。赵春江认为,目前农业农村地区数字化水平和城市相比还是有差距,例如,信息化基础设施需要加强。我国现有5G基站180多万座,到今年年底计划是226万座,但农村5G基站很少,4G可以做到全覆盖,但在农村手机4G信号很不稳定。
(摘编自姜鑫《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预计2025年农业数字经济规模将达1.26万亿元》,《经济观察报》2022年8月20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苏省宿迁市田洼智慧农业园用数字技术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
B.田洼智慧农业园智能化玻璃温室能通过多个监测点,实时监测并发回温度、湿度等数据。
C.福建省打造了一个全省“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应用资源等协同。
D.我国农村网民数量和网络零售额都有所增长,但数字化水平和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农业可以通过网络,在生产、销售、质量追溯等环节全面实施产品数字化管理。
B.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农业大数据云平台,能推动农产品网络销售,增加电商交易额。
C.发展农产品电商,必须解决物流问题,鲜活的农产品对运输环节的存储等要求很高。
D.目前我国农村手机信号很不稳定,与农村地区基站数量太少、尚未做到全覆盖有关。
(3)请依据材料,为“数字农业发展”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组卷:2引用:2难度:0.5
一、2(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孤老的豆腐
宁 白 老头孤寡一人,脾气有点倔,做出的豆腐特别鲜香。
这个村庄在浙东南的大山深坳里。
一锅臭豆腐,让我们七八个人坐进了村里这家餐厅。
诱人者说,村里有好几家餐厅,这家的石锅臭豆腐,曾让他和一帮弟兄当了回头客。
至于吗?
厚重的、黑色的石锅端来时,连一丝臭味也没有闻到。糊状的模样,如豆腐渣加水搅成。这让桌上所有人盯着的眼睛有了疑惑。
有人用勺子拨开了糊面,才有隐隐的臭味飘出,这臭味,没有浓恶,连拒食臭豆腐的姐夫也微笑着欣然接受。奇的是,这臭里,还夹杂着无以言说的微微香气。是油香?不像。是豆香?不敢确认。
一勺放入嘴里,豆腐的嫩滑、鲜香被轻轻的成辣引导出来,在舌腔内游荡。想来第二勺,要细细辨别,究竟是什么味觉让口感舒服。你一勺,我一勺,竟然见锅底了。这时,十五岁的女孩,悄悄对妈妈说,想用臭豆腐拌饭。妈妈吃了一惊,这可是个逢“臭”货就避的娇娇女啊。
姐夫见外孙女如此,乐了,举手朗声招呼服务员:“再来一份石锅臭豆腐!”
江南食客,都知道臭豆腐之臭是怎么来的。此时,这隐隐的香,要问在这臭豆腐里添加了什么佐料,却谁也说不清了。我想起了一位大厨的话,一盘好菜,三分厨艺,七分食材。这家餐厅的豆腐来自哪里?
一打听,知道村里有一家豆腐作坊,坊主是一位老人。
第二天下午,我约了民宿主人走进了村里的小巷。曲里拐弯的巷道,两旁是石头垒起的矮屋,人无,狗卧。走近作坊的老屋,都未闻劳作的声响。
从低窄的门口看去,有佝偻的老头在昏黄的灯影下晃动。土灶,冒着热气;灶膛,燃着柴火,在暗里红得耀眼。散乱在泥地上的筐、桶、矮凳、长椅,把桌上竹匾里摆放齐整的豆腐干衬托得特别醒目。这是纯白色的方块豆腐干,城里卖的豆腐干都是淡酱色的,它却如一块压缩的嫩豆腐。
在村里辈分很高的民宿主人与老人搭语,他头也不回地“嗯嗯”了两声。我走近灶台去看锅里烧的什么,他瞬间把锅盖盖上了。
“他保密呢,不让外人看的。”民宿主人呵呵笑着。”
“老哥,你的豆腐干咋这么白?城里见不到。”我套起近乎。
他扭头看我一眼:“城里的能和我的比?”布满深沟皱纹的脸上,透着认真和一般倔劲。
“那你往城里卖,一定能有好价钱。”
“为啥往城里卖?村里还不够!外村也不卖!”。
民宿主人告诉我,这老人一天没做多少豆腐,就供应着村里的一两家餐厅,另外就是走得近的七姨八姑向他买一些。
“老哥,你的豆腐好,大家喜欢,为啥不多做一些呢?”
他终于转身对着我俩说:“就种了那么点豆子,再说,年龄大了,做不动了。少赚点怕啥,东西要好!”
“下次我来问你买,你可别不卖我。”我逗他。
“那得看东西有没有了。”仍然一派认真。
我一时无话,噎着了。
跨出门槛时,老人见我们要走,语调软了些:“到时候,让他跟我说一声,我给你留着。”他指了指民宿主人。
“谢谢老哥了!”我连忙向他拱手。半路上,民宿主人聊起了这位老人的脾性。
他是个孤老,七十多岁了,靠做豆腐赚点小钱。矮屋内,前半间做豆腐,后半间自己睡。山坡上有他一片地,种豆、制豆、运输,磨浆、烧煮、点卤……全部一人完成。他不要帮手,怕坏了他的豆腐。他觉得要紧的几招,还常常防着外人偷看。老人常会绷着脸对向他讨教的人说,“你吃着好就成,怎么做,我管着!没有什么?”
晚上,坐在民宿院子的树荫下闲聊。
“这样的豆腐,进了餐馆,做成什么菜都会让你觉得好吃。”
“这款石锅臭豆腐的厨师,连二分厨艺都有余了。”
“现在餐馆的菜,做得花哨,口感地道的不多,根子就在食材上。”“如果老头不是孤寡一人,如果老头脾气没有这样低,还会做出这样鲜香的豆腐吗?”没人应答。会,还是不会,谁能说出一个道理来呢?早起做豆腐的孤独老人,这个点该已在他的小屋里安然入睡了。晚饭时,伴着黄灯孤影,他咪一点小酒了吗?”
(有删改) 文本二:
手艺人做手艺是离不开手的,人的手经过专业训练之后,感知度很高,所以,在手工艺的研究里出现了一个名词:“手感”。实际上,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靠手感来完成的,眼睛看不到,但是可以通过手的触摸来控制,手艺人会把手感用到极致。比如,云锦的织造就依靠手感。过去没有空调,考虑到热胀冷缩,还有温度、湿度,织一点就要卷一点,而且要保证云锦两年之后拿下来时平平整整。在这个过程中那种细微的感觉,包括卷筒时候的轻和重,都是靠手感。要是没经验的人一会儿松,一会儿紧,最后织出来的云锦就会不平整。
第二个问题是产业化的问题。文化要求独创,要求差异,要求个性,要求独特,而产业的要求是统一的、规格化的、低成本的,两者有矛盾之处。如果做大做强,但自身产能又不够,就需要去扩大企业规模,但这不是手艺人最重要的责任。我认为,手艺人的社会责任是引领社会消费风尚,而不是去考虑再就业。你把自己的手艺做到极致,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当你做到极致的时候,不仅继承了传统,还会向社会传播,去引领消费的风尚,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
第三个问题是创新。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谈创新,但手工艺的创新,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须要把传统吃透,我们现在做手艺,都是在接受传统的恩惠。传统,听起来是很古老、很保守的东西,实际上,历代的传统都是在不断的创新中积累起来的,这一点,借用台湾一个工艺大师的话就是:“今天的传统是昨天的创新,今天的创新是明天的传统。”
(摘编自徐艺乙《关于中国手工艺发展现状的几个问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散文,“孤老”这一人物在大部分篇幅里并不出场,给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感。
B.文章语言质朴,通俗,口语化特征明显,善用人物对话来加快叙述节奏,使叙事简洁,如对“孤老”身世的介绍。
C.文章中的“孤老”具有传奇色彩,是作者着力讴歌的一个传统匠人形象,他为人做事真诚,讲原则,却也略显死板抠门。
D.通过民宿主人、“我”对“孤老”行事的各自叙述和相互交流,“孤老”的形象渐趋丰满,读者的参与感也得到尊重和激励。
(2)文本一中“孤老”的形象、性格,在“我”和民宿主人的叙述中有何异同?说说造成差异的原因。
(3)文本二指出,手艺人“把自己的手艺做到极致,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谈谈文本一中的“孤老”是如何“把自己的手艺做到极致”的。组卷:10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我们对于古蜀国知之甚少。三星堆遗址出土以来,古蜀国就在华夏文明史的长河中塑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35年前那次发掘获得的一批珍贵文物,带给世人无尽的遐想。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三角鼻梁……三星堆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等文物,与传统的中原文物差别巨大,给人以十足的神秘感。因此有人猜测三星堆是域外文明,更出现了“三星堆是外星人遗迹”这样的大胆“狂想”。
已经开始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正在回答有关三星堆和古蜀国的各种疑问。最新考古成果显示,三星堆文化并不孤立。此次铜尊、铜鼎、玉琮以及铜器纹饰的发现,祖型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被找到。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据测定,其年代从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新一轮考古,表明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组卷:16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趴在鱼缸里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鲥鱼奄奄一息:“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至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乌龟悠闲地踱了几步,笑着说:“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这个寓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组卷:8引用:10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