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云南省丽江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4 3:0:2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①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②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③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④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⑤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⑥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⑦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选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於可训的《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竹梅作为一种被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格精神象征,它不仅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而且能表达中国文化。
    B.松的岁寒后凋、竹的宁折不弯、梅的玉洁冰清等内在品格,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
    C.从现代意义角度看,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也能多表现为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D.“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修辞手法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这一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苏轼和林逋的典故,是为了论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自然人格化的传统”。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论证了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具体表现。
    C.文章用陈毅诗、陶铸散文等例子,论证了“松、竹、梅被赋予现代新意义”这一观点。
    D.中国古代曾用松、竹、梅具有的内在风骨品评人物、鉴赏书画,这种风骨后用于论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既应具有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又应具有现代文明的创新性。
    B.中国自古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喜爱松、竹、梅,本就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而是在于对其内在品格的欣赏。
    C.古人概括提炼的松、竹、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达出的人生态度一脉相承。
    D.为使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

    组卷:4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搭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两千年前,屈原在长诗《天问》中写道“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太空探索的执着与坚韧。两千年后,中国航天人做出了实际行动:火星探测“天问”计划启动,“天问一号”发射!“天问一号”发射后,仍需飞行7个月左右才能抵达火星附近,被火星捕获后才能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本次任务成功后,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摘编自2020年7月23日腾讯网,有删改)材料二:
          美国《连线》评论道,“天问一号”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个极具挑战的目标,也是中国在向他国传递信息:在太空探索领域,中国如今已不仅仅是参与者,而是一个领导者。《纽约时报》评价“天问一号”称,2011年中国已经对火星探测进行了首次尝试,此后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技术积累令人印象深刻,“天问一号”成功发射是中国跻身航天技术先进国家后的又一个飞跃尝试。《纽约时报》还称,中国计划在2030年实现从火星采集样本返回地球,这和NASA和欧空局的计划类似。“天问一号”体现了中国近20年来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虽然成就尚未超越美国,但两国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小。值得一提是,在“天问一号”发射前的7月20日,日本刚用H2A火箭将阿联酋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卫星送入太空。因此,对于“天问一号”日媒也有不少报道。
    (摘编自2020年7月25日快资讯网,有删改)材料三: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仍在前往火星的途中。火星有多远?距离地球最近时是5600万公里,最远时是4亿公里。这是什么概念?从中国北端黑龙江漠河到南端海南三亚,距离5000多公里,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火星与地球距离最近时,从地球到火星的距离也相当于跑了一万多越的漠河到三亚。地球到月球是38万公里,在地球和火星距离最近时,去一越火星也相当于去了150次月球;而最远的时候,去一越火星,相当于去了1000多次月球。因此,“天问一号”发射,要选择在地火距离最近的时候,这就是“发射窗口期”。这个“窗口期”可遇不可求,26个月才出现一次,错过就要等待两年零两个月。原因是地球公转时间是365天,火星公转的时间是687天,二者相差甚大。去年7到8月是火星探测的“窗口期”,下一个“窗口期”则是2022年。
    (摘编自2021年3月18日“快资讯”网,有删改)材料四:
          2021年3月26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两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火星南、北半球侧身影像。图像中,火星呈“月牙”状,表面纹理清晰。南半球影像由“天问一号”中分辨率相机于北京时间2021年3月16日拍摄,此时环绕器轨道高度约1.12万千米。北半球影像由“天问一号”中分辨率相机于北京时间2021年3月18日拍摄,此时环绕器轨道高度约1.15万千米。目前,“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经在停泊轨道运行一个月,高分辨率相机、中分辨率相机、矿物光谱仪、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磁强计等载荷陆续开机,对火星开展探测,获取科学数据。
    (摘编自2021年3月26日《参考消息》,有删改)
    (1)下列对“天问一号”,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点火升空,飞行约2167秒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中国火星探测“天问”计划启动。
    B.“天问一号”成功发射,说明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不仅是参与者而且是一个领导者,其技术成就虽未超越美国,但二者差距越来越小。
    C.“天问一号”探测器前往火星的最近距离是5600万公里,这个距离相当于跑了一万多趟的黑龙江漠河到海南三亚,去了150次月球。
    D.“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火星南、北半球两幅侧身影像,已经由国家航天局发布,这两幅图像中火星呈“月牙”状,表面纹理清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天问一号”任务成功,那么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这意义就非同寻常。
    B.《纽约时报》称“天问一号”成功发射是中国跻身航天技术先进国家后的又一个飞跃尝试,这表明美国积极看待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C.向火星发射探测器有“发射窗口期”,它26个月才出现一次,错过窗口期就要等待两年零两个月,“窗口期”时的火星与地球最近。
    D.能够使用中分辨率相机拍摄火星南、北半球影像,拍摄时环绕器轨道高度均在1万多千米,这说明“天问一号”已渐近火星目标。
    (3)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天问一号”成功发射的原因。

    组卷:8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代写冯
    马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润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安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安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安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代写冯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生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安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安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安有民谚曰:“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安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安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家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B.小说用不少篇幅交代代写行当的摊位位置、具体工具、代写内容等,一是因为部分年轻读者对代写不熟悉,二是为了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
    C.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语言通俗、质朴,表达生动、活泼,说明了大头菜在当地十分普遍,是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
    D.小说交代淮安籍的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家乡亲友的情节,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给发生在代写冯身上的故事打上了时代烙印。
    (2)请简要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
    (3)小说中“大头菜”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8引用:1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下面是某市的一封公开信的初稿,其中有五处不符合语言得体的要求,请找出并做修改。
          广大市民朋友要勇于改变传统观念,一定要使用公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工具,使绿色生活、低碳出行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禁煤区”内的广大市民朋友,请大家不要买煤、囤煤,自觉禁止使用散煤。对于在“禁煤区”内燃烧散煤者,将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惩罚。“禁煤区”内农村集市、农贸市场的小吃摊主朋友们,请大家使用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千万千万不要直接燃烧散煤或木柴等高污染燃料。广大农民和清洁工人朋友们,一律不得焚烧树叶、秸秆和垃圾等,避免造成空气污染。

    组卷:7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大军南下,逐刘备,进逼东昊。东吴方面分化为主降派和主战派,主战派主张联刘抗曹。刘备也有联吴抗曹之心,派诸葛亮前往东吴游说。诸葛亮先用激将法,后分析时局,孙权听后心动。都督周瑜力主抗曹,并指出了曹军的不利因素,最后孙权断案立誓,联刘抗曹。
          在广佛中学“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大家围绕这个故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面对强敌,孙权、诸葛亮、周瑜均有出彩的表现,谁才是你最欣赏的人呢?请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组卷:35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