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江门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7/21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大数据”是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文献在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学数据,具有体量大、动态化、类型多、价值密度低和不易管理等特征。例如,一部文学作品在社交网络传播后,会产生关于此作品的海量评价,除了文字评价外,还包括图片、音乐、表情包、弹幕、点赞等多种数据。分析这些大数据,可以获取读者的年龄、职业和地域,读者是否喜欢这类作品,这部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社会提倡的价值观念是否吻合等诸多内容。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单纯依靠人工难以完成,需要相关计算技术的支撑。因此,文学计算应运而生。
简单而言,文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量化统计的方式研究文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文学计算的出现不仅是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向,而且是文学批评思维的变革。
首先,是从主观理论建构到客观数据实证的变革。一般意义上,文学批评注重理论和审美建构,阐释对象以单篇或同一类型的作品为主,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这难免形成视域盲区,理论的有效性经常受到质疑。例如,文学批评在建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时,常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为例。由此得出的观点可以适用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但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不一定适用。或者说,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审美建构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只契合小部分作品,无法真正构建普遍适用于“世界文学”的理论。
而计算技术提升了整理和分析大规模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小部分文学作品,可以把批评对象延伸到世界文学作品,让全球文学数据自己“说话”。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更为客观和普遍有效的结论。
其次,是从确证因果关系到呈现相关关系的变革。确证因果关系是指批评者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证实文学作品与具体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批评思维对小部分文学作品有效,但面对大规模的文学作品则难以实践。例如,文学批评在阐释20世纪30年代乡土小说时,致力于确证乡土小说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因果关系。因此,解读重心就放在乡土小说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和表现强烈民族意识上。这种批评思维可以适用于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却无法用来解读同时期沈从文的《边城》和师陀的《果园城记》等作品。
而文学相关关系是指文学作品与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数值关系。当一部文学作品数值增加时,相关历史社会和现实事件也随之增加,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强,反之则亦然。例如,在互联网搜索“乡土小说”时,出现的信息既包括鲁迅、彭家煌等作家作品,又包括五四运动、封建专制文化等历史事件和背景。当这些作家作品和历史事件共同且持续出现在不同的“乡土小说”词条中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强。也就是说,文学计算不再需要主观确证文学与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只需通过分析文学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可以客观呈现这种因果联系,相对更客观且不受主观偏见的影响。
(摘编自杨丹丹《文学批评用数据“说话”的可能性》)
材料二:
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判定“影响”,即文学史上特定作品的影响力,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助数据分析。目前的方法是判别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似度,由此断定一部作品到底与后世的哪些作品具有比较显著的形式重合。国外一位学者先统计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出现的文体特征,比如作品中出现的比较独特的辞藻,再利用现成的电子文学数据库,用相关算法测量出数据库中同时代的欧洲小说和歌德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以此来考察传统阅读所无法勾勒的“散落”的文学影响。
用数据来分析“影响”问题不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精确度,也是基于一种对“影响”的非人文主义理解。一般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虽然“影响”是发生在两个文本之间的过程,作者只是发生这种影响过程的媒介,但作为媒介的作者主观上也感受到了这种影响,经常会使用防御和否定的对策来遮盖自己的文学渊源。而数据分析所认为的影响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已全无关系。一个文本中大多数形式特征并不是作家有意识的选择,而是由文化无意识所决定的,文学形式的传承和演变遵循着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的路径,即使是天才作家的传世经典也建筑在大量的重复现成语料和语言规范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虽然人脑并不是机器,但与机器有着相似特点,两者都会机械地模仿固有的语用习惯,而一个语言文学共同体也会在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下有规律地改变这些习惯。
(摘编自金雯《“大数据”分析与文学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文学大数据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所以需借助计算技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B.以《人间喜剧》为例得出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未必有适用价值。
C.《生死场》是一部乡土小说,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日本殖民统治的反抗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D.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文学形式的传承和演变,即使是天才作家的传世经典也不会例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计算背景下的文学批评注重分析文学数据,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更为客观,这说明文学计算必然会促进文学批评的巨大进步。
B.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不具备普遍性,所以以阐释单篇作品为主的文学批评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将逐渐走向没落。
C.确证因果关系和呈现相关关系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思维,虽然二者可以适用于不同数量的文学作品,但是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
D.通过数据分析,测量一部作品与后世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再借助传统阅读,可以更有助于分析判断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通过分析对比《布谷鸟的呼唤》与《哈利•波特》的语言相似度,推测这两部小说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最终作者承认了这一事实。
B.文学计算可以统计鲁迅《秋夜》中有两棵枣树,却无法呈现两颗枣树蕴含的孤独体验,这就需要批评主体赋予文学数据以价值导向。
C.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在西方现当代写作中留下的印记,可以统计某些主题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次和传播路径。
D.《人民的名义》原著中提及“钱”字多达170次,远远超过了“人民”一词的93次,说明这本书是一部与金钱有关的反腐小说。
(4)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说明。
(5)有研究者计划运用数据分析,为唐诗做一个影响力排行榜。请你结合材料,就从哪些方面分析相关数据提出建议。组卷:44引用:13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水
丁玲
天慢慢地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都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
经了那么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慢慢地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
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伸出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一些求援的声音。他们也涉过几处渍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么慢慢地走去。
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地絮絮叨叨地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地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上。
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地延展开去。下面是水,黄滚滚的,无穷尽地涌了来。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着残留的生命,无力地爬着又爬着。
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们啜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地时时吵饿:
“妈呀!肚子饿!……”
“我走不动了呀……”
“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吃……”
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
“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粑粑去了。乖的狗狗不要哭……”
“张大哥!你抱抱王和尚吧,他妈抱不起他了……”
“唉,三爷!你放宽心些吧。我看见你家三姆早就带着龙儿走了的,她们一定朝她娘家走去了……”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么一个强壮的农人会一句话也不说,只悄悄不断地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去家里其他的人而安慰着别人起来了。
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和一个四十多岁,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的长工的李塌鼻。他们没有失去一点勇气,也没有失去理智,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哭有什么用,死的死去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想法,未必也让他死去吗?”
“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吃。这几个,吃得起的,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有学堂。哼,老子们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哭什么,不要哭了,男子汉!日子还长呢,哭成得个什么事……”
“别处我不晓得,三富庄我就清楚,打开他们的仓,够我们一渡口的人吃几年呢。看他们就真的不拿出一点来,忍心让我们饿死?……”
“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去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
慢慢地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到望见那长岭岗的炊烟的时候,是快吃午饭的时候了。他们又遇着从汤家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
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
“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你们是哪里的?来了好久了吗?”他们再往前进,朝镇里走去。
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上的颜色可以辨别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
展在眼面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为一种火燃烧着,他们只得又鼓着力往前走。
“喂,你们往哪里去?”憔悴了的群里有人在问了。
“到镇上去,想找镇长,局长也好,先给我们一些吃的,我们是昨夜晚上遇难的。”
“他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呢!”
“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
小孩吵着,女人们又哭起来了。
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
墙上贴了碗大的字的告示,有认得字的人便解释着给其他的人听:……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空间变化来展开叙述和描写,既符合了人物逃难者的身份,也为小说铺设了宏阔的社会背景。
B.逃难过程中,沿路有些人家虽然报以同情的目光,但都不愿施以援手,这也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C.李塌鼻主动站出来为同行者加油鼓劲,他的话虽然有一定的虚夸想象的成分,但赢得了人们的信任。
D.小说不以细节刻画为主,而是粗笔勾勒,以深沉厚重的笔触关注现实,这种现实主义风格带有时代性。
(2)关于文中灾民们在镇上的所见、所闻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来的灾民对后来灾民的询问和劝告,既是对命运相连者的关切,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情绪的宣泄。
B.后来的灾民对先来灾民的回答,表现出他们单纯的愿望无法实现时,既失落又仍存有幻想的心理。
C.告示旁边许多荷枪的兵士,与前面李塌鼻对镇上的美好想象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D.根据前文内容可以推知,小说结尾处省略的内容应该是镇里对灾民的安抚,以及临时安置的办法。
(3)在往长岭岗镇一路走来的过程中,灾民们的心绪发生着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选文和下面一段文字在人物群像的刻画上有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
(节选自《红楼梦》第40回)组卷:8引用:7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要说最古怪的小鱼,则非四眼鱼莫属。这种小鱼生活在拉丁美州的河流里,它的一双眼睛外形似蛙眼,高高地突出在头顶上,但其构造却独一无二:每只眼睛都从中间由一条黑色水平线隔成上下两半,瞳孔和水晶体也平分成上下两部分,这样,①
③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画线句中“四眼鱼”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对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有显著疗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
B.工匠精神并非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的价值原色。
C.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D.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中国建筑的这种形式,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所喜欢。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22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泰戈尔 材料二
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
——米兰•昆德拉 学校文学社拟出一期社刊,其中“大家谈”栏目本期讨论主题为“承受”。栏目主编向你约稿,请你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8引用:30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