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锦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15: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一些外部因素已经开始影响到文学批评的正常运行。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是文学的双翼,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可以有良好的私人关系,但这种关系不应该影响到文学批评,否则批评家的工作就很难做到理性与客观。但当下一些文学批评活动,深受作家与批评家个人关系的影响,出现了“人情批评”,彼此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抹不开面子,而某些商业因素使得这种关系更为复杂。
          除了文学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外部的影响也很突出,其中的代表就是商业文化。在现代社会,商业文化通过市场行为、商业运作等多种方式,深刻地介入到社会文化之中,文学自然难以例外。在当下,要求文学批评完全与商业文化隔离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但二者应该保持必要的距离。只是在现实中,商业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成为不少文学批评活动直接或间接的主宰。一些文学批评家也已经习惯于按照商业文化的邀请来从事文学批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文学成为他们与商业文化进行交易的筹码,文学因素已经退居边缘。
          非文学因素的介入,使当前文学批评呈现出这样几个特征。一是“人情批评”严重。其中既包括作家个人的人情,也包括商业因素介入下的“人情”。这些因素的介入,严重影响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二是浓郁的圈子化色彩。一个典型表现是文学评价偏向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其他地区的文学被严重忽略。近年来受到文学市场、文学评奖等青睐的作家作品,大多数都来自中心地带,文学批评就像一束光,照不到其他地方。三是远离文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泛滥。在非文学因素的主导下,批评家们逐渐习惯从非文学角度来进行文学批评。久而久之,从文学角度出发,针对文学自身的批评反而被边缘化。
          这样的结果是,文学批评逐渐丧失了基本功能,并对整个文学生态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文学批评也自然逐渐失去读者和作家的信任,社会信誉不佳,整体文学生态也随之受到伤害。各种非文学批评的盛行,文学评价的基本标准不清晰,结果使优秀文学被埋没,影响优秀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也影响普通读者对文学的热爱和信心。这对文学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在这种情况下,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显然非常必要。精神内涵是文学本体的重要内容,如对人性的重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等,是评价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回归文学本体,不是回到纯粹的形式,不是“向内转”,而是对文学独特思想内涵、表达形式的重视。在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涵时,主体上还是应该从文学出发。同样,从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来评价文学的艺术性,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要求。
          文学是美的艺术,特别是语言美的艺术。关注文学的叙事、节奏和韵律等,是文学批评不可忽略的内容。同时还需要立足于文学中心的原则进行文学批评活动。也就是要尽可能排除文学外因素的影响,保持文学在其中的主导地位。这就要减少文学生态中其他环节对文学批评活动的干预和影响,避免让商业因素过多介入到文学批评活动中。在文学批评的内在层面,还要始终以文学为中心,坚持以文学为主的基本原则,以及遵循文学的标准。
          当前文学批评状况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也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要改变文学批评的非文学现状,让它真正回归文学本体,需要批评家乃至整个文学界长期的自觉和努力。就其基本方式来说,最重要的是批评家的精神自律,就是要有文学情怀和道德自律精神。
    (摘编自贺仲明《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      材料二:
          好的文学批评,一定是批评家对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含英咀华”、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很多年前,我从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文字,就深深体味到这样“咀华撷英”的美妙感受。像李健吾这一代评论家,大多愿意将自己对作家文本的真切感受和思考,深深地植入对作家的故事、人物、语言和细节的感受、体悟之中。批评家以其激情和才情对文本进行“不遗余力”的倾情阐释和解析。这样,就使得他的文学评论文字,充满体悟和感性的张力,评论的激情在文本世界中,对应着作家的性情,同时捕捉那些令人激动的细部和美妙的心理、精神的瞬间,正可谓“随物婉转”“与心徘徊”,念兹在兹,“情往以赠,兴来如答”。而且文字中,仍不乏理性的思辨和精神的沉淀。艾布拉姆斯曾经提出过批评家和作家之间是“镜与灯”的关系。说到底,批评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因为真正的文学批评,其最高的境界都应该是洞烛幽微,以“隐曲之心”显露出对人性、存在世界深刻的把握。对于蕴藉在文学文本中的文化意蕴,还要有深邃的感悟。
    (摘编自张学昕《文学批评的“镜与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一些文学批评家因为和作家有良好的私人关系,以致于他们在进行文学批评活动时抹不开面子,出现了“人情批评”。
    B.除了文学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外部因素中商业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对文学批评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最大。
    C.非文学因素介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它使文学批评逐渐失去读者和作家的信任,社会信誉降低,还会使整体文学生态受到伤害。
    D.好的文学批评是批评家以其激情和才情对文本进行的“不遗余力”的倾情阐释和解析,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商业文化已经深刻地介入到社会文化之中,因此要求文学批评与商业文化完全隔离是不现实的。
    B.最近几年受到文学市场、文学评奖等青睐的作家和作品,大多数都来自经济发达地区,而其他地区的文学被严重忽略。
    C.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首先要从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关注文学作品的叙事、节奏和韵律等。
    D.李健吾这一代评论家,大多愿意将自己对作家文本的真切感受和思考写入评论中,以期让读者和研究者产生共鸣。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文艺评论不是凭空造出来的,它与以往有着继承关系。
    B.一个评论家要有见解、情怀、品位,也要有胆识与魅力,还要高屋建瓴。
    C.新时代要求文艺评论家胸怀全局、大局,有政治意识、思想文化品质和智慧光芒。
    D.从《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一书中,读者可感受到文艺评论家心灵的悸动及其对艺术美的追求和再创造。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结合材料二,谈谈应该如何理解批评家与作家之间“镜与灯”的关系。

    组卷:14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黄 晦 闻
    张 中 行
          一九三五年初,我还没离开北京大学的时候,忽然听说黄晦闻先生去世了,才六十四岁,超过花甲一点点。当时觉得很遗憾,他看来一直很康强,精神充沛,忽而作古,难免有老成容易凋谢的悲伤。还有个较小的原因,黄先生在学校以善书名,本系同学差不多都求他写点什么,作为纪念。他态度严正,对学生却和气,总是有求必应。本来早想也求他写点什么,因为觉得早点晚点没关系,不想这一拖延就错过机会。
          黄先生名节,字晦闻,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老教授。他早年在南方活动,有不少可传的事迹,如与章太炎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参加南社,用诗歌鼓吹革命,与孙中山先生合作,任广东省教育厅长,等等。他旧学很精,在北京大学任课,主要讲诗,编有多种讲义,如《诗旨纂辞》《变雅》《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阮步兵诗注》等,都可以算是名山之作。诗写得很好,时时寓有感时伤世之痛,所以张尔田把他比作元遗山和顾亭林。
          黄先生的课,我听过两年,先是讲顾亭林诗,后是讲《诗经》。他虽然比较年高,却总是站得笔直地讲。讲顾亭林诗是刚刚“九•一八”之后,他讲完字面意思,后用一些话阐明顾亭林的感愤和用心,也就是亡国之痛和忧民之心。记得讲《海上》四首七律的第二首,其 中第二联“名王白马江东去,故国降幡海上来”,他一面念一面慨叹,仿佛要陪着顾亭林也痛哭流涕。我们自然都领会,他口中是说明朝,心中是想现在,都为他的悲愤而深深感动。这中间还出现一次小误会,有一次上课,黄先生正说得很感慨的时候,有个同学站起来,走出去了。黄先生立刻停住,不说话了。同学们都望着他,他面色沉郁,沉默了一会,他说,同学会这样,使他很痛心。接着问同学:“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讲顾亭林诗吗?”没人答话。他接着说,是看到国家危在旦夕,借讲顾亭林,激发同学们的忧国忧民之心,“不想竟有人不理解!”他大概还想往下说,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黄先生,您误会了。那个同学是患痢疾,本来应该休息,因为不愿意耽误您的课,挣扎着来了。”说到这里,黄先生像是很感伤,我亲眼看见他眼有些湿润,点点头,又讲下去。
          就这样,他满怀悲愤,没看到卢沟桥事变之后的情况,也没看到敌人投降,下世了。听说家里人不少,但多不能自立,很多遗物被卖了。三十年代末,有人在文物摊上看到黄先生的图章,索价五元,他没买,我觉得可惜。翻翻书橱中的旧物,几本讲义还在,又有国学保存会刊行的《国粹丛书》数种,出版时间是光绪三十一年 (1905)。这些书都与黄先生有关,只是上面没有他的手迹,虽然慰情聊胜无,总不免有些遗憾。
          四十年代后期,有个朋友张君处理存书,说是北京大学老教授的藏书,问我要不要。我问是哪位先生的,他说是黄晦闻的。我非常高兴,赶紧取来。是覆南宋汤汉注本《陶靖节先生诗集》,四卷,线装二册,刻印很精。翻开看,封内衬页上居然有黄先生的题辞,计两则。其中一则是:
          近得吴氏拜经楼刊本,后附有吴正传诗话、黄晋卿笔记,字画结体与此本不同,而行数字数则全依此本。意者此或即阮氏影宋进呈本欤?庚申十二月十八日。
          字为楷体,刚劲工整,可谓书如其人,想保存一点先师手泽的愿望总算实现了。
          说也凑巧,此后不久,游小市,在地摊上看到黄先生写的赠友人的条幅,装裱齐整,因为不是“成铁翁刘”,没有人要,只用一角钱就买回来。写的是自作七言绝句,题为《官廨梅花》,推测是在广东时所作。字为行楷,笔姿瘦劲飘洒,学米,只是显得单薄,这件字条幸而未失。有一天,大学同班李君来,说黄先生给他写的一件却没能留存,言下有惋惜之意。我只好举 以赠之,因为我还有陶集并题辞,即古人“与朋友共”之义也。
    (节选自《负暄琐话》,有删改)文本二:
          所谓记忆都是零零星星的,既不齐备,又不清晰,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影子中有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总起来成为曾见于昔日的“境”。
          影子的内涵很杂,数量不少,这里抄存的是与“境”有关的一点点。选这一点点,是考虑到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可感,就是昔日曾经使我感动或至少是感兴趣,今天想到仍然有些怀念的。二是可传,就是让来者知道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逝者如斯,长生、驻景都是幻想,永垂不朽只能存于来者的感知里。遗憾的是存于来者感知里的数量太少了,尤其是不曾腾达 之士。《史记•伯夷列传》末尾有这样的话:“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由太史公到现在,又两千年过去了,“名堙灭而不称”的真是不可数计了。我,笔拙言轻,但希望是奢的,就是很愿意由于篱下的闲谈,有点点的人和事还能存于有些人的感 知里。
          这样,当作玩笑话说,我这些琐话,虽然是名副其实的琐屑,就主观愿望说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自然,就读者诸君说就未必是这样,因为时间空间都隔得远,他们会感到,作为诗,味道太薄,作为史,分量太轻。那么,古人云:“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设想有的人有时也许一人枯坐萧斋,求博弈不得,那就以此代替博弈,或者不是毫无用处的吧。
    一九八四年四月
    (节选自《负暄琐话》之《小引》,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成容易凋谢”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先生德高望重的敬佩,还表达了对先生离世的惋惜、悲伤之情。
    B.时隔多年仍能一一列举先生所编的讲义,既突出了先生学问之精深广博,也饱含着对先生的钦佩与怀念。
    C.花费笔墨详写先生与学生之间的小误会,集中表现了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对青年学子的殷殷期盼。
    D.先生去世后,图章被他的家人贱卖,却无人问津,作者觉得可惜,这一细节表达了对先生家道没落的惋惜。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境”包含着人、事、情三个要素,记忆之“境”是那些曾让作者感动过和怀念着的人和事。
    B.引用《史记》名言,来感慨太多应该被铭记的平凡人湮没于历史长河,隐含着作者的写作动机。
    C.张中行认为其写作内容是“名副其实的琐屑”,体现出他对自己的作品坦诚而又谦虚的态度。
    D.在作者独坐求“博弈”不得时,便用写作聊以自慰,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些许意义。
    (3)文本一中多次写到寻求先生手迹,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文本二说,作者是将回忆“当作诗和史写的”,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现“当作诗和史写”这一主观愿望的。

    组卷:25引用:5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孩子身高发育的影响因素中,父母的遗传占到60%~70%,①        ,营养、运动、睡眠、心理以及疾病、环境等因素也会使得孩子身高存在差异。所以,父母高,②         
          民间有种说法,“二十三,蹿一蹿”,这让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身高的增长采取等待态度,实际上,十八岁以后还能显著长高的现象非常少见,孩子身高迅速增长的时间段比家长们想象的要早,有的甚至七岁就开始了。③        ,孩子十八岁时身高已经基本定型。这意味着,如果家长干预过晚,便可能错过孩子身高的快速增长期。
          研究表明,补充营养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增高手段,于是一些家长就一味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其实,光补充营养是不够的,锻炼身体、保证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组卷:291引用:4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也就是说,君子不可用小事去考验他,却可委以重任。
          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盂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孟孙把一个因随意放走小鹿被赶走的罪人请回来做他儿子的老师,自有他的道理。
          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一系列选人用人新理念新要求,多次强调选人要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建设一合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与思考?请以“用人以德”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3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