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一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而创新思维又需要人文底蕴的涵养。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前不久,在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天眼”成果中,一段来自宇宙深处的“声波”触发了人们的想象与思考,科学与人文产生了奇妙的碰撞。事实上,从发现引力波到“看到”黑洞,从古生物探秘到现代基因突破,剖开层层专业术语就会发现,科学研究在增进人们知识的同时,还是人们认识世界、理解自身的桥梁,科学的琴键也演绎着人文的旋律。
          科学有大美。科学以客观自然世界为研究对象,其人文意蕴的一个方面,在于它拓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如果说以文学、音乐为代表的艺术创作、打开的是感性审美世界,科学活动则将美延伸到理性世界,给人以智慧启迪。数学是科学描绘世界的主要语言,数学家兼哲学家罗素认为:“数学,如果我们正确地看它,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大到宇宙星云,小到基本粒子,长如百亿年,短到一瞬间,都能用方程式呈现。这些方程就像美妙的诗篇,用最浓缩的“语言”,表达了无边无际的时空存在。正如有人赞叹的,黎曼几何与钢琴协奏曲一样优美。
          科学追求卓越,这一丰富心灵、感受审美的过程,与人文相通。科学研究的魅力在于揭开表面的纷繁杂乱,发现现象背后的一致性规律。它带给人的幸福感,源于探索自然、验证未知的兴奋,以及发现真理时的满足。这份体验是非世俗、超功利的,由于契合了人对真善美的情感需求,因而是迷人的、永恒的。从这点来看,科学研究带来的心灵享受和震撼,足以和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相媲美。
          艺术人文并不妨碍科学研究,往往还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许多科学家也是优秀的作家或艺术家。如今,现代学科高度分工,在科学、艺术两方面均取得高成就难度很大,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艺术。爱因斯坦曾这样阐述艺术和科学的关系:音乐创造和物理研究的起源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未知的探求,钱学森曾把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绩的原因,归功于夫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蒋英。因为她给了自己诗情画意,从而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了人生,在科研道路上避免了形而上学和机械论。法国文豪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重逢。可见,科学与人文展现的都是人们追求崇高、卓越的精神,是对超越生命有限性的向往,它们的内核一致,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
          进而言之,在求索未知的阶梯上不断攀登,艺术与科学可以相互激发。原创性的科学发现、颠覆性的科学创新、“从0到1”的科学突破,离不开激发想象力、创造力,获得电光石火般的思想灵感。这就需要让科学与人文携手同行。当前,我们正走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无论是探索未知奥秘,还是攻克“卡脖子”难题,无论是加强基础研究,还是提供科技解决方案,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而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不仅能树立科技为民、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更能为科技创新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科学琴键演绎人文旋律》,《人民日报》2022年1月26日)
          材料二:
          记者:这些年出现“文创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普及,大大丰富了文创的形态,提升了用户体验。在文创产业的具体实践中,科技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赵声良:科技是实现文化创意、放大文化效用的重要手段。以文博机构为例,新技术不仅帮助文物从“抢救性保护”迈向“预防性保护”,还提供文创手段和思路。比如数字技术,相较于过去的胶片拍摄,敦煌数字壁画不会褪色,而且清晰度大幅提高。这些逐渐积累起来的数字素材,成为敦煌发展文创的资源库,不仅可以用来设计实物文创产品,还可以制作视频,让壁画中的人物动起来,更具观赏性。再比如利用数字化解析技术,在异地展览中再现代表性洞窟,人们徜徉其中,仿佛在真实的莫高窟中游览。
          祁述裕:数字技术是引领当代文创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扩展现实(XR)、人工智能、5G、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大大提升文创产品的艺术表现力。北京中轴线相关主题展览中,在专业机构提供的珍贵图纸、照片、影片基础上,利用球幕、声场、虚拟现实(VR)等技术呈现不同时空里的中轴线,观众戴着特制眼镜就能远眺南北中轴线,虚实结合,了解北京市的历史文化。
          胡钰:不仅在文创领域,当前新技术已全面介入文化内容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加速文化生产方式变革,推动文化新业态的出现,成为文化发展的强大引擎。以“硬核技术”支撑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成为文化发展重要趋势。科技赋能文创产品,就是这一趋势的生动写照。
    (摘编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人民日报》2022年1月25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底蕴的涵养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又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所以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密切的联系。
    B.黎曼几何与钢琴协奏曲一样优美,都将美从感性审美世界延伸到理性审美世界,拓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给人以智慧启迪。
    C.爱因斯坦阐述艺术和科学的关系,认为音乐创造和物理研究虽然起源不同,但是目标是共同的,即对未知的探求。
    D.利用数字技术拍摄敦煌壁画,不仅不会褪色,而且还能大幅提高清晰度,基于数字素材制作的文创产品更具观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对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关系进行了评论,材料一侧重理性客观的说理,材料二侧重感性主观的阐释。
    B.材料一认为只要激发了想象力、创造力,就会有原创性的科学发现、颠覆性的科学创新、“从0到1”的科学突破。
    C.科学与艺术都追求大美与卓越,契合人对真善美的情感需求,给人带来非世俗、超功利的体验和心灵享受与震撼。
    D.材料二以访谈的形式阐述了科技在文创领域发挥着引领发展、加速变革、推动创新、实现创意、扩大效用的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中出现“文创热”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普及带来的文创产品的一项是
     

    A.通过对宜宾丰富的楠竹材料进行反复比对和试制,结合宜宾地区的地理气候及楠竹特性,研发出完全使用宜宾竹材料资源的多款智能声控竹材料艺术台灯。
    B.北京冬奥会引导牌是流线型中国结与雪花形状的完美融合,上面装有极具隐藏性的调光器和开关,与引导员手上缠绕的手腕电池连接,实现引导员自控。
    C.通过云游览小程序、互动短视频、文化节目等形式,把通过数字技术修复的高清壁画呈现出来,让观者身临其境,让敦煌文化“触手可及”。
    D.清华大学“二校门”立体录取通知书成为别具“心意”的文创产品,将中国古典建筑美学与校园代表性元素融合,以手工纸艺形式呈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的著名写作主张,其中“时”为时代,“事”为世事。上面两则材料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张。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3引用:5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
    莫美
          斜阳西照,流云依稀。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
          牛,和人在耙田。
          牛,是老黄牛,老了,力气衰了,走得慢,很吃力。人,是年轻人,三十出头,身强力壮,但手艺生疏,有点忙乱,有点急躁。
          啪的一声,年轻人抽了老黄牛一鞭。
    “又打牛了!会用牛的人,不动鞭子。”
          是一位老人的声音。老人坐在田埂上,眯缝着眼,抽烟。
          年轻人是老人的儿子。
          儿子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屁股一拍,闯荡去了。开初几年,叫花子一样,慢慢地混得人模狗样了,却又荡回来捣鼓。他和几个同龄人商量,要成立什么专业合作社,搞产供销一条龙;还要参加竞选,想当村委会主任。老人对那些新鲜玩意不感兴趣,但对儿子虚心学干农活儿很高兴。农民嘛,会干农活儿,不管世道如何变化,都有饭吃,不会饿死。所有农活儿中,最难掌握的就是犁耙功夫。不会犁耙的农民,只能称为半个农民。春耕开始。老人便手把手地教儿子犁田耙田。草子田要三犁三把,现在已是三耙了,耙过之后就可以插秧。这次耙田,虽不是最费力气的,却是最见功夫的。要做到泥烂如浆,田平如镜,确实不容易。好在儿子悟性好,肯卖力,只是有点急躁,沉不住气。
    “不要飘,压耙,带泥走!”老人大声叫道,“把泥带到前面的水凼里。”
          儿子便双手用力压耙。耙前便堆满了泥。老黄牛走得更慢了。
          儿子又抽了牛一鞭。
    “又打牛了!”老人说,“牛通人性。你老是打牛,牛就会反抗,就会怨恨。你要把牛当人看待,多和它讲话,它听得懂的。我只要哼一声,它就晓得是什么意思。”
          儿子不吭声,终于把泥带到父亲指定的水凼里。
    “上来抽筒烟吧!”老人说。
          儿子便吆住牛,刚上田埂,老人便递上一筒卷好的喇叭烟,儿子接过,老人又为儿子点火。儿子狠狠地吧了几口,咳嗽两声。
    “我看呢……”老人眯缝着眼,笑着说,“你不要去参与村主任的竞选。别人家族势力大,乡里县里都有靠山,你赢不了他。”
    “我知道赢不了。”儿子说,“但估计我得票也不会太少。给他一点压力也好,也许他会收敛一些,不那么为所欲为了。”
          老人说:“他选上后,会卡你害你。”
          儿子说:“我不偷不抢,不犯法,他奈何不了我。”
          老人不再说话。儿子抽完烟,又下田了。
    “压耙,带泥走!”老人又在教导。
          儿子便双手用力压耙,耙前堆满了泥,老黄牛走得更慢了。
          儿子又抽了老黄牛一鞭。
          老黄牛挨了鞭子,并未加快步伐,而是回头望望,眼里盈满痛苦与无奈。
          老人心疼了,对着儿子吼道:“只晓得打牛!老教不改!”停了停,老人又说:“好在牛不晓得它的力气有多大,不然的话,人还驾驭不了它呢!”
          儿子望了老人一眼,停住了。老人忽然觉得自己的话很有哲理。
          儿子又望了老人一眼,瓮声瓮气地说:“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别人也奈何不了你呢!”
          老人立马收了笑容,呆住了。儿子吆喝一声,又耙田了。
          收工了,儿子把牛赶到田边,扛着耙先走了。
          老人走进田里,用手舀水,在牛身上反复擦洗。老黄牛很是温顺,耷拉着脑袋,偶尔抬眼望望老人,满腹委屈的样子。
          牛,和人,往家走。牛,走得很慢。
          牛,走得实在太慢了。看来春耕以后,只能杀了。但老人舍不得杀。他和这牛的感情实在太深了。那就卖了。但卖后呢?还不照样被杀?老人想想他的老黄牛,又想想他自己,心中忽然涌起一种悲怆感,眼睛潮潮的。
          山脚下,小河边,田埂小道上,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没动,其实在动。夕阳西沉,红霞满天。
    (选自《湖南日报•湘江副刊》2015年8月28日)文本二:
    “五四”以后,伴随现代小说观念的转型,自然描写作为现代小说重要的理论要素被提到写作与批评的日程上来,这种追求显著地改变了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而要创造现代小说散文化的叙事效果,传统散文的描写技法就不可避免地在现代小说中得到广泛运用,这便是小说创作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散文特征,自然描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某种意义上,以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人物情感,以描绘自然景物组织作品的结构框架,并通过自然描写创设美好的意境,从而将人物心理情感的抒发、哲理的思考与分析和对客观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融情、景、意为一体的新小说是现代小说最为重要的审美特征。
    (节选自石现超《自然描写与现代小说的叙述特征》)(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父亲非常心疼老水牛,但是儿子不听父亲的喝令,仍要鞭打水牛,是要表现父亲的善良和儿子的残忍。
    B.文中有多次关于老黄牛“走得慢”的细节描写,老黄牛走得很慢主要是因为它“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
    C.老人为儿子递上喇叭烟,并为儿子点上火,是想调和与儿子因“打牛”引起的矛盾,为劝说儿子营造良好氛围。
    D.文中老人“心中突然涌起一种悲怆感”,主要是因为老黄牛快到生命的尽头,他同情老黄牛辛酸可怜的一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八段叙述了一些儿子过去的经历和老人的心理,为下文父子间的对话做了铺垫。
    B.小说没有刻意塑造精彩的人物和描写曲折的情节,而以平实自然的语言传达出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感受。
    C.故事写的是农村两代人的悲剧。老人的一生像牛一样,是个悲剧;从父子间的对话来看,儿子未来不会顺畅,也将会是一个悲剧。
    D.小说大量描写父子间十分简省的对话,叙述简洁、平缓,看似单调。实则为描写父子之间的意识冲突营造出了十分恰当的氛围。
    (3)“牛”在文中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结合文本二的理论,简要赏析文本一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描写的艺术匠心。

    组卷:6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冬季节,临床多发婴幼儿秋季腹泻,①______,但很多家长对轮状病毒腹泻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只是普通的拉肚子,往往因此延误治疗时机。但是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3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大约有22万死于轮状病毒感染。②______,5岁以下儿童几乎人人都遭受过轮状病毒的侵染。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轮状病毒的检出率是相似的,完整的体系设施和良好的卫生条件也不能阻止轮状病毒的传播。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腹泻和呕吐,严重者会发生发热和脱水,③______,就容易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2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4引用:39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