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邵阳二中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
发布:2024/5/1 8: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追溯到古代私塾教育,而近代梁启超、胡适等语文教育家十分重视整本书阅读。新课程改革以来,整本书阅读逐渐走入阅读教学视野,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纷纷探索整本书深度阅读的现实价值。
整本书阅读从单书到群书,丰富了阅读课程。整本书阅读教学受到时间、书本、考试等方面的制约,有时会有单一化、应试化的倾向。仅仅围绕必考书目展开阅读,这对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无益。整本书的内容丰富,构建体系化的整本书阅读课程是深度阅读展开的基石,能引导学生走到书本的广阔海洋,以一促十,从一棵树走向一片森林,从一滴水遇见一片海洋。阅读课程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系统呈现。如果说单本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那么校本课程的名著阅读、活动课程就是以群书为辅。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书本特质交替进行泛读和精读,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单书走向群书,建设丰富多样的整本书阅读课程,打开学生的阅读时空。
整本书阅读从浅表走向深度,变革了教学方式。随着整本书阅读教学热潮的兴起,我们会看到目标定位不明、任务设计模糊、教学过程简单等若干偏差,这些问题与当下阅读环境的浅层化、娱乐化有一定关系。以深度教学引领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为了突破浅表化的教学困境,立足教与学的“手性关系”,以教师深度的“教”引导学生深入地“读”,改变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不足、方法不佳、思维不深的阅读状态,引导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从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的浅阅读走向贴近语言、理解内容、以心契心、思维提升的深阅读,培养学生真正走进整本书阅读,而不是浮于表面,在深度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阅读的增值。
整本书阅读从知识走向能力,提升了素养发展。要改变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中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教学现状,将片面、平面、僵化的知识教学转化为完整、立体、纵深的培养能力、发展素养的教学,需要着眼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真实、全面、长期的实践培养。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强调的是阅读者和知识相遇的过程,强化的是在深度的阅读中,学生沉入阅读活动,投入阅读实践,激活阅读体验和经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汲取到书本知识的科学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学会将书本知识与个体、社会联系起来,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学习、生活、思想等问题,在读、学、用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者的关键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让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精神发育。
(摘编自蔡丽亚《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的思考》)材料二:
探讨整本书阅读测评目标,需要考量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任务目标。必修阶段,整本书教学课程有18个课时,占1个学分。在此学习阶段,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一部学术著作《乡土中国》是课程的主要组成。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来看,从阅读的言语习得中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培养阅读习惯和方法,提升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都是课程落实的目标所在。因此,整本书阅读测评的目标指向应是很明确的。
整本书阅读测评的目标应反映阅读的真实情况。它要能检测出学生阅读的程度、素养,包括其阅读的态度、习惯,以及整本书阅读的意识和阅读能力。整本书阅读的能力体现在对整本书整体、有机的把握,如学术著作重在理解学术概念,把握论述逻辑、语言特点等;如长篇小说的阅读,重在对整本书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人物关系及艺术架构的整体把握。
整本书阅读测评的目标应检测到核心素养层级。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而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研讨任务群的课程目标也是通过语言的实践达成素养目标。那么,“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效果如何测评?主要可以偏重对在阅读整本书中获得的整合与关联的能力、理解与运用的能力、比较与分析的能力、辨析与思辨能力、质疑与评析能力等方面的考查……这些具体的思维层级,可较好地反映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层级。
整本书阅读测评的目标也应检测阅读经验的建构。特别是在必修阶段,整本书阅读的任务旨在通过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中运用这些经验与方法阅读相关的作品。整本书阅读经验的建构是课程的归旨,而迁移与运用的能力可作为衡量其阅读经验建构的指标之一。当然,阅读经验的建构也会因不同类型的整本书有所区分,如学术类著作,学生的迁移能力体现在归纳、阐释、概括、理解层面;文学类作品,可调度运用经验则体现在鉴赏经验的积淀,对审美语言的感受力、鉴赏力、表达力……这是阅读文学类作品的密钥,帮助学生打开文学著作大门。
通过对整本书阅读考查目标的梳理可以得出,整本书阅读测评应指向对阅读习惯、阅读素养、阅读经验建构层面的考查。因此,突出综合的、整体的、开放性的测评导向是当下整本书阅读测评的趋势,相关的探索成果有很多,但对于如何创设综合、整体、开放的整本书测评试题,仍需要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探讨。
(摘编自吴银贞《整合、开放、综合的整本书阅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至今,都有整本书阅读教学,从古代私塾教育者,到近代梁启超、胡适等语文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整本书阅读。
B.整本书阅读教学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如果仅仅围绕必考书目展开阅读,这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没有好处。
C.随着整本书阅读教学热潮的兴起,将会出现诸如目标定位不明、任务设计模糊、教学过程简单等若干偏差。
D.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来看,从阅读的言语习得中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等核心素养都是课程落实的目标所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本书深度阅读具有丰富阅读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提升了素养发展等多方面的现实价值。
B.在深度的阅读中,学生沉入阅读活动,投入阅读实践,激活阅读体验和经历等将得到强化。
C.整本书阅读测评的目标应是很明确的指向阅读习惯、阅读素养、阅读经验建构层面的考查。
D.实践研究证明,突出综合的、整体的、开放性的测评导向是当下整本书阅读测评的大趋势。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某校高一一位语文老师,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要求学生领悟各篇文章的主旨,最后写一篇读书心得。
B.某校高二一位语文老师,利用一个月时间,分组学习苏轼的《东坡乐府》,每组把问题提出来交全班讨论,最后每人背诵一两首词。
C.某校高三一位语文老师,在复习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时,对词类活用、句式特点、文学文化常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总结。
D.某校复读部一位语文老师,在复习小说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鲁迅的《呐喊》,列表分类,并针对高考总结出十个典型的考题。
(4)材料一和材料二各采用什么论证结构?内容上各侧重什么?
(5)请你利用整本书阅读理念,为《红楼梦》设计一个阅读方案。组卷:9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看护
孙犁
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情况紧张,我们跋山涉水,队伍渐渐拉散,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的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
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探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
“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
“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她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
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要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宽广的蓝天上,忽然传来飞机的叫声,那飞机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女孩的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拉过河去。
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
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
“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
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飘香,看着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队上的医生老康,安排女孩给我换药。“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
那天起,刘兰每天给我换药,情况越来越紧,但我腿脚不见好转,组织决定把我坚壁到远处高山上,叫刘兰跟随。我们按着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坡高水急,道狭村稀,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只有从沙滩上和过河的踏石上留下的毛驴蹄印或是粪块,才断定是人行的大道。
一到下午,肚里就饿了。爬了半天,我饿得再也不能支持,迷糊过去。等到睁开眼,刘兰坐在我的身边,天已经暗下来了。在我们头上,一棵茂密的酸枣树,累累的红艳的酸枣在晚风里摇摆。我一时闻到了枣儿的香味和甜味。刘兰也正眼巴巴望着酸枣,眉头蹙得很高。看见我醒来,她很高兴,说:“同志,到了这个地步,摘一把酸枣儿吃,该不算犯纪律吧。”
我笑着摇摇头!她伸过手去就撸下一把,送到我嘴里,她也接连吞下几把。
吞吃了酸枣,有了精神和力量,在苍茫的夜色里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一个男人下身穿着棉裤,上身光着膀子,高举着连枷!在他身旁有一个年轻的妇女用簸箕迎风扬送着丈夫刚刚打下的粮食,她的上身穿着一件破旧的夹袄。
进村以后,刘兰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
这一晚,我听着五台山顶的风声和远处杉林里的狼叫,一时睡不着,却并没感觉不安。从炕头的窗口望过去,刘兰和老四也没有睡,两个人的影子在窗纸上摇动,她们在拉着家常。
原来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这山顶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么就是养不下,要么就是活不大!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
接着两个人就诉起苦来,你疼我,我疼你的闹了大半夜才睡觉。
老四派两位妇女教刘兰做莜面。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
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
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不久下起了大雪,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
(有删改)文本二:
孙犁先生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重读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先生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的化身。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看护”看似平常,实则有双层内涵,既指女看护刘兰,又指在抗日战争中艰苦奉献的百姓群体。
B.文中两次提到情况紧张,而“我”腿伤又不见好,这使得组织决定安排刘兰陪“我”转移到远处高山上。
C.文本特意描写村庄里一对夫妻的穿着举止,与下文做莜面的妇女相呼应,体现当地环境艰苦,生活贫寒。
D.刘兰迎着大风大雪陪护着战士艰难地前行,一步一个声响,以此结尾是为了暗示战局的凶险及前途的迷茫。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也是人物品格的见证者。本文以“我”的口吻讲述刘兰的故事,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本文善用日常小事和细节描写来塑造形象,如面对渍出蜜汁的红枣,“我”和刘兰不拾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C.本文采用补叙的手法,借老康的话交代了刘兰的悲惨身世,介绍其童养媳的经历,为刘兰与老四相互怜悯埋下伏笔。
D.本文注重环境的烘托作用,“坡高水急”“道狭村稀”“毛驴蹄印”不仅表现了高山的荒凉,还渲染了冷寂的气氛。
(3)刘兰这一人物身上有哪些孙犁所追寻的“美好的东西”?请结合文本一进行概括并分析。
(4)孙犁的小说因其细腻婉约的文笔、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风格,被誉为“诗化小说”,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诗化小说”特征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组卷:12引用:7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大将军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文本二: 何充,字次道,庐江人。丞相王导妻之姊子,故少与导善,早历显官,明帝亦友昵之。成帝即位,迁给事黄门侍郎。平苏峻乱,稍迁东阳太守。在郡甚有德政,荐征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颜等以为佐吏。王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由是加吏部尚书。及导薨,转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参录尚书事。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权侔人主,虑易世之后,戚属转疏,将为外物所攻,谋立康帝注,即帝母弟也。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冰等不从。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建元初,出为骠骑将军,假节,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以避诸庾。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简文帝,而充建议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崩,充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穆帝,冰、翼甚恨之。充居宰相,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然性好释典,崇修寺院,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于时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谢万讥之云:“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永和二年卒,时年五十五,赠司空,谥曰文穆。
(节选自《晋书•何充传》)【注】康帝,即后来的晋康帝,当时身份是琅邪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今A琅B邪C践D阼E如F孺G子H何I社J稷K宗L庙M将N其O危P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节,即“假(借)以符节”,是指皇帝将符节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
B.狼籍,文中指名声不好,与《赤壁赋》“杯盘狼籍”中的“狼籍”意思不同。
C.稍,这里是“逐渐”的意思,《项脊轩志》中“其制稍异于前”的“稍”也是此意。
D.数,文中意为“计算”,与《六国论》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王敦特意在众人面前夸赞担任庐江太守的哥哥王含政绩斐然、广受赞誉,作为下级的何充对此却持有异议。
B.外戚庾冰兄弟权倾朝野,为了继续保有自己的地位,他们希望让皇帝的弟弟康帝即位,并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C.何充在东阳太守任上有很多有益于百姓的政治措施和成就,颇受王导和庾亮的赏识,在二人力荐之下,得到提拔重用。
D.何充担任宰相,才能度量出众,一心为公,正直无私,深受人们赞誉,但又笃信道教,花费无度,受到时人讥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②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
(5)后世评价何充“抗直不谄”,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组卷:9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少人会选择在凉爽的金秋时节进行登山、骑行、越野跑、露营、钓鱼等户外运动,对此,专家提醒,进行户外运动前,首先应先自我评估身体的健康状况,①_____。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肌肉张力下降、关节老化等问题,老年人计划去户外运动,更应该从健康的角度考虑自己是否具备外出的条件。其次,②_____,外界环境将影响人们的身体反应。高血压或冠心病的患者,就不适合前往较寒冷的深山密林中,这可能导致相关疾病的突发。再其次,户外运动时,包中应常备几种药品。患有基础病的人群,出发前记得带上相应的药物,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哮喘、慢阻肺等患者都应特别注意。在户外,可能经常会遇到皮肤外伤的情况,创可贴酒精棉等消毒药物是必备的。在露营或野餐中,户外各种各样的花粉或植物很可能会引起过敏,因此,抗过敏药物应放于包中。
此外,③_____。户外活动前,充分热身能有效地预防运动后关节和腰腿疼痛。运动结束后,应及时和充分休息,听听舒缓的音乐,做做肢体拉伸动作,对于修复肌肉疼痛、缓解关节肿胀,舒张血管等都具有良好的帮助。
(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5个字。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组卷:4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满溪烟雨湿芙蕖,绿叶红花锦不殊。(周紫芝《次韵草堂主人雨中十首(其五)》)
②红花须得绿叶衬,水扰青山风景馋。
上述诗句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红花”与“绿叶”的思考,结合时代特征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