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育才学校、鞍山一中、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五校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准地衡量。毛泽东在1939年“三八妇女节”大会上指出: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是密切联系着的。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曾经存在“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荒谬思想以及要求女性裹小脚等直接戕害女性的做法;更有甚者,将女性物化和奴化,用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四大绳索束缚和迫害女性。这样的社会,注定是个病态的社会,而要进行医治,必须用猛药才行。
          1911年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政府,废除了君主专制;1915年“新文化运动”爆发,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以及“娜拉走后怎样”等脍炙人口的演讲,在北平高校师生中造成强烈的轰动效应。这些演说与“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那种青春四溢、朝气蓬勃的时代风气同呼吸、共命运,成为“德先生”“赛先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我之节烈观》批评传统男权社会单向度贞操观对女性思想的禁锢,提出“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的重要口号,呼吁男女青年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倡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觉醒的父母”,对于子女应当“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而在1923年底发表的《娜拉走后怎样》中,他认为,女子要真正独立,必须实现社会的经济制度改革,女性能够获得经济独立和自由。可以说,这一演讲标志着鲁迅对女性问题的思考从追求个人解放转向社会变革,从“改造国民性”转向改造旧中国的经济、社会制度。《祝福》《伤逝》《离婚》等名篇也正是作于这一时期。
          这些小说虽数量寥寥,但所反映出的问题与当时人们的生存现状直接相关并且有极大的普遍性,也最易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而引起强烈的共鸣,遂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选择。
          1922年,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就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深受“五四运动”思想熏陶的毛泽东及党中央同志,明确提出应当废除私有制,实现妇女解放,同时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女性与男性的平等权利、婚姻自由以及经济权、继承权等各项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从社会制度上规定了女性应有的经济、政治、法律、婚姻、教育、就业等多个方面的权益,将鲁迅先生所追求的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经济独立等一系列“幸福”指标,用社会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实现了真正的女性解放。
    摘编自《鲁迅的女性题材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      材料二
          现代社会中,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但女性观念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方面,传统的女性思想仍然有着它丝丝缕缕的影响,爱情、婚姻中男人的出轨总是比女人更容易得到原谅,“女人应该服从”的话语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不绝于耳。另一方面,经济的过快发展,价值观的快速变化,金钱成为社会的最高导向,有些女人不愿用自己的努力获得财富,寻找真正的爱情和婚姻,而心甘情愿用身体、用感情甚至自由来换取衣食无忧;男性仍把自己看作施舍的上帝,把女人看作面子和财富的象征。
    摘编自《20世纪至今中国女性地位的发展及其原因》      材料三
          近日,有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不少女生在求职时总是处于“陪跑”状态,参加了笔试、面试,挤进了实习,但录取比例却相对偏低。
          每年求职季,关于女性遭遇不公平对待的问题,都会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从各种带有歧视性的“奇葩”规定,比如有用人单位曾在招聘启事中直接写明“男士优先,能证明自己是女汉子的,也可以”;到各种“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潜规则”,比如同一岗位女生的录取分数线比男生高几十分,或者将录取的女生安排在边缘部门、边缘岗位;再到各种数据的佐证,比如有调查报告曾指出,投递简历后,男性大学生接到面试通知的次数比同等情况下的女性大学生高约42%……如此种种,都在不断加剧着人们对就业性别不平等现象的焦虑。
    “女性群体对于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感知更为强烈”“超八成女性认为在就业中存在歧视”,《2017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中的数据,也进一步反映着当前女性在就业市场所处的劣势地位。为什么女性在求职时更易成为“受伤者”?这背后或许有岗位匹配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有用人单位对女性无法承担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的刻板印象,但更主要的可能还是不愿意为女性生育成本“买单”的现实考量。尤其是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用人单位要承担的女性生育成本更高,这反过来也就进一步压缩着女性的就业空间。
    摘编自《女性总“陪跑”,求职如何跨过性别鸿沟?》
    (1)下列选项中,有关“男女平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女平等的社会,用独立、自由、平等和文明的眼光看待女性。
    B.男女平等是承认男女的性别差异、尊重性别差异,女性摆脱“物种的奴役”。
    C.男女平等体现在女性拥有与男性同样的婚姻恋爱自由、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权利。
    D.男女平等应该是女性在工作中忘记性别,巾帼不让须眉;而在生活中记住性别,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解放自己。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与平等的一大主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衡量尺度。
    B.受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我国现阶段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依然存在。
    C.现如今,从厨房到职场,女性常常可以兼顾家庭和事业,说明女性正在崛起,能顶半边天。
    D.从追求个人解放转向社会变革,鲁迅对女性问题的思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选择。
    (3)下列各选项作为论据,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加强立法和法律监督等方式,确保妇女事业发展。
    B.现阶段,财务、审计、月嫂、文秘和客服等职业,女性就业人数实现逆袭,但在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中,女性比例远远低于男性。
    C.习近平总书记说:“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同促进男女平等发展的历程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D.我国议政建言的最高殿堂上,女代表、女委员履职尽责的靓丽身影,是两会一道流动的风景,展现着一个文明社会和现代国家的魅力。
    (4)“娜拉”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经典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她在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后,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实面目和自己在家中的“玩偶”地位,毅然走出家门。鲁迅先生在1923年12月26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发表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并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请结合材料一分析鲁迅推测娜拉结局的原因。
    (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请对于女性地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组卷:10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生平一瓣香
    林清玄
          你提到我们少年时代,常坐在淡水河口看夕阳斜落,然后月亮自水面冉冉上升的景况,你说:“我们常边饮酒边赋歌,边看月亮从水面浮起,把月光与月影投射在河上,水的波浪常把月色拉长又挤扁,当时只是觉得有趣,甚至痴迷得醉了。没想到去国多年,有一次在密西西比河水中观月,与我们的年少时光相叠,故国山川争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挤扁又拉长,最后连年轻的岁月也成为镜花水月了。”
          这许多感怀,使你在密西西比河畔因而为之动容落泪,我读了以后也是心有戚戚。才是一转眼间,我们竟已度过几次爱情的水月镜花,也度过不少挤扁又拉长的人世浮嚣了。还记否?当年我们在木栅的小木屋里临墙赋诗,我的木屋中四壁萧然,写满了朋友们题的字句,而门上匾额写的是一首《困龙吟》。有一次夜深了,我在小灯下读钱锺书的《谈艺录》,窗外月光正照在小湖上,远听蛙鸣,我把书里的两段话用毛笔写在墙上:“水月镜花,固可见而不可提,然必有此水而后月可印潭;有此镜而后花可映面。”“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书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
          那时我是相当穷困,住在两坪大只有一个书桌的小屋,我唯一的财产是满屋的书以及爱情。可是我是富足的,当我推开窗子,一棵大榕树面窗而立,树下是植满了荷花的小湖。附近人家是那么亲善,有时候,我为了送女友一串风铃到处告贷,以书果腹,你带酒和琴来,看到我的窘状,在我的门口写下两句话:“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我在醉酒之后也高歌:“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那似乎是我们穷到只要有一杯酒、一卷书,就满足地觉得江山有待了。后来我还在穷得付不出房租的时候,跳窗离开那个小屋。
          前些日子我路过,顺道转去看那一间我连一个月两百元房租都缴不起的木屋,木屋变成一幢高楼,大榕树魂魄不在,小湖也盖了一幢公寓,我站在那里怅望良久,竟然忘了自己身在何方,真像京戏《游园惊梦》里的人。
          我于是想到世事一场大梦,书香、酒魄、年轻的爱与梦想都离得远了,真的是镜花水月一场,空留去思。可是重要的是一种回应,如果那镜是清明,花即使谢了,也曾清楚地映照过;如果那水是澄朗,月即使沉落了,也曾明白地留下波光。水与镜似乎都是永恒的事物,明显如胸中的块垒,那么,花与月虽有开谢升沉,都是一种可贵的步迹。
          我们都知道击石取火是祖先的故事,本来是两个没有生命的石头,一碰撞却生出火来,石中本来就有火种——再冷酷的事物也有它感性的一面——不断地敲击就有不断的火光,得火实在不难,难的是,得了火后怎么使那微小了火种得以不灭。镜与花,水与月本来也不相干,然而它们一相遇就生出短暂的美,我们怎样才能使那美得以永存呢?只好靠我们的心了。
          就在我正写信给你的时候,突然浮起两句古诗:“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爱与生的美和苦恼不就是这样吗?岁月的百鸟一只一只地从窗前飞过,生命的千帆一艘一艘地从眼中航去,许多飞航得远了,还有许多正从那些不可测知的角落里航过来。
          记得从你初到康乃狄格不久,曾经为了想喝一碗羼柠檬水的爱玉冰不可得而泪下,曾经为了在朋友处听到雨夜花的歌声而胸中翻滚,那说穿了也是一种回应,一种羼和了乡愁和少年情怀的回应。
          我知道,我再也不可能回到小木屋去住了,我更知道,我们都再也回不到小木屋那种充满了清纯的真情岁月了,这时节,我们要把握的便不再是花与月,而是水与镜,只要保有清澄朗净的水镜之心,我们还会再有新开的花和初升的月亮。有一首词我是背得烂熟了,是陈与义的《临江仙》:
          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尽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眺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我一直觉得,在我们不可把捉的尘世的运命中,我们不要管无情的背弃,我们不要管苦痛的创痕,只有维持一瓣香,在长夜的孤灯下,可以从陋室里的胸中散发出来,也就够了。连石头都可以撞出火来,其他的还有什么可畏惧呢?
          文本二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士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观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节选自《林清玄访谈》(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一句,表现了朋友对我在困窘的生活境遇里情怀不改,仍保有诗情画意,仍坚持自己的操守的赞叹。
    B.“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作者启迪我们人生中如果遇到铩羽或是搁浅,不必焦急烦躁,若能以清静之心映照,可从容地坐看千帆,仰观百鸟。
    C.文中引用陈与义的《临江仙》目的是表明自己虽半生漂泊,阅尽沧桑,心生苍凉,但能够从苦痛创痕中超拔出来,保持旷达清朗的心态。
    D.最是美好的东西,往往能伤人最深,作者的回忆就像水月镜花一样,然而月黯花残之时,越是深一分的波光和镜影,就越是深一分的苍老和哀叹。
    (2)下列选项中,对文本的艺术特色和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清玄在艺术上熔铸了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独特的审美观念,使人生的苦与乐,过去与现在,瞬间与永恒,在《生平一瓣香》中得到有机的辩证统一。
    B.《生平一瓣香》体现了林清玄散文具有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的特点,既有文学的审美价值,又有指导人生的思想教育功能。
    C.访谈中,林清玄举爱玛士的包卖到100万,是为了说明向欲望倾斜的时代,人们失去了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判断能力。
    D.林清玄的思想散发着睿智的光辉,他的作品揭示人生百态,描摹善恶美丑,语言在平和中带有辛辣的讽刺,引人深思。
    (3)结合文本一内容,请简要概括“水”和“镜”的含义。
    (4)文本二中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体现?请具体指明并加以分析。

    组卷:33引用:4难度:0.2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毅,字仲雄,东莱掖人。毅幼有孝行,少厉清节,然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侨居平阳,太守杜恕请为功曹,沙汰郡吏百余人,三魏称焉,为之语曰:“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武帝践阼,以毅忠蹇正直,使掌谏官,纠正豪右,京师肃然。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之于门外奏劾保傅以下诏赦之然后得入时龙见武库井中,帝亲观之,有喜色。百官将贺,毅独表曰:“昔龙降郑时门之外,子产不贺。《》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证据旧典,无贺龙之礼。”诏报曰:“正德未修,诚未有以膺受嘉祥。省来示,以为瞿然。贺庆之事,宜详依典义,动静数示。”尚书郎刘汉等议,以为今龙彩质明焕,示人以物,非潜之谓也,意者大晋之行,戒武兴文之应也,而毅乃引衰世妖异,以疑今之吉祥,毅应推处。诏不听。后毅上言:“必有阿党之臣,奸以事君者,当诛而不诛。”毅夙夜在公,坐而待旦,言议切直,为朝野之所式瞻。尝散斋而疾,其妻省之,毅便奏加妻罪而请解斋。妻有过,立加杖捶,其公正如此。然以峭直,故不至公辅。年七十,告老。后司徒举毅为青州大中正,尚书以毅悬车致仕,不宜劳以碎务。陈留相乐安孙尹表曰:“司徒魏舒、司隶校尉严询与毅年齿相近,资涂所经,出处一致。今询管四十万户州,总摄机要,舒所统殷广,兼执九品,主者不以为剧。毅虽身偏有风疾,而志气聪明,一州品第,不足劳其思虑。毅疾恶之心小过,主者必疑其论议伤物,故高其优礼,令去事实,此为机阁毅,使绝人伦之路也。臣州茂德惟毅,越毅不用,则清谈倒错矣。”由是毅遂为州都,铨正人流,清浊区别,其所弹贬,自亲贵者始。太康六年卒,武帝抚几惊曰:“失吾名臣,不得生作三公。”
    (节选自《晋书•刘毅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之于门外/奏劾保傅/以下诏赦之/然后得入
    B.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之/于门外奏劾保傅以下/诏赦之/然后得入
    C.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之于门外/奏劾保傅以下/诏赦之/然后得入
    D.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之/于门外奏劾保傅/以下诏赦之/然后得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阼,本意为走上阼阶主位,引申为即位登基,类似表达还有“践极”“践位”。
    B.《易》,可作为古代帝王施政之用,也可作为百姓占卜事象之用,是儒家重要典籍。
    C.告老,意同“悬车”“致仕”,指封建时代臣子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
    D.清谈,清雅的谈论,文中指士族名流不谈国事,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的言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毅受邀担任平阳功曹,考核官吏非常严苛,淘汰官吏百余人,得到百姓称赞,他在三魏一带百姓心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太守杜恕。
    B.刘毅直言敢谏,引典籍之理反对庆贺龙现井中之事,后来却遭到了尚书郎刘汉等人的非议与责难,武帝最终还是接纳了刘毅的建议。
    C.刘毅为人正直,不徇私情,即便妻子做出了不符合礼仪的行为,他也绝不姑息,但也正是由于性格因素,他的官职难以晋升至公辅。
    D.刘毅严峻刚正,纠正豪右,敢犯亲贵,告老辞官后,朝廷害怕他直言伤人,故意提高优厚之礼,把他搁置起来,不愿给他任职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诏报曰:“正德未修,诚未有以膺受嘉祥。”
    ②毅夙夜在公,坐而待旦,言议切直,为朝野之所式瞻。
    (5)孙尹认为刘毅仍然堪用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组卷:13引用:2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红楼梦》,每个人在读《红楼梦》的时候都看到了自己。单纯善良、争权夺利、默默无闻,
     
    ,哪怕只是那一瞬间的对应。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魔力,才使得《红楼梦》成为一个学派的源头。有人曾说过,如果曹雪芹泉下有知,未必能够想到,在他穷困潦倒的后半生结束后,这部奇书养活了多少人?
          
     
    ,关于它的解读者就层出不穷,各种流传的版本也眼花缭乱,甚至真正的全本(或原本)还是一个谜。小儿小女在这部书里,看到的是两小无猜,无故寻愁觅恨;美食家在这部书里,看到的是奇食怪谱,如果不是曹公亲自下厨,恐怕再灵敏的舌尖也无法品尝到真正的味道;
     
    ,看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全貌,雕梁画栋与茅屋村舍并存;文人墨客从这部书里,看到的是失传了的渊源文化;政治家看到了阴谋,企业家看到了管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认知。请以对联形式,写出你对这两个人的评价。要求每联:有相关情节,有形象特点,不超过25个字。
    林黛玉
     

    薛宝钗
     

    组卷:6引用:5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12月第六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行。本届会议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世界百年变局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为主题,着眼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为鉴,深度探讨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扩大和深化各国的利益汇合点。
          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海外学者认为,世界越来越需要读懂中国,各国应加强交流合作以更好地推动全球治理。
          有网友呼吁:到今天的中国走一走、看一看,到现实的中国学一学、听一听,这样你才能真正读懂中国,真正认识中国!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对“读懂中国”你有怎样的思考、选择和使命?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在升旗仪式中进行国旗下演讲。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5引用:3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