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北省承德二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8 6:30:2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小说描写中的“风景”,是小说叙事中的细部元素。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景色、背景、环境及空间指涉的状态,是人为加工、记录和描绘叠加起来的景观及其独特存在。风景收录于人的眼中也投影到人的心灵底片,成为主体情感与精神的镜像。作家书写风景的过程,是与自然相拥、交融,实现叙述本体意义重构的过程,当然,也是在自然中发现自我、认知自我、确认自我甚至是净化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风景描写是作家灵魂的勘探仪,发现了怎样的风景、如何呈现风景、表现出与风景怎样的胶着度,是阐释作家精神向度和人文情怀的重要参照物。风景描写同时也是我们触摸作家的心灵脉搏、与其完成灵魂共舞的诗学路径。当我们与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在这条小径相逢、相拥时,风景描写使可能达到审美至境。在任何时代,风景都是文学丈本中无可替代的叙事要素,风景描写的“流失”,不仅意味着叙事的缺憾,同时也是人类放逐自然、走向孤独、失去精神和灵魂伴侣的危途。
    (摘编自张学听《书写能触摸到时代气息的“大风景”》)材料二:
          如何写风景?刘勰给出了答案:“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他又说;“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甲)刘勰从他所处的时代和文学发展状况出发,对于如何写风景给出了“绘形描声“的答案。
          随着时代、文学的发展,风景描写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变化最为明显。与诗歌和散文不同,中国古典小说并不擅长写景,其风景描写大都比较空疏和呆板。这是中国古典小说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它们大都出于讲述需要,风景描写退居于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背后。现代小说综合了诗歌、散文风景描写的特长,开始吸纳风景描写。这是现代小说有别于古典小说之处。老舍在风景描写上卓有创见,他指出了风景描写的独立价值和意义,把风景描写从背景中独立出来,使之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老舎认为,风景描写能使故事更鲜明更明确,同时,风景描写与故事本身是天然长在一起的,不可分割。老舍关于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的论述,是风景描写的重大突破。
          对于中国现当代小说来讲,写风景不是照相式地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摄影取形,而应该像刘勰所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以人物的情感为写景的出发点,把风景描写作为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方法。中国古典小说写景,讲究从“看”出发。茅盾认为,一段风景描写,如果只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欣赏去描写,那么风景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点缀。而如果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镜、从人物当时的思想情绪出发,去写出人物对于风景的感受,那么风景描写的价值和意义就凸显出来了。这是中国小说关于风景描写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它和西方小说中风景描写更倾向照相式的呈现方式有根本性的区别。
          另外,风景描写还要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景描写为作家笔下人物的性格、命运提供了重要表现力,正因为有了风景描写,各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才能构成和谐的统一体。
          风景描写不仅是文学中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景观。而且和创作主体的价值观念緊密相连,也是对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极具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编自周新民《风景描写:根植于山乡巨变与民族文化》)材料三:
          风景描写具有有机性。所谓风景描写的有机性,就是在进行风景描写时,要充分地建立它与小说文本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需要风景描写时,才能进行相关的风景描写;风景描写是小说文本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鲁迅名篇《故乡》的开头;“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乙)无论是天气的“阴晦”,还是那“呜呜”响着的“冷风”,抑或是“苍黄”的天空与“萧索”的荒村,所有故乡冬日景象的描写文字,都精准地切合于第一人称叙述者那无比悲凉的心境。所谓的景由情生、情景交融,就是这个意思。相反地,同样是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我们就很难找到风景描写的话语。因为如此一种日记体与情绪感的小说,根本不需要风景描写。由此可见,作家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风景描写,或者说只是为了风景描写而风景描写。风景描写都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
    (摘编自王春林《风景描写要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只有被作家收录眼中并经过加工、记录和描绘,才有可能映照作家的情感与精神。
    B.有意识主动进行风景描写并凸显其独立价值和意义,是中国现代小说有别于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体现。
    C.以小说中的人物为观察视角,重在体现其对风景的主观感受,是中国小说风景描写最显著的民族特色。
    D.作家不会无缘无故进行风景描写,因此小说中出现风景描写就能达到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审美至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没有风景描写。读者就缺少了一条了解作者心灵情感的路径。
    B.《边城》中有关湘西风情的描述可以佐证老舍关于风景描写的论述。
    C.小说作家要想提高风景描写的审美境界,就要大量阅读诗歌和散文。
    D.材料二和材料三论述的重点虽不相同,但是都阐述了如何描写风景。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黄自珍:“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
    B.郭晓平:“风景话语打造的背后,是重塑现代主体——“人”的诉求。”
    C.余秋雨:“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
    D.齐格蒙特鲍曼:“如果花园要使自己超越自然力量的法则,那么园丁的塑造意志便不可或缺。”
    (4)请分别说明材料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5)如欲针对风景描写只是小说的“修饰性闲笔”的观点写一篇驳论文。请结合材料,列出要点。

    组卷:12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破规矩
    熊立功
          祖上有个爷,是剃头的。他头剃得光精,垸里人都叫他剃头爷。这剃头爷身上有故事,垸里长辈闲下没事,就爱聊他,可都讲不出个子丑寅卯。还算三爷口才好、记性好些,我就常纠缠他,要听剃头爷的故事。
          三爷就给我讲了,我也把它记下了。
          剃头爷给自己立了规矩,叫“两不剃”。一个是女孩不剃,一个是酒后不剃。
          可偏偏就有人要废他这个“两不剃”。
          那年大雪封山,也把一小队日本兵冻在了大山里。那些兵进垸后,用刺刀让族长派人腾出了祠堂作驻地,用机关枪叫家家户户送来了大米、面粉、土酒还有猪羊肉。
          日本小队长把族长叫到跟前。这小队长,一副书生相,瘦脸上架副眼镜,说话轻言细语,很斯文的样儿,还把中国话说得很顺。面对堆成山的吃的喝的,小队长笑昧眯地对族长说:“你们的族人,大大的良民,我们大日本皇军,来保护你们,大大的辛苦。你的,派人来为我们的效劳,帮我们做饭、洗衣、打杂的干活,男人的不要……你的,实在找不到,我们就自己来找……”说着,小队长从肉堆里拣起一块鲜肉往空中一抛,他身后就窜出一条硕大的狼狗,张开大嘴,腾空接住。嚼着滴血的肉,大狼狗一双血红的眼,盯得族长打起了寒颤。
          昏昏沉沉的族长,一头扎进剃头爷家里……
          这一夜,心惊胆颤的垸里人也都来找剃头爷,问如何安顿家里的女孩。
          剃头爷说:“我和族长商量了,都剃成光头,平头,变成男孩。”
    “那我们不是破了你的规矩了吗?”
    “不是你们,是那日本兵!”剃头爷恨恨地说。
          连夜,剃头爷熬通宵,把院里十岁以上的女孩,全都剃成了光头,平头。那一夜,剃头爷的剃刀一夜未停,动作也出奇得快,人也一夜未歇气,他咬着牙,没吭一声。
          族长家的千金十五六了,长了一头秀发,舍不得剃,僵在绣楼不下来。族长心想,不剃就不剃吧,我族长家的孩子,他日本小队长应该不会为难的。
          第二天,日本小队长又把族长叫去,笑眯眯地对他说祠堂太冷,要住到他家去。
          入住的小队长还带了两个背长枪的兵。一个守在门口,一个围着他前后转。
          次日,小队长看到剃头爷给族长理发,唱啊说啊按的,把族长弄得舒舒服服地睡着了。就也来了兴趣,叫剃头爷也给他剃个头理个发,按下揉下。
          剃头爷顿了顿,还是在那小队长头上捣鼓起来。
          剃头时,小队长得知剃头爷有一肚子中国故事,也正是他感兴趣的东西,就留剃头爷吃饭,还拿出洋酒要和剃头爷对饮。
          一顿饭下来,剃头爷灌倒了小队长,自己也头晕晕的,回到家,倒头就睡了。
          半夜的时候,迷迷糊糊的剃头爷被人推醒,床沿坐着泪流满面的族长。剃头爷心里一惊,酒醒了。
          族长哽咽着说:“那日本畜牲把,把我女儿害,害了……”
    “孩不是在楼上吗?”剃头爷追问。
    “孩弄出了响动,让那日本小队长叫兵逮下了楼。孩不从,咬了那畜牲头儿。那畜牲朝她开了枪。还放我出来,限我明早前给他找个小姑娘,不然,就要灭我们全垸的人……”
          ……
          两人正说着话时,门“嘭”地一下被捅开了,两个日本兵架着小队长进来了。他们指着小队长的头叽叽咕咕地朝剃头爷吼着比划着。剃头爷老半天才明白,小队长是头痛,需要他治疗。
          剃头爷顿了顿,尔后,点点头,搬来一张太师椅,让小队长坐在椅子上。一身伙计打扮、剃了和尚头的妻子杨絮,打来一盆热水,湿了毛巾,敷在小队长头上,一会儿,小队长不哼哼了。剃头爷拿出剃头的行头,在小队长头上动了起来,嘴里也开始流出催眠样的曲子。
          小队长开始打起了鼾,另外两个日本兵从站着,到坐下来,慢慢地,也打起了哈欠,最后,也鼾声如雷。
          可是,伏在小队长脚下的狼狗,却张大着眼,盯着剃头爷他们。
          剃头爷往族长和妻子招招手,对着他们的耳朵分别说了几句。妻子会意地出去了,一会儿,回来的妻子冲狼狗扔了一块肉。狼狗嗅了嗅,吞了下去,一会儿功夫,就口吐鲜血,弹了几下,不动了。
          这时,打着寒颤的族长,挪动了筛糠一样的双腿,到门角拿起了一张锄头。
          看到族长走近伏在桌子上熟睡的两个日本兵身边时,剃头爷的剃头刀往小队长喉咙上切下去,“嗤”的一声,小队长的鼾声戛然而止。那一边,族长的锄头脑也磕到一个日本兵的头上了,另外一个被震醒的日本兵,刚刚抬起头,族长的第二锄头就迎面下去了……
          两个惊骇不已的男人面对三个死去的日本兵,呆了一会儿后,竟然异口同声地说:“召集族人!”
          黑压压的族人静悄悄围拢在剃头爷和族长身边后,族长低沉的声音,让人血往上涌,“日本兵不让我们安生,大家不能坐着等死,趁天还没亮,我们得先动手,烧了祠堂,灭了日本兵那些畜牲……”剃头爷感觉族长红的眼睛在放血。
    “动手吧,再挨,就来不及了。”剃头爷说。
    “大家用柴禾把祠堂四周封了,再泼上油,手脚要轻。动手吧!”族长低低的吼,让黑压压的人动了起来。
    “门口有站岗的。”一个抱着柴禾最先到祠堂边的人,对摸过来的剃头爷和族长说。
          剃头爷汗毛一炸,对族长说:“我过去看看。”
          族长看到,剃头爷离那个站岗的日本兵几步远的时候,被日本兵用枪抵住了。接着,就看到剃头爷闪了过去,两个黑影就粘到了一起,一会儿,双双倒下。
          族长扑过去,摸到的是胸口中了刺刀的剃头爷,还有断了喉咙的日本兵。
          身后,黑压压的人群,浪一般滚过来……
          三爷讲:那一夜,大火,舔着风烧得“哧哧”作响,把祠堂变成了一个火球。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长面对日军无礼要求时的无能表现,使得族人只能找剃头爷商量怎么安置女孩。
    B.剃头爷为保护女孩打破规矩给她们剃头,唯独族长的千金不肯剃头没有躲过灾难。
    C.剃头爷剃头技艺高超且有勇有谋、临危不乱,是成功杀死日本小队长的主要因素。
    D.结尾写大火把祠堂变成了一个火球,暗示族人在剃头爷死的激励下烧死了日本兵。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日本小队长的形象,他瘦弱、斯文的“书生”外表与残暴、冷酷的“侵略者”本质构成强烈反差。
    B.小说语言平实质朴,也使用了一些方言、土语。如“头剃得光精”“被捅开了”“讲不出个子丑寅卯”“不让我们安生”等。
    C.小说多处情节互相照应,比如前文提到日本小队长用鲜肉喂狼狗,就能与后文剃头匠的妻子用毒肉毒死狼狗的情节形成呼应。
    D.“两个黑影就粘到了一起,一会儿,双双倒下”一句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再现了剃头爷与日本兵英勇搏斗的画面。
    (3)小说为什么要以“破规矩”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在叙述剃头爷的主体故事时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这种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5引用:5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四,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轴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注】①累绁:本意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B.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C.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D.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郎中,本是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帝王侍从官的统称,地位比较高。作为医生的尊称始自宋代。
    B.《诗》《书》,即《诗经》《尚书》,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与《论语》《孟子》《春秋》并称为儒家经典“五经”。
    C.《太史公书》,后来被称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D.赞曰,相当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汉书》中用来表示作者对所记载的人和事的评价、议论的标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年轻时代周游天下,注重实地考查与学习,比如他曾在邹地学习乡射的礼节,为他以后著述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司马迁子承父业,答应父亲全力编撰先人留下的史料,在父亲死后,服丧期满,司马迁就继任太史令,开始著述史书。
    C.司马迁因为李陵一事,入狱受刑,一度觉得自己不能写史,后来受“诗”“书”的影响,发愤图强,成就史书巨著。
    D.司马迁的史书记载的历史截止到汉武帝“获麟”一事,距离武帝“获麟”到司马迁开始写作史书中间有四百多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②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哀郢(其二)
    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②章华:章华台。公元前535年,楚灵王“举国营之”,修建了一座宏伟宫苑,以豪华富丽夸于诸侯,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句“徂岁”指逝去的时光,“下阪轮”即下坡的车轮。该句抒发的感慨与曹操在《短歌行》中的感慨是一致的。
    B.颔联写古往今来有多少像屈原这样的忠臣途穷困厄,又有多少节士去国怀乡,放逐江湖,诗人对此深感痛惜。
    C.诗人“淋漓痛饮”于长亭薄暮之中,“慷慨悲歌”于华发初生之际,既有对前人的痛惜,又显出自我的旷达。
    D.本诗首尾写景,中间抒情,情因景而发。以盛衰无常之景、慷慨悲壮之语,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首联。

    组卷:2引用:2难度:0.6

六、解答题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_____,由此兴起的古风插画,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也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相较于外国插画,中国古风插画_____。一些作品从传统文人画中汲取营养,以水墨淡彩表达情感,营构意境;还有一些作品则继承传统工笔画的艺术精髓,以细腻的线条和雅致的色彩绘出______的人物形象。
          ______的科技,为古风插画开拓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今,不少插画师都以电脑为主要工具进行插画设计。为满足“网生代”对传统文化的多样化需求,3D插画、VR插画等新形态被引入古风插画创作,使其向着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近期在短视频平台吸引百万网友关注的《山海经》系列3D插画,(  )。值得注意的是,古风插画的创作者不仅以“90后”甚至“00后”为主,其受众群也多呈年轻化趋势。古风插画以传统底蕴和现代表达,在年轻群体中唤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蔚然成风 别具一格 栩栩如生 日新月异
    B.风靡一时 别具匠心 栩栩如生 与时俱进
    C.蔚然成风 别具匠心 惟妙惟肖 日新月异
    D.风靡一时 别具一格 惟妙惟肖 日新月异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以融合传统中国画、民间美术的绘画风格重新诠释了神话传说,还辅以动态3D效果,带给观者全新的视觉体验
    B.以融合传统中国画、民间美术的绘画风格重新诠释了神话传说,辅以动态3D效果,带给观者全新的视觉体验
    C.不仅辅以动态3D效果,带给观者全新的视觉体验,还以融合传统中国画、民间美术的绘画风格重新诠释了神话传说
    D.辅以动态3D效果,带给观者全新的视觉体验,以融合传统中国画、民间美术的绘画风格重新诠释了神话传说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古风插画的受众群呈年轻化趋势,其创作者也多以“90后”甚至“00后”为主。
    B.不仅古风插画的受众群呈年轻化趋势,其创作者也以“90后”甚至“00后”为主
    C.古风插画的受众群不仅呈年轻化趋势,其创作者也多以“90后”甚至“00后”为主。
    D.古风插画的受众群不仅呈年轻化趋势,其创作者也以“90后”甚至“00后”为主。

    组卷:4引用:2难度:0.5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材料二: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谈谈自己的看法,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9引用:1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