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5/29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尤三姐引颈自刎的时候,我们如同看到光明的天空中骤然涌起浓密的黑云,一声霹雳,耀眼的闪电从空中划过。当司棋和潘又安双双殉情自尽时,我们又像经历到平静的世界出其不意地暴发了地震。晴雯的死亡如灵禽惨遭鸷鸟的巨爪,金钏的投井似溪流在地洞中没灭。这些悲剧都显得严峻、雄奇、悲壮,凄厉,使人惊心动魄,这当然是崇高美。
但是,崇高并不是《红楼梦》悲剧美感形态的主要倾向,崇高在《红楼梦》的审美特色中只占次要的地位。《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的主要倾向,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清幽的诗的意境和使人回肠荡气的诗的情怀。这样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在《红楼梦》中很多的情节中都有体现,例如 、 、 等。读《红楼梦》所得到的美感,如读张若虚、刘希夷的诗,欧阳修、秦少游的词,如看《清明上河图》的工笔长卷、如临江南苏州的园林。那种美是娟秀组成的宏阔,雅致里显示着流动,幽静中透出点喧闹。
注意到《红楼梦》这种审美特色,我们可以想到:西方美学家认为悲剧的主要美感形态是崇高,从《红楼梦》看,这个结论显然是靠不住的。以西方悲剧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必然的,也是有道理的。但这个结论在中国的悲剧作品特别是《红楼梦》中便见出了例外,失去了它的正确性和普遍意义。中国悲剧用艺术实践破除了西方美学家的这个结论。西方美学把美感形式分为优美和壮美,悲剧的崇高略等于壮美,而中国悲剧中幽雅的诗意美,既不是以对称、均衡、和谐、统一等为特征的“优美”所能规范,也不属以粗犷、严峻、阳刚、劲能为特征的崇高美,而是中国悲剧中常常独具的审美形态。在东汉建安年间出现的悲剧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中,崇高美与幽雅的诗意美是并存的,后来民间流传的悲剧故事如韩凭妻、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是二美并重,而牛郎织女、梁祝化蝶一节又表现为“优美”。元代杂剧中的悲剧《窦娥冤》《介子推》以崇高美为主,近似于西方悲剧。而《汉宫秋》《梧桐雨》等则以幽雅的诗意美为主。《红楼梦》悲剧的审美特色,就是在中国艺术遗产的基地上,发展了《汉宫秋》《梧桐雨》的悲剧美学传统而形成的。我国悲剧的这一独特的美感色调,为世界悲剧艺术的美学宝库中,增添了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
《红楼梦》悲剧幽雅的诗意美的形成,有曹雪芹主观审美观的根源,是作家自身精神风格的一种外化。曹雪芹是特别注重和偏爱幽雅柔和之美的,这种审美偏好,又和作家所选择的题材相统一。《红楼梦》主要以少女为表现对象,适应于描写对象所具的特质,《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正像少女的情怀一样娟秀、纤巧、缠绵、深细。
《红楼梦》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还和作品所规定的大观园这一诗意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那些楼台亭阁,花木山石,曲廊拱桥,流水修竹,少女们活动在这样的环境里,极容易造成幽雅的意境。
《红楼梦》悲剧主人公的诗人气质和文雅细腻的性格结构,促成着全书独特的审美特色。《红楼梦》的作者并不包揽一切地出面向读者描摹环境,叙述情节进展和人物活动,而是站在人物的角度,通过人物来展开。这样,作品的叙述和描写便在许多地方渗入着人物的精神特征,反过来影响《红楼梦》的审美特色。例如刘姥姥的性格虽然是粗俗的,但通过刘姥姥的思维、感觉、情绪所写出的大观园的意境,仍然基本上是幽雅的。
和《红楼梦》的审美特色相联系,这部悲剧文学作用于读者的欣赏情绪和感受机能,是一种诗情和诗意美的默默的渗透,而不是以崇高美为主的悲剧对读者或观众心灵的猛烈的震撼。莎士比亚的悲剧,戏剧高潮总是放在最后,当悲剧主人公同他的敌对人物在顷刻间纷纷毁灭的时候,我们就像猛然间经历了一场可怕的暴风雨,目瞪口呆,心灵受到剧烈的震动。看中国戏曲《赵氏孤儿》,也有同样的感觉。读《红楼梦》,我们的情绪却是浸沉在诗意的境界中,作品中所流动的悲剧气脉徐徐地缠绕、飘散,笼住了我们的感情。悲剧的云雾不时凝成细小的露珠,一滴一滴浸润着我们的心田,使之微微地颤动。崇高美的悲剧像暴雨,诗意美的悲剧像细雨。暴雨来势凶猛,具有触目惊心的威力;但暴雨总是很难渗入土地的深层去,暴雨过后,挖开地皮一看,底下的土仍然是干的。细雨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润物无声,直可渗到土地的深处去,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又不易消失,可以持久地起作用。
(选自费秉勋《红楼悲剧论(三)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有删改)材料二
黛玉和宝钗是《红楼梦》的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女性人物形象,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美的两种极致,代表了中国人传统审美观中的两个主要的审美倾向。这两种极致之美,概括地来说,便是黛玉身上所体现的诗意之美,与宝钗身上所体现的世俗之美。两种形态的美如“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就像玫瑰花中的白玫瑰和红玫瑰,不过是两种相互映衬的美的形态,它们的差别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个人偏好。
作者精心设计和安排这样两个人,让她们都处于与宝玉的爱情与婚姻的纠葛之中,既为了让故事情节复杂曲折、委婉动人,同时也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以及深化主题的需要。但是,这只是常规性的构思和安排,《红楼梦》的作者不会满足于一般性的艺术设计,他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作者从他独特的女性观、审美观出发,将女性美的两种极致分别赋予黛玉和宝钗,并让这两个人物处于对应、对比以及对立的状态,从而达到更富有美学意蕴、更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选自张黎明《女性美的两种极致:黛玉的诗意之美与宝钗的世俗之美》,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美学家认为悲剧的主要美感形态是崇高,但这一观点并不适用于《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
B.《红楼梦》悲剧的审美特色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受到了中国其他艺术遗产悲剧美学传统的影响,如《汉宫秋》《赵氏孤儿》。
C.《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性格是粗俗的,但通过刘姥姥写出的大观园的意境,并没有偏离《红楼梦》幽雅的审美特色。
D.《红楼梦》中黛玉和宝钗两种形态的美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不仅在于其自身,而且在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个人偏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形成了《红楼梦》描写悲剧时独到的审美特色,这种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
B.中国悲剧中幽雅的诗意美不同于西方美学中的优美和壮美,是中国悲剧中常常独具的审美形态,有其自身特色。
C.曹雪芹精心设计的黛玉和宝钗两个人物,对于小说的情节艺术设计、作者的思想倾向表达和主题深化都有重要作用。
D.黛玉和宝钗所代表的两种女性的极致之美,在作者笔下都是极其感人的。两种形象鲜活而唯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下列选项中,不适宜填入材料一第二节横线处的一项是
A.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B.龄官画蔷痴及局外
C.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D.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4)张黎明认为黛玉身上所体现的是“诗意之美”,请结合材料一和自己阅读《红楼梦》的体验,具体分析林黛玉身上的“诗意美”是如何产生的?
(5)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一篇优秀的文学鉴赏文章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材料简要分析。组卷:6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欠税的农民
契诃夫 老爷坐车来了——村里人都这样称呼区警察局局长。他什么时候来,为什么来,一周以前大家就知道了。茹科沃村只有四十户人家,可是他们欠下官府和地方自治局的税款已累计两千有余。
区警察局局长先在小酒馆里歇脚,他“赏光”喝了两杯清茶,然后步行到村长家里,房子外面一群拖欠税款的农民已在恭候。村长安季普•谢杰利尼科夫尽管很年轻——他只有三十岁出头——却很严厉,总是帮上级说话,其实他自己也很穷,也不能按时交纳税款。村民大会上,大家都怕他,由他说了算。有时,在街上或者酒馆附近,他会突然冲着某个醉汉大声呵叱,反绑了他的手,把他关进拘留室。有一次他甚至把老奶奶也关了一天一夜,原因是她代替奥西普来开村会,还在会上骂街。他没有在城市里住过,也从来没有念过书,但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了许多深奥的字眼儿,喜欢在言谈中用一用,为此他备受村民敬重,尽管别人听不懂是什么意思。
奥西普带着他的纳税簿走进村长家的小木屋。村长安季普•谢杰利尼科夫两手交叉抱在胸前,站在桌旁。
“大人,他欠一百十九卢布,”轮到奥西普时,村长说,“复活节前他交了一个卢布,打从那天起再没交过一个小钱。”
区警察局局长抬眼望着奥西普,问道:“这是为什么,老乡?”
“请您开恩,大人,”奥西普激动地说,“容我说几句,头年柳托列茨村的老爷对我说:‘奥西普,把你的干草卖了吧……卖给我。’怎么不行呢?我有一百普特干草要卖出去,都是几个婆娘在草场上割的。行,我们谈妥了价钱……本来挺好,两厢情愿……”
他抱怨起村长来,不时转身瞧瞧农民们,似乎要请他们来作证似的。他满脸通红,额头冒汗,眼神变得尖利而凶狠。
“我不明白你说这些干吗?”区警察分局局长说,“我问你……我只问你为什么不交纳欠款?你们大家都不交,难道要我来替你们承担责任吗?”
“我拿不出来嘛!”
区警察局局长很快就走了。村长夺走了奥西普家的茶炊,老奶奶在后面追,使足劲尖声喊叫:“不准拿走!我不准你拿走,你这个魔鬼!”
村长迈开大步,走得很快;老奶奶驼着背,愤怒若狂、气喘吁吁、跌跌撞撞地在后面追他,她的头巾掉到肩上,一头白发泛出淡淡的绿色,在风中飘扬。她突然站住,像一个真正的暴动者,双拳不住地捶胸,拖长声调,叫骂得更响,嚎啕哭诉起来:“老天爷哪,他们欺负人!乡亲们哪,他们压迫人!哎呀,哎呀,好人们哪,替我伸冤雪恨啊!”
“老奶奶,老奶奶,”村长厉声说,“不得无理取闹!”
没有了茶炊,奥西普的家里变得异常沉闷。茶炊被人夺走,这是有损尊严、有失体面的事,就像这家人的名誉忽然扫地一样。要是村长拿走桌子和凳子,拿走所有的瓶瓶罐罐倒也好些,那样的话,屋子里会显得空一些。老奶奶呼天喊地,玛丽亚伤心落泪,所有的小姑娘望着她们也都哇哇哭起来。老头子感到心中有愧,垂头丧气地坐在屋角里一声不吭。
老头子咳了一声,拿起帽子,找村长去了。天色已黑。村长鼓着腮帮子在炉子旁焊什么东西。满屋子煤气味。他的孩子们都很瘦,没有梳洗,在地板上爬来爬去,不比奥西普家的强多少。这是一个不幸的赤贫的家庭。只有村长一人看上去既年轻又漂亮。在长凳上放着一溜五把茶炊。老头子说:“安季普,求你发发慈悲,把茶炊还给我!”
“拿三个卢布来,你就取走。”
“我拿不出来嘛!”
皮肤晒黑的村长此刻全身乌黑,活像个巫师。他转身对着奥西普,说得又快又严厉:“这得由地方长官说了算。本月二十六日,你可以到行政会议上口头或者书面申诉你不满的理由。”
奥西普一点也听不懂他的意思,只好到此为止,回家去了。
有一天,一个节日的傍晚,邻居们到奥西普家闲坐,聊天。他们在黑屋子里说着话,因为节日里不该干活,所以没有点灯。新闻倒有几件,不过都叫人不痛快。比如有两三户人家的公鸡被抓去抵债,送到乡公所,在那里死掉了,因为谁也不去喂它们。又比如,有几家的绵羊给拉走了,他们把羊捆起来,装在大车上运走,每到一个村子就换一辆大车,结果一头羊闷死了。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解答:谁的过错?该怪谁?
“该怪地方自治局!”奥西普说,“不怪它怪谁!”
“没说的,该怪地方自治局。”
他们把欠款、受欺压、粮食歉收等等所有的事都怪罪于地方自治局,虽说他们中谁也不知地方自治局是怎么回事。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他们又谈到了老天爷不下雪:本该去运木柴了,可是眼下路面坑坑洼洼,车不能行,人不能走。十五年、二十年以前,茹科沃村里人的谈话要有趣得多。那时候,每个老头子脸上都是这样一副神气,仿佛他心里藏着什么秘密,知道什么,盼着什么。他们谈论盖着金印的公文,土地的划分,新的土地和埋藏的财宝;他们的话里都暗示着什么;现在的茹科沃人谁都没有秘密,他们的全部生活像摆在掌心里一样,人人都看得见,他们能谈的不外乎贫穷和饲料,再就是老天爷怎么不下雪………
他们沉默片刻。后来又想起了公鸡和绵羊的事,又开始议论是谁的过错。
“地方自治局!”奥西普沮丧地说,“不怪它怪谁!”
(改编自《契诃夫小说集》)(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直接介绍了故事的起因,从人们对警察局长的称呼“老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村长安季普•谢杰利尼科夫虽然年轻,但因为他严厉并且有学问,村民们对他是又敬又怕。
C.茶炊被夺走,奥西普一家人损失的不仅是财产,还有尊严和体面。这与俄罗斯的茶炊文化有关。
D.小说写了奥西普一家欠税的事,反映的却是整个俄罗斯农民的生活现状以及社会政策对农民的影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自然流畅,作者并不刻意讲究技巧,而是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叙述。
B.小说塑造了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人物的语言描写,非常符合人物身份。
C.邻居们闲坐聊天的情节丰富了小说内容,塑造了俄罗斯农民的群像,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D.契诃夫善于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本文也体现了这个创作特点。
(3)奥西普老奶奶的哭诉中,接连呼唤“老天爷”“乡亲们”和“好人们”,这其中有多重心理感受,请简要分析。
(4)本文和鲁迅先生的《祝福》都是表现旧时代农民深受压迫这一主题的杰作,作者成功塑造了“村长”和“鲁四老爷”这一类的乡村统治者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比较村长和鲁四老爷人物形象的异同。组卷:8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小说家笔下的故事( ),引人入胜。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对于故事的发展,① ,也可能身在局中。比如,铁凝《哦,香雪》的叙述者隐身于故事之外,鲁迅《祝福》中的“我”则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不同的叙述视角,能够带来不同的叙事效果。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注意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如《水浒传》里林冲的故事,从“误入白虎堂”到“刺配沧州道”,一波三折,( ),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同时,② ,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一步步走向“末路”的过程中,又有着求生的挣扎,这就使得她的故事格外能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那些③ 。比如学校篮球赛,上届冠军队竟然被初出茅庐的新生球队打得( ),生活中有许多这一类有趣的事,只要善于发现、留心积累,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1)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4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也有人说:人生不是“起跑线”决定的比赛,任何时候都能创造无限可能。
对于上述观点,你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