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5/11/20 23:0:2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进入“写作时代”的中国新诗
    邢海珍
          ①自上个世纪90年代诗歌的个人化写作始,中国新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社会文化水准的提高,诗歌再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网站平台趋于公众化,冲破了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有限性的障碍,许多人都可以加入到网络中来一试身手。一时间中国新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狂欢”景象,并且“已经深化为大众共同参与的娱乐”行为。
          ②如果说今天的诗歌具有某些大众化的色彩,有更多的人以自身写作的行为参与到诗的活动中来。正如有的人说,当今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了,这在新诗发展的历史上,也未必不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可以说,中国新诗已由传统的读者“阅读时代”进入更具个性化的诗人“写作时代”。
          ③近年来,诗歌的数量激增,自印报刊、自费诗集层出不穷,特别是网络诗歌有着更大的自由度,使诗的写作及发表具有了更大的广泛性。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诗歌的文化意识,操持诗歌这种文体,进入比较深入的自我表现的“写作”状态。然而,不论是流行,还是探索,诗的写作承担的主要是诗人的自娱,是一种更为自由的个人内心的补写。而在主体实现其“表达”目标的前提下,新诗发展将不再以他者的“阅读”作为存在的主要根据。这也许是一种不无偏激的判断,但事实上,近年来诗歌的发展趋势确有明显的倾向,诗人多了,读者却少了。进入“写作时代”的中国新诗,标志着文学发展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有大众的写作参与,但实际上并未改变阅读冷淡的趋势,包括有些写诗的人其实在诗歌的阅读上也是无大兴起。
          ④新诗的“写作时代”是一种平民的文化行为,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普及式觉醒,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但如果在这种自由敞开的情势之下,中国新诗只满足于数量的增长当然不行,诗要在经典化的目标下不断提高文化与艺术品位。即你在自由的天地问,即使写诗完全进入了个人化的状态,新诗发展的出路也必在全力打造精品,否则诗歌就无法承担一种责任和义务,就无法产生“同中国古代诗人相媲美的伟大诗人来”。
          ⑤在诸多文体中,诗歌是文字较少的一类,但这种“少”不是简单而是简要。诗的写作不是心血来潮很随意就完成的事,诗需要提炼提纯,诗是民族文化和人类的精神高度。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而是一种深度,是人情人性绝美的风景,是灵魂和良知的真实真切的显现。而当今处于“写作时代”的诗歌,由于从之者众,又必然注进太多的水分。此时我们当然需要更多的把诗歌视为宗教的写诗者,需要更多的以诗歌安身立命的诗人,需要他们来引领诗歌,提升诗歌。近年涌现了许多大气而有深度的诗人诗作,昭示了混乱中不可阻拒的奋然前行的诗歌精神和力量。诗人李松涛直面社会人生,关注人类未来的大忧患,马合省《老墙》等富有灵性的长诗写作等等,都可以增强我们中国新诗的自信心。青年诗人郑小琼关于故乡的迷茫情境的纠结、关于”铁”的异质体验的独特情怀,都充分显现了”写作时代”诗歌不甘平庸的进取姿态。对于郑小琼的诗歌,诗歌理论家张清华作了深入而精辟的分析:“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诗即使在杂乱而喧哗的时代,也必须沉下心来,以生命的本真去面对生活和世界。任何浮躁,任何急功近利的草率都将造成诗意的流失。
          ⑥网络时代,诗歌作者在抒写和传掐上都具有极大的方便,比较容易形成一定的圈子阅读、圈子写作群体,不须过编辑的关,作品的量成番论倍增长,自然使诗的“质”大成问题,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强化诗歌的经典性,以使其高品位的艺术精神不致溃散。
    (有删改)(1)结合第⑤段语境,对文中加点字“简要”的内涵进行解释。
    简要:
     

    (2)下列选项中,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写作时代”的诗人很多,但因为写诗的人本身缺乏对阅读诗歌的兴趣,带来阅读冷淡的趋势。
    B.新诗的“写作时代”,打破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普及式觉醒。进入“写作时代”写诗的人很多,但读诗的人很少,包括写诗的人,对阅读诗歌无大兴趣。
    C.进入“写作时代”,写诗进入个人化状态,因而诗歌无法承担责任与义务,产生伟大的诗人。
    D.在诗歌写作时代,我们需要以生命的本真去面对生活和世界的诗人,来引领诗歌,提升诗歌。
    (3)根据全文行文思路判断,下列段落应该放入文中哪一段落位置?
     

    诗歌“写作时代”的一个显在标志,是一种个人化的色彩,它较为充分地实现了诗歌艺术本质的目标。当然,个人化中的“个人”应是独一无二的生命,而不是封闭的个体。“自我”对于世界来说,诗意是一种开放;个体对于人生来说,写作便不再孤独。在强调“个人化”的时候,必须知道“个人”是社会和时代中的个人,必须知近“个人”是人生和人外中的个人,所以讨人必须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诗人是人类前途命运的精神担当者。
    A.第③段后
    B.第④段后
    C.第⑤段后
    D.第⑥段后
    (4)结合全文内容,推断在新诗“写作时代”,诗歌作者容易产生的创作问题。
    (5)作者认为“好的诗人应当具有责任他和使命感,是人类前途命运的精神担当者”,请结合《沁园春•长沙》,分析其内容是如何展现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蟹爪兰【加拿大】吴亚原      正月初一,儿子捧来一盆蟹爪兰,(1)水嫩的叶辩对称,绿中带点紫红,叶子覆盖住花盆。水莲眉头一皱,儿子也忒小气,弄几瓣叶子,来糊弄妈。在儿子敞开的包里,那本《人生海海》,她拿来翻了几页,双目放光:“麦家的小说,是我最爱。”
          “妈,我才看一半。”看水莲脸色骤变,儿子忙说:“给您的,我去网上,选几本您喜欢的小说,海运过来时间长些,价格实惠。”
          水莲欣喜:“只怕眼睛吃不消。”
          儿子说:“您悠着点就是。”
          “有书看好,等饭吃的日子,难熬。”水莲笑道。
          水莲移民有些年头了,就这一个宝贝儿子。
          儿媳却爱较劲儿,嫌水莲搛菜给孩子,不讲卫生,索性不上一桌吃饭。空荡荡的别墅,乌眼鸡似的相对,便是逼仄。傍晚,随着车库门的升降声,儿媳下了班,水莲心忒忒的,虱叮虫咬般不适。有了老二后,儿媳在家带孩子。稍不如意,火星子四溅。她心疼夹在中间的儿子,申报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让水莲不爽的是,香水味混杂着老人味儿。一年间,七位老人去世了,老伴成了七分之一。诡异的气氛浸润进公寓,水莲的心沉到谷底,不来这鬼地方,说不定老伴还在世上。
          逮到位华人护工,水莲就想多说几句,可人家哪有空闲陪你。几本小说翻得卷起书角,本可去图书馆借上几本,不会开车的她,如被关进牢笼,郁闷。
          ②阳台上,一片枫叶砸在水莲的脸上,很痛,伸手抓住枫叶,一手殷红的碎片。人老了不也像凋零的枫叶,终将融入泥土。
          此时,她思念国内好友,哪怕是说不到一块的同事。公寓里,满目的金发,叽里咕噜的鸟语。那位年岁相仿的华人,拉住水莲的手不放,满口粤语,听得水莲一头雾水。肢体语言,加上拗口的英语单词,连自己都不落忍。面包,热狗、沙拉塞麻木了脑子,偶尔吃个中餐,品不出滋味,做顿可口的饭菜,成了她的奢望。
          春天里,病毒肆虐,好几位老人去世了。吓得水莲二门不出,捧着书对着蟹爪兰出神。分隔半年,儿子在视频里说想妈了,要过来看看。水莲问能来?儿子说自有法子。
          接到儿子的电话,让妈站阳台上候着。水莲倚着栏杆,盯着马路出神。公寓大门紧闭,插翅也难飞入。猛听到儿子喊她:“妈,我来看您了。”一台吊车停在马路边,高高的驾驶室里,儿子趴在窗口向她挥手:“妈妈,儿子想您了。”
          “我也想你们了。”
          “待在房间,千万别出去哦。”热泪盛满水莲的眼眶,她大声问:“车子哪来的?”秋风吹来儿子的声音:“朋友开车送我来的。”母子隔空喊着话,(3)枫叶展开笑颜,大雁排成人字,小鸟啁啾在树上。水莲寂寞的心被捂暖。往后的岁月,这个场景,有得她回味。
          是夜,她睡得香甜。(4)睡梦中花香萦绕,晨曦爬进窗户,将水莲从梦里拽出,窗台上的蟹爪兰,手掌样的叶子一截连着一截,叶子顶端,生出绿绿的花萼,包裹着红红的花蕾,叶子围绕花盆一圈。水莲捧着花盆,对相框里的老伴说:“有蟹爪兰相伴,我不寂寞。”手机叮咚一声,儿子发来小视频,大孙女红嘟嘟嘴唇一张,脆生生喊出:“奶奶好!华华想您啦。”推车里小孙女笑出好看的酒窝。
          小视频翻开中,(5)水莲闻到清香味儿,花苞绽开,如玲珑的小手翘着兰花指。她喃喃道:“朵大的是华华,朵小的是夏夏。都是奶奶的心尖尖儿。”她轻轻揉着蟹爪兰叶子,仿佛拉着孙女的手,泪水顺着沟壑丛生的脸庞下滑。
          儿子知晓妈不擅长侍弄花草。蟹爪兰,易培育,且富生命力,水莲提着水壶,脸笑成金秋的菊花。
          ⑥又是一年枫叶璀璨,水莲的房间里闹腾了,阳台上十盆蟹爪兰,绿意茏葱,叶子顶上那点红,分外惹眼。说粤语的老人,拉着水莲的手:“妹子,辛苦你啦!”满口英文的老人,竖起大拇指。
          水莲说:“我将蟹爪兰叶子剪下,插入花盆。目睹它分枝添叶,含苞绽放,心里有了盼望。寂寥的日子,便充满喜悦。”
          护工将水莲的话,释成英语。十双不同肤色、青筋突儿的手,捧起花盆,围着水莲咨询,比对着哪盆叶子滋润。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扬后抑,开头写水莲对蟹爪兰不喜欢,结尾写水莲“目睹它分枝添叶,含苞绽放”,心里便充满喜悦。
    B.小说中水莲的儿媳妇和公婆的矛盾为后文写水莲住到了老年公寓做了铺垫,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小说使用了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小说中要表达的内容说明得生动、形象、具体、逼真。
    D.小说中母子隔空喊话和祖孙在视频中互诉思念之情的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一家人相亲相爱的美好画面。
    (2)关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画横线句子关于蟹爪兰的描写从外在形态和颜色角度,准确地再现了其特点。
    B.第(2)处画横线句子中的“砸”字富有力量感和动态感,描绘了枫叶的凋零飘落。
    C.第(3)(4)两处画横线句子多使用短句,活泼生动,简洁明快,写得极有情趣。
    D.第(5)(6)两处画横线句子都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蟹爪兰的美。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情感意蕴。
    (4)蟹爪兰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组卷:1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请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慷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请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请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辩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请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辩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请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宣王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注】①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之父,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大臣。
    ②昭阳:战国时期楚国令尹,楚昭王后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
    B.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
    C.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
    D.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人,又称门生,泛指学生与弟子,也指寄食于贵族门下的食客,文中指的是后者。
    B.而类,你们这些人,“而”与《项脊轩志》“而母立于兹”的“而”字含义不完全相同。
    C.请见,请求觐见,一般指臣子拜见国君,“见“与词语“见谅“的“见“字含义相同。
    D.太息,表叹息,与《荆轲刺秦王》里“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里“太息”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为人有很多缺点,士尉和孟尝君都劝说靖郭君疏远齐貌辨,靖郭君都没有听从,由此可以看出齐貌辨很受他的重视。
    B.齐貌辨没有去往薛地,他不顾危险,坚持留在国都在齐宣王前为靖郭君说好话,用言辞表明靖郭君的仁慈之心和忠君之情。
    C.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并请他担任相国一职,靖郭君推辞不过,不得已接受,但最后还是以病为缘由辞去了相位。
    D.靖郭君有识人之明,能做到了解人才,信任人才。也正因为他对齐貌辨有着知遇之恩,使自己和宣王紧张的关系得到缓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
    ②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

    组卷:18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神子•十日荷塘小隐赏桂呈朔翁
    吴文英
    西风来晚桂开迟。月宫移。到东篱。
    簌簌惊尘,吹下半冰规
    拟唤阿娇来小隐,金屋底,乱香飞。
    重阳还是隔年期。蝶相思。客情知。
    吴水吴烟,愁里更多诗。
    一夜看承应未别,秋好处,雁来时。
    [注]①荷塘小隐:毛荷塘家宅名。荷塘:毛荷塘,吴文英词友。②半冰规:半圆月。③“阿娇”“金屋”,化用汉武帝幼时对其姑母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的典故。④看承:看待,特别看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官移。到东篱”写词人月下赏桂的盛景。“东篱”二字,既写出词人赏桂时的悠然心境,又暗示了桂花与菊花一样都有高洁的品质。
    B.簌铁惊尘意思是在半轮明月的照映下,桂花飘下,簌铁作响,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幅云外飘香、月轮飞花的优美画面。
    C.“吹下半冰规”是“半冰规吹下”的倒文。“冰”不仅点明是秋月,而且勾勒出月之皎洁,有种玉洁冰清的意境
    D.词人将桂花与阿娇并提,美人与娇花相衬;以蝴蝶相思比拟,均体现了词人与友人的相遇相知,盼望再次与朋友聚首赏桂之情。
    (2)请简要赏析尾句“一夜看承应未别,秋好处,雁来时”的精妙之处。

    组卷:2引用:4难度:0.6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6分)

  •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中,描写“月明珠”和“蓝田玉”的优美典雅的一句是
     
     

    (2)《阿房宫赋》中,对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进行总结后,对当时统治者提出警告的一句是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

    组卷:1引用:1难度:0.8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病毒从3月初在全球开始_____.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16时,新冠肺炎全球死亡病例达到67594例。随着病毒的_____,有网友表示,现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恐怕就剩下国际空间站了。在一般人看来,国际空间站似乎是一个远离尘世的净土,是人类处于太空中的一方_____。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虽然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史上,人类在与天花、脊髓灰质炎、鼠疫、霍乱等疫病的交锋中,总是占据上风。但是有专家表示,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宇宙射线辐射等因素加持下,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有更多_____,宇航员“中招”的风险更大。一些在地球上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微生物,(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任务无法正常进行。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暴发 蔓延 世外桃源 可乘之机
    B.暴发 漫延 化外之地 有机可乘
    C.爆发 蔓延 化外之地 可乘之机
    D.爆发 漫延 世外桃源 有机可乘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16时,新冠肺炎全球死亡病例达到67594例。
    B.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16时,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达到全球67594例。
    C.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16时,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达到67594例。
    D.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6日16时,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全球达到67594例。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太空中可能对宇航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因为它们会转变为致病微生物
    B.在太空中可能就会转变为致病微生物,对宇航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C.可能就会转变为致病微生物,因而在太空中对宇航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D.可能对宇航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因为它们在太空中会转变为致病微生物

    组卷:20引用:1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              ,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              。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我们,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  );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宋神宗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              ,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仰慕,再无话可说。当然,我们也无不为他的内人感到悲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多如牛毛 屈指可数 相形见绌 爱不释手
    B.俯拾皆是 屈指可数 黯然失色 手不释卷
    C.俯拾皆是 凤毛麟角 相形见绌 手不释卷
    D.多如牛毛 凤毛麟角 黯然失色 爱不释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我们都不觉得有过。
    B.对于苏子诗文,我们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C.对于我们而言,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D.对于我们而言,用什么样的溢美苏子诗文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将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
    B.苏东坡是将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
    C.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
    D.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苏东坡是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
    (4)与画波浪线的句子病句类型一致的句子是
     

    A.大量小孩子受到近视困扰,表现为戴上近视眼镜,有专家指出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造成的,而这也会导致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
    B.唐末的县令大多出身武人,不关心百姓疾苦,吏治崩坏,而宋代儒生则多以天下为己任,经由科举这一路径重建政治秩序,这种由读书知理的士人来治理地方是百姓所企盼的。
    C.在印度举行的亚洲杯女足决赛中,中国女足在水庆霞教练带领下,顽强拼搏,战胜对手,铿锵玫瑰绽放绿茵场,蝉联冠军,终于捧回了已失去十六年之久的冠军奖杯。
    D.浙江省高度重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和研发,不断畅通信息路径,共享数据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组卷:24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5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匹在乡村犁田拉车的白马,总认为自己生不逢时,经常向同类抱怨自己没有赶上伯乐时代,不能成为明星,终将留下老死山野的遗憾。
          战马说:“那你和我一起驰骋沙场吧,置身于千军万马之中,你会豪气万千,英雄无悔,快意人生!”
          白马说:“那多危险啊,一不小心就会送命。不去,不去。”
          驿马说:“那你和我一起驮着驿使给人们送信去吧,为不同的地域之间架起信息的桥梁,也是一种成就和快乐。”
          白马说:“太累了,餐风宿露的,还不如给主人犁田拉车的好。不干,不干!”
          赛马说:“那跟我到赛场去吧,只要肯流汗水,鲜花和荣誉将长久伴随你!”
          白马说:“竞争太强,压力太大,一点儿也不轻松,受不了,受不了!”
          众马齐声说:“如此,即使伯乐再世,你也成不了千里马。”
          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对这个故事有怎样的感受?请结合你制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6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5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