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项羽之死》2021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亦足王也 王:称王 B.汉军至,无以渡 无以:没有办法 C.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唯独 D.马童面之 面:面对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
B.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该地区在长江的右岸,故又称江右。
C.“籍”是项羽的名。按照古代称谓习惯,名用来自称。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D.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记叙了项羽乌江自刎,主要刻画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B.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对亭长说的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
C.在生与义的抉择下,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的笑。
D.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两两对比,何等鲜明!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知恩图报的豪侠性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②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组卷:0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五年,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乃自刎于乌江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标点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B.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C.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D.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父是年龄最小的叔父。古时候人们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
B.鼎是古代一种烹煮用的器物,多用青铜制成,三足两耳,形状上都是圆的。
C.釜甑,釜是古代的一种锅;甑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如同现代的蒸锅。
D.关中是古地名,在今陕西中部一带。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志存高远,却兵败而死。秦始皇东游会稽、渡过浙江时,他认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他在垓下被汉军和诸侯兵包围,之后在乌江自刎而死。
B.项羽出身高贵,却浅尝辄止。他的祖父是楚将项燕,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大将并被封于项地;他学书、学剑、学习兵法都粗疏不精就不学了。
C.项羽善于指挥,却残暴嗜杀。巨鹿之战,他“置之死地而后生”,指挥士兵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在新安城南坑杀秦军20万并烹杀劝谏者。
D.项羽富有勇气,却儿女情长。救钜鹿时,其他诸侯作壁上观,唯其敢与强大的秦军相较;汉军兵临城下、四面楚歌时,他还心系虞姬的安危。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②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5)有人劝说项羽居关中的理由是什么?项羽为什么想衣锦还乡?请简要说明原因。组卷:3引用:2难度:0.6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杖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近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踢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②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和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注】①重瞳子:瞳孔内有两个瞳仁,这是一种传说。②义帝:楚怀王之孙,名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B.何兴之暴也(残暴)
C.遂将五诸侯灭秦(带领)
D.非用兵之罪也(过错)
(2)下列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我何面目见之 树之以桑 B.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若属皆 且为所虏 C.乃令骑皆下马步行项伯 乃夜驰之沛公军 D.乃自刎而死朝 朝济而夕设版焉
①不忍杀之,以赐公
②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③吾为若德
④乃自刎而死
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在拒绝渡江之后,面对汉军重围,命令手下都下马,手拿短兵器步行作战,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他身上也被十多个敌人刺伤,直至最后自杀身亡。
B.文中主要描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情节,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从文中可以看出项羽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同时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热血男儿。
C.作者认为,项羽氏到死也没有认清自己的错误,反而把失败归咎于上天。
D.司马迁的评论既赞美了项羽的兴盛功绩,也揭示出项羽失败的原因。认为他的失败是因为居功自傲,而且崇尚武力治天下。组卷:3引用:2难度:0.6 -
4.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B.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C.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①段对项羽逃亡路线叙述得十分清楚:淮水—阴陵—大泽—东城。项羽军事力量的变化也交代得十分清楚: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骑。由此看出,楚军的节节惨败。
B.选文第①段中,项羽的一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他的极端自负。
C.选文第②段对项羽快战的三次突围描写得十分精彩:斩将——叱退——复斩两将,突现了项羽威武善战的英雄形象。
D.选文①②只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项羽的人物形象,如:他在三次快战后,谓其骑曰:“何如?”则再次体现了他自负的特点。
(3)翻译句子。
①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②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组卷:1引用:1难度:0.7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械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B.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C.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D.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制,诸侯需听从王室的政令。
B.楚歌,指楚地少数民族歌谣,带有鲜明楚文化色彩,秦末汉初最为盛行。
C.亭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治理民事。
D.江东,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东又称“江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羽多情善儿女情长。被围垓下后,他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地和名骓、虞姬诀别,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悲凉无奈的心绪。
B.项羽自负自尊,自省自责。他料定无法脱身后,三次表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前呼后应,明知必死,意犹未平。
C.项羽勇猛无敌,直率粗犷。东城快战中,他斩将刈旗,横扫汉军如入无人之境;他不惯于骗人,也不信别人敢骗他,因而对田父的欺骗毫无防范之心。
D.项羽知耻重义,视死如归。他自愧无颜见江东父老,便拒渡乌江,在生与义、苟活与尊严间从容地做出选择;看到背楚归汉的旧部赠以头颅,自刎而死。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②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组卷:6引用:3难度:0.6 -
6.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①,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取材于苏轼《留侯论》)注释:①汉四年,刘邦被楚军困在荥阳。此时韩信平定了齐地,向刘邦要求代理齐王。刘邦怒,张良提示他:“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韩信被立为齐王后,发兵攻打楚军。后韩信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夜驰之沛公军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B.具告以事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C.匹夫见辱 百姓之不见保 D.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A.亡去不义 良庖岁更刀 B.吾得兄事之 明星荧荧 C.油然而不怪者 成以其小,劣之 D.而项籍之所不能怒 亡郑而有益于君
A.项伯连夜向张良通风报信,让他随自己逃走,主要是为了报答救命之恩。
B.苏轼认为刚强好斗不可取,大勇之人抱负大志向远,危急之时沉着冷静。
C.苏轼认为刘邦取胜的原因是他能够忍耐,保全实力,等待项羽自取灭亡。
D.苏轼认为张良如妇人女子的样貌与其坚忍柔韧的精神气质恰好是吻合的。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非子房其谁全之
(5)请结合上下文,说明苏轼对“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这件事情的看法。
(6)王安石有诗云:“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意思是说在汉业存亡的关键时刻,张良总能从容面对。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16引用:2难度:0.5
四、其他
-
18.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组卷:5引用:2难度:0.7
五、填空题
-
19.课内文言文翻译。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之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组卷:3引用:1难度: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