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广西柳州市鹿寨中学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南宋是古典文化的高峰,思想上产生了朱熹、陆象山这样的理学大师,诗坛产生了中兴四大诗人,词坛也有李清照、辛弃疾等大词人,唯独古文语焉不详。南宋的古文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本文试从吕祖谦古文选本《古文关键》透露的信息探讨南宋古文的转型与新样古文的形制。
          ②《古文关键》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吕祖谦编选的古文教材。我们在是书中却很少看到关于唐代儒学复兴和意识形态的内容,对文以载道的过分要求,而这些是韩柳欧非常强调的,这是第一个转型,是由道到文的转型。吕氏《古文关键》不关道德一事,《四库总目提要》也评论:“祖谦此书实为论文而作,不关讲学。”文人们开始非常看重自己文章的独立存在价值。编写与阅读古文选本成为时尚,宋代也出现了100种左右的古文选本。
          ③南宋古文的第二个转型是对文法的强调。从《古文关键》开始,古文从神圣的复兴儒学的神坛,从形而上的高大上下沉到形而下的作文法。《古文关键》卷首叫《看古文要法》,第一部分《总论看文字法》,“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第四看警策、句法”。案例部分又是“看韩文法”“看柳文法”“看欧文法”“看苏文法”……
          ④第三个转型是厚今薄古。《古文关键》一改唐人只取秦汉古文的传统,变为只取唐宋八大家古文。欧阳修疑经疑古,王安石制《三经新义》,苏东坡提倡自由的思想与自由的书写,全都是推崇当代文化。南宋人对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从学习的角度继承,特别推崇欧苏又能自成面目,特别强调事功之学、制度之学。秦汉派古文艰涩难懂,唐宋八大家古文则明白晓畅,便于实用。南宋事功派继承了八大家的明白晓畅,这是一种近代化、实用化的语言趋势,也是平民化、世俗化的时代要求,结合事功的主题,成为南宋散文的时代面貌。
          ⑤第四个转型是古文的主战场从意识形态下沉到科举。说起科举辅导,吕祖谦比同时期的老乡陈傅良还要稍逊。陈傅良以科举文辅导名震一时,他编著的服务于科举的古文选本《八面锋》也红极一时,《四库提要》评此书曰:“相传此为傅良所撰……皆预拟程试答策之用,非欲著书,故不署名耳。宋人好持议论,亦一代之风尚,而要其大旨,不失醇正……是编虽科举之书,专言时务。”科举文与古文互相借重,互相煽动,是典型的新样古文。新样古文对南宋古文运动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古文关键》中提出了“有用文字,议论文字是也”这样违背纯文学的观点,恰恰体现了科举文的特点。议论文对科考最有用。
          ⑥第五个转型体现了商业文明的时代特点。从《古文关键》的多处矛盾来看,可能由书商最终出版定稿,他们从吕祖谦谈文的语录、授课的讲义、课堂评点的古文组合剪辑成《古文关键》一书。当时该书比较畅销,可能有二卷本,还有二十卷版本。实际上不管书商有多少“神操作”,不管其多么粗制滥造,但它价格便宜,且大量印刷,推动了古文的普及,促进了文化的普及。评点者将文本阅读感现场表达,随机标注在文本,可以是即兴的、感性的,也可以是理性的。读者借助这些标抹符号以现场体会评点者的感受,所以选本格外真切。到清代,古文选本600种,而成熟的选本大部分有评点,古文也找到了它最佳的存在方式,最终延续为今天中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
    (选编自马茂军《<古文关键>与南宋古文转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复兴儒学、文以载道”的古文在整个宋代转型为“为论文而作,不关讲学”的古文。
    B.“形而上的”指复兴儒学神圣使命的传统古文主张,“形而下的”指新样古文的主张。
    C.科举辅导上陈傅良比吕祖谦名望略高,故《八面锋》比《古文关键》的水平也要略高。
    D.从《古文关键》可能有多个卷本等的矛盾现象看,说明其书是由书商最终出版定稿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南宋“古文”与同时期的文化高峰“理学、诗学、词学”作比较,提出问题。
    B.文章分析《古文关键》转型信息时,各段均用了比较分析,体现了作者的研究深度。
    C.文章紧扣《古文关键》透露的信息,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阐述思路清晰有力。
    D.第④段第⑥段在阐述南宋古文发展变化的各种转型特点时,均提到了选本的时代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关键》的选文标准不再以“文以载道”为宗旨,而比较看重文章自身的价值。
    B.“秦汉派古文艰涩难懂”,故《古文关键》选八大家的文章而没有选秦汉人的文章。
    C.“有用文字,议论文是也”的观点,也是新样古文的选文特征,推动了古文的发展。
    D.读者借助评点者在书中留下的各种标抹符号,感受评点者的阅读感,因而格外真切。

    组卷:16引用:6难度:0.6

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种质”,是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作物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它蕴藏在作物各类品种、品系、野生种和近缘植物中,是改良作物的基因来源。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有三个基因影响了禾谷类作物驯化和改良的进程。
          第一个是控制种子落粒性基因。野生稻的特性是种子成熟后就掉到土壤里,这对人类收获种子很不利。我们的祖先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一两个因基因突变而导致种子成熟不落粒的野生稻植株,并对这样的植株进行了驯化,最终培育出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
          第二个是矮秆基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面临粮食短缺和饥饿的威胁。以诺曼•布劳格为代表的育种专家给作物引入了矮秆基因,提高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改变了茎秆叶片和种子的比例,提高了种子的产量。通过引入这个基因,很多粮食作物的品种得到了改良,大大缓解了粮食危机。
          第三个则是中国杂交水稻的雄性不育基因。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六十年代把一个来自中国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植株中的雄性不育基因转移到了栽培稻上,探索出杂交水稻的大规模制种方法,带来了一场杂交水稻革命,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卢宝荣《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为什么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上观新闻2021年10月15日)
          材料二:
          据了解,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建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2021年9月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新库有三个特点:一是容量大。总容量达到150万份,保存能力从目前来讲位居世界第一,可以满足今后50年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鉴定挖掘和新品种培育等重大需求。二是保存方式完备。基本实现了种子的超低温保存,还可以保存试管苗和DNA,覆盖了世界上所有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方式。三是技术先进。保存技术达到或者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保存全过程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种子贮藏寿命可以达到50年,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来讲,我国种子的保存寿命在全球是最长的。
          目前世界种业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0时代是农家育种,2.0时代是杂交育种,3.0时代是分子育种,包括分子标记、转基因、基因编辑育种等,4.0时代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发达国家已进入种业4.0时代;而我国还在2.0至3.0时代之间。
    (摘编自《打造世界一流种质资源库,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挖掘优质基因》,光明网2022年3月23日)
          材料三:
          2009年,我省依托辽宁省农科院建立了辽宁省种质资源库,为农作物种质资源打造“诺亚方舟”。种质库参照国家库标准来建造,设计总库容25万份,其中,长期库6万余份,中期库约13万份;短期库约6万份。诞生伊始,即面向全省开展玉米、水稻、高粱等作物的收集、保存、评价等。经过十余年发展,目前,该库已收集入库3.1万余份资源,涵盖16种作物,成为我省保存作物种质资源种类最多、保存量最大的单位。
          除此以外,还有活体资源库。在位于凤城市的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生态柞园示范区内,记者看到,体色各异的柞蚕分外吸睛。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俊涛表示,彩色柞蚕与我们常见的青绿色柞蚕一样,都是天然野生品种,是稀缺的种质资源,蕴含潜在的特异性基因资源,也是柞蚕杂种优势研究不可缺少的宝贵素材。保存柞蚕种质资源的纯种是极其艰辛的工作,需每年两季野外放养,细心管护,严防混杂,同时,要严防恶劣天气及病虫害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危害,但科研人员几十年来仍然坚持通过放养的形式将其保存下来,为今后的柞蚕育种及遗传学研究保存重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与时间赛跑抢救农业“芯片”》,《辽宁日报》2021年8月11日)      材料四:
          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作为育种“4.0时代”的代表性技术之一,近些年发展迅猛,其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革命性技术,为提高粮食产量、改善人民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带动农作物育种进入“精准调控时代”,将对全球种业技术迭代升级与产业格局产生革命性影响。
          济南正在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积极抢占基因编辑产业高地,2018年,济南极具前瞻性地开始布局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相关成果的产业化项目,成立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运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布局基因编辑产业,为集聚生物育种上下游企业、打造基因编辑产业集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技术创新方面,作为国内首家拥有基因编辑底层核心技术(CRISPR酶)的公司,舜丰生物围绕该技术系统布局了80多项专利。通过对基因编辑技术瓶颈以及衍生技术的研究,在基因组靶向修饰的精度与效率、降低脱靶效应、提高特异性、对细胞的影响等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在农作物改良方面,舜丰生物建立了包括水稻、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大豆、西红柿、生菜、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在内的近20种作物高效基因编辑体系,并瞄准营养健康和轻简化这两大方向开展精准育种工作,目前已经创制成功包括高油酸大豆、高VC生菜、香味玉米、耐除草剂水稻等等在内的多项一代产品。
    (摘编自《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济南为何看好基因编辑技术》,《齐鲁晚报》2021年6月208)(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祖先偶然发现一两株野生稻植株因基因发生了突变而具有了控制种子落粒性基因,于是对这种野生稻植株进行驯化,培育出了水稻。
    B.20世纪五六十年代,育种专家利用矮秆基因,改良了很多粮食作物的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这对缓解当时的粮食危机作出了贡献。
    C.袁隆平院士及其研究团队将野生稻株的雄性不育基因移植到栽培稻上,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规模制种,带来了一场杂交水稻革命。
    D.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是重要的资源,这些资源蕴藏在作物各类品种、品系、野生种和近缘植物中,可供人类改良作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种业发展相对落后,处于2.0至3.0时代之间,而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时代。
    B.我国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已于2021年9月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具有容量大、保存方式完备、技术先进等特点。
    C.柞蚕的天然野生种色彩丰富,不同色彩的柞蚕蕴含着特异性基因资源,研究人员已展开对该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D.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拥有基因编辑底层核心技术的公司,已经成功培育出高油酸大豆等多项一代产品。
    (3)辽宁省和济南市在农业“芯片”保护或开发方面的措施各有何特色?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蓝靛花香
    喻莉娟
          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到安顺乡下姨妈家玩,和这蓝靛之花结缘。
          姨妈年轻守寡,一个人带着个二十多岁的傻子表哥,日子还过得去。这个傻子表哥,只是有些弱智,还是能够帮姨妈做些事情的。姨妈家一直做蜡染,他们织布、绘蜡、染、脱蜡、洗、蜡染的一套工序能很好完成。姨妈有表哥帮忙,做出的蜡染布料,卖一些成品、半成品,家里吃的用的都有了。
          在姨妈家最开心的是帮着他们做蜡染。表哥能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就是喜欢恶作剧,常被姨妈骂。有次做蜡染,他偷偷走到我身后,伸出他一双做蓝靛的手,黑乎乎的,对我说:“鬼来了,要吃人啦!”我说:“根本就不吓人,蓝靛还香嘞!”其实他那双手,如果在晚上,突然看到,还是很吓人。
          我见姨妈绘制蜡片,也有兴趣,常在一边看。一天,我趁她走开的时候,在她做的蜡片上画了两笔,姨妈回来看到,笑笑说:“你这是弄的哪样鬼,来,我教你。”说着给我准备好工具、布料,一块手帕一般大的白布,说:“你看着,我们的蜡染,是先用熔化的蜡,在布上画各种图案,有几何图,还有花鸟虫鱼。你看这个,近看是鱼,是蝶,远看是花,这是我们蜡染的精神。”姨妈是个读书人,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
          我兴奋地拿起蜡刀,学着姨妈的样子,先蘸点蜡,照着图案画了起来。我认真地画着,最后终于完成了一只鸟,一朵花,不过,我觉得那鸟更像鸡。姨妈说,已经不错了。说着拿过去,把绘好的蜡染品,一起放到蓝靛缸子里,再弄出来放到锅里煮,最后,让表哥把染好的挑到河边洗,我们三人在河边捶洗着,看着在水里飘浮着的蜡染之花,煞是兴奋,真是一朵鲜花从河面上冒出来,蓝中透白,从没见过这么美丽的花。
          这件事后,我对蜡染情有独钟。在后来的岁月里,只要看到有蜡染,就要多看几眼,若有参与做的机会,那是一定不放过。
          本世纪初,我们在贵州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术性会议,会后,我一定要带朋友到贵州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安顺黄果树瀑布去看看,这一去,必然要见到安顺蜡染。瀑布、蜡染是安顺的两张地域性名片。“一棵树,一朵花”,朋友赞叹不已。
          蜡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苗族和布依族蜡染为主,传承了古老的工艺,图案因民族的喜好而不同。花纹细致,色彩浓郁,常见的图案,山川风景、花鸟虫鱼、仕女人物,取材广,造型不拘一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有绘蜡而生的蓝靛白花的单色蜡染,也有色彩红、黄、棕等多色套蜡染。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上记载:“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镕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蜡染在贵州应该是保存得最好的。那是因为苗族的坎坷历史、贵州的偏僻地势,蜡染才得以很好地保存下来。
          蜡染诞生于农耕时代,流淌着最原始的血液。卵生生命与几何图形的结合,揭示出了苗族先民对各种生命形式的尊重,体现出了他们积极的生命观,希望把美好的希冀都寄托在一起,表达对民族未来生活的信心。在那些设计精美、寓意深刻的蜡染图画符号中,融入了原始先民们无穷的智慧,传达了一种万物有灵、万命同源,众生平等、和谐共处的理念。
          朋友要回去了,得给他们带个随手礼,在安顺,那定是选蜡染。朋友很高兴,最后选了一幅绘制着黄果树瀑布的蜡染,上面有花、有鸟、有瀑布。朋友兴奋地说:“我可是把你们的两张名片都带走了。”
          前几天,又应邀去安顺。
          初春时节,天罩着雾雨,我走在安顺旧州儒林街上,走在这古老的石板街上。这是一条有温度、风情浓郁的街道,沿街人家保留着安顺古老的前店后居的习俗,一间间小小店面,有糖食果品,有锅碗瓢盆、针头线脑儿,有修锁、配钥匙、刻章各种修补手艺,还有粉面、甜品、小吃、卤味,好诱人。
          随着这蓝靛花香,我不经意走进一家蜡染工作室。这是安顺一大户人家的院落,两层四合院,前后两院子中间有一坝子,坝子一侧,有一圆形院门进入另一个院子。在这里挂着、摆着的都是蜡染品件,蜡染衣服。我细细看了这些衣服上面的标签,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到现在,各时期的蜡染服饰都有,我仿佛走进了蓝靛花香的海洋。有人在制作蜡染,我有心体验一下,时间不允许。知情人说,这里的作品都是全手工的,绝没有一个相同的,就是同一种图案,花纹也绝不重复。
          我欣赏着这里飘香的蓝靛之花,有一种久违故园的感觉。
    (选自《散文选刊●原创版》2021年第11期)(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叙写姨妈教“我”绘制蜡片这件事,是为了突出姨妈聪慧、和善的形象和姨妈对蜡染的喜爱。
    B.文章将安顺的瀑布、蜡染比喻成安顺的两张地域性名片后,又写了朋友的赞叹,凸显出蜡染在安顺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
    C.文章写我走在旧州儒林街上的所见所感,将蜡染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生活中来描写,有助于表现蜡染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D.文章以“蓝靛花香”为线索,形散神聚,过渡自然,表达方式上融叙事、抒情、描写、说明、议论为一体,叙述节奏舒缓,感情真挚。
    (2)文中引用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文章以“蓝靛花香”为题,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3引用:3难度:0.5

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朔风吹响悠扬的长笛,秋色就离咱们远去了。光阴绵甜而轻柔,带着岁月的祝福和问候,带着思念与温馨的味道,也带来了临沧的冬天。冬季的临沧似一位卸妆丽人,表演虽落暮,但气韵犹存。冬天的树是写在临沧大地上的一首抒情诗,既粗犷豪放,又婉约细腻。
          很多的树,如松、柏、茶和许许多多长在山野里不知名的阔叶树,一年四季都身着绿衣。少数的树,像桃、梨、柿、核桃、木棉,在萧瑟秋风中落尽了叶,只剩下饱经风雨的树干,顶着一身的刀枪剑戟。那些落叶树,从第一片秋叶落时起,就开始唱起了大地的赞歌。树叶奔向大地的怀抱,重新化作泥土,没有留恋不舍,带着凤凰涅槃般的慷慨。树落叶,把冬的韵味演绎得豪壮苍凉。落光了叶子的树,仿佛①
     
    ,准备迎战一场又一场的雨雪风霜。
          那些常青树虽不落叶,但从秋天开始就放缓了生长的步伐,入冬后生长近乎停歇。若你留心细看,枝头的芽苞干瘪,收缩,长满鳞片和麟毛,叶尖干枯,叶面绿中泛黄,吐露着静默和衰老的讯息。生活在临沧的人,②
     
    ,读懂冬天的韵味:冬季是一场考验,与树、与人都是,③
     
    ,才能与温暖相拥。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 排比 借代 拟人
    B.比喻 拟人 排比 通感
    C.拟人 通感 排比 夸张
    D.排比 比拟 夸张 比喻

    组卷:10引用:3难度:0.2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垃圾如果分类投放;就能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2)但丁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宝藏。”
          (3)大千世界,各种事物都应该有自己的正确位置。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0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