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恒大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发布:2024/8/31 9: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实现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推动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劳动生产实践看作人的类生活与类本质,进而把“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区别开来。人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创造和改造,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今天,在崇尚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恰恰要求实践主体既要具有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意识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又要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卓越的匠心以及关切他者之人文情怀与职业伦理的工匠精神。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从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的转变,其关键就在于推动科技创新并把原创的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运用到生产领域,促进制造业的实践创新,并通过创新解决发展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迫切需要生产主体拥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
创新和创造不仅是人的生产这种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而且是任何生产组织(包括产业、行业、工业、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一个生产和经济组织失去了创新能力,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创新需要人、财、物等硬实力,也需要生产主体和劳动者的文化软实力,而生产和经济组织的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就是直接支撑创新、创优的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把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学知识,并且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成是公民科学素质的组成部分。
实现创新发展只有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工程素质与工匠精神,就是说需要“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和“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因为以科学精神为统领的科学素质是把握、运用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因素,有助于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基础。而创新和创造也离不开工匠精神,需要大胆探索,永不言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唯有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才能按照美的规律造出品质优良的“中国制造”,同时塑造出实现民族复兴的新产业人、新行业人、新工业人和新工程人等新型实践主体。
(摘编自张秀华《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材料二:
什么是工匠精神?有人会说:对于个人,工匠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对于企业,是守专长、制精品、创技术、建标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对于社会,是讲合作、守契约、重诚信、促和谐,分工合作、协作共赢、完美向上的社会风气。简而言之,工匠精神就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工匠精神永不过时,今天我们依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考工记解》记载,“周人尚文采,古虽有车,至周而愈精,故一器而工聚焉。如陶器亦自古有之。舜微时,已陶渔矣,必至虞时,瓦器愈精好也”,反映的正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不断追求技艺精进的精神。
据说,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虽然生活穷困潦倒,创作热情却不受影响。创作期间,他边写边批阅,即使写完,自己又“增删五次”,用自己的话来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他以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历经多年最终创作出《红楼梦》,穿越历史长河,震撼了世人,作为经典流传至今。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深刻诠释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了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其中修表师傅修好一个文物表,需要200多天时间;修瓷器师傅给一个地方着色,可能要几万笔……当他们看着一件文物在自己手上复活时,就能收获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文物修复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工匠精神激励我们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用实际行动大力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要执着专注地苦练基本功,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态度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自我淬炼,主动接受工作重任,向工匠看齐,在各种挑战中不断磨砺自己、突破自己。
虽然时代在变化,但是工匠精神永不过时,让我们一起在思想上、态度上、行动上全方位践行工匠精神。
(摘编自张丽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推动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就能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并实现创新发展。
B.创新需要人、财、物等硬实力,也需要生产主体和劳动者的文化软实力,二者都很重要。
C.创新和创造离不开科学精神,也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基础。
D.有人认为,对个人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神,干一行,精一行,作者不认可这一说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区别开来,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B.当前我国正在向工业强国、工程强国转变,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运用,促进制造业的实践创新。
C.创新和创造是人的生产这种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所以创新和创造需要大胆探索,永不言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D.《考工记解》记载的“周人尚文采……瓦器愈精好也”的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不断追求技艺精进的精神。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今天我们依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
B.工匠精神永不过时,工匠精神在今天仍有价值和意义。
C.当今时代,工匠精神能激励我们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
D.曹雪芹精益求精,历经多年艰辛而创作出《红楼梦》。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工匠精神,但其主要内容不同。请简要概括。
(5)“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启发意义。工匠精神引发了你对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的哪些思考呢?请简要说明。组卷:3引用:6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为了光复大业,他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磨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他本来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南渡后却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于是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艰辛”“悲辛”“辛酸”“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南宋朝廷将他闲置了20年。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
这真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要言不烦地指出了辛弃疾独特的历史地位:“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
B.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词风变化来写的。
C.“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概括了辛弃疾忠心为国却屡遭排挤的原因。
D.文章通过塑造辛弃疾的形象特征,来揭示他由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辛弃疾不同风格的词作串联起他的人生经历,凸显了辛弃疾的个性风采。
B.文章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及读者的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C.文章引用辛弃疾的词作,调动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加深读者对词人生平操守的理解。
D.第三段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
(3)“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组卷:50引用:7难度:0.1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样滑冰兼具美感和动感,有着“冰上芭蕾”的美称,运动员在冰面上① ,他们自身在旋转的过程中,往往会控制双臂的位置和姿势,因为转动中角动量守恒,若打开双臂,转动惯量会增加,② 。反之,转动速度则会增大。转体动作在原理上似乎并不复杂,③ ,运动员在起跳时需要注意用力方向,脚蹬冰面时施加一个斜向下的力,使其离开冰面做斜抛运动。这个力同时提供了斜抛运动的初速度,以及形成运动员转体角动量的力矩。
花样滑冰中的4A到底有多难?4A的专业说法是“阿克塞尔四周跳”,公认花滑领域最难的动作,由挪威选手阿克塞尔•保尔森在1882单首次完成。4A看似比3A要多跳一周,但实际要转四周半,而这一周半使得4A的最高点提高了整整17公分,落冰点也要增加1米多的距离。为了准备好这些必要条件,运动员在腾空前必须要将速度提高10%。此外,A跳是一个向前跳跃的动作,在转体之前,运动员的重心不可避免地处于冰刀的外侧,如果稍不注意,冰刀极有可能发生横向打滑,危险性很大。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结合第二段内容概括花样滑冰4A的特点,不超过60个字。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史铁生曾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 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 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 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
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组卷:10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