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江苏省盐城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11/17 5: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艺术创作在风格创新观念更迭的发端之初,总不免带来思想震荡和文化思考,遭到质疑,甚至是被断然拒绝。“小冰”的诗,虽然有意象的排列组合,但生硬的拼贴之感让它们经不起仔细品味、琢磨。说人工智能的艺术尝试有点粗糙、稚拙,并非文艺批评家和读者没有包容的气度。人工智能诗歌、绘画已然不是单纯的文学艺术问题。因此,对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和“创作行为”,无法以人类艺术的标准简单加以赏析与评价。
          人工智能复制人类的学习方式,展现出惊人的学习效率,却难以模拟这一过程中人的情绪和创造。“小冰”写下一行行可以理解的文字,但“她”并不理解自己的创作。因此,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的探索虽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但目前还无法达到愉悦审美的效果。
          当然,经过反复学习人类艺术,人工智能对人类情感有着越来越精准的了解和判断。而人们除了对人工智能诗歌、绘画进行艺术品质鉴别之外,或许还面临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如何平衡人工智能开发与人类脑力、学习能力、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比如,人工智能在做部分替代人类体力与脑力工作的同时,如何拥有人类自身丰富的精神活动?毕竟,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原本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人类智能。
          有人将人工智能学习框架下所形成的文艺作品,看作相对人类艺术而言的人工智能艺术。回望人类艺术发展历史,摄影技术诞生后,由技术所达到的精确写实能力,曾经让画家深感“绘画艺术末日”的到来。于是画家另辟蹊径,以现代先锋艺术的多种风格尝试,创作大量现代主义绘画作品,也诞生出众多现代派艺术大师,艺术创作因突破写实主义技巧而发展出更为多元的风格。同时,摄影艺术受抽象派艺术启发,也逐渐形成新的风格。也就是说,摄影与绘画实现了良性互动。那么,人工智能艺术与人类艺术能不能展开类似良性互动?人工智能是否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未来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注】①“小冰”:一种人工智能写诗系统。
    (摘编自赵丽瑾《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材料二:
          2019年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夏语冰”是以写诗闻名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据介绍,它在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的画作进行学习后,原生绘画创作能力已经具备一定水准。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人工智能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显露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方面的诸多可能。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创作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具备人类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之千里。即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突破和追求。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需要做些什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它要学习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此外,它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只有具备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他的所有体验,人工智能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我们读杜甫的诗很感动,是因为他的诗与他坎坷困顿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我们听贝多芬的音乐很感动,是因为他的音乐是他与悲剧命运抗争的真实写照。如果人工智能创作出杜甫的诗和贝多芬的音乐,但背后没有思想和情感,我们如何欣赏它们?
          没有人生,我们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的直觉。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不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没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正如有人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争执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帮助我们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让人类创作如虎添翼,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拉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毫无疑问,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给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摘编自卢文超《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艺术引发的震荡、思考和质疑在其发展过程中持续不断,这是符合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的。
    B.“夏语冰”的学习过程印证了材料所述“人工智能复制人类的学习方式,展现出惊人的学习效率”。
    C.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取代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无法拥有人类丰富的精神活动,它只是为了更好发展人类智能。
    D.目前人工智能创作尚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将成为人类智能的敌人,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将人工智能文艺作品看作相对人类艺术而言的人工智能艺术,这与人工智能作品无法以人类艺术标准简单地加以评价有关。
    B.摄影技术的产生,迫使人类艺术创作突破写实主义,从而诞生出现代主义作品;人工智能艺术的诞生,也可能引发人类艺术新突破。
    C.人们之所以能够被人类艺术作品感动,是因为人类艺术创作具有人工智能创作无法比拟的优点,体现了人类真正的尊严。
    D.一个画家,如果只掌握了绘画的技巧,只会模仿别人的风格,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他就有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危险。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不是根据社会环境和表达目的创作,而是根据艺术风格创作。
    B.人工智能将成为每个人精神生产力获得解放并自由发展的手段。
    C.人工智能“小冰”谱出的音符虽然美妙,却很难动人。
    D.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人类的价值更多是体现在情感方面。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人类应该如何面对人工智能艺术。

    组卷:14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蒸饭匠
    李婧
          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十来张餐桌摆起来,大篷搭起来,平常干净敞亮的院子瞬间就有了葬礼的仪式感。
          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前,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
          大家赞不绝口。
    “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
    “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烧饭。”
          我扒了一口米饭,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诀窍。
          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里剩余的米饭扒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
    “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
          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意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田地松土那样自然。
          葬礼的第二天,仪式还在继续。院子里做菜的三个厨师有条不紊地在准备,络绎不绝的客人一拨一拨地走进家里。他们伴随着一担又一担的丧礼,还有哀乐的鼓号齐鸣,十分喧闹。
          我感到很沉重,透不过气来,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
          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一带孙家圩的人。知道他的年龄后我被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
          他说他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出了名。
          我爷爷家的院子外就是一片农田,大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响着,他指着燃烧的柴火、冒着蒸气的木桶、铁锅里不断沸腾的水对我说:“这是金、木、水、火、土,还有光和气的结合。”
          然后他指指天,指指地,说:“光,就是阳光;气,就是空气。五行加上光、气,这是古人的智慧,自然规律。卫星上天,也是这个原理。”
          我曾经学过一点咖啡烘焙,深知咖啡烘焙是各种物质和条件配比的化学反应。而老人对蒸米饭,也是同样的看法。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学问。
          他先说这种特别的蒸法:“为什么要用木头烧呢?别看木头烧起来不好看,有烟,但饭的香味在里面。蒸气蒸的饭,气通透,没有杂质留在米饭里;现在煮的饭啊,一锅闷死,那种饭不香。”
    “蒸的饭冷下来了还不会馊,因为没有脏污啊!没有杂质在里面,饭冷了,水汽就自然凝结,米饭粒粒分明,也很好吃!这样就不浪费了!”
    “用米也很有讲究。今天用的是籼米,不是粳米。籼米胀性大,用的水多。其实用粳米最好,有营养。毕竟粳米长足了,要160天;籼米才140天,还没长好就收了。”
          用这样的米蒸饭,老孙事先要将米泡足15分钟。几斤米配几两水蒸,他都是试验过的。
          最先煮沸水,看到铁锅里的蒸气上来时,往里面放生米,放到木桶1/5的位置,平铺开来。凭蒸气中的水分,让米粒胀足。这时候底层的米最靠近水蒸气,木桶里是不用添加水的。
          当一层米蒸得差不多时,老孙要往里面添米,并且加水。不同分量的米,在不同时间淘好。例如蒸第一层米的时候,第二层待蒸的米就在水里泡着,时间要计算好。
          老孙添好了米,就要往灶里不停地加柴火。他说除了木头和竹子,稻草也是很好的燃料。因为米粒就长在稻谷里,稻草也是稻谷的一部分。用稻草烧稻米,这是古人运用自然的方法。在一桶米差不多蒸好时,要做一件比较费力的事,就是让米透气。
          老孙打开桶盖,把1/5以上位置几乎半熟的米饭全部盛出来,放到大铁盆里。他用铲子翻捣最底层的米,用筷子在不同的位置戳一戳,给它们透气。然后再把盛出来的米饭放回桶里,并要不断翻捣,让热气流通--这大概是米饭有空气感的秘诀了。
          当然这件事很危险,蒸气的温度非常高,老孙曾经被烫伤过。而在33摄氏度的户外蒸饭、烧柴火,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在田里看着他烧柴时,我被烟呛得不行,他却还是很淡定。
          目睹了全部过程后,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在看着土灶里的柴燃烧的时候,他和我饶有兴趣地聊了点别的。
          老孙说他当了20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当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自学会计、学习蒸饭,都是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而规律来自一样东西:实践。
          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专注于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过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是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消解我失去他的痛楚。
          老孙说他经历了太多丧事--每做一次这样的蒸饭,可能就意味着经历一场死别。
          而78岁的他把饭做得那么好,让人欲罢不能。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成就。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做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孙详细告知用米的讲究、烧饭的材料、蒸饭的程序,这样处理表明他既坦然自得,又想让大家吃得放心。
    B.我用“咖啡烘焙是各种物质和条件配比的化学反应”来类比,说明蒸饭必须讲究比例,是一门重要学问。
    C.老孙经历丰富,自学会计、学习蒸饭,都是自己摸索出了规律,又喜欢读书,说明他的成功主要来自于自身努力。
    D.文章结尾写“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是因为老孙的话使我明白了该怎样积极面对生活,又弥补了“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后,人们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诀窍,表明米饭很受欢迎,也为下文“我”与老人的进一步交谈作好了铺垫。
    B.丧礼上“哀乐的鼓号齐鸣,十分喧闹”与文章开头“葬礼的仪式感”形成了鲜明对比,可以看出人们表面上悲伤,实则淡漠。
    C.作者描写老孙蒸饭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打开”“盛出来”“放”“翻捣”“戳”“放回”“翻捣”等表现了蒸饭的繁复工艺。
    D.本文语言真实自然,朴实无华,既有生活气息,又富有哲理。比如老孙说“稻草也是很好的燃料”是“因为米粒就长在稻谷里”。
    (3)请简要分析画线句中“一片农田”在文中的作用。
    (4)请以蒸饭匠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组卷:16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话经常被用来形容一种平淡而有规律的生活。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①______。对一些人来说,良好的睡眠都可能是个奢望。
          据调查,当下很多人都存在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一般是指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出现睡眠量的异常及睡眠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比如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梦行症等。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②______?此前,曾有专家给出过睡眠建议,比如制订作息时间表并遵照执行,保持规律的睡眠节律;成年人的睡眠时间保持在7小时左右,太短和太久都不好。除此之外,平时我们可以试着让自己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建立起科学的睡眠认知;也可以睡前听会儿轻柔的音乐,让心情平静下来;再有就是使用舒适的寝具,③______。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分别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3引用:2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3月18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举行,面对美国代表的无理指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霸气回应:“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21年和1901年同是农历辛丑年。社交媒体上,《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议场景对比图刷屏传播。
          央视新闻频道《环球视线》栏目邀请你作为新闻观察员,发表以“国家实力,外交底气”为主题的新闻评论。请完成一篇新闻评论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1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