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商丘一高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是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了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美学概念。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最有典型意象的是郑燮《题画》中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材料二: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这便是美在“意”中。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这便是美在“象”中。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意”与“象”融合并被引进文学领域,从根本上实现了语义转换,正因为此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
    B.作为单纯具体形象的意象是能够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中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
    C.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这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
    D.柏拉图对“美”下了多次定义,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与“象”的合成及运用,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学创作的提升,文学理论更丰富。
    B.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应独立于景之外,景不应独立在人之外,应是情景融为一体。
    C.在艺术创作及欣赏活动中,“意象”成为连接起现实生活、艺术作品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D.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象”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意象可以指自然景物的形象,即取自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托情思。许多诗句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形象。
    B.“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落花凋零,给人以悲凉的感觉。透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可感知到一种时光流逝、孤独无依的凄凉之感。
    C.与文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眼中之竹”一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中,急风、高天、哀猿、白沙、飞鸟等意象,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为审美意象。
    D.融入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意象词,使人与“情景”交融亲和,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围绕“美的意象”阐述了哪些观点。
    (5)《周易•系辞》有言,“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请依据材料一这一观点,简要赏析《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落木”这一意象。

    组卷:11引用:8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岐山臊子面
    红柯
          陕西地界,吃面必吃臊子面,西安以及各县镇到处都是岐山面馆,因此原产地岐山就有了民俗村,民俗村大多在周公庙附近。那个伟大的周王朝肯定与吃喝有点关系,周武王挥师东进、逐鹿中原,除凭借政治口号以外,臊子面、锅盔、面皮具有极大的号召力。
          到秦始皇时代,关西大汉就成了让山东六国瑟瑟发抖的虎狼之师。已经是2004年了,岐山地界臊子面的最高纪录还保持在六七十碗:一个人一顿吃六七十碗,碗不是南方人吃米饭用的酒盅碗,是大老碗。你可以想象周秦汉唐那个英雄时代陕西人的饭量有多大!周武王和秦始皇的士兵肯定用的不是碗,是脸盆大的头盔,牛筋一样青橛橛的耐嚼耐咽的长面条,又辣又酸又烫,跟化开的铁水一样的汤浇到面上。汤是不喝的,回到锅里不停地轮回往返,次数绝对在六七十以上。吃了面,血就热起来,眼睛跟脸红得喷火,心跳咚咚如鼓,只等一声号令,人的原始血性刹那间就爆发出来了,这就叫气壮山河。陕西人的黑老碗绝对是古代武士头盔的变形,周人秦人从岐山出来挥师东进,汉人唐人延续这个伟大的传统,东出潼关后,又开凿西域。他们的祖先本来就是西北的游牧民族,西起周原东至潼关的八百里秦川把他们从牧人变成了农民,从牧草到庄稼,这种奇妙的转折并没有减弱他们驰骋大地的勇气和想象力。依然是巨大的青铜和铁的头盔,穿越河西走廊,穿越中亚细亚,汗血马、苜蓿、葡萄跟麦子、谷子长在一起,秦腔跟十二木卡姆(注)连在一起。张骞等孤胆英雄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死面饼子和羊肉往铜钵铁盔里一放,倒上水,架上火,煮烂煮透,一碗下去,肚子就圆了,拍一拍跟鼓一样嘭嘭嘭,可以撑到天黑。羊肉泡馍绝对是戈壁沙漠的产物,一天只吃一顿,人成了骆驼。
          周人是比较讲究的,即使征战也不能急吼吼,一定要从容大方。臊子面汤宽,让人觉得奢侈,头盔那么大一碗汤,碗底就一筷头面条。可这一筷头面条又长又筋又烫,一沾嘴唇,人就急速吞咽,就发出哨子一样的嘘嘘声,一碗接一碗吃得快得不得了,要用盘上,大木盘里十几碗,一个女子端着,吃一碗递一碗,跟转盘机枪一样。我小时候亲眼见过十几个小伙子吃筵席,大铁锅不停地煮面煮汤,一大群女子穿梭般端面,还是跟不上,小伙子们出主人洋相,跟不上就用筷子敲碗。因此红事白事,总要提防村子里虎狼般的壮汉。这种饮食启蒙对一个乡村少年来说非常重要。臊子面的汤是用臊子肉做的。五花猪肉切碎,慢火烂一小时,跟炖东坡肘子差不多。加上辣子、醋,慢慢地让猪肉烂成糨糊状,肉有一股浓烈的酸辣香味,汤也是酸辣味的。一层辣子油,一口吹不透。四川、湖南的辣,山西的醋,在岐山面跟前是小巫见大巫。我七八岁的时候吃猪肉伤了脾胃,再也不吃猪肉了,吃臊子面只吃一两碗,几乎是婴儿的饭量。你可以想象在岐山那地方,这样有多狼狈,一个人吃不成饭,谁都瞧不起你。
          我的外婆是一个乡下老太太,外孙吃不动饭她着急呀,心里急,脸上看不出来。她慢条斯理地对我讲她辉煌的过去。农村妇女所有的辉煌就是厨房,有米没米必须让烟囱冒烟,而且要冒得笔直雄壮。在她的讲述里,臊子面的面条是青色的。案板上,面被擀开,又揉到一起,再擀开,再揉,再擀,面粉的筋丝全被拉开了,营养全都出来了,煮熟后就是青的,筷子挑起可以看见对面的人影,跟玻璃一样,客人们吃到二三十碗的时候,总要站起来松松腰带,放开肚子再吃十几碗……我还记得六十多岁的外婆眼冒神光的样子,我的口水咽到咕咕叫着的肚子里,我都闻到了又浓又尖的酸辣味道,跟梦幻一样。在梦幻的后边,外婆真的到厨房去操作了。仿佛在童话世界里,我听到和面的声音,揉面的声音,我看见面被擀开了,跟被单一样一次次展开,白面变成青面,沿着擀面杖被切成细丝,酸辣汤味弥漫了屋子,弥漫了古老的周原大地,那年我十二岁,我一口气吃了三十五碗。外婆用鸡肉做的臊子。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吞吃面条的嘘嘘声。
    (有删改)(注)十二木卡姆:维吾尔族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岐山臊子面为切入点,主要从吃面用的硕大餐具,陕西人的饭量,臊子、面汤、面条的做法等几个方面展开内容。
    B.作者猜想,周武王逐鹿中原,还可能利用了臊子面等特色食物对士兵的吸引作用,这样写是为了表现臊子面的巨大吸引力。
    C.文章写岐山臊子面的大碗、宽汤、耐嚼耐咽,写人吃面后的气壮山河等,主要是为了表现陕西人的英雄气概和豪爽情怀。
    D.文章写十几个小伙子吃筵席时出主人洋相,面跟不上就用筷子敲碗,意在表现当地人虽然“讲究”,但仍然存在一些粗陋民风。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择一种地方特色名吃为切入点,来表现秦地的风俗人情以及秦人的性情和精神等,在立意构思上与《秦腔》有相近之处。
    B.作者的思路游走在现实和历史之间,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这种将现实与历史融合起来的写法,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有相同之处。
    C.作者在文中使用了比喻、夸张、排比、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喻句“我都闻到了又浓又尖的酸辣味道,跟梦幻一样”是以实喻虚。
    D.作者介绍了陕西的特色饮食风俗和自己儿时吃面的记忆,生活气息浓厚;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叙写,使文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
    (3)文章以画线句子结尾有何用意?请简要赏析。
    (4)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组卷:35引用:6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视激光手术是一项完善的系统工程,手术的方式及角膜切削量的数据需要依靠严格的术前检查获得。所以,患者需要至少提前一天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①       ,就不能马上做手术,需要治疗且稳定后,才可以考虑手术。术前还需要应用抗生素眼药水来预防感染,戴隐形眼镜患者需要停戴一段时间后才能做手术。所以,“随到随做”不是优质治疗,还是要遵医嘱,做详细检查,这样术后效果才会更好。
          很多近视患者担心激光手术后会出现近视反弹。实际上,②       ,多数人在18岁以后就会逐渐稳定。只要去正规医疗机构,在专业医生检查评估后进行手术,术后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眼轴进一步增长,近视大多数是不会反弹的,特别是在轻中度近视中,“反弹”发生的几率非常少,所以不用过于担心。
          近视激光手术是通过切削角膜,③       ,但不能用来治疗近视引起的眼底异常。近视术前的全面检查与术后随访有助于及时发现眼底问题。问题一旦出现,也可以尽早处理。
    (1)在文中空格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4引用:2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这一年,我们似乎有很多等待。等待回乡探望家人,等待返校走进课堂,等待解封后去各地逛逛,等待和朋友再次欢聚……等待,或许破坏了心情、磨蚀了心性,但也成就了许多守得云开见月明。等待,是等了24年10个月的邓清明,终于圆梦太空;等待,是16年艰苦训练的徐梦桃在家门口登上领奖台;等待,是小个子梅西五次征战世界杯终于率队夺冠;等待,是平凡如你我,在磕磕绊绊中走过又一个清白之年,始终坚守,等待着那将要盛装出场的未来。
    ——《大众日报》2023新年献词      材料二:人生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两个词里面:等待和希望。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材料三: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6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