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4 19: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总是充满哀伤,不止是那种不完整性。曹雪芹营造的美有很重的象征色彩,这无法用传统符号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红楼梦》虚实并置,小说里有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如果完全写实可能会失去一些灵气。它是一个梦境,梦里有很多中国的元素和想象的东西。《红楼梦》也是一部很强烈的《失乐园》,曹雪芹写十二金钗,寄托了他对美、对童真的向往。
《红楼梦》的语境是完全的中国语境,是虚拟和真实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的表现方式。我们在电视剧创作里用比较艺术的方法来处理而不是还原,走入曹雪芹的世界,他虚的地方虚,他实的地方实。
曹雪芹写红楼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明朝的影子,但很多细节都是清朝的。清代孙温的画中的人物造型带有戏曲味,那种美感来自中国文化的深处。据此,我在复古的同时又加入了非常多的现代元素,使它产生一种虚幻感。我还参考了国际时尚化的年轻人服饰,深入融合在古代的剪裁里。
使用现代的装饰性设计,是希望以似有似无的时空模糊感,来增加对衣服中所诉说的浮华世界的诠释。比如薛宝钗就有一件全部用蕾丝拼合的礼服,这样的设计产生了时间模糊感,使服装设计在这个剧里产生更多时代的折射。
在追寻东方视觉语言的同时,全世界正在发生着自我重生的现象,很多影像都会出现一种新的融合状态,在光影交错间产生新的可能。
(摘自《叶锦添的创意美学:流形》第六章《实践之路•红楼梦》,有删改)材料二:
搭建桥梁是叶锦添的使命。他凭借对世界的远见及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酝酿出了“新东方主义”;他以强大的融合性在昔时和今日之间搭建桥梁;他也通过将时尚、设计、平面艺术、舞台艺术等门类互相关联,在不同艺术之间搭建桥梁。在人与人之间,他同样搭建桥梁。法国哲学家蒙田曾评论他与拉博埃西友谊至深,缘于“因为是他,因为是我”。我和叶锦添之间的关系不仅因于此,更因叶锦添能在任何艺术项目中投入他的共情和合作能力。
在武汉打造《汉秀》时,我试图寻找一种现代的方式来讲述永恒的中国,探索如何在当下讲述文明,又不背弃它的传统精神。舞台剧里我设计了一对年轻的男女主人公,以他们为代表,让当代的中国人也可以梦想传说的伟大。
叶锦添把这对主人公放在以中国天文学和十二生肖为设计理念的背景中。是啊,有什么能比解读天象的普世智慧、文化历史传承下的民俗占卦物,更具共通意义、更能唤起共鸣呢?这些巨大的生肖,它们的面具、巨大体积、一举一动,无不透露出叶锦添作为舞美设计的杰出才华。他让戏里的每个角色活跃在传统和想象的边际,极具现代感。
(摘自弗兰克•德贡《前言一:诗意的相遇》,有删改)材料三:
叶锦添看似简单的设计,让纽约的舞台上呈现出了用纸料制作的神秘广阔的孙德尔本斯地貌,将我带去了孟加拉虎出没的水域。在另一处神来之笔中,叶锦添在舞蹈作品《轮》里把大地分裂,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现代感的古代。那时我才明白过来,原来在电影《卧虎藏龙》中用艺术设计让观众穿越回古代的艺术家,正是他。
叶锦添敢于挑战宏大,又专注细节。他对空间的理解开放、空灵,给观众自由赋意的余地。用这样的创作理念,他既打造出让观众重返亚洲历史的设计,又引领大家进入未经想象的未来。这样的鲜明风格令他在荧幕和舞台上的作品具有极高辨识度,深受艺术界和好莱坞影坛等多方厚爱。
创新需要勇气,尤其对于近几个世纪以来被告知应向西方靠拢看齐的人们。叶锦添开创的“新东方主义”,不仅仅是他对神秘东方的重新解析呈现,更体现了他对探索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好奇心,驱使他以令人惊叹的全新方式呈现他的视觉想法。
(摘自米拉•奈尔《前言二:叶锦添的“新东方主义”》,有删改)(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对《红楼梦》的理解和分析,不能准确表达叶锦添意思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不是一部具有完整性的作品,也不是一部写实的作品,它是一个梦境。
B.《红楼梦》的语境是完全的中国语境,它写到葬花、扑蝶,就是那么美。
C.《红楼梦》有很重的象征色彩,象征着曹雪芹对美和童真的向往。
D.《红楼梦》没有拘泥于清朝的日常生活,其中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明朝的影子。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对叶锦添“搭建桥梁”的方式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世界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他创设了“新东方主义”。
B.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他用精巧的艺术设计模糊了时间的界限。
C.在不同艺术之间,他将时尚、设计、平面艺术、舞台艺术等互相关联。
D.在人与人之间,他能够在工作中投入他的共情和合作能力。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下列对叶锦添敢于创新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他敢于挑战宏大,又专注细节,因此能够设计出神秘广阔的场景。
B.他创造开放、空灵的艺术空间,给观众自由想象的余地。
C.他既打造出让观众重返亚洲历史的设计,又引领大家进入未经想象的未来。
D.他对神秘东方重新解析,以令人惊叹的全新方式呈现他的视觉想法。
(4)在电视剧《红楼梦》中,叶锦添的创意实践主要有哪两种表现形式?请根据相关内容概括作答。
(5)叶锦添的设计案例巧妙地体现了他的设计意图,请梳理材料并填写下表。设计案例 设计意图 ①电视剧《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蕾丝礼服设计 ②舞台剧《汉秀》中十二生肖形象设计 ③舞蹈《轮》的场景设计 组卷:3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笋
韩东 阳历四月下旬,小艾和圆圆开车去“新农村”玩。那儿有一个水库,村子的后面便是起伏的山丘,白墙黑瓦的房子式样虽旧却是新建的。这地方“人造”痕迹是重了一些,但毕竟紧邻山野。小艾和圆圆停了车,带上各自的包向上面走去。
她们没有进村子,那条水泥小路从村边绕过,直接把她俩带到了山上。圆圆就像她的名字,有点胖,落在了后面。“你就不能慢一点?”她说,“又不是锻炼身体。”
小艾说,“那边有竹子,我在竹林边等你。”走得更快了。等圆圆气喘吁吁地赶上来时,看见小艾正看着一大片竹笋发愣。
“竹笋?”圆圆的眼睛亮了。
“不知道是野生的还是农民种的。”
“竹子哪有种的,又不是水稻,无知!”圆圆说着就走进了竹林,开始掰竹笋。“除了双肩包你还带包啦?”圆圆边掰竹笋边问。“这笋子好撅得很,嫩得不得了,你不早说,早说我就带东西来了。”圆圆只带了一个挎包。这会儿小艾拿着圆圆的挎包,一面在自己的双肩包里翻找。
“我又不知道山上有竹笋。”小艾说,“找到了,找到了,我还带了一个环保袋。”
“都拿出来装,到时候平分。”
装载的问题落实以后,小艾也走进了竹林,开始掰竹笋。笋子的确很嫩,掰断时汁液汹涌,小艾的心里多少有些不忍。
“回家给我老公做笋子烧肉,”圆圆说,“你肯定是素炒,要么是清水煮,那也行,这么新鲜的笋子怎么弄都好吃。”
“差不多了,掰多了带不走不是浪费吗?”
“我有一个办法,”圆圆终于停下手,“把外面的皮扒掉,只留里面的笋子心,回家洗洗一切就可以直接下锅了。”
然后她又开始动作。这次不是掰竹笋而是开始扒竹笋的皮。小艾也开始扒竹笋皮。被她们扒掉的竹笋皮在路边堆了一大堆。
“我们就像大熊猫。”小艾说。
“大熊猫吃竹子,不吃竹笋,你搞搞清楚。”
被扒掉外皮的竹笋心装了一大挎包、一双肩包外加一环保袋,之后她们才心满意足地又往前走。但不久以后圆圆再次落在了后面。“走那么快干嘛?”她说,“我还背着笋子呢。”
“我也背了竹笋,比你还多。”
“行行行,你走你的,我要歇一刻。”
……
往回走的时候小艾心里想:以后再也不跟圆圆出来了,真没意思。
远远地,看见她们的车停在进口处的那块水泥坪上,旁边停了一辆摩托。两个流里流气的家伙左顾右盼正往上面走。圆圆看了小艾一眼,然后迅速地摘下耳环、除去脖子上的项链,窝在手上。她将那只手揣进衣服口袋里就再也没有拿出来。
小艾心想:至于吗,都什么人啊!
第二年,相同的季节,圆圆给小艾打了一个电话,要去“去年我们去过的那个地方”玩。由于一年她们都没有联系,小艾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
小艾有言在先,“玩归玩,但我们不掰笋子了。”
“放心,放心,不掰笋子,”圆圆说,“我们就是去看看。”
等开到了地方,她们准备下车的时候圆圆从她的挎包里拿出了一个折叠旅行袋。她打开旅行袋,一边抖动一边说,“怎么样?我专门买的。”
小艾说,“不是说好的吗,不掰竹笋。”
圆圆一脸讪笑,说道,“你不掰就是了,陪我掰,不需要你动手,还分你一半。”
“不行!”小艾说。于是她们就僵在车上了。过了一会儿圆圆说,“要不这样,我去掰笋子,你在车上等我。”
“不等。”小艾说,“你一下车我马上就开走。”
车是小艾的,圆圆不开车。她不是买不起车,而是不会开,这件事多少有点棘手。“小艾,我求求你了,就一次。”
“一次也不行,已经有过一次了。”小艾说。“你完全可以叫辆专车回家啊。”
“叫专车那我还找你?”圆圆说,“这一来一回得多少公里,撅多少笋子都抵不起,我犯贱啊?”
“呵呵呵。”
两人再次陷入了沉默。反正圆圆就是不下车。其实这会儿通过车窗向外面看出去是很美的,昨天夜里刚刚下过雨,远处山色苍翠,村子上的白墙黑瓦更加黑白分明。小艾和圆圆都没有看窗外,各自看起了手机。
突然圆圆将她的手机杵到小艾的眼前。手机屏上是一张照片,一个一身牛仔的女孩扛着一支竹笋。那竹笋不是一般的大,碗口粗细,女孩扛在肩膀上就像扛着一支火箭筒,背景是碧绿一片的毛竹林。“多大的笋子啊,她像不像女游击队员?”圆圆说。
“那又怎样?”
“她们也叫我去的,我没去,早知道我就去了。”
圆圆收回了手机,似乎非常委屈。
“你识字吗?”小艾问圆圆。
“识字?”
“你懂诗吗?”
“诗?”圆圆有点发蒙,正试图弄清楚小艾的意思,对方也将她的手机杵了过来。“这是我朋友圈发的,你要不要也看一下?”
小艾的手机上是一首诗,圆圆已经看见了诗的排列分行,但手机被小艾拿开了。
“还是我念给你听吧,”小艾说,“下山,诗人朱庆和……”
下面就是那首题为《下山》的诗。
我喜欢一个人爬山
从后山上
昨夜的雨化为山泉
蚯蚓一样
脚下的枯叶
犹如往事
被踩得滋滋响
下山的时候
有几个村民拦住我
看有没有
偷山上的竹笋
我身上空无一物
他们不知道
我就是山中的竹子
已悠然下山去
(原文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具体描绘了“新农村”的新景色。小艾与圆圆被这新景色新气象吸引,因而驱车来到这里赏玩。
B.圆圆要掰竹笋回来给老公做笋子烧肉,而且说“新鲜的笋子怎么弄都好吃”,小说这样写,是表明她能干。
C.小说提到“由于一年她们都没有联系”,既写出她们去年留下的隔阂,也为小艾答应圆圆再去农村做铺垫。
D.小艾与圆圆的争执,其本质源于两个人性格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使两个人在争吵中走向了彻底的决裂。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春笋”为题,主要情节也围绕“春笋”展开,说明“春笋”既是小说的线索,也隐喻了小说人物的性格。
B.圆圆说小艾“无知”,实际上表现的是圆圆不懂小艾,构成伏笔,与后文小艾问圆圆“你识字吗”“你懂诗吗”相照应。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如装竹笋的包,从第一次“大挎包”到第二次“折叠旅行袋”,写出了人物的心理。
D.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车窗外山色与村中白墙黑瓦,与开头呼应,暗示新农村的风景才是她们应该关注的,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沉默”在小说中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沉默”的作用。
(4)韩东是诗人,也是小说家,他常常让诗进入小说。请结合本作品简析朱庆和这首诗的作用。组卷:5引用:2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2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写作写得不顺时,我会做两件事,把文句诱引回来:读几页我喜爱的书,或者观看世界。
当我待在尼日利亚拉各斯港城的家里,看到的就是这幅景象。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家家户户靠得很近,车子挤进转角,每一辆都紧贴着大门口,街道上报摊星罗棋布。然而这景象也充斥着故事,因为这里头充满了人。我看着他们,想象他们的生活,替他们编织梦想。
时髦的年轻女子在隔壁的货摊卖电话卡,豪萨族男孩推着手推车兜售塑料瓶装水。报童抱着一叠报纸,吹着号角,眼巴巴地望向走廊。早晨,卖豆子的妇人头顶着一口大锅四处走动,不时朗声叫卖。街角的工人会跟妇人买豆子,他们经常相互推挤,通常打赤膊,中午过后偶尔会在阴凉处打盹。
我会拉长耳朵听他们交谈。一回,我看见两名工人在盛怒之下大打出手,但很快就结束了。另一回,我看见一对情侣手牵手走过,这情景很稀罕。又有一回,一位身穿蓝色校服,绑着整洁辫子的女孩,抬眼看到我,对我这十足的陌生人说:“早安,女士。”同时以约鲁巴的传统方式行屈膝礼,这令我开心不已。
这扇窗上的金属框——防贼用的,我们都这么说——有时让街景像有缺口的拼图,等着被拼成一幅完整图像。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作者说“这令我开心不已”,请指出下面句子中不符合这种情感的一句并分析。
①我沿着大街一路小跑,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②春天涌进了心中,我仿佛荡漾在清澈见底的春水里。
③我的心如同决堤的洪水,刹那间,涌向无边的江河。
(2)如果将画横线句中的“防贼用的,我们都这么说”一句删去,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3)请将上面这段文字压缩成50字左右,送给“写作不顺”的学弟学妹们。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语言流畅。组卷:4引用:2难度:0.4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雪花的快乐(节选)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读了以上材料有怎样的思考?你所在学校拟举办以“青春•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5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