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陕西省高考语文质检试卷(二)

发布:2024/11/29 15: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词的研读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叶嘉莹先生在口述自传的结尾这样说。在最痛苦的时候,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自己。
          叶先生拈取的这条线索,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苏轼的坎坷遭际和乐观性格为大家所熟知,而叶先生这次讲苏轼,不是强调苏轼如何旷达地应对外界打击,而是在苏轼的痛苦面前停一停、凝心看一看,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
    “似花还似非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写下的,叶先生讲:“古人常常以为柳絮就是柳树开的花,这个花不是万紫千红地开在树上,它只要一张开,马上就被风吹走了。它也叫花,可是它没有万紫千红的色彩,也不能留在树上。”而苏轼本人的经历,正是二十二岁中进士以后,几年间母亲、父亲相继离世,苏轼守孝六年,再回京时已是新党当政。他不肯委蛇附和,直陈新法之弊的结果是被新党一贬再贬,从杭州到密州再到湖州,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之后又被弃置黄州,此时看见“也无人惜从教坠”的杨花,感慨自然很深。
          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升华的努力。苏轼像春末柳絮一样身经风吹雨打,却“不恨此花飞尽”,没有因此封闭自己、日日舔舐伤口,而是“恨西园、落红难缀”。此处叶先生特别提醒道,“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不能只顾及意思就点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定要按照词牌的牌调断为三句,“杨花点点”之后停顿,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出来,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缠绵悱恻、欲语还休的情意。
          因有苦痛,才会努力拂拭心上阴影;抟揉苦痛为辞章,心影在吟唱中渐渐变得通透,像天上的云影一样不再翳蔽日光,而是与日色交相辉映,共成一幅可以欣赏玩味的景象。此时心影已无须拂去,它成为人生的底色,带来人格的厚度、笔下的滋味。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概念,正是在辞章中得到升华的苦痛与词调的音声之美结合而成的样态,是借由书写吟唱实现的对苦痛的超越,而这也是叶先生本人的生命体验。
          在“弱德之美”的审美取向下,叶嘉莹先生更多地选取词人的“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吷庵手批东坡词》)。即使策马直闯金营如入无人之境的辛弃疾,叶先生也是选他悲慨秋日的《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来讲。在“木落江冷”的秋日,辛弃疾烦闷填心、大发牢骚:“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文章立言得以留名青史固然是好,却不是他辛稼轩一辈子最想做成的事业。接到故人书信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忘却莼鲈”,他只有一声叹息:“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太史公当年为了完成著书之志,遭受大辱仍未肯轻易赴死,稼轩唯有向他寻得一点安慰和支持。叶先生参透这一层,替稼轩把心底的话说出。“我有我要完成的东西,我还没有完成,我总希望有一个最后的机会能够把它完成。”这种隐忍中有坚守、牵放中见悲哀的风格,正是“弱德之美”。
    (摘编自郑子欣《中华读书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最痛苦时候的自己,并从中寻找到力量,这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
    B.叶先生对苏轼词的解读不是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而是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升华的努力。
    C.解读苏轼为酬和章质夫而作的词,叶先生坚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的情意。
    D.辛弃疾反对靠文章立言而留名青史,他的志向是为国效力,收复北方失地,但无奈的是事与愿违。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词句“似花还似非花”,是为了解读苏轼面对痛苦的复杂心情。
    B.苏轼虽经风吹雨打,但并没有被苦痛击垮,这可以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品读出来。
    C.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重点解读词人面对苦痛的人生态度,逐层深入,归结出“弱德之美”的概念。
    D.文章最后一段,辛弃疾在悲慨秋日的词中引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典故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坚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从解读苏轼在最痛苦时期写作的词入手,才能对苏轼的思想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
    B.抟揉苦痛为辞章,借由书写吟唱诗词实现对苦痛的超越,这也是叶先生的生命体验。
    C.叶先生解读辛弃疾时更多选取“幽咽怨断之音”,这是受“弱德之美”审美取向的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中写辛弃疾的故人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其实这是对辛弃疾的误解。

    组卷:7引用:2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内容,完成各题。
    材料一
          盲盒的起源可追溯至日本的福袋。在盲盒火爆前,扭蛋、文具福袋等产品在一定的人群间也较为流行。盲盒营销类似于一种抽奖游戏的商品营销手法,能够大大刺激用户的复购率。由于二次元用户IP忠诚度高,常常有收集癖,盲盒营销最初大量用于二次元领域的手办销售。如今,盲盒营销已经成为IP玩具礼品、线上线下互动营销常用的方式之一。
    (摘编自《盲盒经济大行其道:上瘾现象普遍炒作行为值得警惕》)材料二
          图书盲盒、美妆盲盒、高校录取通知书盲盒、生鲜……近年来,以盲盒经济为延展的商业模式在各行各业被复制、借鉴。随着盲盒的火爆,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开始大量购买盲盒。
          作为一种商业营销模式,盲盒热潮带来了众多跨界创新产品,包括故宫、麦当劳、上海迪士尼在内的多个商家均将盲盒概念引入自己的产品。这类盲盒具有创新意义,不但塑造了品牌形象,增加了销售量,客观上还传播了文化和理念——如旺仔牛奶职业罐设置25种职业,包含电竞、说唱等新职业,体现出对职业更包容、多元的心态;2020年4月,“故宫淘宝”推出了“宫廷宝贝”“猫祥瑞”等主题盲盒,中秋期间还推出了故宫猫中秋限量盲盒,引发广大消费者的购买热潮。
    (摘编自《神秘盲盒不应成为监管盲区》)材料三
          随着盲盒热潮在图书、美妆、文创等众多领域延展,盲盒消费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但与此同时,盲盒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因为不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盲盒本身是很难评估价格的,其标价实际上取决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期望越大,价格越高。当然,这种心理预期的另一面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正因为如此,盲盒自问世之初起,就始终无法摆脱“变相赌博”的质疑。
          盲盒的异军突起,正是因为迎合了人们喜欢“碰运气”的心理,不过,当一掷千金成为习惯,甚至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时,“碰运气”与“赌博”其实已没有实质性差别。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一路狂飙野蛮生长的过程中,有些盲盒将假冒伪劣产品收入其中,有些则直接放入人民币,演变成货真价实的赌博行为。
          盲盒经济持续升温的过程中,鱼龙混杂的状况越来越严重,泡沫化乃至“灰色化”的属性越来越明显。
    (摘编自《神秘盲盒不应成为监管盲区》)材料四
          目前,盲盒相关产品投机性已成市场关注的热点。盲盒模式尽快进入监管视野,是许多民众所期待的。
    “盲盒理论上有可能被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认定为‘有奖销售’。”有业内人士称,“但它不同于现在众多流行的抽卡类手机游戏,监管层可以通过提取后台代码对中奖概率进行直接监管。盲盒的概率设置过程中应该如何来监管,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摘编自《神秘盲盒不应成为监管盲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盲盒营销类似于抽奖游戏的营销手法,能大大刺激用户的复购率。
    B.盲盒的热潮带来了众多跨界创新产品,在各行各业被复制、借鉴。
    C.盲盒会收入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且无法摆脱“变相赌博”的质疑。
    D.盲盒概率设置过程的监管存在漏洞,这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盲盒的起源及其营销模式的特点,也肯定了其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商业营销模式。
    B.材料三中,盲盒的问题逐渐引人关注,因为盲盒很难评估价格,其标价往往与消费者心理预期成正比。
    C.材料四中,盲盒乱象的一个原因是概率设置过程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条例,这也是盲盒不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D.故宫、麦当劳、上海迪士尼等多个商家的产品引入盲盒概念,具有创新意义,传播了文化和理念引发了购买热潮。
    (3)对于盲盒这种经济现象,你是怎么认识或评价的?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分析。

    组卷:3引用:6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小兰高考
    黄希好
          五月,清甜的空气中浮动着春天独特的生机,郊原上的绿草生长得很茂盛,野甸上的杂花完全盛开了。黄昏时的天空柔和地将淡金色的薄纱蒙向地面,玉米田边流淌的溪水白亮亮的,放学的孩子们在石板路上玩闹,脸上都泛着一层毛茸茸的光。
          小兰穿着嫩绿色的校服,和杨树抽的新枝一个颜色。她和伙伴们连起排来,说笑着往家里走去。金铃悄悄凑近,对小兰说:“你还打算去上海读书吗?”小兰听了这话,眼睛定定地看向地面:“嗯,我妈叫我去。”金铃其实有意劝她别去,话在嘴里绕了一圈,只是失望地说:“我们都舍不得你走。”小兰压着心事,叹了口气也不搭话。转过路口,她就告别同伴向家里走去。
          她面带忧愁地走进居民楼,慢慢吞吞地爬上楼梯,此时她多么喜爱这长长的楼梯!这新房子是去年姨妈出钱替他们买下的。原来住了十几年的老房子没有楼梯,炉灶和水池就搭在屋外,旁边堆满了锅碗瓢盆、瓶瓶罐罐的油盐酱醋,还有旧鞋、废报纸。想到姨妈,她又觉得难以跟母亲开口,心里泛起飘忽忽的伤感。但等她一站在家门口,她完全清醒了,一刻钟前那些纷乱的想法远去了。
          小兰下了决心走进家门,趁着一股子勇气问:“妈妈,我一定要考上海的大学吗?”母亲瞪着她,把脸沉下了,说:“这话说过几次了,你得去,将来你会有好的一日。”小兰有些泄气了,又恼烦地小声说:“我今天问过金铃了,还有其他同学,他们都留在这里……妈妈,我也可以留下吗?”听到这话,母亲不愿说话了,气闷地咬着嘴唇,随手乱翻桌上的晚报。
          过了许久,她渐渐平静下来。小兰一点儿也没有发脾气,早就进屋读书去了。母亲把小兰招呼过来,抑制住心里的忧伤,把家里从前的经历向小兰讲述了一遍:她的母亲是从上海插队到农村的,后来嫁给了本地人,生了两个女儿。虽然本来是一家,大女儿--小兰的姨妈却在很小的时候就享受政策回到上海落户,在外祖那里长大。而小女儿--她自己在乡下跟父母一起生活。她年轻时是个很有主意的人,她的母亲劝她去上海读大学、嫁给上海人,她一句也不听,还是嫁给了一个本地男人。偶尔在过节或过年时看到姐姐回来,还客气得跟见到客人似的。
          后来她唯一一次去上海看望姐姐,那完全像一个梦中的回忆。她的姐姐请她在思南路吃饭,有外国女人在隔壁桌高声谈笑。她直直地望着人行道上来往的太太小姐们,她们穿着很讲究的时装,撑着花阳伞慢悠悠地走着。上海的街道永远是繁华的,无数的人和汽车挤来挤去,商店和百货大楼的饰窗整晚亮着辉煌的灯光,这些使她成日提心吊胆,住了几天就匆匆回去了。
          她自以为安心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不埋怨她的母亲和姐姐,仿佛这是龙王爷发的大水,能够怪谁呢?但这一刻,说着说着,她感到无限心酸,收不住地流泪。她想到她的母亲如何送姐姐去上海,而她的生活比起姐姐的是怎样艰苦,小兰在自己身边长到十八岁,又是多么不容易!她泪流满面,说:“小兰,你一定要考到上海!”父亲在家里常常听这类没有意思的话,面色惨白惨白的。他一早悄悄下了楼,躲开这连哭带吵的声音到街上去了。
          小兰高考的时候,学校一早安排了车辆把考生统一送去省里的考点。于是母亲除了下厨房就无事可忙了,白白地坐着。
          没过几天,学校发下来志愿表,家里人怀着急切的心情,终日聚在桌前谈话。小兰偶尔抬起头东瞧瞧西望望,看样子,她心里早已清楚事情会如何发展。小兰太年轻了,想不到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所以家人替她拿主意,她也怀着平常的态度,觉得应当如此。到了第七天,母亲终于把反复商讨后敲定的学校名字一个个仔细地誊写到方框里,竭力把字写得端正。小兰最后上交的表格非常整洁,好像家中并没有因此发生什么纷争,母亲也并没有为此花费多少功夫。
          又杳无音信地过了一个月,这天在邮局工作的邻居过来串门,并且告诉母亲似乎有来信。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把她吓慌了,送走邻居以后,她急忙把女儿驱赶出门去等信。小兰内心忐忑,一步一步挪下楼,去等母亲希望的梦了。这时候,母亲觉得自己被一种情绪催促着,在屋子里踱着步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反复地研究旧碗、破锅、茶杯、脸盆,好像生来第一次见到这些东西一样。她不理家里人,也不烧饭,对什么都全然没有兴趣了。她的工作只有等女儿从街上回来,手上捧着上海发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小城的街巷铺满了夕阳的余晖,有母亲走出门,喊自家孩子回家吃饭。风逐渐不再刮了,街道空旷起来,静得能听见远村的狗吠。邮差的铃子终于在道路的尽头咯噔咯噔地响起,小兰走上土坡,看着自己的命运向她不徐不疾地驶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金铃和小兰的谈话,介绍了小说矛盾冲突的起因,表现了小兰的愁闷,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对比没有楼梯、居住环境又差的老房子,住进姨妈出钱买下的新楼房,小兰心里也动摇过,表明小兰也是重视物质的人。
    C.小兰向母亲表达不想考上海的大学后,作者描写母亲的反应时综合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表现人物的方法。
    D.母亲不想看到自己年轻时的错误选择在女儿身上重演,所以极力要求小兰考上上海的大学,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
    (2)请分析小说开篇环境描写的作用。
    (3)小说最后三段,小兰家表面平静,但这表象之下却“暗流涌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些“暗流”。

    组卷:16引用:3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字。
          自2020年1月验收以来,“中国天眼”(FAST)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近1年来,“中国天眼”已观测服务超过5200个机时,超过预期设计目标近2倍。2020年2月,“中国天眼”团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正式启动科学委员会遴选出的5个优先和重大项目,近百名科学家开始使用并处理“中国天眼”的科学数据。借助“中国天眼”,我国科研团队迅速成为国际快速射电暴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
          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探测到1例全世界仅有21例的快速射电暴重复爆,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该重复爆的辐射具有非常丰富的偏振特征。北京师范大学林琳博士、北京大学张春风博士、国家天文台王培博士等联合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对银河系磁星软伽马重复暴源进行多波段联合观测。上述成果论文分别于北京时间2020年10月29日、11月5日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杂志正式发表。

    组卷:11引用:6难度:0.7

三、习作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下》      ②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礼记•学记》      ③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注】①夏楚:教鞭和戒尺。
          结合以上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