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版必修5《第三单元 对存在进行深思》2018年单元测试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
钱理群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
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
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是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以有一个过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
B.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
C.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
D.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
(2)关于“进入经典”,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需要靠朗读来获得。
B.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
C.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方式,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
D.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就进入到读者的生命中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
B.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C.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
D.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组卷:8引用:2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犨,陈州宛丘人,世为忠武军牙将。犨资警健,儿时好为营阵行列,自号令指顾,群儿无敢乱。父叔文见之曰:“是当大吾门。”稍长,喜书,学击剑,善射。会昌中,从伐潞州,收天井关,又从征蛮,忠武军功多,迁大校。
黄巢入长安,所在盗兴,陈人诣节度府,请犨为刺史,表于朝,授之。既视事,会官属计曰:“巢若不死长安,必东出关,陈其冲也。”乃培城疏堑,实仓库,峙藁薪,为守计。民有赀者悉内之,缮甲兵,募悍勇,悉补子弟领兵。巢败,果东奔。贼将孟楷以万人寇项,犨击禽之。僖宗嘉其功,迁累检校司空。巢闻楷死,惊且怒,悉军据溵水,与秦宗权合兵数十万,缭长壕五周,百道攻之。州人大恐,犨令曰:“士贵建功立名节,今虽众寡不敌,男子当死地求生,徒惧无益也。且死国,不愈生为贼乎?吾家食陈禄,誓破贼以保陈,异议者斩!”众听命。引锐士出战,屡破贼。巢益怒,将必屠之,乃起八仙营于州左,僭象官司阙,列百官曹署,储粮为持久计。宗权输铠仗军须,贼益张。犨小大数百战,胜负相当,故人心固,乃间道乞师于朱全忠。未几,汴军至,壁西北,陈人思奋,犨引兵急击贼,破之。围凡三百日而解。
中和五年,擢彰义军节度使。巢虽败,宗权始炽,略地数千里,屠二十余州,唯陈赖犨独完。以功检校司徒,加泰宁、浙西两节度,皆在陈并领之。龙纪初,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忠武军节度,仍治陈州,流亡踵还。与弟昶至友爱,后将老,悉以军事付之。乃卒,赠太尉。
犨悉忠力以孤城抗贼巢卒败亡然附全忠亦赖其力复振故委输调发助全忠常先它镇云。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有赀者悉内之 内:接纳 B.贼将孟楷以万人寇项 寇:侵犯 C.未几,汴军至,壁西北 壁:筑营垒驻守 D.屠二十余州,唯陈赖犨独完 完:完好
A.犨悉忠力/以孤城抗贼巢卒败亡/然附全忠亦赖其力/复振故委输调/发助全忠/常先它镇云
B.犨悉忠力以孤城抗贼/巢卒败亡/然附全忠/亦赖其力复振/故委输调发助全忠/常先它镇云
C.犨悉忠力以孤城/抗贼巢/卒败亡然附全忠亦/赖其力复振故委/输调发助全忠/常先它镇云
D.犨悉忠力以孤城抗贼/巢卒败亡然附全忠/亦赖其力/复振故委/输调发助全忠常/先它镇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犨召下属商量,说黄巢如果不死在长安,就一定从东面出关,陈州首当其冲。于是,他们就做好了防守的准备。
B.黄巢听说孟楷死了,又惊又怒,把全部军队驻扎在溵水,和秦宗权合兵共有几十万人,围陈州挖了五道战壕,分头攻打陈州。
C.在黄巢军围攻陈州时,陈州人非常害怕,赵犨鼓励士兵要誓死保卫陈州,众人都听从他的命令。赵犨带兵出击,多次打败敌人。
D.赵犨与黄巢军作战几百次,各自胜负差不多,所以军心稳定。赵犨派人去向朱全忠乞求救援。不多久,汴军到了,从外包抄,打跑了贼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人诣节度府,请犨为刺史,表于朝,授之。
②吾家食陈禄,誓破贼以保陈,异议者斩!组卷:0引用:1难度:0.4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各9题。
山行口号
施闰章
奔陂赴涧响琤琤,百里争流似练明。
端是崖泉尘不染,出山何异在山清。(1)诗中的“崖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诗人借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1难度:0.5
(三)名篇名句默写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
(2)《明居湖听书》写王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诗是“
(3)刘禹锡《陋室铭》中用“组卷:0引用:1难度:0.9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1.如图是某班级考察大蜀山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组卷:180引用:567难度:0.3
六、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1)天空越阴暗,越能看得见星辰。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根据上面的两句话,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组卷:1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