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省鹤壁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六)
发布:2024/12/9 1:3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笔墨不仅是技法,而且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国传统的精神。明代的雕刻与西安的霍去病的雕刻相比则又差了。汉代艺术造型古朴、大气、雄厚、不做作,很自然,墨色、朱砂等颜色也很庄重,审美眼界很开阔。越往后,随着商业的发展,人的功利心越来越强,使审美的眼光和格调不断向低处走。看清代的艺术品会觉得越来越小气,你们看清东陵的雕刻与明代相比就差远了。中国艺术的传统绝对不止是元明清以来的传统,在这之前的汉、魏、六朝,以及这之前的先秦,先秦之前的青铜时代、石器时代,艺术都非常的纯朴沉厚。那时候,人是把艺术与生存放在了一起,艺术上功利色彩不多,仅仅是为了美的需要。人类最初的审美追求就是“天地恢宏,宇宙无限”,体现了这么一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博大深厚是传统艺术最本质的精神特征。由于博大深厚才产生出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艺术的基本观念。由于这种天人合一观把天地万物作为有生命的景致,到宋人提出“格物穷理”,由“格物穷理”到“物我两忘”,把人完全带入到了大自然中。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个背景支撑下的艺术现象,两种哲学背景,两种美学背景。欧洲的绘画非常好,它是一个高峰,中国绘画也是一个高峰,但是这两个高峰只能远远的看着,要想融合起来非常困难。如果要融合,双方都要从山上走下来,走到山谷才能见面,山谷又是浅层次的东西。这个谷底现象是东西方文化交流面临的普遍现象。中国的方块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太难了。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首诗。中国的汉字和艺术结下了最早的关系,中国汉字的象形是中国艺术最早的发端。西方则没有方块字的概念,它是由拼音组成的,因而也就没有字可以象形的概念。汉字本身有很多微妙的意义,这种微妙的意义构成了汉字最本质的东西。汉字组成了诗,但是中国的诗是很难翻译成英文的,比如“关关雎鸠”怎么翻?《诗经》翻成散文大打折扣。这也是艺术的不可解读性的一个方面,所以阐释学是二十一世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十世纪在认识论上有一个大误区,就是以经济状况推断文化状况,以经济价值观判断文化价值观。因此欧美文化中心论就成为外国人看待文化的参照系。老外常常用唐人街的标准来推断中国文化以为中国到处都是敬财神、拜关公的烟火,到处都是崇金尚银的饰物,到处都是行画,对中国的认识非常肤浅。现在我们有些人价值判断体系西方化了,把欧洲的文化判断标准搬到中国来。这肯定是不行的,于中西文化交流毫无益处。中国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独立于欧美文化体系之外的又一个体系。中国的文化观、哲学观引导中国艺术的发展,形成中国艺术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一整套创作的规律,中国画形成了从哲学到技法的一整套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本身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其发展的动力就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我们不能推翻和再造,但是我们可以推动它、发展它,用我们新的知识不断地将其补充和完善。我今天没有讲技法,但是希望大家能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待技法,认识多了自然会解决技法的问题,认识论决定方法论。眼高手才能高,眼高手低是讲不通的,眼低了手不可能高。
(摘自程大利《笔墨精神与中国文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之前的艺术纯朴沉厚,与生存结合一起,它仅仅是为了美的需要,没有功利色彩,体现为“天地恢宏,宇宙无限”的艺术追求。
B.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种艺术现象,是两种哲学背景和美学背景支撑的高峰,它们互相独立,只能远远的看着,难以融合起来。
C.中国的方块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它是中国艺术最早的发端,可以独字成诗,这也正是汉字最本质的东西。
D.中国文化独立于欧美文化体系之外,中国画形成了从哲学到技法的完整系统,这个系统只能不断补充和完善,不能推翻和再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将明代雕刻与汉代雕刻作对比,论证了审美眼光和格调随着商业发展和功利心的加强不断走低的观点。
B.第二段运用“高峰”“山谷”“谷底”等比喻,意在说明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理解东西方的艺术,站在低处只能作浅层次的交流。
C.第二段段末举“《诗经》翻成散文大打折扣”的例子,旨在说明汉字有微妙的意义和艺术的不可解读性,进而说明阐释学的重要。
D.第三段先批评价值判断体系西方化的错误,再阐释对待中国文化应有的态度,最后交代本次演讲只讲认识论而未讲方法论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以天人合一宇宙观为基本观念,人们把艺术与生存放在了一起,视天地万物为有生命的景致,这种观点突出了美的需要。
B.东西方文化只能在浅层次上交流,因为中国的方块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太难了,西方没有方块字的概念,也就没有字可以象形的概念。
C.在经济建设领域,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某些手段,但是不能用经济状况来推断文化状况,也不能以经济价值观来判断文化价值观。
D.认识论决定方法论,中国的文化观、哲学观引导中国艺术的发展,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待技法,认识多了自然会解决技法的问题。组卷:9引用:4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数字+乡村”已经展现出广阔前景。截至2019年10月,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9%。网络触角的延伸,跨越了崎岖小路,连通了深山沟壑。在短视频的风靡和直播间的热闹里,正宗土货和好山好水让越来越多人“种草”;在数字化资源的流动过程中,村里的书屋和学校“搬”来大城市的博物馆、千里外的好课堂。
我国农村地区广袤,资源禀赋、人口结构、认知水平、消费能力迥异。山高坡陡的偏远地区怎么建设?语言文字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怎么推广?这些都是摆在数字乡村面前的课题。反过来看,利用好各色各异的乡土风情,又能为数字乡村增添不同风味,最终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在“未开垦”的广袤乡村,数字化建设仍需落地生根;在“已播种”的地区,数字化建设还要继续挖掘潜力。当互联网的因子撒向更广阔的土地,信息化成为田园牧歌的生活常态,数字乡村的美丽图景可期。
(摘编自《精细开垦数字乡村》2019年12月8日)
材料二:
面对数字化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的新趋势,不少电商积极探索数字农业,在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方面纷纷布局。
以阿里巴巴布局数字农业为例:阿里巴巴至今已拥有电商、互联网金融、云计算、物流等多种业务。阿里作为新零售的发起者,不断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并将互联网的融合运用在农业上,探索互联网+农业。阿里充分发挥自身电商优势,并基于蚂蚁金服、阿里云全面构建信息、物流、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以数据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2014年,阿里巴巴初探互联网+农场模式。与绩溪县共同打造全国首个互联网定制私人农场,该项目规模为1000亩。消费者自由认购土地位置及面积,并决定种植农作物品种,由农村合作社雇佣专业农民种植看护。作物成熟后,消费者可去当地采摘,也可选择由当地农民按照采购周期快递到家。
2019年,阿里巴巴进一步探索数字农场。阿里与国家级贫困县科中右旗联手打造全国首个数字农场,探索大米的“产一供一销”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数字农场的作物实现全程追溯,通过云数据管理平台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实现气候数据、土壤数据监测,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对农户从选种、播种、灌溉、施药等环节提供针对性指导。同时,阿里发挥自身电商优势,以“淘乡甜”自营店、盒马鲜生等线上线下新零售渠道打造订单农业模式。
从全球角度来看,欧美发达国家在数字农业方面的探索与应用已经相对成熟,尤其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而我国现阶段的数字农业发展相比欧美国家是相对滞后的,2018年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农业数字经济占我国农业整体比重的平均值仅为7%。
(摘编自胡思宇《看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农业,助推乡村振兴》)
材料三:
在宁夏偏远地区,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企业进村下乡送收快递量少价高,群众到乡或进城投取快递路远费时,造成农货出山受阻、网货下乡困难。“下行贵、上行难,双向不通”严重影响着群众的生产生活。
2015年以来,宁夏商务厅创新实施农村电商“筑梦计划”,建成覆盖广泛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衔接畅通的物流配送体系,全区乡村服务站点达1209个,在全国率先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省城全覆盖。因电商赋能,宁夏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蝶变。近年来,宁夏坚持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清除“淤点”、打通“堵点”、解决“难点”,鼓励县域快递行业集聚和整合资源,提升行政村快递通达率、投送频次和网点快递收发兼容度。截至去年年底,全区建成15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204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直接通邮,快递服务乡镇覆盖率达到100%,畅通了城乡双向流通的“微循环”,更多的优质资源逐渐向农村铺展。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星火燎原”,一支“下地能弯腰、上桌点鼠标”的新型农村电商队伍快速发展壮大。他们中有市场经验丰富的年轻人,也不乏土生土长的60后、70后农民。电子商务低成本、高效率的创业优势,推动越来越多乡村产业和农货“触网”。宁夏商务厅大力支持特色优势产品通过电商拓展国内市场,打造特色网货品牌,探索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电商”的电商扶贫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今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严峻的形势下,宁夏农村地区网络零售,逆势上杨,实现50.03亿元,同比增长1418%。
(摘编自《电商赋能乡村蝶变》,《光明日报》2020年7月2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9%,网络在农村的普及为数字乡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我国农村地区广袤,不同地区差别较大,如何让各具特色的乡土资源和数字进行深度融合,是摆在数字乡村面前的新课题。
C.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数字化建设在广袤的乡村落地生根,数字乡村的美丽图景也离我们越来越近。
D.利用数据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农村新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字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里巴巴不断加大数据与农业农村的融合力度,探索“产--供--销”全产业链上多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将数据科技助力乡村发展推向新阶段。
B.宁夏实施农村电商“筑梦计划”,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为农村居民提供全面的电商公共服务。
C.宁夏农村电商赋能,使得越来越多乡村产业和农货在网上销售,在新冠肺炎疫情峻的形势下,宁夏农村地区网络零售额不降反增。
D.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紧紧抓住信息化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立足国情农情,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带动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3)从阿里巴巴的数字农场和宁夏的农村电商“筑梦计划”来看,发展数字农业应该从哪几方面着手?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组卷:11引用:2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心一境
林清玄 小时候我时常寄住在外祖母家,有许多表兄弟姐妹,每次相约饭后要一起去玩,吃饭时就不能安心,总是胡乱地扒到嘴里咽下,心里尽想着玩乐。
这时,外祖母就会用她的拐杖敲我们的头说:“你们吃那么快,要去赴死吗?”
这句话令我一时呆住了,然后她就会慢条斯理地说:“吃那么紧,怎么会知道一碗饭的滋味呀!”当时深记着外祖母的话,从此,吃饭便十分专心,总是好好吃了饭再出去玩。
从前不觉得这两句话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长大以后,年岁日长愈感觉这两句寻常的话有至理在焉,这不正是禅宗祖师所说的“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那种活在当下的精神吗?
“活在当下”看来是寻常言语,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是把“过去”与“未来”做一截断,使心思处在一心一境的状态,一个人如果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心一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了。
一心一境是疗治人生的波动、不安、痛苦、散乱最有效也最简易的方法,因为人的乐受与苦受虽是感觉真实,却是一种空相,若能安住于每一个当下,苦受就不那样苦,乐受也没有那么乐了。可惜的是,人往往是一心好几境(怀忧过去,恐慌未来),或一境生起好几种心(信念犹如江河,波动不止),久而久之,就被感受所欺瞒,不能超越了。
不能活在一心一境之中,那是由于世人往往重视结局,而不重视过程,很少人体验到一切的过程乃是与结局联结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吃饭时品味米饭的香甜,又何以能深刻地品味人生呢?一个人若不能深入一碗饭,不知蓬莱米、在来米,甚至糯米的不同,又如何能在生命的苦乐中有更深切的认识?
因此吃饭、睡觉、喝茶,看来是人生小事,却能由一心一境在平凡中见出不凡,也就能以实践的态度契入生活,而得到自在。
曾经有人问一位禅师说:“什么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
禅师说:“在痛苦时就承受痛苦,在该死的时候就坦然地死,这便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
痛苦或死亡是人人所不愿见到或遇到的,但若不能深刻品味痛苦,何尝能知道平安喜乐的真滋味?若不能对死亡有所领会,又如何能珍惜活着的时候呢?
又有一位禅师问门人说:“寒热来时往何处去?”
门人说:“向无寒暑处去!”
禅师说:“冷时冻死你,热时热死你!”
这世界原来并没有一个无寒暑的地方可以逃避生之恸,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水里来、火里去,不避于寒热,寒热自然就莫可奈何了!这也是一心一境。时人的苦恼就是寒冷的时候怀念暑天,到了真正热的时节,又觉得能冷一些就好了。晴天的时候想着雨景之美,雨季来临时,又抱怨没有好的天色,因此,生命的真味就被蹉跎了。
一心一境是活在每一个眼前的时节,是承担正在遭受的变化不定的人生,那就像拿着铁锤吃核桃,核桃应声而裂,人生的核桃或有乏味之时,或有外表美好、内部朽坏的,但在每一个下锤的时节都能怀抱美好的期待。
当 然,人的生命历程如果能像苏东坡所说的:“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那是最好的情况。可惜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没有无事、早寝、安步、晚食的人了。因此如何学习以“一心一境”的态度生活,就变得益发可贵。
苏东坡在《春渚纪闻》里还说:“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这是苏东坡的至理名言,但我的看法有些不同,我觉得要处贫贱、安劳苦、忍痛苦都是一样难的,唯有一心一境的人,能贫富、劳闲、痛痒,皆一体观之,这才是真正的“有道”。
活在每一个过程,这是真正的解脱,也是真正的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禅语也可以说:“痛苦时痛苦,快乐时快乐。”这使我想起元晓大师说的话,他说:“纵使尽一切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因此在花凋谢时好好欣赏它的凋谢吧!”
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在奔赴某一目的,而是在承担每个过程。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汽车广告说:“从零加速到一百公里,只要六秒钟!”这广告使我想起外祖母的话:“你驶那么紧,要去赴死呀!”
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这是面对苦难的生命最好的方法。
(选自《心有欢喜过生活》)(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从小时候不专心吃饭写起,得出人应当活在当下的感悟。作者从生活细节中得出了大的人生见地,具有“启迪式的东方韵味”。
B.作者认为一心一境能够治疗人生的不安与痛苦,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地处于一心多境,就容易被感受欺骗,永远无法超越了。
C.苏东坡《春渚纪闻》中的观点是对一心一境最好的诠释,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将贫富、劳闲、痛痒一体观之,做一个真正的有道之人。
D.作者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各种苦恼,并给予人文关怀,意蕴深远,发人深省。
(2)文中的“一心一境”有多重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3)本文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组卷:40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将下面一则消息压缩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2字)
最近,在安徽广德县邱村镇出了一桩新鲜事,全镇有九成农民在建造新房时,还建了专用的书房,添置了书柜、写字台等,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该镇农民深深懂得:医治贫穷先要医治愚昧,医治愚昧必须重视文化。过去,许多农民种庄稼、养鱼虾,吃尽了缺少文化、不懂科学的苦头。他们读不懂书报,掌握不了新技术和市场信息,无法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他们逐渐注重智力投资,决心把子女养成有文化、有道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代新人。组卷:75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政敌,政治上彼此痛下杀手。王安石执政,皇帝让他评价司马光,他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其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大加赞扬。王安石被罢黜,皇帝欲治其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坦荡忠诚、有古君子之风,劝皇帝勿信谗言。
材料二:
杰斐逊与华盛顿在十三州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中并肩作战,彼此支持华盛顿任总统期间,杰斐逊反对其施政方针,两人常激烈争吵,而过后彼此又以信件致歉并重申自己的立场,华盛顿卸任前,提名杰斐逊为总统候选人,称赞其人品和才能,说他是“可以信赖的君子”。
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学校和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2引用:1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