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教研联盟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4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02年春开始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大成果,就是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文明诞生五千多年”这一历史性结论。
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因素早在一万多年前已经出现,到5500年前左右,已经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各要素及人地关系方面发展到较高水平,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财富积累,社会分工日渐复杂,人口数量与聚落不断增加;城市数量日渐增多并出现区域中心城市,都、邑、聚的城乡聚落分层结构形成;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并形成权势阶层;包括礼制在内的精神文化不断丰富,出现跨族群跨文化的社会流动。到5300年至5000年前左右,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南部,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文明——良渚文明。这个地域性国家文明拥有三层城垣环绕的都城、建设在人工高台上的王宫、最早的“太仓”、玉礼系统、制玉制石制陶制漆等国家官营手工业经济系统、观象授时系统、发达的水利系统和农田耕作系统、祭坛式王陵、“国民”精神符号系统甚至早期文字等。其统治区域可能是整个太湖平原地区乃至宁绍平原一带。良渚国家文明延续了大约1000年。
就在良渚文明诞生后不久,长江中游也出现了屈家岭文明,黄河中游出现了陶寺文明、石峁文明、河南龙山文明,淮河流域和济水流域出现了大汶口文明、山东龙山文明等地域性文明。这些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国家文明,既是各个地域文化连续万年发展的结果,也是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中创造而成的。
初生的中华文明保存着血缘与地缘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家国一体”“法祖尊贤”的最初形态,通过天文观测和农时季节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天人合一”“敬天礼神”的思维模式,通过族群内部分工和协调奠定了“仁政德治”“民惟邦本”的政治思想,通过跨族群跨文明互动与交流生成了“协和万邦”、多样共生的文明间和平交往的理念;在经济方面,形成了由国家控制的农业、高技术和官营手工业,即最初的“公田”“工商食官”体制及公共水利工程形态等。我们不否认中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但从总体上看,良渚文明、屈家岭——石家河文明等的衰亡并不是战争的结果。
在距今4400年前后,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进入表亡期,而中原夏文明却从龙山文明时代进入属于自己独尊的时代,从蚌埠禹会村、登封王城岗,到新密新砦,再到偃师二里头,一个涉及淮河流域并立足黄河中游伊洛河流域——即后来称为“天下之中”的地方,建立了中国最初的广域性“王国”,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开启了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青铜时代”。考古学家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以及二里头文化便是这一文明的具体实证。
从二里头夏都王宫,到偃师商城王宫、安阳洹北商城王官,其功能布局一脉相承,即左祖庙、右王宫的结构,突出表现了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此过程中,华夏文明的另一重大成果一成熟的甲骨文系统亦即后来的汉字系统也在中原诞生。此后,继承夏商文明的西周文明把中华文明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以“封邦建国”和“礼仪文明”为特征的统一国家阶段,这也为日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建立开辟了先河。
(摘编自贺云翱《国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涵》)材料二:
良渚文化,从1936年施昕更发掘良渚镇所在的棋盘坟等遗址,并于1938年出版大型考古报告《良渚》开始,就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梁思永先生首先把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遗存划归龙山文化的杭州湾区。20世纪50年代,江浙沪一系列相关遗址的发现,证明良渚遗存明显有别于山东龙山文化,夏鼐先生遂于1959年首先将其分名为良渚文化。此后在杭州湾和太湖流域陆续发现了许多良渚文化遗址。其中江苏吴县(今属苏州)草鞋山和张陵山等地更发现了玉琮、玉璧等重器,说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
更大的突破发生在1986年。首先在浙江余杭长命村西北一处人工堆筑的土山上发现了良渚文化贵族的大墓其中的第12号大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和多件漆器,包括重达6500克被称为玉琮三的特大型玉淙。更加重要的是其四面各刻画了两个神人兽面纹,线条之精细与表情之神秘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大墓也是迄今发现的良诸文化中最高等级的大墓,因而被称为良渚王之墓。刘斌正是这座大墓的发掘者,他精细的清理工作使我们能够一堵这位良渚三的尊容。198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余杭安溪的瑶山发现了良渚文化的祭坛以及埋葬于祭坛上的12座良渚文化大墓。
刘斌的考古工作极为精细,同时又不忘对整体遗址群的全面考察,把宏观和微观巧妙地结合起天:2006年因居民房屋拆迁安置而发现了葡萄畈遗址石块垫底的黄土堤,这引起了刘斌的思考与关注、连即于2007年跟踪调查勘探,最终发现了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这是这20世纪殷墟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的进程和考古学发展。考虑古城不可能孤立存在,周围一定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刘斌他们发现良渚古城之后,一方面对城内外进行细致的调查发掘,另一方面又进行大范围铺网式的调查,不但新发现了上百处遗址,对良渚古城的内外遗址功能布局也有了全面认识,更加令人震撼的是超大型水利工程的发现。
另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在临平茅山遗址发现了大面积的水稻田及由6个环壕组成的玉架山环壕聚落。大型水稻田的发现和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是我们认识良渚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的基础,在玉架山考古现场,每个环壕内的墓葬从良渚早期到晚期都有,持续1000年,反映了中国古代超稳定的血缘家族社会。近几年又在德清雷甸镇发现了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反映了良渚古城周边的专门化生产方式。至此,一个东方古国的雄海面貌便呈现在世人面前,良渚已经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2019年7月6日,在世界遗产评审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考古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摘编自严文明《考古是科学也是艺术(序与跋)》,有刑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南部出现良渚文明,长江中游出现屈家岭文明,黄河中游出现陶寺文明、石峁文明等,可以推测古代文明多诞生于水源丰茂地区。
B.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国家文明及其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使各个地域文化在连续万年中得以发展。
C.江浙沪一系列相关遗址的发现,明显推翻了梁思永先生把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遗存划归龙山文化的论点,因此夏菲先生首先将其命名为良渚文化。
D.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反映出中国古代血缘家族社会的超稳定性,而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的发现则是良渚古城周边专门化生产方式的有力证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早期文明的消亡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良渚文明、屈家岭——石家河文明的衰亡是例外。
B.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进入衰亡期,而只有中原夏文明得以保存并发展至新时代,这个中国最初的广域性“王国”开启了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青铜时代”。
C.刘斌是良渚文化贵族大墓的发掘者,他的考古工作极为精细,同时他们又对整体遗址群进行全面考察,最终发现了良渚古城和令人震撼的超大型水利工程。
D.良渚古城的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的进程和考古学发展,在2019年世界遗产评审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广义的“文明”与“文化”同义,但材料一中所讨论的“文明”是指人类在数百万年发展中最终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一种高级社会形态和成果。
B.《乡土中国》中说:“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C.文明的诞生经历过漫长的历程,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探索,首先是中华文明各要素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等的起源探索。
D.良渚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大量玉器雕饰精美,上面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仁政德治政治思想的体现征。
(4)材料一的论证结构是什么?请简要梳理。
(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考古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的理解。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凝望
聂鑫森 假如,你发觉你的业余生活,时刻被一个陌生的人窥视着,那是一种什么感受?一定会无比的委屈、怨艾和愤怒!
唐琳就觉得眼下她正置身于这样一种情境之中。
她搬进这个崭新的吉平山庄,已经三个月了。她的卧室和书房,正对着四栋三门五楼一户人家的大客厅。而那个大客厅的窗口,从不拉上窗帘,这是很特别的,因此她可以直视无碍地看到那个客厅里的一切:家具、电视机、墙上挂的油画……当然还有人,是一个面孔棱角分明的中年男子,身板笔直,纹丝不动地站在窗前,面对着她的窗口,死死地盯着。除这个中年男子之外,还有一个白发老年妇女,或许是他的母亲,或许是他雇请的保姆。这个男子总穿着一套长单军装,但上面没有帽徽和领章,眼下已是初夏,他就不嫌热。
唐琳可称为名副其实的白领丽人,芳龄二十八,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读的是英语专业,因此英语说得比中国话还流利,能直接读英文原版书,也能用英文书写各种文件和图表,如今在一家英国人开的电脑公司里当策划部主任,收入颇高。爹妈还给了她一个美人坯子,一米六五的身高,削肩细腰,鸭蛋脸,五官的位置仿佛经过精密的计算,用“绝色”二字来形容,并不过分。
英国人办的公司,一切都很刻板和沉闷。一下班她就赶忙回家去。虽然待字闺中,又不缺钱,她却不喜欢像公司其他女孩子那样,去酒吧、茶社、西餐馆,去唱歌、跳舞、蹦迪……她喜欢进入一种完全私密化的空间,亲自下厨做饭菜,然后,洗澡、化妆,在大镜子前试穿各种好看的衣服、裙子。做完了这些,再拉开书房的窗帘,或者看电视,或者读一本什么时尚小说,或者吹自小就爱吹的洞箫,可以坐着、站着,也可以躺着。父母不在身边,暂时还没有男朋友对她指手画脚,很自由,很惬意。
但是,对面窗前的那个男子,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直瞪瞪地盯着她这边。他想看什么?他要看什么?假如他的窗口拉拢窗帘,假如他不经常“戳”在窗前,她的感觉会好得多。难道他从早到晚就这么站着,还是当她下班回到家里有了什么动静,他才这么站着?这个男子,应是一个弗洛伊德所称的窥视癖患者。她只好严密地拉上窗帘,心里怨道:你就去看这宝石色的厚窗帘吧。
夏天的夜晚,要到八点多钟天才黑,一拉上窗帘,红红的夕阳看不到了,院子里的花树看不到了,心上也就早早地黑了。她悄悄地掀开窗帘的一角,朝对面窥视,那个男子还站着、盯着,那目光似乎有一种穿透力,窗帘都挡不住!
唐琳觉得做什么都索然无味了,全都在这个人的监视之下。
屋子里一片黑暗,她把顶灯、墙角灯全都摁亮。窗子关紧,窗帘拉严,一丝风也进不来了,赶快开空调吧。冷风呼呼地吹起来,不一会儿,她就感到露在短裙子、短绣花衣外面的脖颈、手臂、大腿、小腿、脚丫子,寒气森森的。于是,赶忙去换长衣长裤,穿长筒丝袜,踢上绣花拖鞋,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这夜晚无端地长了许多。好容易挨到十一点钟,唐琳再掀开窗帘一角往对面打量,那个大客厅已经漆黑一片,窗前站着的男子也不见了。她松了一口气,拉开窗帘,打开窗子透透气吧,但马上又缩回了手,这个男子是不是躲在黑暗中,继续窥视她呢?于是,她颓丧地到卧室睡觉去,这日子真让人没法子过了!
唐琳下班后,不急着回家了。回家干什么?那双窥视的眼睛让她难受。还不如和小姐妹们去胡闹,先去吃西餐,再去歌厅唱歌、舞厅跳舞,然后吃夜宵,直到把自己闹得筋疲力尽,再开车回家睡觉。她其实并不喜欢这种生活,人仿佛总在飘浮着,找不到一个可以安静栖息的地方,或者说找不到一种家的感觉。她有时想:不如把这套房子卖掉,再去选择另一个新家。
一个周末的午夜回来,洗完澡,唐琳仍没有睡意,就半躺在床上看电视。随手摁到本地的电视台频道,正好在播一档《社区故事》的节目。屏幕上出现了吉平山庄的门坊、花圃、水池、假山、大楼,镜头突然拉近,对准了第四栋楼的三门,再沿楼梯而上,进入五楼的一户人家。先是出现了一个穿军装男子的背影,他直直地站在窗前;他身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台精致的录音机。然后出现了男子面部的特写镜头: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双眼显得很空洞,竟是一个盲人!
唐琳的心突突地跳起来,这个站在窗前盯着她家的男子,原在部队当连长,还是一个业余作家,发表过许多散文。在一次实战演习中,他为了救战友,被炸弹炸瞎了双眼。退伍后,他开始了独特的写作生涯:用嘴叙述,让录音机录下来,再由当过语文教师如今已退了休的母亲,根据录音变成书面文字,再一字一句念给他听;他边听边提出修改意见,由母亲记录后,抄正……一篇文章要反反复复好几遍。
他的妻子呢,带着一个幼小的女儿离开了他,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去了。
唐琳看着、听着,然后小声地啜泣起来。
节目结束时,画外音说:“冉明的第三本散文集《让这个世界充满光明》近日正式出版,三天后,他将在市新华书店,与购书者面对面进行交流。”
唐琳想:这个名字真好,冉明——眼明!她决定那一天到新华书店去,买冉明的这本书,再和他说点儿什么。还决定从明天开始,只要她在家,就大大方方地拉开窗帘,还要倚在窗前吹那支洞箫。
她相信对面那双明亮的眼睛,能够看见她和洞箫里飘飞出来的有色彩的音符……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了故事的女主人公唐琳因发现自己的生活被人窥视而感到很不自在。
B.冉明家“从不拉上窗帘,这是很特别的”含蓄地写出了现代人生活的相互隔绝。
C.从“刻板和沉闷”“赶忙回家去”等语句,可以见出唐琳的生活充满压抑和拘谨。
D.唐琳“大大方方地拉开窗帘”“倚在窗前吹那支洞箫”等表明她已彻底放下心防。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运用外貌描写,写唐琳“绝色”,使得后文“偷窥”的情节自然合理。
B.唐琳“小声地啜泣起来”表明她为冉明感到不平、苦痛,照应上文,结构严谨。
C.小说语言质朴,注重对场景的刻画,寄寓了作者对生活价值内蕴的思考与理解。
D.冉明是小说的重要人物,虽着墨不多,但作者巧妙借助侧面描写塑造了其形象。
(3)小说在情节构思上颇具巧思,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小说在叙述过程中,使用“家”“光明”“有色彩的音符”等词语,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组卷:3引用:1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方绘画的“再现”理念,强调艺术家对世界需认真观察并加以逼真模仿。早期的中国绘画同样要求画家必须身临其境地体悟自然,①_____,这种画法也获得长足发展。到了北宋,中国山水画的写实画法②_____,之后,画家开始注重表达内在旨趣。
明代,西方的写实画法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当时中国不注重空间营造的绘画,被西方画家评价为“不像是活的”;③_____,西方绘画的笔法怪异而繁琐,只是一种奇技淫巧。然而,主流画坛之外的画家却对西洋画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受到西洋透视法的启发,从中发现描绘空间的新方式,并回溯宋画的写实传统,尝试着在创作中将两者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园林绘画具有一种特殊风格,这种风格既非复古,亦非西化。它由两种画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画的写实传统,一是西方的再现技法。
(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重组为一个单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组卷:0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身处信息时代,读书与社会人生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提到的“读书”的重要作用,请你根据其中的关键词“滋养人生”“精神自治”“塑造精神”“提升精神”,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