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内蒙古赤峰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15: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换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而通情达礼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意义。
          中华礼乐文明本乎性情。中西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突出差异在于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不同。与西方传统文化凸显自然与文明的断裂与对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乐文明强调自然与文明的连续、质与文的统合,这背后隐含着对人之自然性情的价值肯定。在中华礼乐文明中,人的自然性情代表着生存的真实性,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与理想的归所,《礼记•中庸》中的“诚之者,人之道”表达的正是这种存在“是其所是”的文明诉求。而当孔子以“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来点化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主张时,“好”“乐”之情亦已成为理想人格的现实情态。由此出发,人的生存成为一个内外、始终的一贯。然而,伴随中国现代性发展中理性至上原则的凸显,作为“文”的人道原则与制度规范可能会逐渐与人之自然性情相疏离,呈对立之势。由此将引发人的生存的抽象化、概念化、工具化等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思考中华礼乐文明中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场殊为必要,正所谓“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中华礼乐文明在本乎性情的基础上,强调立乎情理。所谓人道原则、礼法规范皆是情理的体现,正所谓“在已与人皆谓之情,无过情无不及情谓之理”。换言之,本乎人情并不意味着纵情肆欲,而是要发乎情,止乎理。这个“理”,一则来自于人情之通,它在共情的基础上演化为同感共振的一体通情之义。所谓“共情”指人在生生不已的基础上共有的好恶之情。古人甚至将此共有之意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正所谓“天人同道,好恶不殊”;所谓“通情”指对共情的体贴以致达到同感共振的境界,《礼记•檀弓》讲到的“邻有丧,春不相。里有殡,不巷歌”的做法即充分体现了通情之义。由共情而通情是中华礼乐文明言情的总趋向,故而古人以为“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二则源于良知的发用流行,当孟子言“理义之悦我心”时即已点明人的情感世界中内含着明确的超越性的道德情感指向。今日社会生活中,人们在阐发务实求真、崇尚自由的理想诉求时,往往极力凸显自然性情的合法性、合理性,却忽视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规范与良知发明等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思想寓意,由此很容易引发纵情肆欲、精于为已等不良现象,故有必要结合传统情理思想进行适当调整。
          概言之,中华礼乐文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通情达礼则彰显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它对当代国人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的启示可谓是深远和多元的。
    (摘编自华军《“通情达礼”: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传统文化将自然与文明割裂开来,强调二者对立,因而不重视人的性情。
    B.人的自然性情与文明息息相关,既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也是文明的理想归所。
    C.中华礼乐文明强调情与理:理以情之不爽失为前提;而发乎情,则须止乎理。
    D.认识到中华礼乐文明通情达礼的特质,便可处理好当代中国发展的诸多问题。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中华礼乐文明本乎性情时,将东西方对待文明与自然的关系做了对比。
    B.文章在论证时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史文化的分析,也有对当下问题的思考。
    C.文章对中华礼乐文明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问题的利弊都有提及,体现了辩证态度。
    D.文章阐释“理”的来源,证明了中华礼乐文明本平性情又强调立乎情理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是孔子理想人格现实情态的反映。
    B.“同是天涯论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白居易与琵琶女同感共振境界的体现。
    C.“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抗疫标语体现了通情之义,彰显了礼乐文明的现实意义。
    D.“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是战国时楚国奸佞小人共情的集中体现。

    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从《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发布,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体育教育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顶层设计的系统谋划,为推进体育教育改革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此背景下,不同地区的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北马南舟、攀岩冲浪等特色体育活动;各地学校量化课时、强化师资,开足开齐开好体育课、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居民带着孩子居家健身、“云端”锻炼……丰富的形式、个性化的创意,在各地区与学校的探索中各自精彩,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体育活动的快乐,并在兴趣的引领下,推动学校体育质量提升。
          与此同时,学生家长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运动强度低,达不到效果”“建议丰富体育运动形式”“改变体育教育唯分数论”……一项针对1513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过半受访者认为体育课需要提质增效,六成受访者表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有待加强。这些声音道出家长对强化学校体育的新期待。认知层面取得共识,操作层面的方案就更易落实。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认同以体育育人的价值,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就更能尊重规律、稳步推进。
    (摘编自《持续加强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人民日报》2021年7月9日)材料二:
          这些年来,为学生“减负”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是否依然过重?这与学生体质下滑之间存在什么祥的关联?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近年来,青少年体质下滑趋势虽然得到了初步遏制,但仍未实现扭转,学校体育改革迫在眉睫。学校要真正重视体育课,把对体育课的认识从‘活动活动就行”变成一个正规课程。应当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以此建立起校园体育新的评价体系。在面向人人的教育体系中,学校应该让每个人都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有机会成为包括体育专业在内的各类专业的人才。”
          体育是撬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杠杆,理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在不久前落募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25名清华大学学生代表各省区市队参赛并取得多项优异成绩,这正是体教融合结出的硕果。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表示,“无体育,不清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从体育课不及格、不会游泳不能毕业,到各类竞赛蓬勃开展、校园运动队夺得全国比赛冠军,清华大学始终强调体育的育人功能,坚持普及和提高并重(摘编自《更好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人民日报》2020年9月25日)材料三:
          新时代体教深度融合必须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自生——共生——再生”体系,坚持以青少年全面发展为中心,践行共享理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借助新信息技术,实现体教协同、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形态,为人才强国赋能。
          体教融合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迫切需要发挥好不同利益主体的作用。在解决如何培养有竞争力人才这一核心问题的同时,进行体育与教育优质资源的同类聚合,创建全社会关注的“开放共建共享”体教融合协同教育平台。搭建学校与社会、市场共生的发展体系,推出一批促进共融发展的、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多样需求的体教融合示范项目和示范基地。探索搭建学科之间跨界集成的桥梁,互通师资、课程、场地等要素,建立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健全跨界集成的体教融合其生体系。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吸引“围墙”外的资本进入体教融合生态圈,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多方聚力构建涵盖需求发掘、资源匹配、需求满足各环节的螺旋上升的完整再生体系。创新体教融合发展的投入方式,在纳入部门年度预算的同时,设立体教融合投资基金,吸引社会投资,多渠道增加对体教融合的投入。全方位重视体教融合市场培育,形成优质的体教融合市场主体,尽快摆脱政府“既管又办”的局面,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市场化推动的体教融合发展新格局,不断拓展体教融合发展领域。
    (摘编自《体育科学》2022年第2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指导下,不同地区的学校因地制宜,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体育活动,以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
    B.根据针对性调查,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说明学生家长期待学校体育教学有所改变。
    C.王登峰认为,作为一个面向人人的体系,学校应让人人都能全面发展,成为包括体育专业在内的各类专业的人才。
    D.当前体教融合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迫切需要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其中包括政府、学校、社会以及市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认同体育育人的价值,才能在尊重规律、稳步推进中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B.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虽然有所提升,但是仍需继续强化体育在校园教育中的作用,转变人们对体育教育的观念。
    C.清华大学始终强调体育的育人功能,认真贯彻“无体育,不清华”的育人理念,走出了一条体教融合的育人之路。
    D.政府“既管又办”的局面是当前我国体教融合发展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对于形成优质的体教融合市场最为不利。
    (3)如何理解新时代体教融合的“自生——共生——再生”体系,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0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九十九度中
    林徽因
          三个人肩上各挑着黄色,有“美丰楼”字号的大圆篓,用着六个满是泥泞凝结的布鞋,走完一条被太阳晒得滚烫的马路之后,转弯进了一个胡同里去。
    “劳驾,借光——三十四号甲在哪一头?”在酸梅汤的摊子前面,问清了张宅方向后,这三个流汗的挑夫便又努力地往前走。那六只泥泞布履的脚,无条件地,继续着他们机械式的展动。
          很多好着的碟子和鲜果点心,全都在纷乱的大厨房院里,从黄色层篓中检点出来。立着监视的有饭庄的“二掌柜”和张宅的“大师傅”;两人因为胖的缘故,手里都有把大蒲扇。
          此刻那三个粗蠢的挑夫蹲在外院槐树荫下,用黯黑的毛巾擦他们的脑袋,等候着他们这满身淋汗的代价。一个探首到里院偷偷看院内华丽的景象。
          里院和厨房所呈的纷乱固然完全不同,但是它们纷乱的主要原因则是同样的,为着六十九年前的今天。六十九年前的今天。江南一个富家里又添了一个绸缎金银裹托着的小生命。经过六十九个像今年这样流汗天气的夏天。又产生过另十一个同样需要绸缎金银的生命以后。那个生命乃被称为长寿而又有福气的妇人
          管家陈升很不高兴地在问三个挑夫要多少酒钱。“瞅着给罢。”一个说。“怪热天多赏点吧。”又一个抿了抿干燥的口唇,想到方才胡同口的酸梅汤摊子,嘴里觉着渴。
          胡同口酸梅汤摊边刚走开了三个挑夫。酸凉的一杯水,短时间地给他们愉快,六只泥泞的脚仍然踏着滚烫的马路行去。
          寒暑表中的水银从早起上升,一直过了九十五度的黑线上。喜棚底下比较荫凉的一片地面上曾聚过各种各色的人物。丁大夫也是其间一个。
          丁大夫是张老太太内侄孙,德国学医刚回来不久,麻利,漂亮,现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声望,和他同席的都借着他是医生的缘故,拿北平市卫生问题做谈料。
    “贵医院有预防针,是好极了。我们过几天要来麻烦请教了。”说话的以为如果微菌听到他有打预防针的决心也皆气馁了。
    “欢迎,欢迎。”
          厨房送上一碗凉菜。丁大夫踌躇之后决意放弃吃这碗菜的权利。
          小孩们都抢了盘子边上放的小冰块,含到嘴里嚼着玩,其他客喜欢这凉菜的也就不少。天实在热!
          老太太颤巍巍地喘息着,继续维持着她的寿命。杂乱模糊的回忆在脑子里浮沉。兰兰七岁那年……送阿旭到上海医病的那年真热……生四宝时在湖南,于是生育,病痛,兵乱,行旅,婚娶,没秩序,没规则地纷纷在她记忆下掀动。
          挑夫提起力气喊他孩子找他媳妇。天快要黑下来,媳妇还坐在门口纳鞋底子;赶着那一点天亮再做完一只。一个月她当家的要穿两双鞋子,有时还不够的,方才当家的回家来说不舒服,睡倒在炕上,这半天也没有醒。
          断续着呻吟,挑夫开始感到苦痛,不该喝那冰凉东西,早知道这大暑天,还不如喝口热茶!迷惘中他看到茶碗,茶缸,施茶的人家,碗,碟,果子杂乱地绕着大圆篓,他又像看到张家的厨房。不到一刻他肚子里像纠麻绳一般痛,发狂地呕吐使他沉入严重的症候里和死搏斗。
          挑夫媳妇失了主意,喊孩子出去到药铺求点药。那边时常夏天是施暑药的。……
          邻居积渐知道挑夫家里出了事,看过报纸的说许是霍乱,要扎针的。张秃子认得大街东头的西医丁家,他披上小褂子,一边扣钮子一边跑。丁大夫的门牌挂高高的,新漆大门两扇紧闭着。张秃子找着电铃死命地按,好一会才有人出来开门。什么事?什么事?门房望着张秃子生气,张秃子看着丁宅的门房说,“劳驾——劳驾您大爷,我们‘街坊’李挑子中了暑,托我来行点药。”
    “丁大夫和管药房先生‘出份子去了’,这里也没有旁人,这事谁又懂得?!”门房吞吞吐吐地说,“还是到对门益年堂打听吧。”
          张秃子又跑了,跑到益年堂,听说一个孩子拿了暑药已经走了。张秃子是信教的,他相信外国医院的药,他又跑到那边医院里打听,等了半天,说那里不收传染病的。
          张秃子失望地走回自己院子里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下来,他听见李大嫂的哭声知道事情不行了。院里磁罐子里还放出浓馥的药味。他顿一下脚,“咱们这命苦的……”。
          天黑了下来,张宅跨院里更热闹,水月灯底下围着许多孩子,看变戏法的由袍子里捧出一大缸金鱼,一盘子“王母蟠桃”献到老太太面前。孩子们都凑上去验看金鱼的真假。老太太高兴地笑。
          厢房里电话铃响。
    “丁宅呀,找丁大夫说话?等一等。”
          丁大夫的手气不坏,刚和了一牌三翻,他得意地站起来接电话:
    “知道了,知道了,回头就去叫他派车到张宅来接。什么?要暑药的?发痧中暑?叫他到平济医院去吧。”
    “天实在热,今天,中暑的一定不少。”五少奶坐在牌桌上抽烟,等丁大夫打电话回来。“下午两点的时候刚刚九十九度啦!”她睁大了眼表示严重。
    “往年没有这么热,九十九度的天气在北平真可以的了。”一个客人摇了摇檀香扇,急着想做庄。
          咯突一声,丁大夫将电话挂上。
          报馆到这时候积渐热闹,排字工人流着汗在机器房里忙着。编辑坐到公事桌旁批阅新闻。本市新闻由各区送到,编辑略略将张宅名伶送戏一节细细看了看,再看一些零碎,他不禁注意到挑夫霍乱数小时毙命一节,感到白天同太太在市场吃冰淇凌是件不聪明的事。
    (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画线句简笔勾勒,高度概括了张老太太六十九年的人生经历,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有浓厚的历史感。
    B.“要暑药的?发痧中暑?叫他到平济医院去吧”,此番话语表现出有声望的丁大夫面对突发情况时的从容淡定。
    C.对于挑夫毙命一事,报馆编辑只是感到自己白天吃冰淇凌之举并不聪明,这个细节折射出人情冷暖,意味深长。
    D.小说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让读者从人物身份、地位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小说具有客观性叙述效果。
    (2)小说以“九十九度中”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学评论家李健吾评论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把人生看作合抱不来的木料”,请从选材和主旨两方面加以分析。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早在18世纪末,开尔文勋爵在计算银河系恒星的质量时指出,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大量暗体。宇宙学的各种观测数据和结果也都表明,①
     
    :宇宙是由68.3%的暗能量、26.8%的暗物质和4.9%的可见物质组成的。当前,暗物质探测的路径主要分为三种,用一句话来总结,②
     
    。“上天”是指发射空间望远镜测量宇宙射线中的电子能谱,暗物质粒子的湮灭会产生高能电子射线,与已知电子射线源产生的能谱不一样,所以电子能谱的奇异行为会间接证明暗物质的存在,这是一种间接测量方法,如我国在2015年发射升空的“悟空号”空间科学卫星就是这类探测的代表。“入地”,是指建立极深的地下实验室,探测捕捉暗物质需要屏蔽宇宙射线,只有在极深地下实验室中才能实现寻找暗物质粒子打到探测器后留下来的信号,③
     
    ,如我国在四川锦屏山极深地下隧道的组探测器CDEX和PandaX,就是用这种方法,而且获得了目前世界上最高灵敏度的结果。“对撞机”,是指直接利用大型高能对撞机去对撞产生暗物质粒子,再进行测量。这种方法模拟的是宇宙早期环境产生暗物质粒子,而宇宙早期能量极高,所以对撞机需要很高的能量,即使产生了暗物质粒子,也要想办法用探测器去探测到。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结合文本归纳文中几处引号的作用。

    组卷:4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射箭的“射”和身子矮的“矮”,两个字肯定是做反了。“射”,一寸身子,肯定是“矮”的;“矮”,扔(“委”)箭(“矢”)出去,必然是“射”啊。实际上,这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中说:“䠶(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从矢从身。篆文“射”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意思是说,射,箭矢从身边的弓弩发出而命中远处的目标。字形采用“矢、身”会意。射,篆文采用“寸”作偏旁;寸,表示行事法度,也表示手。可见,“射”的字形最开始是左“弓”右“手”,很好地表达了拉弓射箭的意思,后来在汉字由篆书向楷书的演变过程中,才逐渐变成了“身”和“寸”。“矮”的情况也相似。
          这个事例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