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12/20 21: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元宇宙?目前一般认为,元宇宙是指基于六种数字科技所创造的一种具有3D沉浸感的虚实共生场景。这六种科技(区块链、交互技术、电子游戏、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也被称为元宇宙的六大支柱科技。为表述方便,常取各自的英文首字母,统称为“BIGANT技术”。
如何理解虚实“共生”?在元宇宙中,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这两个部分间的结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现实世界就是我们从小到大身处其中的周遭世界,难理解的是数字虚拟世界。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现阶段的数字虚拟世界远没有周遭现实世界来得那么真切。虽然现阶段我们尚不清楚未来元宇宙中数字虚拟世界的具体样态,但可以确定的是,任何一个数字虚拟世界都至少要具备三个共同特性:电脑生成、交互,以及沉浸。“电脑生成”特性涉及与元宇宙相关的数字技术。现在看来,很可能就是BIGANT技术。“交互”特性说的是,身处虚拟世界中的用户,应当可以与周遭环境中的数字对象进行互动。最理想的互动就是“无缝对接式”的顺畅互动,正如一个身处现实世界中的用户与其周遭环境中的物理对象所做的那样。“沉浸”特性则涉及用户的主观体验。也就是说,身处虚拟世界中的用户,在与周遭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能获得某种主观上的沉浸感受。
无缝对接式互动,加上在场沉浸感,最终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元宇宙形而上学图景:“虚实交融式”和“虚实交映式”。前者是指由于虚拟世界中的某些互动过程与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因果相互作用并无实质差别,因此在获得在场沉浸感的同时,会导致虚拟世界与有关现实场景的相互对接甚至交互融合,最终形成了某种虚实交融式的元宇宙。在一个虚实交融式的元宇宙中,虚拟对象与物理对象将难以区分地“杂居”在一起。虚拟对象的现实化,以及现实对象的虚拟化,都是可能的。
如果虚拟世界中的互动过程有别于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因果作用,那么用户为了获得在场沉浸感,就需要借助某种镜像化的数字模拟技术。与虚实交融不同,在这种镜像模拟的场景中,即便可能存在一些相互作用,也是与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因果作用本质上有别的。换句话说,镜像模拟场景中的用户与其周遭虚拟环境间的互动,只是对相关现实场景的镜像模拟或映射。因此,在一个虚实交映式的元宇宙中,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永远不存在因果上的实质交互,虚拟对象与物理对象也因此总是分而居之的。但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却可以是互为镜像的或相互交映的。严格地讲,在虚实交映式的元宇宙中,位于虚拟世界中的虚拟对象与位于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对象之间,也不是完全没有交流互动的可能性,只是彼此之间没有因果上交流互动的可能性。
为什么要关心元宇宙的形而上学图景?这首先关涉到我们能否把握到元宇宙的准确含义。看清元宇宙的真实形而上学图景,才能把握到元宇宙的准确含义,从而有助于避免一些无意义的谈论,甚至是荒诞不经的幻想。其次,这对于与元宇宙相关的科技研发以及相关的伦理规范层面的思考,也具有实际有效的参考价值。
(摘编自王晓阳《“虚实交融”还是“虚实交映”:元宇宙的形而上学图景刍议》)(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电脑生成、交互、沉浸”三个特性是元宇宙数字虚拟世界得以存在的基本要求。
B.身处虚拟世界,用户可随时与周遭环境中的数字对象进行“无缝对接式”顺畅互动。
C.在虚实交融式的元宇宙中,虚拟对象与物理对象是“杂居”在一起的,不可区分。
D.在虚实交映式的元宇宙中,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镜像交映而不存在交互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概念入手,以意义作结,用多个设问标示出行文思路,层次分
B.文章基于数字虚拟世界特点,重点区分了元宇宙两种形而上学图景的不同。
C.文章举例阐述“沉浸”的内涵,指出沉浸体验会导致不同的形而上学图景。
D.文章中“很可能”“严格地讲”等对表达做出限制,体现了论述的分寸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宇宙是一种具有3D沉浸感的虚实共生场景,需要有效借助数字模拟技术来建设。
B.“电脑生成”特性意味着实现任何一种类型的元宇宙,BIGANT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
C.身处虚拟世界的用户,在与周遭世界的互动过程中,都可能获得某种主观上的沉浸感。
D.看清元宇宙的真实形而上学图景,对与之相关的科技研发及伦理规范的思考有价值。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商品而言,包装起着包裹、装饰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电商快速发展、消费需求日益多元,过度包装现象“反复发作”,而且花样不断翻新:大盒套小盒的商品礼盒,里三层外三层的快递包裹,产生白色垃圾的外卖餐盒……为什么会出现过度包装问题?其实,无论是华而不实的礼盒包装,还是包裹过于严实的快递物品,背后都绕不开商家趋利避害的心理。对于商家来说,面对生产、销售趋向同质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与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提升产品质量,不如在包装上下功夫来得“性价比高”。为了谋求更高利润,有的商家便倾向于重包装、轻产品乃至过度包装。此外,在快递运输中,一旦商品有损伤,商家往往需要承担相应损失。为了保证商品完好,包装宁多勿少、层层叠叠,则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
(摘编自罗珊珊《让“轻包装”成为社会新风尚》)
材料二
新华社记者:目前食品和化妆品过度包装还存在哪些问题?
陈洪俊(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副司长):部分食品和化妆品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设计和使用层数过多、空隙率过大、成本过高的包装,将包装成本附加到消费者身上,既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又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经济网记者:在购买食品及化妆品类商品时,消费者一般如何快速判断包装是否属于过度包装?
魏宏(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副司长):消费者一般可以通过“一看二问三算”,简单判断商品是否属于过度包装。“一看”,就是要看商品的外包装是否为豪华包装,包装材料是否属于昂贵的材质;“二问”,就是问清包装层数,判断粮食及其加工品的包装是否超过了三层,其他类食品及化妆品包装是否超过了四层;“三算”,就是要测量或估算外包装的体积,看是否超标。以上三个方面,只要一个不符合要求,就可以初步判定为不符合标准要求。
中国质量报记者:标准发布后,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让新标准得到更好的实施?
魏宏:一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要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尽早贯标、用标和达标,向市场供给更高质量、更加绿色环保低碳的产品。二是加强标准宣贯实施。我们将通过一图读懂、标准解读、标准公开、线上云课堂等多种方式,全方面宣传新标准。三是引导消费者开展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崇尚节约,减少浪费,不选购、不使用过度包装的商品。
(摘编自国家标准专题新闻发布会,2021年9月3日) 材料三
快递包装绿色发展难题源于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企业为降低成本,快递包装倾向于使用传统方法生产的材料而非可降解材料。二是过度包装引起更多的浪费和污染。为避免快递在运输过程中受损,大多数商家和平台选择添加诸多填充物、多层包裹或重复缠绕胶带等形式进行快递包装,从而加剧污染。三是快递包装回收复用率低。由于没有统一的回收标准,纸箱、塑料袋等重复利用率很低。即便是对快递包装进行回收,由于其种类繁多和规格复杂,导致分类回收再利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四是个人参与快递包装绿色发展意愿较低。消费者作为快递消费的主体,对于快递包装绿色使用和回收利用意识淡薄,尚未形成绿色消费观。
(摘编自林伯强《日均2.4亿件快递包装“绿化”急需提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好适度的包装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愉悦和便利,“过度包装”则导致商家为了拼“颜值”而降低产品的内在“品质”。
B.某些商品包装形式大于内容,热衷于以华而不实的外表打造卖点,以包装占据商品分量,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C.政府应采取多种方式,全方面宣传新标准,督促企业向市场供给绿色环保的产品,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尽早达标。
D.快递包装绿色发展面临诸多现实挑战,比如企业如果使用可降解材料,会加大成本;快递包装回收成本高、难度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食品类商家将包装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的做法,违背了市场监管总局颁布的相关包装标准。
B.快递过度包装情况严重,源于对运输环节不放心,这样污染了环境,助长了奢侈浪费的风气。
C.企业应增强绿色消费理念,研发有利于回收利用的包装新材料,实现生产、包装、回收一体化。
D.过度包装会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可能影响子孙后代的权益,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3)如果你在端午节期间网购一盒粽子,怎么判断其是否属于过度包装?节日期间商的过度包装现象往往很严重,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组卷:6引用:3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46年的宽郁街
喻永军
卷丹花开那个傍晚,周子荣出了门。周家在白家沟是个小户,几代人努力,到周子荣时,有了钱,有了势,做了保长,便开始主宰自己和白家沟的命运。
周子荣戴着一顶宽边的驼色礼帽,帽檐子微微有些卷起。这是他习惯用左手取下帽子,又用左手戴上的缘故,他是个左撇子。时间长了就成了这样子。周家兄弟三人,两个哥哥依旧开着打铁铺子,周子荣像个书生,他的手指是白皙的,修长的,他弓起指头的时候,总是往外弹一弹,弹茶盅,弹酒杯,弹桌子,弹麻将,弹团丁们背上乌幽幽的枪管。风轻云淡那种。
他弹起指头的时候,一般都是在这个叫宽郁的大街上。
镇子里有喝花酒的地方,有烟馆,有牌局,有酒楼。周子荣不常去,但都去过。他穿着褐色长衫的身影一旦在大街上出现,便是一个消息源。四喜子先知道了,四喜子长得水灵,整日花枝招展,四喜子是万子宴的三姨太。万子宴是保安团长。一只独眼。手下有三百条枪。人称陕南北狼。四喜子喜欢跟周子荣打牌,原因是周子荣在牌场上是个雏,笨手,又肯拿一袋子大洋玩。四喜子背着人叫周子荣,只一个字,“猴”。
今日“猴”又上街来了,是丫鬟春桃报的信,春桃去赵老幺的果行里取香瓜,看见了周子荣,得了四喜子赏的一盒胭脂。“猴”来了对四喜子来说,就是送钱。平时,周子荣的钱袋子在腰上别着,今儿,周子荣的钱袋子在胳膊上挎着,沉甸甸的。
周子荣知道万子宴要喝花酒,准备请酒,他在客厅把这意思给副官说了。副官说今日万子宴有点忙,万子宴说身子骨有点蔦。其实不蔦。忙是真的。周子荣就在院子里拉过一匹灰骡子,说借一天,想骑上去,说到北山收点账。
收账?万子宴不想让他走。那可得小心。万子宴说小心,就得真小心。至于是哪方面的,谁也不能问,问了,有嫌隙,出事就是大事。周子荣松了手,闭口不言。
玄乎?周子荣正正礼帽。
万子宴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玄乎?掉脑袋的事!
周子荣说,吓唬自己吧。
后来,花酒还是喝了。万子宴喝得大醉。周子荣为了不让四喜子生气,又凑合了一桌子牌局。三个姨太太和周子荣。坐在客厅码牌,能听见万子宴吵人的呼噜声。周子荣手冲,先赢了三百,后来牌疲了,又倒输了五百,周子荣说要塵战通宵,这下苦了万家的厨子,通宵不得歇着。半夜,做了一桌子家常菜。天明,又给万子宴烧了两次醒酒汤。好在得了一块周子荣的赏钱。家宴的时候,几个小队长溜进来,沾了一通光,饱了口福。
这一闹腾,倒叫万府的人白日睡觉,晚上似醒非醒,宽郁大街算是安宁了几日。周子荣是在出门四日后的夜半里回家的,他踏着自己的脚步声往回走,四野寂静,松林里的风声,像大河的水声,滔滔不绝。周子荣带的钱输光了,钱袋子里只剩着那把比利时造的枪牌捂子,也叫小八音枪的,子弹上着膛。他全身像散了架,关好院门,吩咐烧水,洗了个澡,一觉睡了两天一夜。
但后来不长日子,万子宴得到密报,说那几日中共中原军区突围的核心人物,一行几人,入了宽郁街,又出了宽郁街。万子宴惊出一身冷汗。万子宴讳莫如深,担心惹火烧身,封锁了消息。
事实证明这是真的。
七十年后,我在中共中央关于陕南的党史资料中,见到一段文字,印证了这段史实。后来二炮的一位副司令,在四十年之后来过白家沟,他说他当时只是个警卫员。首长转移的时候,是从周子荣家的夹墙里出来,从后门出去翻山走了。他用手指围着一棵松树量了量,说几十年了,长得都能做房梁了。
周子荣家的院子距离宽郁街三里路。
我们那日站在周子荣家的院子里。山林半坡一个独户四合院,上房屋内有一堵夹墙,夹墙中可以藏人,墙皮薄得只剩一层木板,松木质地,年岁久远,褐红色的松节油,浸进木板里很是显眼,极其简陋。
这儿现在成了红色纪念馆,解说员是个红脸蛋的男人,操着很浓的陕南口音,眉毛和顺,眉间距宽,五十多岁,瘸着一条腿。他是周子荣的曾孙。他说,他爷爷说他的形象像极了自己的曾祖。他的曾祖是周子荣。
我们注意到了门外有一个花圃,全是各色的卷丹花,本地人叫山丹丹花。红的,白的,粉的,花枝已高过了我的头顶,中间一个花萼,布满花粉,形状真像喇叭,在潮热的空气里,一只蜜蜂正在采蜜。
我不知道1946年的那个夏天,周子荣看到的山丹丹花,是否跟我们今天看到的一样鲜艳,也不知道他当时留心过没有。
这儿的木叶土很肥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处惊不乱、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
B.带着比以往更多的钱,隐含着周子荣此行的特殊,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C.万子宴对周子荣身份有所怀疑,故而阻止他去北山收账,并用“掉脑袋”来威胁他。
D.结尾写到的花圃呼应了开篇的卷丹花开,暗示在时光的变迁中会有某种不变的存在。
(2)小说后半部分为什么写“我”70年后的见闻?请简要分析。
(3)小说叙事平淡舒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组卷:17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是教育者指导学生对未来进行有效规划的教育,关系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终生幸福。高中阶段可供选择的课程较多,生涯教育可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业规划,①
高中生涯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对自我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下面是某校指导学生编写个人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把上面材料中的流程图改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组卷:9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察传》是《吕氏春秋》里的一篇。“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严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大意是,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则不如不听。所以对于听到的传闻,应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慎重地审察、深思和验证,才能得到真实的情况。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8引用:2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