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师院附中、师苑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8 22:30:2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这个概念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孔子赋予了“君子”以丰富的道德内涵,从而使君子成为有道德之人的代名词,是传统伦理道德完善的人格体现。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君子也经常被认为是儒家的理想人格。
从一般意义上说,“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因为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评判衡量,“君子”是人人应该向往、人人应当具备的一种人格。从严格意义上讲,理想人格是人们效法的楷模,而普通人其实很难成圣作佛。君子则不同,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因此,君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想人格,而是不断追求并自觉践行理想人格的优秀人物,是不断趋向于理想人格的现实人格。“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君子,就是能不断地努力上达趋向于善。
中国的君子文化并非仅属于儒家文化。“君子”的核心内涵相对稳定,但同时又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了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这在君子文化中也有所体现。儒家的“见贤思齐”(《论语•里仁》)、以天下为己任、坚守气节,道家道教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清静无为、尊道贵德,佛教的去除贪欲、破除执着、慈悲助人、智慧人生等,都成为君子文化的丰富内涵。
儒、道的君子文化表现出了不同的旨趣和精神风貌:第一,儒家注重培养君子的道德修养,道家注重提升“君子”的思想境界。儒家的“君子”人格与“小人”相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道家则从崇尚自然无为出发,以厚重、静定之道为根本,通过抱朴守真、虚心守一而努力摒弃种种外在的诱惑,将“燕处超然”地保持内心平静,以守住自然之道作为“君子”的思想境界。第二,儒家的君子是“人之君子”,道家的君子是“天之君子”。
在儒家那里,“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要求由修齐而达治平,并认为只有完成了治平,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理想人格,由此将内圣和外王有机地统一起来。与儒家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道家从生命关怀、个性自由出发,将“君子”看作是随顺自然的楷模,强调“君子”应遵循“无为而无不为”之道,“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老子》第三章),表现出了浓厚的自然主义情怀。儒、道两家的“内圣外王”式的理想人格有鲜明的区别,也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中国君子文化的相异和互补。
在中国传统君子文化中,儒、道两家的君子文化最具代表性,它们的相异互补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为今天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和道德精神境界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摘编自洪修平、孙亦平《君子、理想人格及儒道君子文化的相异互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孔子提出“君子”这一概念以表达其对传统伦理道德完善人格的理解。
B.在孔子看来,“圣人”代表现实中难以见到的理想人格,“君子”则代表现实人格。
C.儒家的现实主义精神与道家的自然主义情怀虽有不同,但却共同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D.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君子文化,有助于在今天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君子人格的属性切入,深入辨析了其丰富的内涵,层层深入,脉络清晰。
B.文章第三段既是对前文的补充,也引出下文对君子文化的分析,使思路更严谨。
C.文章第四段引用多则文献材料,证明儒、道的君子文化互相区别,又互相补充。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充分探讨了儒道君子文化的不同,并指出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文化对于鼓励人积极向上具有重要意义,普通人不断向善就能成为君子。
B.中国君子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密切相关。
C.儒家君子从个人修养走向社会治理,因此和道家君子相比,更具理想人格。
D.儒家为君子文化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内涵,佛道则不断丰富发展着君子文化。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史书叙事有久远的传统,在叙述之范围、对象之抉择以及确保所叙之事的真实性品格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形成了史学特有的面貌。
从整体面貌来看,中国古代史学记事的范围广泛,从天象运动到人事变迁,从学术流变到典章经制,从一国盛衰到社会百态,都是史书叙述的对象。《汉书》作者称司马迁“驰骋古今,博极群书”,《后汉书》作者又称《汉书》“文赡而事详”。《隋书•经籍志》作者对史官提出博闻强识、疏通知远的要求,都说明了中国史书叙事范围之宽广、内容之丰富。
当具体到某一部历史著作时,叙事范围往往受到史家见识、旨趣的牵引,所叙之“事”有大小、轻重之分。《左传》记事,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其要旨。司马迁概括《史记》的撰述范围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通过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网络历史变迁,在整体史的背景下揭示出人事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班固《汉书》意在包举一代史事,故其所叙之“事”皆围绕皇朝统治的方方面面展开。杜佑在《通典•自序》中申言“所撰《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凡此,皆表明史家主体思想倾向直接影响到史书叙事的范围。
古代史家对于史书所当书者又有理论性的探讨。荀悦写《汉纪》,于卷首明确提出“立典有五志”论,意在通过达道义、彰法式、道古今、著功勋、表贤能五个方面,写出“天人之际”和“事物之宜”。东晋史家常璩、干宝两人深受荀悦影响,前者提出“书契有五善”并撰成《华阳国志》,后者提出“五志”并撰成《晋纪》。刘知几撰《史通•书事》篇,从荀悦和干宝关于“立典有五志”的论述展开,进一步讨论了史学家应如何确立史书内容的问题。刘氏认为,荀、干二人所论“盖记言之所网络,书事之所总括”,但难免有所未尽。于是,他尝试在荀、干之论的基础上,“广以三科,用增前目”,这三科分别是: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这些观点,无疑把前人关于“书事之体”的讨论扩充、深化了。如果说《史通•叙事》篇着重从什么层面探讨“怎么叙”的问题,那么,《史通•书事》篇就是从事实层面探讨了史书应该“叙什么”的问题。
总之,古代史家对于史书叙事之“事”的范围所进行的探索,使中国古代史书叙事于史学宏大气象之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
(摘编自朱露川《史书叙事之“事”的品格》)材料二:
中国史学有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这就要求史书叙事越是具体化,越应紧握事实。《史记•刺客列传》重信立义,笔端激烈,使人“浅读之而须目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由于该篇所叙曹沫、豫让、荆轲等五刺客事迹跌宕起伏,世多传闻,于是太史公根据公孙季功、董生、夏无且的说法,判定荆轲刺秦故事中的是与非,在叙述荆轲刺秦一事时未取传言中类似“天雨粟,马生角”“荆轲伤秦王”等不可信的情节。南北朝时期,各政权于战事往往“夸胜讳败,国史固各记其所记”,在这种情况下,事件原貌难寻,若史家照本详叙,则易致抵牾,失于事实,固李延寿合南北史事于一书,便不详书南北交涉处,宁肯略去一些细节,也不愿与事实有违。可见,史书叙事越到细节处,越须谨慎,撰史者当反复思忖、多方考订方可下笔。
对于史书叙事来说,选择哪些历史事实进行叙述,是一个思考全局的过程。这要求史学家综合运用多种体裁并对每一种体裁所叙之事做出规划,使彼此间相互配合、条理分明。唐人刘知几称“《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屈细事”,在皇朝史中,国之大事是本纪的重点,人物功过则是列传的焦点,如此方可显隐有道,洪纤靡失。
诸体纪事有详略之分,具体到为哪些历史人物立传时,孰轻孰重,也需要一番综合考量。唐顺宗永贞元年九月初五日,河阳三城节度使元韶离世,按报送制度,史馆于是月书“河阳三城节度使元韶卒”于国史,不载其事迹。对此,史臣路随立议指出:“凡功名不足以垂后,而善恶不足以诚者,虽富贵人,第书其卒而已。”在这个标尺之下,不能建立功名之人,虽位列将相、爵通于侯亦不立传;立节、养德、出奇、守道之人,虽终身匹夫亦能与管、晏同列,传事迹于后世。在路随之前,韩愈的门生李翱就发出了以“功德”为修史标准的倡议。李翱、路随提倡以“功德”为尺立传入史,使富贵者能有所屈,贫贱者亦能有所伸。可见,史书为何人立传,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也关系着史学教化功能的问题,体现出撰述者对全局和个体之关系的把握。
(摘编自朱露川《史书叙事的恢宏与细微》)(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史家对于史书理论性的探讨始于汉代荀悦的“立典有五志”之说,后代史家继其学说得以延续与发展。
B.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叙什么,二是怎么叙。前者常常受史家主体思想倾向的影响。
C.中国古代史书为人物立传,有王侯将相可书,也有匹夫贫贱者可叙,李翱、路随认为主要取决于其人是否具有“功德”。
D.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需要思考全局、综合考量,更是一个教化功能问题,需要确立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属于“史书范围”的一项是
A.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B.盖记言之所网络,书事之所总括。
C.浅读之而须目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
D.夸胜讳败,国史固各记其所记。
(3)请指出材料一的论点并简要分析其论证过程。组卷:3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故事背景提要:大卫离家后,十岁时进了谋得斯通—格林比公司,给他们当童工,住宿环境阴暗潮湿。大卫在当铺的工作中认识里米考伯夫妇,知道了米考伯太太也是个孤儿,但是米考伯夫妇随时要去外地。大卫不堪忍受屈辱地位,决计逃走,去姨奶奶家。
米考伯太太带着孩子坐在车后面,我站在路上无言看他们时,她眼前一层薄雾消失了,她看出我实在只是多么小的一个人。我这么想,是因为她面带一种从未有过的母亲样的表情向我招手,要我爬上车;她搂住我脖子,像吻自己儿子那样吻了我一下。我刚下车,车就开了。他们挥舞着手帕,以至我看不见他们一家人。我又要去谋得斯通—格林比公司开始那令人厌倦的一天。
可我已不想再在那里过多少令人厌倦的日子了。不,我已经决心要跑开,要用一切办法去乡下,去见我在这世上唯一的亲属,要把我的遭遇告诉我的姨奶奶——贝特西小姐。
自从那晚产生了念头并失眠后,我就一次又一次、一百次地重温我那可怜的母亲讲的我出生的故事,昔日听她讲这故事于我是件快活事,我已把它熟记在心了。在那故事里,我的姨奶奶以令人生畏的威风登场;但她的举止中有处小地方令我常常回味,正是这一小小特征给了我些鼓励。我忘不了,母亲认为姨奶奶摸她那头漂亮的头发时手并不粗暴。虽然那也许只是完全出自我母亲的臆想,或许根本就没那回事,但我用它构成一小幅图画,画出我记得那么清楚也爱得那么深切的女子,她的美打动得那可怕的姨奶奶也发了仁慈,这幅画使整个故事变得温柔了。很可能由于这幅图画已久久在我心中,才使我的决心逐渐形成。
我连贝特西小姐住哪儿也不知道,所以就给佩格蒂写了封长信。不久就收到了佩格蒂的回信,和往常一样充满了忠诚和爱心。她随信附上半几尼(恐怕她花了不少气力才克服重重困难,从巴吉斯的箱子里弄出这笔钱呢),并告诉我贝特西小姐住在多佛附近,不过她也不能肯定是就住在多佛当地,还是在海斯,沙门,或弗克斯通。我们工友中的一个人在我向他打听这些地方时,竟说这些地方都在一起,我认为这于我的目的已够了,决定那个周末就动身。
我是个诚实的小人儿,不愿离开谋得斯通—格林比公司而留下一个有污迹的印象,所以我认为我必须等到星期六晚上才能走;而且我刚来时预支了一星期薪水,所以我决定不在往日领工钱的时候去帐房。为了后一个特殊理由,我借了半几尼,这样我就不乏旅行所需费用了。于是,星期六天黑时,我们都在批发店里等着领工钱,我握住米克•沃克尔的手,请他在轮到他领钱时告诉奎宁先生我去把箱子搬往提普家了;然后我对粉白土豆道了最后一次再见,便跑走了。
我的箱子放在河对面的住处。在一张我们钉在桶上的地址卡上我写上了:“大卫少爷,留在多佛马车票房,待领。”我把这卡边放在口袋里,准备把箱子拿下来后拴到上面去。我一面朝住处走,一面四下张望,想找到一个帮我把箱子送到票房去的人。
一个腿很长的年轻人带着一辆很小的空驴车,他站在黑弗莱尔路的尖塔附近。我走过时,眼光和他的相遇,他把我叫做“小痞子”,还希望我“认清他以后好作证”,无疑,这是说我瞪他了。我停下来向他解释,说我并没这么做,我不过是不能肯定他会不会愿意干一件活。
“哈(啥)活?”那长腿青年说。
“运一只箱子,”我答道。
“哈箱子?”那长腿青年说。
我告诉他是我的箱子,就在那边街上,我要他把它运到多佛马车票房,运费是六便士。
“六便士就帮你干呢!”那长腿青年说罢就上了车——不过是架在车轮上的一个大木托盘——驴子拖着那车咕隆隆跑了起来,那速度我要使劲跑才可以跟上。
这年轻人的态度带着挑衅的意味,尤其他对我说话时嚼草的样子让我不喜欢;可价钱已讲好,我就把他带到我马上要离开的房间,我们一起把箱子搬了下来。现在,我不愿意把那卡片拴上去,因为我怕那房东家的什么人会对我的举止起疑心而把我扣留下来;于是我对那青年说,请他到了最高法院监狱的高墙外时就停一分钟。我话音刚落他就赶车咕隆隆跑将起来,那架势像是他、我的箱子、那车还有那驴都发了疯一样。我跟在他后面跑着,喊着,等到预定地方赶到他身边时,我气都透不过来了。
因为太兴奋又太紧张,我在掏卡片时,把那半几尼也从口袋里翻出来了。为了不弄丢它,我就第把它含到嘴里;虽说我的手抖得好厉害,但还是把那卡片如我心意地拴好了。就在这时,我觉得那长腿青年朝我下巴上重重拍了一记,就见那半几尼从我嘴里飞到了他手上。
“什么!”那青年抓住我衣领,凶狠狠地龇牙裂嘴道。“是犯了事吧,是不是?想跑掉,是不是?去派出所去,你这个小坏蛋,去派出所去!”
“把钱还给我,行不行?”我万分恐慌地说,“别管我的事。”
“去派出所去!”那青年人道,“你一定要去派出所证明这事!”
“把我的箱子和钱还给我,”我哭着叫道。
那青年仍然说:“去派出所去!”他还很粗暴地把我往那头驴那儿逼,仿佛那畜生和警官有什么相似之处;后来他改变了主意,跳上车,坐到我的箱子上,嘟嘟念叨说要一直赶到派出所去,就比先前更加起劲地咕隆隆飞快地走远了。
我尽一切力跟在后面追,可我没力气叫了,即使有那会儿我也没胆量喊。我追了半英里路,其间至少有二十次,我几乎被车碾到轮子下。我时而看不见他,时而看见他,时而看不见他,时而遭到鞭子抽打,时而被叫骂,时而陷到泥里,时而爬起来,时而撞到什么人怀里,时而撞到一根柱子上。后来,由于生怕这时或许半个伦敦城都在出动捉拿我,我只得又惊又气地眼睁睁看着那青年带着我的箱子和钱去他要去的地方去了;我就一面喘着气,一面呜咽着,但我并没停下脚步,我朝格林威治走去,我知道那地方就在去多佛的大路上;我所带着的从这世界上所得的并不比我出生时带到这世界上的多什么(就在我出生那天晚上,我的出生给我姨奶奶带来了那么多不快),走向我姨奶奶贝特西小姐的隐居之地。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考伯太太“像吻自己儿子那样吻了我一下”,以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卫所感受到的久违的母亲般的呵护,这也为大卫后文的离开做了铺垫。
B.选文部分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讲述大卫童年的故事,直接、准确、生动地展现了大卫的童年生活,也融进了作者狄更斯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
C.选文部分是对大卫早年生活的描写,以孩子的心理视角真切地展示了一个遭遇坎坷的童年世界,大卫挣扎和逃离的过程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
D.选文结尾部分连续运用多个“时而”,以排比手法写出了此时年仅十岁的大卫追赶驴车的过程的急迫和艰难,表现了此时大卫的无助和无奈。
(2)选文部分第三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选文部分是如何表现大卫心理的?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9.请根据文段中信息给“智能变色纺织材料”下一个定义,要求语句通顺,不超过65个字。
智能变色纺织材料是一种能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做出响应的智能纺织品,智能变色纺织材料之所以会随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其奥秘主要来自机敏变色材料。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诱导变色材料的分子结构产生重排、开环闭环、互变异构等变化,这将导致分子结构中的共轭体系发生改变,从而在表观上使材料变换颜色。因机敏变色材料不同,智能变色纺织材料主要可分为光致变色纺织材料和热致变色纺织材料。
研发制备智能变色纺织材料并不是把机敏变色材料和纺织材料做个简单的加法,而是将机敏变色材料与纺织材料结合,有浸渍法、填充纤维法、涂层法、夹层法、交联法等多种技术路线,以及相应的加工工艺。目前,这几种结合方式各有利弊:浸渍法是将织物浸渍在由机敏材料制成的分散液中,使机敏材料吸附在织物上,虽然简单易操作,但产品牢度较差、不耐洗,一般仅供一次性使用;填充纤维法是将机敏材料填充到中空纤维之中,再纺织制成智能织物,可保持较高的智能变色效果,但填充工艺复杂、成本高,给实际生产带来一定困难。除此之外,其他方法也各有利弊。组卷:13引用:1难度:0.8
四、写作(共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②文学和科学之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
——莫言③有人把幸福解读为“有”,有车、有房、有钱、有权:有人把幸福解读为“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处,文体不限,立意自定。组卷:11引用:8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