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历史与文学也并非水火不相容。《史记》作为史学经典,能够“跨界”到文学领域,有其内在的原因。司马迁“爱奇”的审美观。《史记》被誉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爱奇”倾向。扬雄《法言•君子篇》:“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谯周也曾说司马迁“爱奇之甚”。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还说《史记》有“爱奇反经之尤”。他们初步认识到《史记》独特的文学审美倾向,但只认识到“奇”的表面现象。司马迁的爱奇,不只是记载神话传说,更深层次的是司马迁选择了大量的奇特之人和奇特事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史记》的创作目的是要“传畸人于千秋”。“畸人”,即“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这些非常之人,或者在历史上有非凡之举,或者在逆境中奋发有为,或者有理想有作为但落得悲剧结局,或者出身卑贱但在某一方面有出众之处等。相反,一些位高权重的宰相,由于碌碌无为,司马迁并没有选择他们。正是这些奇特人物的出现,使《史记》成为一部具有强大力量的作品。为了突出表现这些奇特人物,司马迁特别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特异性的场面,如《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等,都是极有情致的奇人奇事。“爱奇”的审美观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所写的奇特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有热乎乎的生命,具有了文学的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
《史记》内在的文学品质。《史记》能进入文学领域,也是由于它本身具有文学的形象和感染力,刻画人物具有典型化、个性化的特征。《史记》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个性,放大了人物一生中的关键点,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转折点。另外,《史记》描绘典型环境,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表现自己;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表现人物的行动,用细节描写来充实人物的个性,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史记》插上了文学的翅膀,避免了单纯的客观叙述和呆板的生平介绍。《史记》在“实录”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环境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适当揣度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或者适当进行艺术夸张,以渲染气氛;或者为了补充事实的不足,适当进行艺术想象。另外,司马迁秉笔直书,褒善贬,爱憎分明,加之他深刻的人生体验,使《史记》中灌注着他强烈的感情色彩,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将个人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这也是《史记》迈入文学殿堂的一个标志,也是《史记》区别于其他历史著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史记》“跨界”到文学领域,也有外部的诸多因素。如历代《史记》文学阐释和评论以及中国文学对《史记》的接受。另外,不同时代的文学思潮以《史记》为旗帜、文学教育以《史记》为教材以及海外学者对《史记》文学的研究等因素,也促进了《史记》进入文学领域。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何以“跨界”文学》)材料二:
咏史诗是融文学与史学特质于一体的重要诗歌体类,其创作的素材乃立足于史事。《史记》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又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咏史诗人的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选取《史记》中的人和事,通过批判或褒扬,以达到寄寓抱负和针砭时弊的艺术效果。
在现存的文学史料中,最早一首咏史诗的素材即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咏史创作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班固依据此传叙写的“缇萦救父”史实,创作传体《咏史》诗,将二百字的故事,缩写为八十字的五言诗,传承了《史记》“寓论断于序事”的叙事方式和“实录”的著史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的传播形式和流传途径更为广泛,更便于咏史诗人从《史记》中选取适合个人创作的题材。唐代诗人对《史记》的接受增加了新的审美情趣,多以夏禹、荆轲、秦始皇、夫差、项羽、汉高祖、四皓、张良、韩信、李广、司马相如等人为吟咏对象,对前代同类作品既有继承,也形成了整体性的新特点。宋代诗歌好议论、好说理,贯彻到以《史记》人物为原型的咏史诗创作中,就是翻案之风更甚于唐,且比唐人翻得更有深度。元明两代取材于《史记》的咏史创作,在某些方面也不乏特出之处。如元胡祇遹从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史记》中的人物,如刘邦、张良、陈平、四皓等,颇具新见。元代有很多颇具绘画天赋的诗人,诗、史、画融为一体,创作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具有浓厚咏史意味的作品,把《史记》用画和诗两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既在绘画题材发展史上有一席之地,又在咏史创作发展史上占有特殊位置。明人还将其在梦中与《史记》人物的互动写入诗歌,形成了特殊的纪梦咏史诗。清代涉及《史记》的咏史创作规模庞大,体式众多,在集前代之大成的同时,亦有所拓展创新,出现了专门吟咏《史记》的咏史之作,或为专集单行,或在别集中独自成卷。
接受《史记》而创作的咏史诗,实质上是《史记》研究成果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文学创作经验。与此同时,诗人接受《史记》的创作成果,也成为《史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史记》也因此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并使之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
(摘编自赵望秦《<史记>与咏史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的“爱奇”不是体现在记载神话传说,而是记述了大量的“倜傥非常之人”和奇特事件,这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
B.除《史记》自身的因素外,还有诸多外部因素也促进《史记》“跨界”到文学领域,这也印证了历史与文学并非水火不容的事实。
C.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史记》也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佳作,后来历代咏史创作的素材皆出于此。
D.我国现存最早的咏史诗——班固的《咏史》,传承了《史记》的叙事方式和著史精神,因此在咏史创作史乃至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司马迁的《史记》展开论述,但论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B.材料一引用扬雄、谁周及刘勰的表述,意在论述司马迁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倾向。
C.宋诗好议论和说理,其以《史记》人物为原型的咏史诗翻案比唐诗翻得更深刻。
D.依据《史记》创作的咏史诗,成了真正的经典,同时也不断赋予《史记》新的内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咏史诗句不可能取材《史记》的一项是
A.“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晋•左思)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唐•杜甫)
C.“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宋•王安石)
D.“三闾不可作,九歌有遗编。”(明•佘翔)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在文学品质。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5)这两则材料都是关于《史记》的学术性论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好的学术论文应该具备哪些特点。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挂账唐风 皖南的太平县,民间亦称为“仙源”。
仙源城鱼肚街右侧,有一家茶馆,青石台阶,朱红门窗,门额上一幢书匾:太平好茶。茶馆的大掌柜亮爷对茶设、煮茶、吃茶十分考究,太平茶,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两叶抱芽,白毫隐伏。清晨,茶炊青烟袅袅,亮爷特别关照跑堂的伙计文火慢煮,小红泥巴火炉把太平茶的清香味儿一点点溢出来……
茶客入座,亮爷宽阔的衣袖折叠一层,袖管里的手臂露出约五寸,躬身斟茶。亮爷斟茶有些讲究,右手端起紫砂壶,左手扶着壶肚,高高扬起,长长的茶线犹如一条金丝线,茶盏里泛着油亮亮的细碎的茶花。“浅茶满酒”。冲茶,茶盏切不可太满,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一是便于茶客观赏两叶抱芽的茶叶漫卷漫舒地沉浮,二是茶客亮盏时不至于烫手。
偶尔,跑堂的伙计续水,过来插一嘴:“冲茶就是,何须如此劳神!”
亮爷脸一沉:“有道是:‘坐,请坐,请上坐;茶,看茶,看好茶。’七分茶,三分敬。你不懂,退下。”
茶客,各色人等,未免有诸多欠账之事。“欠账”一说过于鄙陋,亮爷雅称“欠账”为“挂账”。挂账一为“穷挂账”,二为“富挂账”。
章先生即为“穷挂账”。
茶馆百步之许,有一凸凹不平的胡同,美其名曰“珍珠巷”。珍珠巷徒有其名,居住的章先生一贫如洗。章先生本名章劼,巷子里的人之所以尊称为“先生”,是因为章先生读过私塾,又去京城读过洋学。章先生原本就职于一家报馆,据说,章先生承蒙上海《申报》之邀,撰文抨击晚清政府,态度趋向激烈,袁世凯颁布的“洪宪”年号,不知章先生是笔误还是故意的,见诸报纸端的“洪宪”是为“洪害”。自古道“千古文章千古事”,章先生预感不妙,隐居故里珍珠巷。
戴着宽边金丝眼镜的章先生有句口头禅:“一饭二茶。”饭后,章先生便去太平茶馆就座,呷口茶,舒口气,书生意气,不胜感慨:“太平好茶瓢饮也,吾生何求!”
章先生一腔豪气,却是囊中羞涩,饮茶过后,章先生搓着细长白皙的手指,唏嘘而笑:“说来寒齿,今日之茶,暂且挂账吧!”
去下青石台阶,章先生回过头来依然朝向亮爷拱手作谢:“好茶本不该挂账,无奈,天不助自弃之人也!”
忽一日,跑堂的伙计告知亮爷:“章先生另谋生路,走了!”
亮爷深深“哦”了一声,有些怅然。
约是过去了三年,跑堂的伙计翻看账簿,不禁说道:“还有章先生的‘挂账’呢!”
老爷沉思良久,说道:“打探一下章先生的去处!”
跑堂嬉笑问道:“怎么?讨还‘挂账’吗?”
“不不!”亮爷取来十块银圆,“不知章先生境遇如何?十块银圆给章先生汇去吧!”
“既然汇去十块银圆,茶馆何须存留章先生的‘挂账’?”言罢,跑堂的伙计欲抹去章先生的挂账,亮爷喝道:“银圆汇去,‘挂账’不能抹去!”
这就奇怪了,汇款给章先生,章先生的“挂账”却存留下来,钱在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跑堂伙计头摇得像拨浪鼓。亮爷摆摆手:“照办就是,无须饶舌!”
言谈的当儿,忽听得铜锣响亮,邮差送来一封信函。
信函为章先生邮寄。信函的大意是,章先生弃笔从戎,已是抗日将领吉鸿昌将军属下的一位军需处长。一日,章先生与吉将军言谈太平好茶,嗟叹道:“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章先生取来太平好茶与吉将军小酌怡情。吉将军把盏品茗,连连赞叹:“好茶!”尔后,凄然北望,片刻,又深情地望着那盏茶水,喃喃道:“太平,太平,好茶!”接着说道,“铁血男儿理应家国情怀,凡抗日有功者,无论长官士卒,均奖励太平好茶一斤!”吉将军言必信行必果,当即命令军需处照价付款,办妥此事……
信函如此云云,亮爷大喜过望:“吾国吾家,我食我衣,太平好茶能成为‘功绩茶’,助前方抗日将士一臂之力,仰仗章先生了!”
跑堂的伙计取来账簿,近身很小心地问道:“章先生如此功高,‘挂账’抹去吧?”
“不不!”亮爷的目光沉得像石头,“章先生的功绩方可载入太平好茶的功德碑。不过,馈赠归馈赠,挂账归挂账,一码归一码。售出的太平好茶,须得真金白银,这是太平好茶的茶道!”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亮爷特别交代伙计煮茶时的火候,以及详细刻画亮爷斟茶时的动作,这都表明亮爷是一位深谙茶艺之人。
B.从章先生挂账时所说的“天不助自弃之人也”可以看出,章先生穷困潦倒,也对社会失去了希望,现实让他自暴自弃。
C.当跑堂伙计告诉亮爷章先生出走时,亮爷应了一声,并“有些怅然”,表明了亮爷对章先生的不舍与担心。
D.吉将军饮茶后“凄然北望”,慨然允诺,寥寥数语就充分展现了一位胸怀抗日之志、激励将士报国的英雄将军形象。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洗练,且生动传神,如在介绍茶时,惜墨如金,极为简约;而在描写茶线茶花时却又细致入微,极为形象。
B.小说多处以跑堂伙计不理解亮爷的做法来反衬亮爷的人物形象,突出了亮爷做事精细认真,为人大气慷慨而又不失原则。
C.小说以倒叙的形式记述了章先生隐归故里前的情况,让读者了解章先生的人物经历,同时也暗合他后来弃笔从戎。
D.本文以挂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并融入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不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也增加了文章厚重感。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章先生的形象。
(4)亮爷看过章先生的信后,感慨“太平好茶能成为‘功绩茶’……仰仗章先生了!”,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吉鸿昌将军选用太平好茶奖励抗日有功将士的原因。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像一棵海草海草,随波飘摇,海草海草,浪花里舞蹈……”这首耳熟能详的海草歌风靡—时,但是① ?海草是海洋中唯一的沉水被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海能在水中授粉,其特殊的丝状花粉结构提高了传粉效率,继而开花、结果、散播种子、萌发,完成生活史。
在志留纪时期,植物最初以海生藻类存在;志留纪末期时,海草跟其他许多植物一样从水中进化到了陆地;到了白垩纪中期,海草又重新返回海洋。因此海草经历了从海洋到陆地,② 。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③ 。海草的覆盖率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消失。最近有研究发现,海草光系统的放氧复合体易光失活。因此,海草的退还可能与其内在的生物脆弱性有关。我们的“海底草原”正经历着严重的磨难。
海草移植和种子播种是目前海草修复最常用的方法,但效率不高。需要高效开启海草修复工作,如开发简便易行的海草床修复技术、提高海草种源提供能力等。另外,尽快突破海草遗传操作体系,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耐高温等抗逆能力强的“超级海草”,可能是保护或修复海草床的根本办法。我们还需要增强人们的保护海草生态系统意识,使其自觉维护海草栖息地生境。同时还应拒绝倾倒垃圾、排放污水和拖底作业等人为破坏,使“海底草原”得到有效保护,最终实现人与海草和谐共处。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根据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概括高效恢复“海底草原”生态的主要措施,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组卷:1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Ⅰ的《<史记>何以“跨界”文学》告诉我们,《史记》作为史学经典,却实现了文学领域的完美“跨界”,成为文史结合的完美典范,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跨界”是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的整合与融通,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当今社会,在我们的成长发展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有这种“跨界”意识和举措。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