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2022年9月20日电)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年底,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优良,干流水质保持Ⅱ类;长江经济带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以上,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3%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经过3年攻坚,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截至2020年年底,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6.7%,较2016年提高14.4个百分点,长江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明确需消灭的劣V类国控断面已实现动态清零,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得以有效遏制或解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摘自王仁宏《17部门联合部署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 材料二:
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已正式实施一周年,长江保护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周年以来,各地和各部门稳步推进流域协同立法,探索新型立法模式。各地方积极探索流域层面以地方立法方式促进协调配合、联防联控机制形成,推动形成上下游联动、干支流统筹、左右岸合力的法治格局,如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探索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共同决定”的联合立法模式,为赤水河流域保护提供法治保障。落实流域治理协调机制,联合执法已成为常态。如湖北、安徽、江西、湖南、重庆五省市共同签署《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联合执法合作协议》,明确执法联络员制度、联合巡查机制、协作共治机制等内容,不断完善了长江流域环境司法机制,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国改革报》刊文指出,为保障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发布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诉讼案例,明确要求坚持系统保护理念。同时,湖北、江西、重庆等各地方法院、检察院不断完善了流域司法机制。
《长江保护法》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一些困难和问题。立法不够明确等带来了实施困难。如《长江保护法》对“长江支流”界定不够清晰,实践中对“二级以下支流”是否属于岸线管控范围争议较大,导致该法规定的“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存在实施困境。司法资源未有效整合影响实施效能。对于涉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件,流域内各省法院之间还存在类案不同判、裁判标准尺度不统一的情况。跨行政区域的环境资源案件管辖出现“争着管”“不愿管”甚至因行政管理权限交叉而“不好管”的现象,长江流域环境司法资源协调不足。配套制度未及时跟进影响实施效能。由于缺乏配套制度,《长江保护法》规定的国家长江流域协调机制尚未落地实施,地方协作机制还处于单独行动状态。由于联合执法涉及不同部门,因缺乏相应的配套性规定,管辖协调、职责协同、协作规模、协作方式等尚未形成体系,影响法律实施的稳定性。
所以,必须采取行动,提升《长江保护法》的实施效果。要加快制定相关立法解释和技术标准。如尽快对《长江保护法》涉及的立法问题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支流”等界定不清晰的法律概念。同时,根据实际执法中遇到的难点,研究制定《长江保护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细化行政处罚载量权,统一执法标准和尺度。适时公布执法、司法指导性案例,为基层执法人员提供指导。要构建全流域、一体化司法保护机制。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案件经常出现污染发生地与损害结果发生地不一致的情况。鉴于流域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司法机关衔接和协调不足的现实情况,可设立长江生态法院,集中管辖涉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类案件,整合调度各地区司法资源,避免司法权地方化,确保案件裁判标准统一,保障司法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推动长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推进长江流域综合管理配套制度建立,完善综合执法体系。《长江保护法》实施后,各地执法机构自发联合开展执法协作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这种协作机制不是一种制度安排,权威性不足,无法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对此,应制定长江流域综合管理配套制度,解决长江流域协调机制的组织形式、启动方式、协调方式、协调程序等问题,明确不服从协调、怠于协调或协调不当的法律后果,切实解决长江保护中的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等体制机制问题。
(摘自法制网《<长江保护法>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至2020年年底,长江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这一成果充分表明我国已提前实现了《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对干流水质的要求。
B.《长江保护法》是我国首部流域法,该法案的出台有利于长江的保护和治理,但该法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立法、司法、配套制度中的困难和问题。
C.《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联合执法合作协议》明确了执法联络员制度、联合巡查机制等内容,证明落实流域治理协调机制,联合执法已成为常态。
D.对《长江保护法》涉及的立法问题进行梳理,明确“支流”等界定不清晰的法律概念,可有效减少实践中“二级以下支流”是否属于岸线管控范围的争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3年攻坚,长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阶段性目标任务已经圆满完成。
B.《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完全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保护并修复了长江生态环境,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C.由于配套制度未及时跟进,导致《长江保护法》规定的国家长江流域协调机制无法落地实施,地方协作机制仍处于单独行动状态。
D.《长江保护法》实施后,由于其权威性不足,无法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各地执法机构自发联合开展执法协作尚未取得显著成效。
(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材料二中的问题和困难的一项是
A.针对在长江违法采砂的行为,南京、武汉等地处罚标准不一样。
B.长江湿地公园遭到破坏,水警、环保、文化等部门却各自为战。
C.由于资金、技术的支持不足,长江网络办案系统一直无法建成。
D.建在江边的化工厂是否合法,企业、政府、司法机关争论不休。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长江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对长江的保护。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逝的牛犄角
刘建超 我10岁那年,队里的水牛死了。
饲养员陆大爷很伤心,流着泪,坐在磨盘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水烟。孩子们高兴,我也高兴,可以喝到牛肉汤了。
那时的年月生活还艰苦,一年到头也吃不到几次肉。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着碗筷,孩子们都把家里最大的碗捧手里了。
炉灶垒好,大铁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翻滚着。牛肉被切成几大块,放进锅里,合严木锅盖,熬汤。别下来的牛骨头和牛皮,要卖到供销社的废品收购站。反正牛肉煮熟的时间还早,我就跟着卖废品的青年一起去了废品站。一车东西,卖了不到十块钱。往回赶的路上,青年嫌我走得慢,怕耽误了喝牛肉汤,就把我放在车上拉着,颠簸的土路把我的屁股都磨破了。
那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喝汤运动啊。队长敲响了一截铁轨钟,喝汤了,喝汤了!男女老少几百口子人,端着碗排着队。会计给每个人的碗里放葱花,妇女主任给碗里放几片牛肉。队长挽着袖子,操着一只铁皮大勺子,把一只只递过来的碗盛得满满当当。喝,使劲喝,管够啊。那一夜,家家户户都打着饱嗝儿,泛着牛肉味儿。
七八天过去,少油寡水的肚子就又想牛肉汤了。越是想那天喝牛肉汤的过瘾场面,越是觉得肚子里有个馋虫在爬在叫。我脑子忽然灵机一动,那天去废品站卖牛骨头,好像就看到一只水牛的犄角。另一只牛犄角哪里去了?这个问题让我兴奋了,这牛的犄角在摔下山坡时就掉了,没有被人发现。
放学的钟声一响,我就兔子般地跑出去,撒开腿往队里那块山坡地跑。我沿着水牛走过的路线,仔细跟踪到了它摔下的坡边。坡很陡,有三四十米深。我先绕道坡下,在沟底的乱草丛里寻找了好几遍,没有牛犄角的踪影。我顾不上手脚被划破,从坡地往坡上艰难地攀爬。在一条石缝之间,我终于看到了那只牛犄角。一定是水牛在滚落的时候,一只犄角正好卡到了石头缝中间,牛犄角给掰断了。我拔出牛犄角,像是挖到了人参,像是捡到了大元宝,冲着夕阳嗷嗷地大喊。我把牛犄角藏在一处草丛里。星期天,我可以去废品收购站把牛犄角卖了。
回到家天已经黑了,母亲见到我灰头土脸的样子,什么也没有说,端了一盆水说,洗洗干净,快吃饭吧。
第二天就是星期天,阳光灿烂。吃过晌午饭,我把布袋塞在书包里,绕过村子,我就往山坡上跑。在草丛中找出那只牛犄角,装在袋子里,抱在怀里往供销社走。一路上,我把自己会唱的歌都唱了一遍,那只牛犄角肯定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多的歌。
我走进供销社,对着一个梳着长辫子的阿姨说,我要卖废品。阿姨问,你卖什么废品啊?我打开袋子,说,水牛犄角。阿姨指着里面说,到那个院子里去过秤。
我走到堆放废品的院子里,看秤的是一个大胡子叔叔。他把牛犄角往秤上一扔,给我一张小票,说去柜台找阿姨拿钱。我小心地接过那张门票,清楚地看到上面写着一毛,一毛钱啊,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了。
我拿着小票又回到长辫子阿姨跟前,阿姨接过票看了一眼,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元钱放在了柜台上。
我吃了一惊,给了我一元钱?是不是给我的?是不是没有一毛钱要让我找开啊?是不是考验我?
我的手放在柜台上,离那红红的一元钱有短短的距离。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阿姨看看我说,小孩子,你的钱,拿走。
我把钱攥在了手里,心扑通扑通地跳。我不敢转身就走,万一阿姨发现给错了找我怎么办?我慢慢转身,耳朵时刻准备着听阿姨唤我的声音。背后没有声音,可是我的背后如同有针在刺,麻酥酥热辣辣的。我不敢走出供销社的屋子,怕人家再追我,会把我关起来。我就假装在柜台前看东西,布匹、锅碗、盆罐、耙子、镰刀、饼干糖果、书本、鞭炮,我几乎把所有的东西都看过了。我还在磨蹭,又很认真蹲下身子仔细看标签上的价钱。平日里看看就能流口水的饼干,我也对它毫无兴趣,我不时地用眼光扫描那个长辫子阿姨。
阿姨似乎没有注意我,她招呼着来买东西的顾客,没有顾客时,她就和另一个短头发的阿姨说说笑笑。
我不知道在供销社里待了多长时间,直到那个长辫子阿姨对我喊,小孩儿,都快下班了,还不回家吃饭,快走吧。
我如同得到了特赦令,转身就跑。
一块钱啊,天啊,一块钱。我把钱捏在手心里,一路跑啊,手心里攥着的钱都被汗水浸湿了。一毛钱,我敢花掉,一块钱,我不敢花。
远远看到家里的土屋了,我发疯似的喊着妈妈,妈妈——
我的声音肯定与往常不一样,正端着盆子洗菜的妈妈以为出了什么事,支下盆子就往屋外跑。
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妈,钱,一块钱,卖牛犄角。
妈妈听完了我的叙述,拍拍我的肩膀说,孩子,你多拿了钱,那个阿姨就会短钱了,那个阿姨是要自己补齐公家的。
妈妈擦擦手,解下围裙,说,你先吃饭吧。妈把钱给人家送回去。我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的,我太疲惫,睡着了。
(选自冰心奖获奖作家作品精选《青涩忧伤》)(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队里的牛死了,饲养员很伤心,孩子们却因可以喝到牛肉汤而高兴,说明当时的生活确实艰苦,人们处在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
B.在去供销社卖牛角的路上,“我把自己会唱的歌都唱了一遍,那只牛犄角肯定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多的歌”,写出了我内心的愉快。
C.尽管自家的物质条件很不好,妈妈却毫不犹豫地把一元钱的“巨款”送还回去,让人感受到她在艰苦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人性的善良。
D.文章最后写到“太疲惫,睡着了”,“疲惫”既是来回奔跑产生的身体疲惫,也是因为母亲的言行让我无比汗颜而产生的心理疲惫。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铺垫,如前文“一车东西,卖了不到十块钱”既介绍了当时物价行情,又自然地烘托出后文一元钱的巨大价值。
B.小说全文采用儿童视角观察、描摹事物,在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使文章呈现出天真和童趣。
C.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人参”“元宝”更能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我”找到牛犄角的极大的喜悦和兴奋。
D.刘建超的小说独树一帜,在努力讲好故事的同时,给生命以向上仰视的提升,敬畏更高生存的力量,有鼓舞人心的效果。
(3)从长辫子阿姨错给了一元钱到回到家中,“我”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刘建超的小说善于发现“平凡中的伟大”,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各种植物不但自身有美丽的外衣,而且有着良好的视觉,它能辨别各种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地吸收自己喜爱的光线。科学家发现,用红光照射农作物,可以增加糖的含量;用蓝光照射植物,则蛋白质的含量增加;紫色光可以促进茄子的生长。
植物不但“好色”,而且“好声”。科学家研究发现,② ,玉米和大豆“听”了《蓝色狂想曲》,心情舒畅,发芽特别快。胡萝卜、甘蓝和马铃薯偏爱音乐家威尔第、瓦格纳的音乐,而白菜、豌豆和生菜则喜欢莫扎特的音乐。有些植物( )。
③ 。美国某一研究中心曾经用植物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科学家把活的小虾从一个容器中缓缓倒入滚烫的开水锅中,再把在一旁“目睹”这一悲剧的植物的叶片和测试仪连接起来。当小虾快掉入开水锅时,植物“情感曲线”开始波动,好像人类焦急时的表现。当小虾掉入开水锅的时候,植物“情感曲线”突然上升,好像人类悲痛时的表现。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宁愿不听音乐,也不愿意听不喜欢的音乐,为了表示厌恶,它们会付出死亡的代价
B.宁愿付出死亡的代价,也不愿意听不喜欢的音乐,为了表示厌恶,它们会不听音乐
C.为了表示厌恶,宁愿不听音乐,也不愿意听不喜欢的音乐,它们会付出死亡的代价
D.为了表示厌恶,它们会付出死亡的代价,宁愿不听音乐,也不愿意听不喜欢的音乐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5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史料记载,魏文侯曾问扃鹊:你们兄弟三人,谁是最好的医生?扁鹊答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镜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在扁鹊看来,其长兄的医术最高,治之于未形,中兄的医术其次,治之在毫毛,而自己的医术最低,治之在沉疴。
传统医学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三个层次,强调“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并以此标准判断医术的高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