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甘肃省甘南州合作一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9 23:0:3

一、填空题(共3小题,每小题9分,满分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 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
          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
    (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
    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
    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
    D.《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
    C.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
    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
    B.《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承。
    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
    D.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栋梁。

    组卷:29引用:23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
    (摘编自《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人民日报》2020年8月28日)材料二:
          从高铁到太空探索,从新能源汽车到移动支付,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长足进步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也促使人们以更加科学的方式思考和实践,进一步释放社会创新活力。
          创新正持续激发着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以物联网为例,2020年,中国是物联网应用实践最多、创新开发规模最大的国家,占全球物联网产值的1/4左右。
          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京东方董事长陈炎顺表示,中国企业已逐渐成为全球创新的主体,要增强企业创新引领作用,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中国创新之力”带动全球产业升级的巨大推动力,增强定义产品、市场、商业模式的能力,带动消费升级。
          去年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以数据中心、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推动数字经济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回望“十三五”,五年来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至2.21万亿元,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
    (摘编自毕磊《科技创新不停步 砥砺奋进新征程》,《人民日报》2021年3月8日)材料三:
          新技术正在深度改变我们的生活,技术应用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正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2020年上半年,我们见识了科技战疫的不小成就,“兴奋曲线”上扬;下半年,过度搜集数据、人脸识别数据滥用等负面问题,又加剧了人们对“技术作恶”的忧虑,“焦虑曲线”翘尾。这种“喜忧曲线交叉”,反映了人类历史上技术与社会之间持久的张力。
          当前,我们的技术应用场景是丰富的,却也是有选择性的。各类企业生产并提供的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多集中于智能医疗系统、在线办公平台等偏工具品类,眼下需求更为迫切的“适老化”产品与服务却研发和供应不足。“社会标签”与“社会情境”的缺失,不仅会导致科技产品同质化严重,让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变形为社会工程学,更有可能因为在性别、宗教、民族、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偏差理解和操作,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增加人们对新技术的“恐惧”。
          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平台企业外部治理,即健全数字规则,提升监管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平台企业自我治理,科技公司和技术开发者们需要将更多的社会情境写进代码里,将人文态度写进代码里。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鼓励科技创新和社会创新“齐头并进”,鼓励创造出更多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科技产品与服务。
    (摘编自吕鹏《科技创新与社会创新如何“齐头并进”》,《光明日报》2021年1月18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和国家都依赖它而变得强大、繁盛,习主席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要用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B.我国已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然而还没有根本改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我们还需要突破相关重大科技瓶颈。
    C.进一步释放社会创新活力,促使人们以更加科学的方式思考和实践,目前高铁等科技领域的长足进步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D.2020年,我们见识到了科技战疫的成就,由此感到兴奋;也对“技术作恶”深感忧虑:这反映出人类技术与社会之间持久的张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就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在我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正在日益增强。
    B.我国大力发展新基建,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疫情以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不断增长,用于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C.当前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多集中在智能医疗系统等偏工具品类,而“适老化”方面研发、供应不足,这与技术应用场景的丰富性和选择性有关。
    D.缺失“社会标签”“社会情境”,会导致科技产品同质化严重和新基建变形;某些情况下,社会后果可能严重,对新技术的“恐惧”可能增加。
    (3)当前形势下,如何让科技创新更进一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0引用:4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孩子们
    [波兰]姆罗热克
          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市政广场上,几个孩子在兴奋地堆着雪人。
          广场非常大,每天有很多人来来往往,政府机关的许多窗户都朝着广场。
          广场中间,孩子们玩兴正浓。他们先滚了一个很大的雪球,算是雪人的肚子。后来又滚了些小一点的球,做其他部位。然后又滚了个更小的球,便是雪人的小头颅了。他们捡了些小黑煤块,充作雪人的扣子,从上到下扣得整整齐齐。鼻子是一根胡萝卜。所有的小孩子,都会堆这样的雪人。孩子们玩得很高兴,很忘情。
          人们在广场上来来往往,都会为雪人稍作停留。各个机关在办公,似乎并未在意广场上的孩子及他们的雪人。
          父亲很高兴他们玩这种游戏。因为他的孩子们在新鲜空气里玩耍,脸蛋儿都红红的,胃口好,饭量也会增大。
          但在傍晚,却忽然传来了敲门声。进来的是广场售报亭的报贩子。他一进门就表示抱歉,说打断了他们休息,但他认为有必要同父亲探讨一些问题。小孩子年幼无知,得好生照看,这对他们以后有帮助;他要对孩子负责,不能有丝毫疏忽。这是他登门拜访的原因所在。
          然后,他说到了来的重点,他谈到了孩子们给雪人装的胡萝卜鼻子,红得就跟他的鼻子一样。他的鼻子红是由于受了冻伤,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他认为孩子们不该用这个来取笑他。因此,他希望能阻止这一切。
          父亲很理解他,也很重视这些意见,这当然是孩子们不对。他们真不懂事。于是他把孩子们都叫过来,严厉地问:“你们怎么能取笑这位先生而给雪人装个红鼻子呢?”
          孩子们很惊讶,不明白怎么回事。后来他们听清楚了,马上摇头说,他们根本没想过。
          但是,他们仍为此受到了父亲的惩罚。目的已达到,报贩子返身走了,却在门口跟区合作社主任碰了个满怀。父亲很热情地招待主人,但不明白这样一个重要人物来这里干什么。主任见到孩子们立即皱起了眉头:
    “哼!就是他们!您应对他们严加管教。别看他们小,可是很厉害呢。今天我从窗户巡视广场,我看到了什么?他们竟然在那儿堆雪人!真令人……”
    “啊,您也是为那个鼻子……”爸爸猜测说。
    “什么鼻子?哦,不,我是说,他们把第二个雪球放在第一个上面,第三个再放在第二个上面,这是什么意思?以为我看不懂吗?这怎么能让人忍受?”
          见父亲不明白,主任更生气了。
    “你难道还不懂这意味着什么吗?他们是想说,在这个区合作社里一个窃贼坐在另一个窃贼的头上。可这是诬蔑,谁都不敢乱说,就是报纸也得谨慎谈论这事儿,可他们……”
          主任一再强调,考虑到孩子们年龄尚幼,不要求公开赔礼道歉,但今后要多加注意。
          孩子们又一次受到审问,问他们堆雪球时,是否想说明区合作社里一个窃贼坐在另一个窃贼头上。
          孩子们依旧摇头。但不可避免的,他们又受到了惩罚。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门再一次被敲响。门外是本区名声显赫的人物——市人民委员会主席。
    “我是为孩子们的事而来的。”
          父亲似乎有点习惯了,也有了经验。因此,向他推过椅子,请他坐下。
          主席开口说:“我对您很失望,您竟然可以容忍家里人反对政府?”
          父亲更不明白了,自己怎么会与政府作对了?
    “您的思想觉悟完全展现在了孩子身上。谁会对人民政权机构进行讽刺?是您的宝贝孩子!”
    “噢,您……”父亲胆怯地道,“似乎是说一个窃贼……”
    “窃贼?小事一桩!难道您不清楚,在市人民委员会主席的窗下堆雪人意味着什么?您不知道我们在背后曾被嘲笑了几百次。为什么您的孩子不在别的部门窗下堆雪人?怎么?您以为沉默就可以了?这沉默意味深长,我能从中得出结论。”
    “好吧!亲爱的先生,我想您应该好好想想了,”主席接着说,“顺便说一下,在家里不系扣,是我的私事。您的孩子为什么要用这事来开我的玩笑?雪人身上从上至下的一排扣子也是语义双关的。我再说一遍,这完全是我的个人问题,这不应该受到嘲笑,您的孩子无权过问!”
          深受指责的父亲有些受不了了,他把孩子们全都叫来,要求他们马上承认,刚才主席所说的一切都是他们精心安排的。
          孩子们虽然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但依照父亲说的,保证他们堆雪人不过是为了玩耍,没有任何附带想法。但是,父亲为了以防万一,不仅不准他们吃晚饭,罚他们站墙角,还加了一些更严厉的惩罚。
          这天傍晚,还有几个人来敲他们家的门,但父亲再也没有开过门。
          第二天,我又看见了那三个孩子。广场是不准他们再去玩耍了。他们的小脑袋一定又在想着什么。
    “我们再来堆雪人吧。”一个说。
    “咦,还玩呀,太没趣了!”
    “我们来堆那个卖报的,给他安个大大的红鼻子。他的鼻子红,因为爱喝酒,这可是他自己说的。”第二个宣布。
    “不,我们堆那个合作社主任吧!”
    “干脆堆那个主席吧!因为他是个笨蛋,还给他安上一排扣子,把他的隐私泄露出去。”
          孩子们又闹了起来,又找回了昨天堆雪人时的快乐。最后决定挨个儿堆。
          他们比昨天更卖力、更开心地干了起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有荒诞意味的小说,作者通过平实洗练的语言,再现了滑稽可笑、荒唐扭曲的人物和事件,映照出波兰民众的生活环境。
    B.小说中,广场上的报贩子来找父亲时说了一堆抱歉的话,再说到红鼻子的事,说明他是真心希望能帮助孩子们做到多为他人着想。
    C.小说中报贩子、区合作社主任、市人民委员会主席等对雪人有所不满,认为孩子们在堆雪人时别有用意,加深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D.小说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其中人物,富有个性化,他们或委婉谨慎,或咄咄逼人,或童真烂漫,呈现出特点不一的人物形象。
    (2)根据小说内容,概括小说情节要点。
    (3)小说结尾,孩子们准备挨个儿给昨天来家里的人们堆雪人,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8引用:5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限15字以内)
          一百年来,汉语词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文化,不断涌现的大批新词新语,有的早已成为匆匆过客,有的仍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坚强存在。来自四川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的31 位学者,十分重视这些词语。由他们担任编审、116 名资料人员集体完成的《百年汉语新词大辞典》,即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该辞典收录了从1912年到2011年诞生的新词新语约1.1万个,相当于为这些词语创建了一个档案库。

    组卷:5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李大钊:青年应本其理性,加以努力,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材料二:100多年来无数中华青年,为了民族解放和振兴、社会进步和发展、国家富强和安宁、人民自由和幸福,上下求索,勤学苦练,英勇斗争,前赴后继,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材料三:习近平:我们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读了以上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完成写作。
          (1)针对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就对子女的精神境界培养和使命担当教育,给家长写一封公开信。
          (2)联系学校教育实际,就对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和使命担当教育,给学校写一份建议书。
          (3)就你自己在精神境界和使命担当修养方面的实践、体会、认识和设想,写一篇在“弘扬‘三牛’精神,肩起时代重任”主题班会上分享的发言稿。
          要求:注明所选题号,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4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