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7月份)

发布:2024/8/2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过,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而人的本质是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与这种社会性相适应,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历史性和群体性。一方面,人类追求富裕的活动总是在继承前人已有文明成果的前提下进行。我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理念,有“损有余以补不足”的箴言。另一方面,人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总需要凭借一定的中介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无论是处理古与今,还是人文与自然,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中介,从本质上说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前人没有实现过,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没有达到过。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理解:一是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与立足点,通过调整社会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协调发展,为社会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公平合理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高度综合协调的发展状态,其中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为核心基础,以民主政治与生态环境为必要保障。三是共同富裕高度契合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核心理念是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共同富裕的内涵由显形层、保障层与核心层三个层次构成:显形层是不但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扎实推进,逐步实现;保障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五位体的高度协调发展;核心层是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三个层次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充分体现着我国共同富裕内涵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完整性,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属性。
    (摘编自顾伯冲《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及当代实践》)材料二: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少数人富裕而多数人贫穷的社会是两极分化的社会,两极分化的社会是不公平不正义的社会。促进共同富裕就是要消除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共同富裕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意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在社会财富、益处的分配过程中既要顾及公平又要关注正义进而达到均衡、适宜状态的价值尺度,要求每一个公民在财富和益处的分配上都能被一视同仁、得所当得。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必然具有不同的公平正义观,世界上不存在所谓永恒的、绝对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制度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是人们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处于合理化状态的反映。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主要具有四个维度:权利平等,机会均等,规则公正,结果公平。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与共同富裕互为目的。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首先体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这就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区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先富起来,然后借助先富者的示范力量或其经济实力,带动和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和地区富起来,最终达到所有区域共同富裕;其次体现为不同阶层收入水平差距明显,这就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有区域、全体人民都富裕才是共同富裕,也才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党和政府在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采取的这些措施恰恰是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并非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两者具有质的区别。平均主义是一种伦理思想,它主张社会财富在所有人之间平均分配,提倡利益享有上一人一份、人人相同。历史上曾出现过原始社会平均主义,法国卢梭提出的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平均主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平均主义等。平均主义虽然具有共同享有的意味,但与公平正义相悖,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而平均主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相抵触的,是经济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绊脚石;二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在私有制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企图在私有制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三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既考虑社会上每个人的付出,也考虑每个人的获得,既考虑每个人享有的权利,也考虑每个人担负的义务,注重付出与获得对等,权利与义务相称,同时共同富裕还充分关注和考量机会、规则、过程等复杂要素,而平均主义并没有考虑每个人的付出,也不考虑制度等复杂条件,从而显得不公平。因此,共同富裕在性质上区别于平均主义,而与公平正义取得一致。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没有共同富裕谈不上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也不可能共同富裕。
    (摘编自龚天平《共同富裕的伦理意义》)(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追求富裕需要继承前人已有的文明成果,并且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B.实现共同富裕在历史上和世界上均无先例,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可从三个维度理解。
    C.我国共同富裕的内涵由显形层、保障层与核心层构成,这三个层次既逐层递进又有机统一,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属性。
    D.与少数人富裕而多数人贫穷的两极分化社会不同,共同富裕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同等富裕的社会,也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历史性和群体性。
    B.公平正义是共同富裕的核心理念之一,促进共同富裕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C.公平正义受诸多因素制约,反映人们经济、财产关系的状态,主要有四个维度。
    D.要实现共同富裕,需实行社会化大生产和公有制,做到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同。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B.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C.马克思发现,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生活的基础,只有在此之上人们才能从事非物质活动。
    D.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实行“共同富裕、文化先行”的战略,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的口号带有平均主义的色彩。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口号加以分析。
    (5)我国应如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1引用:4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争吵
    周立波
          村里组织互助组时,刘雨生是组长之一。那时候,唤人开个会,都很困难,他要挨门挨户去劝说,好像讨账。他的堂客张桂贞是个只图享福的,小巧精致的女子,看见丈夫当了互助组组长,时常误工,就绞着他吵,要他丢开这个背时壳。他自己心里对互助合作,也有点犹豫。互助组到底好不好?他还没有想清楚。
          如今,上级忽然派个邓秀梅来了,说是要办社。他心里想,组还没搞好,怎么办社呢?不积极吧,怕挨批评,说他不像个党员,而且自己心里也不安;要是积极呢,又怕选为社主任,会更耽误工夫,张桂贞会吵得更加厉害,说不定还会闹翻。想起这些,想起他的相当标致的堂客会要离开他,他不由得心灰意冷,打算缩脚了。
    “你是共产党员吗?”他的心里有个严厉的声音,责问自己,“入党时节的宣誓,你忘记了吗?”
          开支部会时,听了邓秀梅的报告,刘雨生回到家里,困在床上,睁开眼睛,翻来覆去,想了一通宵。一直到早晨,他的主意才打定。他想清了:“不能落后,只许争先。不能在群众跟前丢党的脸。家庭会散板,也顾不得了。”
          从那以后,他一心一意,参与了合作化运动。张桂贞看他全然不问家里的冷暖,时常整天不落屋,柴不砍,水也不挑了,只想发躁气,跟他吵闹。开这群众会的头一天晚上,刘雨生回家,发现灶上锅里,既没有菜,也没有饭,张桂贞本意是要激起他吵的,但他也没有做声,拿灯照照,看见米桶是空的,就忍饥挨饿,吹熄灯睡了。张桂贞翻了一个身,满含怨意地说道:
    “你呀,哼,心上还有家?”
          第二天,也就是开这会的同一天的上半日,张桂贞从床上起来,招呼孩子穿好衣服,牵着他走到邻舍家,借了三升米,回来煮了,又炒了一碗韭菜拌鸡蛋,一碗擦菜子,侍候刘雨生和他的孩子,吃了早饭。刘雨生心里有一点诧异:“她今天为什么这样好了,不声不响地,还炒一碗蛋?”洗好碗筷,张桂贞露出有话要说,不好启齿的样子,隔了一阵才说:
    “今天是我妈妈的阴生,我要回家去看看。”
    “阴生何必回去呢?人又不在了。”刘雨生抬起眼睛,看着她,本本真真地说道。
    “不,我要回去,”张桂贞凄怆地说,低下脑壳,扯起抹胸子的边边,擦擦眼睛,又说:“我要抱住老人家的灵牌子,告诉老人家,她女儿的命好苦啊……”她泣不成声。
          刘雨生晓得她回家的意思了,竭力地忍住眼泪。他晓得,事情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除非他退坡。对于他这样的共产党员,退坡是办不到的。隔了一阵,他问:
    “我们的孩子怎么办?”
    “孩子我先带回去。”
          虽说眼看要遭遇不幸,他喜欢的儿子要遭到他们的婚变的影响,但刘雨生还是忍着心痛,出席和主持了晚上的会议,只不过眼睛里含着沉郁凄楚的神色。
          讨论办社时,符贱庚站起身来说:
    “据我看,这社是办不好的。”
    “何以见得呢?”邓秀梅偏起脑壳问。
    “一娘生九子,九子连娘十条心,如今要把几十户人家绞到一起,不吵场合,不打破脑壳,找我的来回。”
    “我们有领导。”陈大春说,用劲按住心头的激动。
    “你这领导,我见识过了。你办的那个什么社,到哪里去了?”符癞子冷笑着说,看了秋丝瓜一眼,后者躲在灯光暗淡的地方,低着头抽烟,装作不理会他的样子。秋丝瓜是刘雨生大舅子张桂秋的小名,不喜欢刘雨生。
    “如今不同了,领导加强了,大家的思想也跟往昔两样了。”刘雨生插进来说明。
    “你说搞得好,打死我也不相信。请问刘组长,你这一组搞好了没有?还不是天天扯皮,连你组长自己的家里也闹翻了,如今你堂客到哪里去了?”
          陈大春接过来说:
    “你为什么要提起人家的私事?”
    “好吧,不提私事,就讲公事。”符癞子流流赖赖地说,“我看既然明明晓得搞不好,小组也散场算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去,组长你也免得操心了。要这样莽莽撞撞,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我们大家的炉罐锅火尽都提到一起来,有朝一日,烂了场合,没得饭吃,你们有堂客好卖,我呢,对不起,还没得这一笔本钱,组长,你的本钱也丢了。”“符贱庚,你这个家伙,这是人讲的话么?”陈大春憋一肚子的气,再也忍不住。
    “我又没讲你,你争什么气?啊,你也和我一样,还是打单身,没得办社的老本。”符贱庚嬉皮笑脸地说着。
    “你再讲混账的话,老子打死你。”陈大春鼓起眼睛,右手捏个大拳头,往桌子上一摆。
          刘雨生看见吵得这样子,早把私人心上的事情完全丢开了,他沉静地,但也蛮有斤两地说道:
    “你们都不怕丢丑?都是互助组员,先进分子,这算什么先进呀?吵场合也叫先进吗?”
          有人笑了。陈大春的忿怒也逐渐平息,他的火气容易上来,也不难熄灭。他坐下来了。符癞子一边吵,一边拿眼睛瞅着门边,随时随刻,准备逃跑。如今,他多骂了一句粗话子,占了便宜,也坐下来了。
    (节选自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决定一心一意参与合作化运动,刘雨生“全然不问家里的冷暖”,这表明他是一位公而忘私的共产党员。
    B.张桂贞说:“哼,心上还有家?”表达的是怨意。《荷花淀》中水生嫂对水生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自豪的赞赏。
    C.刘雨生一开始的摇摆与家庭矛盾为后面情节做了铺垫,同时也暗示,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劝说工作将是艰难的。
    D.小说表现了不同认识的农民道路选择上的分歧与冲突,并且在乡村人情、血缘、伦理等关系上进行了描述和处理。
    (2)关于文中符癞子跟陈大春的争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癞子跳出来反对合作社,是听了刘雨生的小舅子张桂秋挑唆,他本人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主张的。
    B.陈大春认为符癞子讲的不是人话,不仅粗俗,还嘲笑刘雨生:管不了自己老婆竟然跑来说服别人。
    C.符癞子与陈大春对垒,又随时随地准备逃跑,这些鲜活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外强中干的性格。
    D.陈符二人争吵中的种种行为使故事显得生气勃勃、幽默风趣,喜剧效果强烈,叙事节奏张弛有致。
    (3)有人认为,《山乡巨变》的语言可分为三种类型:“会上的话”“口头的话”“心里的话”。“会上的话”是相对官方和正式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口头的话”和“心里的话”各自的特点。
    (4)选文部分描写的多重“争吵”有哪些表达效果?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组卷:6引用:6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7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走之前的娜拉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展现的,实际上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在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念中,为对方牺牲自我,恰恰是实现主体人格的方式。娜拉当年冒险伪造签名,是出于这种观念;在八年的家庭生活中为海尔茂付出牺牲,是出于这种观念;她在被柯洛克斯泰威胁时决心投水自杀,还是出于这种观念。也正是出于这种观念,她一直坚信海尔茂也会为自己作出同样的牺牲——
          娜拉 我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我当然知道奇迹不会天天有。后来大祸临头的时候,我曾经满怀信心地跟自己说:“奇迹来了!”
          ……
          娜拉 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当然不会。可是我的话怎么比得上你的话那么容易叫人家相信?这正是我盼望它发生又怕它发生的奇迹。……
          除了娜拉之外,所有剧中人物还有观众都非常清楚,海尔茂绝不是这样的人,只有娜拉由于自我蒙蔽而认识不到这一点。当借据还回而危机解除——
          海尔茂  ……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
          娜拉  我呢?
          海尔茂  当然你也没事了,咱们俩都没事了。……
          娜拉对海尔茂的幻想破灭了,同时她也从自己过去对爱情、生活的浪漫观念中醒了过来——“我现在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浪漫主义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这一流派的许多伟大作家正是以此来批判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家庭制度,对抗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然而,19世纪欧洲社会矛盾的发展,浪漫主义变得陈旧、过时,反而成了新的思想和文学运动的批判对象,成为一种思想束缚。易卜生通过娜拉这个人物揭示了这一点,宣告了新时代的来临。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19世纪欧洲社会矛盾的发展,浪漫主义变得陈旧、过时,反而成了新的思想和文学运动的批判对象,成为一种思想束缚。
    B.10世纪欧洲社会矛盾的发展,浪漫主义变得陈旧、过时,反而成了一种思想束缚,成为新的思想和文学运动的批判对象。
    C.随着19世纪欧洲社会矛盾的发展,浪漫主义变得陈旧、过时,反而成了一种思想束缚,成为新的思想和文学运动的批判对象。
    D.19世纪欧洲社会矛盾的发展,浪漫主义变得陈旧、过时,反而成了新的思想和文学运动的批判对象,成为一种思想束缚。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易卜生在草稿中写的是“你没事了,娜拉。”在最后定稿的时候才改成这样。为什么说改了后表达效果更好?

    组卷:2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想念多年的景,文章意境优美,语言自然清新,情感朴质动人;《紫藤萝瀑布》是宗璞笔下流淌的景,浓郁的情思,深刻的哲理,如同那紫藤萝瀑布一般,也在读者心中流淌多年;《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有意寻访的景,篁竹水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有诗意,也有失意;《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独往欣赏的景,大雪三日,小舟炉火,更是痴人感怀不尽的景……这些经典的课文不仅向读者展现了景之美,而且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思想,自然灵动的情感,情景交融。这些优美的篇章足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
          你曾置身于哪一幅景中?试撷取一片你认为最美的风景,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要求:①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③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700字。

    组卷:1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