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

发布:2024/8/30 8:0:9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西方的绘画,就像春兰秋菊,各有各的色彩,各有各的芬芳。但人们对中西方绘画光芒的感受不同。西方绘画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任何人都可以直观感受到它的光芒;中国绘画则像天上的月亮,云遮雾绕,如果缺乏必备的文化修养则难以感受到它的光芒。
          其一,关于绘画的真实性。西方绘画最显著的特点和优点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并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画家提香画圣徒约翰牵来羔羊,激发了母羊愉快的叫声;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了一只虫子,老师挥手要把虫子赶走;等等。西方画家追求“真”,研究透视、比例、明暗,其目的就是创造出足以乱真的作品。中国绘画也有足以乱真的作品,只是中国画家认为,那不过是画工不入流的画技,甚至是道士的怪诞方术。这里的“真”,依赖的是“伎”。而中国古代士大夫认为,“伎”是下乘的。儒家圣贤反复教导人们,“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西方绘画的“真”,是对事物形貌色彩的如实反映,而中国绘画理论认为,这只能够叫作“似”。只有不但对事物的形貌色彩,而且对画家的心都作出了如实反映,才叫作“真”。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轻形重神、忘形得意等等,都是中国绘画的“真”。
          其二,关于斑斓的色彩。西方的油画鲜艳明快,足以令人目眩。但是在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中,人们看到大多是数峰耸出,几棵树木;泉水远逝,瀑布高悬;山腰烟岚,山脚怪石。天是冷的,地是冻的,草是枯的,叶是落的,灰头土脸,哪里有斑斓的色彩呢?其实,在唐朝之前,中国的山水画追求色彩斑斓,以至于人们把绘画称为“丹青”。唐朝之后,有水墨山水,依然有青绿山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不就有斑斓的色彩吗?问题在于,中国绘画理论认为,水墨高于青绿。中国称颂水墨,把红绿金碧视为“艳俗”。
          中国绘画之所长表现在许多方面,从整体上看,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绘画的丰满性和深刻性。这几乎是中外艺术理论家的共识。英国艺术理论家苏立文指出,欣赏欧洲风景画可以不涉及政治、哲学或画家的社会地位,然而中国山水画家一般都属于有文化的上层人物,受着政治风云和王朝兴替的深刻影响,他们选择的风格常常带着政治的、哲学的和社会的寓意。中国山水画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的理念,逸人高士的情怀,萧疏清远的追求,空灵荒寒的境界,耿介拔俗的灵魂。中国绘画的丰满性与深刻性,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清气”。所谓“清气”,是自然、社会、灵魂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结晶。绘画的清气,归根到底,来源于灵魂的清高。松年说:“书画清高,首重人品。”“清”的对立面是“俗”,胡应麟说:“清者,超凡绝俗之谓。”黄庭坚说:“大丈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王冕在《墨梅图》中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诗集中地表现了中国绘画的精粹,对中国绘画的内容、形式和作用作出了高度概括的说明。它可以说是中国绘画艺术自信的表达。
    (摘编自杨琪《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中国绘画的艺术自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实性是评价西方绘画的重要标准,能让人误以为真的作品就是西方人公认的佳作。
    B.中国绘画理论也追求形似,认为如实反映事物形貌色彩和画家的内心世界同等重要。
    C.唐以后人们不推崇色彩斑斓的山水画,故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被视为艳俗代表。
    D.中国绘画传统重视创作者灵魂的清高,认为灵魂庸俗则无法创造出超凡绝俗的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中国绘画比喻为“天上的月亮”,旨在形象地表现中国绘画的朦胧淡雅之美。
    B.文章二、三段采用对比论证,具体阐释了中国绘画艺术在真实性和色彩方面的特点。
    C.文章征引艺术理论家苏立文的论述,指出中国绘画的深刻性和画家的文化背景有关。
    D.文章结尾以王冕的诗句高度概括中国绘画特色,体现了作者对中国绘画的艺术自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比例、明暗等技法,中国画则更在乎整体的气韵而忽略艺术技巧。
    B.中国的山水画大多用笔洗练而意境深远,这体现出画家对天人合一等精神境界的追求。
    C.以线条的流动、墨色的浓淡表现画家的情感意兴,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传统审美特色。
    D.鲁迅认为美术家的制作“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这与本文的观点有一致性。

    组卷:12引用:4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卓越的演化生物学家西奥多修斯•多布赞斯基写道:“若无演化之光,生物学的一切都无意义。”严肃的、可重复的科学研究已经得出结论,音乐的声响实在和植物没有关系,而且这从演化的角度来看也是有意义的。在植物的演化史长河中,只有200年历史的古典音乐和只有50年历史的摇滚乐不过是一点小浪花。
          不过,是否至少在理论上存在什么有利的声音,值得植物去回应呢?特拉维夫大学的理论生物学家莉拉赫•哈达尼教授用数学模型研究演化。她认为植物的确能对声音产生反应,但我们必须设计正确的实验来检测这一行为。按她的设想,我们应该设计一种研究,用已知自然界存在的声音去影响一个特定的植物生理过程。如果科学家想要研究植物对声波的反应,那么他们需要考虑,能够让植物听到并产生演化优势的那些与生理相关的声音究竟是什么。这样的声音可能要么能提供有关水分之类资源所在位置的线索,要么能提醒植物即将发生的有益或有害的生物相互作用——比如与传粉者或食草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人尝试去识别这样的反应。莫尼卡•加利亚诺是西澳大利亚大学的一位研究副教授;斯泰法诺•曼库索教授则是佛罗伦萨大学植物神经生物学国际实验室主任。她们与其同事一起尝试为她们起名为“植物生物声学”的研究领域建立理论和实践基础。在201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她们报道,如果声波的波长类似于水传播的振动波长,则根尖会明显向水源弯曲。这似乎暗示,根可以通过聆听水流来搜寻新的水源!事实上,加利亚诺的团队近来又表明,豌豆的根可以朝向水流方向生长。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城市工程师几十年前就知道的现象:树木的根常会包围地下的供水管和污水管,甚至侵入其中,导致大量设备损坏和财产损失。尽管工程师和科学家大都假定是这些管道先出现渗水,然后把树根吸引过去,但加利亚诺的研究结果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树根可以被管道中水的声音吸引!
          另一种与植物生理相关的声音可能是蜂类的嗡嗡声。我很荣幸有机会参与哈达尼的一项跨学科研究。她把很多研究力量结合起来,其中包括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蝙蝠生物学家约西•约维尔教授,以及植物生态学家尤瓦尔•萨皮尔博士,为的是要看看植物是否能对前来访花和传粉的昆虫发出的声音做出反应。我们在研究中使用的植物是宿根月见草。这种植物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的海滨地区,现在也见于以色列的地中海沿岸。正如“月见草”这个名字所示,它的花在傍晚开放,此时天蛾和蜂类会来访花,饮用花中非常甜美的花蜜,在这个过程中就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
          约维尔是受过训练的物理学家,在蝙蝠回声定位研究中展现了娴熟的录音和回放技艺,这回又把这种高超的技艺用于记录天蛾和蜂类的振翅声。我们把这些声音回放给月见草,检查它们的花蜜。令人高兴的是,暴露在传粉者的声音之下的植株分泌的花蜜果然比那些始终 处在安静环境中的植株的花蜜含有更多糖分。
          尽管这些结果表明,宿根月见草能够对某种有生态意义的声音做出迅速反应,但它也带来了这样的问题,具体是植株的哪个部位感觉到了声波呢?用拟人的话来说,植物的耳朵在,哪里?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还一无所知。要理解声音信号影响植物生理的方式,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遗憾,我们还要等待更多的研究,才能对这些问题做出准确回答。
    (摘编自丹尼尔•查莫维茨《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材料二:
          向日葵的花盘总是旋向太阳的方向。夜晚的柳林在风中缓缓摇摆,像是充满密语……少时在农场生活时,植物就是这样让我觉得灵气逼人。此后多年,那些介绍植物感知能力的文章,都在延续我的这种感受:给番茄听音乐,会令番茄增产;给花卉听音乐,花卉会更加艳丽;在一株植物旁边砍削另一株植物,会让它们愤怒及惊恐。但《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却告诉我们,这些很可能是误会。
          丹尼尔•查莫维茨的《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是冲着给植物去魅而写的,他告诉我们,植物的感光能力建立在什么样的生物基础上,植物的“嗅觉”“触觉”“记忆能力”都是怎样形成的,人们又是怎样利用这些能力的。“万物有灵”是人类在刚开始认识世界时的判断,“灵”是人类的自我投射,是对整个世界的共鸣期待。在这种期待映照下,山水有情,星辰的组合自有意味,松涛的轰鸣像是合唱,让人在这个世界上不感到孤独,让生命生发出故事,附着上意义。而在一个科学家眼里,这些都要有科学的解释。但也不否认,人类和植物有相近的生理特征,有相同的基因,只是演化之路上的某些因缘际会,让我们绝尘而去,没有成为玫瑰、蒲公英、菟丝草或者攀爬在墙上的常青藤。
    (摘编自韩松落《为植物去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奥多修斯•多布赞斯基所说的“若无演化之光,生物学的一切都无意义”,强调了生物学的任何一种研究都不能忽视“演化”。
    B.“植物生物声学”是由莫尼卡•加利亚诺、斯泰法诺•曼库索等人共同创立的学说,他们通过豌豆生长实验为这一学说建立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C.给番茄、花卉等听音乐有助于其生长,这些想法可能是人类缺乏科学依据的误解,但从侧面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D.《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对植物的感光能力、植物的“嗅觉”“触觉”“记忆能力”等知识都有科学的介绍,便于人们更好地走近植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加利亚诺团队研究发现,豌豆的根朝向水流方向生长,是因为一旦声波的波长类似于水传播的振动波长,那么根就可以通过聆听水流来搜寻新的水源。
    B.只要挑选自然界中与植物生理相关的声音,如水流的声音或蜂类的嗡嗡声,就可以完成莉拉赫•哈达尼教授主张设计的正确实验。
    C.材料一中科学家选择以人们熟悉的月见草、天蛾和蜂类振翅的嗡嗡声作为研究对象,更多的是考虑到便于人们的理解,体现了科学小品的通俗性。
    D.人类和植物有相近的生理特征、相同的基因,只是在生命演化过程中某些因素的影响造成了生命形态的差异。
    (3)科学精神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它所包含的思维方式对于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培养自身的科学精神,你从材料中获得哪些启示?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桃园
    废名
          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叫阿毛,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再没有别个种了这么多的桃子。
          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这也不能够叫桃园热闹,衙门口的那一座“照墙”,而照墙距“正堂”还有好几十步之遥。照墙外是杀场,自从离开十字街头以来,杀人在这上面。
          桃园的篱墙的一边又给城墙做了,但这时常惹得王老大发牢骚,城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他的桃子吃。他的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上城墙看得见红日头,这是指西山的落日,这里正是西城。阿毛每每因了这一个日头再看一看照墙上画的那天狗要吃的一个,也是红的。
          当那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高的望着园里的爸爸道:
          “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
          话这样说,小小的心儿实是满了一个“红”字。
          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
          秋深的黄昏。阿毛病了也坐在门槛上玩,望着爸爸取水。桃园里面有一口井。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桃,阿毛真是爱极了,爱得觉着自己是一个小姑娘,清早起来辫子也没有梳!桃树仿佛也知道了,阿毛姑娘今天一天不想端碗扒饭吃哩。爸爸担着水桶林子里穿来穿去,不是把背弓了一弓就要挨到树叶子。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有一回一箩桃子都踢翻了,阿毛一个一个的朝箩里拣!天狗真个把日头吃了怎么办呢?……
          阿毛看见天上的半个月亮了。天狗的日头,吃不掉的,到了这个时分格外的照彻她的天,这是说她的心儿。
          秋天的天实在是高哩。这个地方太空旷吗?不,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连爸爸已经走到了园的尽头她也没有去理会。月亮这么早就出来!有的时候清早也有月亮!
          古旧的城墙同瓦一般黑,墙砖上青苔阴阴的绿,她曾在一户人家院子看见一棵橘子树,那叶子真绿啊!
          这个也逗引阿毛。阿毛似乎看见自己的眼睛是亮晶晶的!
          她慢慢又一句:
          “爸爸,我们来年也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
          “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你晓得你爸爸活得几年?等橘子结起橘子来爸爸进了棺材!”
          王老大向他的阿毛这样说吗?问他他自己也不答应哩。但阿毛的橘子连根拔掉了。阿毛只有一双瘦手。刚才,她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
          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无有精神。
          阿毛低声的说了一句:
          “桃树你又不是害病哩。”
          她站在树下,抱着箩筐,看爸爸摘桃,林子外不像再有天,天就是桃,就是桃叶,是这个树吗?这个树,到明年又是那么茂盛吗?那时她可不要害病才好!桃花她不见得怎样的喜欢,风吹到井里去了她喜欢!她还丢了一块石头到井里去了哩,爸爸不晓得!(这就是说没有人晓得) ……
          “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王老大走到了门口,低下眼睛看他的阿毛。
          阿毛这才看见爸爸脚上是穿草鞋,——爸爸走路不响。
          这时月亮才真个明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王老大坐下板凳脱草鞋,——阿毛伏在桌上睡哩。
          “阿毛,到床上去睡。”
          “我睡不着。”
          “阿毛,你手也是热的哩!”
          阿毛心里晓得爸爸摸她的脑壳,又捏一捏手,枕着眼睛真在哭。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闩了门再去点灯。
          半个月亮,却也对着大地倾盆而注,王老大的三间草房,今年盖了新黄稻草,比桃叶还要洗得清冷。
          其实,就王老大说,世上只有三间草房,他同他的阿毛睡在里面,他也着实难过,那是因为阿毛睡不着了。
          阿毛想起一个尼姑,什么庙的尼姑她不知道,记得面孔,尼姑就走进了她的桃园!
          那正是桃园茂盛时候的事。阿毛一个人站在篱墙门口,一个尼姑歇了化施来的东西坐在路旁草上,望阿毛笑,叫阿毛叫小姑娘。尼姑的脸上尽是汗哩。阿毛开言道:
          “师父,你吃桃子吗?”
          “小姑娘,你把桃子给我吃吗?阿弥陀佛!”
          阿毛回身家去,捧出了三个红桃。阿毛只可惜自己上不了树到树上去摘!
          现在这个尼姑走进了她的桃园,她的茂盛的桃园。
          阿毛张一张眼睛,张了眼是落了幕。
          阿毛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只晓得她是病。
          “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要一句“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
          “桃子好吃。”
          阿毛并不是说话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突然一张,上面是屋顶。如果不是夜里,夜里睡在床上,阿毛要害怕她说了一句什么叫爸爸这样!
          桃子王老大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了他的巴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
          “现在那里有桃子卖呢?”
          听声音话是没有说完。慢慢却是“不要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睡不着的是王老大。
          窗孔里射进来月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事上选用了儿童视角,通过儿童纯真的眼睛展示了热闹而孤单、绚烂而萧索、茂盛而冷寂的桃园,给人以鲜明的真实感。
    B.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从阿毛生病到给尼姑吃桃再到王老大买桃,在平实无奇的叙述中隐藏着深沉的悲悯情怀。
    C.王老大一生含辛茹苦,他爱女儿却没有照顾好女儿,爱家庭却没有留住妻子,他的人生际遇,让人咀嚼体会到生活的苦涩和伤感。
    D.桃园在作品中不仅是故事的发生地,它还是和人物命运息息相关的处所。桃园的兴衰也演绎着王老大和阿毛一家生命的故事。
    (2)小说对女孩阿毛这一形象的刻画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并有着丰富的寓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废名小说具有诗化特征,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离不开媒介的,也因此在今天的媒介社会,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已经有了质变。原本大众文化是相对于精英文化而言的。①             ,大众文化是下里巴人。唯其下里巴人,所以受众广泛。但是在今天,只有媒介文化才是真正的大众文化,现代传媒在组织大众方面的特殊感召力决定了媒介文化的影响广度。当然,这种影响力②             。它是随着社会时尚的走向而展现自身的,虽然它取代了以往的大众文化的地位,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对应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而是超越于两者之上的。
          以往精英文化的小圈子是由参与者的身份、金钱和闲适的时间等条件构成的。大众通俗文化则没有坚固的圈子,参与者可以是鸿儒,③             ,当然更没有规则和苛刻的守护人。现在,原本可能分属两个圈子的人们共同坐在电视台的演播大厅或屏幕前,讨论或观看着足球,服装表演等等,并同时经历着媒介文化实践。在短短的历史中各媒介文化品种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牢固的传统。虽然没有传统的羁绊,媒介文化涌现出很大的开放性。向当代生活开放,向更加年轻的一代开放,尤其向所有的参与者开放
    (1)诗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7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权      ②路要靠自己走,才能越走越远。——居里夫人      ③独行快,众行远。——阿拉伯谚语      对于以上观点,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6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