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十三中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础积累
-
1.国庆长假结束后,学校组织同学们交流自己国庆假期活动的感受,下面是三个同学的发言,请你阅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0月1号凌晨五时许,我走进广场,A.器宇轩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令我感觉分外肃穆。观旗区已经聚集了上千名观看升旗的人,但是秩序井然,大家B.屏息敛声,翘首以待升旗时刻的到来。终于,城楼上吹响升旗号角,升国旗仪式正式开始。随着一声“正步走”的口令,三军仪仗队和护旗编队,以C.抑扬顿挫的正步步伐走过长安街。六时十一分,伴随着D.振聋发聩的升旗口令,护旗队员和礼兵行礼,解放军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升旗手高高地扬起国旗,国旗徐徐升至旗杆顶端。晨光熹微,飘扬的国旗与绚丽多彩的鲜花交相辉映,可谓是“旗展五星光日月,_______”。这份记忆,会深深地镌刻在我的生命里,让我由(忠 衷)地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和括号内字形选择都正确的一项是A.翘首(qiáo) 镌刻(juān) 忠 B.翘首(qiáo) 镌刻(juàn) 忠 C.翘首(qiào) 镌刻(juàn) 衷 D.翘首(qiáo) 镌刻(juān) 衷
A.器宇轩昂
B.屏息敛声
C.抑扬顿挫
D.振聋发聩
(3)文段结尾处与“旗展五星光日月”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A.花开四季丽山川
B.花红似火报国心
C.花开满园映神州
D.花团锦簇妆河山组卷:3引用:1难度:0.9 -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认为这个国庆档最值得观看的电影就是《我和我的家乡》。影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最后一课》,这个单元通过拼接老师的记忆,很深刻的对比了过去和现在的变化,体现了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故事的叙述手法十分有特色:①以主角范老师的视角贯穿全片,通过一堂未完成的课堂描绘了一个师者的牵挂,一群学生的成长,一方土地的变迁。作为全片最重要的角色,②范伟贡献了影帝级的表演,无论是笑点还是泪点,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年轻的范老师和年老的范老师寻找颜料(也是寻找记忆)的桥段里,范伟神色变化信息量极大,师者形象蔚然于屏幕之前,角色弧光清晰可感。
影片之所以动人的原因,首先是这些人物之间的浓厚情感。范老师一生奉献,对讲台的执着近乎于信仰;学生们懂得感恩,每一个过去的细节都能被学生们回忆起。③而这些人物之间的情感牵连所展现的这方土地由贫入富的时代画卷,使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范老师究竟来自于哪里,我们不得而知,但对他而言,这一方残破的讲台所在之处就是他的家乡。④这是他记忆里最美的地方,他用画笔所描绘的颜色,最终在这片土地上化作现实。
总而言之,无论是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__,《最后一课》都是我心中的最佳。
(1)对于文段中划线句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第①句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介绍了《最后一课》这一单元影片的内容,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影片,初步感受到影片的感染力。
B.文段第②句中用“影帝级的表演”夸张地表现了范伟出色的演技,对他在影片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赞美。
C.文段第③句将“人物间的情感牵连”比喻成“时代的画卷”,生动地展示出家乡风情的改变巨大,进而深化了主题。
D.文段第④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以“画笔所描绘的颜色”“化作现实”,生动地展示了家乡的美丽,表达出范老师对家乡的热爱。
(2)文段最后一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短语,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导演对叙事的把控
②演员的演绎
③短片所传递的情感
④升华后的扣题
A.②①③④
B.③④②①
C.①②③④
D.②③①④
(3)文段的第三段有一句话表达欠妥,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组卷:25引用:3难度:0.9 -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国庆期间,我去参观了故宫办的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书画主题书画展。展厅共分为四部分:“盛世传说夸友朋”“苏子作诗如见画”“我书意造本无法”“人间有味是清欢”。我最喜欢展厅的第三个主题——“我书意造本无法”。苏轼的书法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引领了宋代“尚意”的书风。所谓“尚意”,就是书法作品中注重作者主观情感的作用,不被章法布局的规则所束缚,失去自我。苏轼初到黄州第一年,他心存朝廷很快便能召回他的期盼,内心并不沮丧,在黄州遇到朋友时还十分兴奋与激动,当时的书法作品,行笔轻快流畅,给人轻松之感。到了黄州的第三年,苏轼的生活穷困潦倒,对于自己贬谪三年愤懑惆怅,书法作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结字亦大亦小,或疏或密,参差错乱,变化万千。晚年被贬谪到惠州之后,苏轼心境已然平和,少有情绪上的大起大伏,其书法作品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通篇没有太多变化,字形大小,相对统一。
(1)下面是苏轼的三幅书法作品,请依据上文介绍,按照作品完成时间顺序,选择正确答案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③①②
(2)请在选择正确的人名,将序号填入横线上。
ㅤㅤ“苏子作诗如见画”。苏轼主张“诗画一体”,所以对于唐朝诗人①组卷:1引用:1难度:0.7
二、阅读•理解(共59分)
-
8.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ㅤㅤ【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ㅤㅤ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ㅤㅤ【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chī 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
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
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D.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慢:怠慢)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恶之如鸱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4)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5)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6)【甲】文论述的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范仲淹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ㅤㅤ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②南都。入学舍,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公少有大节③,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④,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取材于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材料二】
ㅤㅤ(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奉⑧,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⑨。遂以四海之尊,殒⑩于匹夫之手,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适:女子出嫁。②之:往、到。③大节:远大的志向。④戚:忧伤。⑤虞:考虑,防范。⑥从:同“纵”。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自奉:自身日常生活的供养。⑨干戈不戢(jǐ):战事终年不休。⑩殒(yǔn):死亡。组卷:4引用:1难度:0.5 -
9.回顾陶渊明《饮酒》,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对《饮酒》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出仕。
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这里有隐居生活的真正乐趣,作者想说却不知怎样表达。
(2)“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什么内容?(用诗中句子回答)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请说说原因。组卷:2引用:3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