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2021年单元测试卷(5)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沿线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前代或当朝的名胜古迹,这些古迹既包括了以秦汉长安宫殿群为代表的政治性遗迹,也包含了以骊山、华山、陇山、玉门关等为代表的自然及军事遗迹,同时还含有以莫高窟等为代表的颇具宗教文化性质的遗迹。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各类遗存多依据行政区划进行孤立、散点、分段式研究,缺乏将其置放于统一的文化视域中予以综合、全局性观照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们的存在价值。
丝路沿线的各类古迹遗存作为文化存在的活化石,是内涵相对稳固,且与书面表达(抄本、刻本)相联系,并左右行走其上之文人文学创作的重要书写对象和载体。新文化地理学认为,现实世界的文化并不完全依靠对其物理特征的记录来呈现。不仅如此,事实上,相关的文学创作更多的还借助对各类遗迹的描写再现主体心中的世界,通过对某处古迹的辨认,借助想象和记忆,进行精神领域的场景复原。丝绸之路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快车道和高速通道,既具有向外的辐射力,也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丝路沿线看似分散的诸多人文遗存,最终却因这条通道的存在而内在地具有了各种联系。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特定地理位置的具体人文遗存,首先需要将其置放于丝路文化交流的语境下予以处理,并力求呈现其动态的意义而非静态的孤立存在,力求将微观局部研究统摄于宏观视野之中,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使丝绸之路不仅呈现出政治、商贸、文化交流快车道的面貌,也展现出其文学创作和交流之高速通道的特征。
具体而言,隋唐时期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如韩休《驾幸华清宫赋》、李白《明堂赋》、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赋作所书写的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唐代文学对此地遗存的描写,还多“以汉喻唐”,体现唐人豪迈进取的精神和文人疆土意识的拓展。最后,西城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
而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点可知,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首先,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如轮台这一地名,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伸缩,使“轮台”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其次,文学写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楼兰是汉代丝路上的一个邦国,后为黄沙所掩,但唐人却通过反复吟咏书写“楼兰”,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使之在唐代获得了文学新生。
总体而言,丝路沿线的文化遗存与文学书写存在着互涵关系。文化遗存内涵左右着隋唐文学的西域书写,而与此同时,此种书写,由于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故在一定程度上又对西域相关文化遗存之内涵的丰富与层累有推动之功。
(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路沿线名胜古迹众多,种类多样,涉及自然、政治、历史、宗教等领域,对文化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B.如果将丝路古迹放在统一的文化视域中予以综合、全局性观照,可能会挖掘到它们更多的文学意义、文化价值。
C.新文化地理学认为,现实世界的文化强调要对各类古迹之物理特征进行记录和呈现,从而真实地还原书写对象。
D.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丝路的存在使得看似分散的诸多人文遗存内在地具有了各种联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丝路沿线的古迹遗存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隋唐时期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B.本文从古迹遗存的研究现状谈起,侧重从古迹影响和文学文本主观性两个方面阐释研究的意义和方向。
C.在阐述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时,从共时性角度,将此古迹线路切分为关中、河西走廊、西域三个单元。
D.本文论证技巧丰富多样,通过引用、举例、假设等论证手法,使得论述说理深入浅出,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相应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迈克•克朗认为,我们可以借助文学作品了解到作家对地方的客观描述。
B.唐人豪迈进取的精神和文人疆土意识的拓展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
C.诗文中“楼兰”意象被反复吟诵,说明文学创作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D.丝路沿线的文化遗存与文学书写存在着互涵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组卷:6引用:5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今天,垃圾围城成为困扰全球大城市的难题,具体现象包括填埋场侵占土地、垃圾造成长期污染、垃圾焚烧厂被周边居民抵制等。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离不开垃圾分类。妥善分类,能有效减少源头垃圾总量,防止有害垃圾被不当处理,确保被焚烧处理的垃圾无公害。理想的垃圾处理方式,应是从源头就做好分类,但目前源头正确分类率太低,二次分拣倚重比例过高,导致垃圾分类效率低、费用高。今天的城市体量在不断扩大,但环境容量却极为有限,人人都能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是解决城市垃圾困境的关键之举,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从必要性看,强制垃圾分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北京早在1957年就率先提出垃圾分类理念,1996年,北京就推出了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调查显示,北京居民对生活垃圾“四分类”知晓率达到了80%,但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参与率仍然较低,对厨余垃圾的准确投放率仅有两成。知易行难,20年的宣传、引导并未形成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局面,缺乏“硬手段”,只靠“软约束”很难让人做到知行合一。毕竟,在选择如何完成一件日常事务时,大多数人倾向于“方便”而不是“高尚”,既然正向激励效果不明显,那么只能采取制度倒逼的手段。从日本、新加坡等国的经验来看,强制的处罚措施,也是确保垃圾分类高效完成的必须条件,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还真不能完全指望自觉。正面宣传引导的覆盖率很难保障,总有一些人对公益性质的事情无感,觉得这些为子孙计的事情跟自己无关。对这些人来说,适当的惩罚手段是确保他们正视垃圾分类的唯一选择。同时,用强制手段确保垃圾分类无死角,能有效防止少数不守规矩者肆意妄为,防止错误示范带来的“破窗效应”。
摘编自袁媛《为了好习惯,强制又何妨》材料二:
如图为“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调查统计表
摘编自《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材料三:
古人言,“没有五音,难正六律”,从制度上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责任、义务、权力,目前对于垃圾分类收集这样一个规模大、时间长、参与广的活动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历史上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现实背景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我国现发展阶段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注重多种媒介形态的综合应用,并利用宣传典型辅助手段加强示范引导,强调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使公众更加明确垃圾的正确分类及现行的规章制度。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生产力大国,但消费和生产总是以分解作为循环的前提条件。在今天的语境下,如何分解我们的生产、消费之物,如何将放错位置的资源加以循环利用,或许与化解产能过剩这一问题同等重要。而垃圾分类工作作为解决该问题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一时一刻的权宜之计,而应作为“百年大计”来对待。在这一过程中,只有结合历史因素和管理难度所制定出的政策规范,才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制度成本、政策成本和实施成本,将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有效地推进到底。同时,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加强媒体宣传与教育普及,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为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摸索出成本可控、成果可见、具有我国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让这一利国利民的好事真正落地生根。
(摘编自吴清扬《垃圾分类:提升生活品质,涵养城市颜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围城--解决方法--垃圾妥善分类--作用--减少总量,焚烧无公害垃圾,防止有害垃圾被不当处理
B.理想的垃圾处理方式--应该--从源头做好分类--而且--人人都能正确进行分类
C.城市垃圾分类现状--表现--源头正确分类率太低,二次分拣倚重比例过高--结果--效率低、费用高
D.借鉴日本、新加坡经验--采取--制度倒逼手段--全面杜绝--错误示范带来的“破窗效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虽然提出垃圾分类理念的时间较早,但由于没有制定相关管理措施,以致很难形成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局面。
B.中国是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采取措施,将放错位置的资源加以循环利用,就可能解决我国产能过剩这一问题。
C.有受访者认为“身边很少有人分类”,或者嫌麻烦,认为自己“没有精力”,可见,公众“垃圾分类”的践行度较低。
D.从影响和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统计数据来看,受访者普遍认为“垃圾分类”设施不能及时跟进是主要原因。
(3)应如何落实垃圾分类处理?请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组卷:5引用:4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清净之莲
林清玄 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边,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年老的老妇曾经也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着在陆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窜的车流,却感觉到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到底哪里是起点?而何处又是终站呢?
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的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偶尔在静寂的夜里,听到邻人饲养的猫在屋顶上为情欲追逐,互相惨烈地嘶叫,让人的汗毛全部为之竖立。这时我会想:动物的情欲是如此的粗糙,但如果我们站在比较细腻的高点来回观人类,人不也是那样粗糙的动物吗?
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地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个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净之莲呢?
偶尔……
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它的意义。
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情的菩提》,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偶尔”起笔,采用“偶尔……偶尔”的句式,描绘了作者生活中一次次偶然的遇见及其引发的触动和感悟,而每一次感悟都是一朵智慧之莲。
B.文章第三段将老妇与小孙女进行对比,联想到老妇是曾经的少女,而少女终将衰老。进而表现青春的美好和短暂,借此表达珍惜生命的感慨。
C.文章段落构思匠心独运,无论是段落内部还是段落之间,作者都很注重其延续性、对比性、逻辑性,先描写一幅幅具体的生活场景,再表达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由表及里,流畅自然。
D.文章恬淡自然、蕴含佛理、劝人向善,体现了林清玄散文特有的禅性。读来宁心静气,荡涤心胸,能引导人感受生活、感悟生命。
(2)我们怎样才能“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3)请从遣词造句及修辞方面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组卷:15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字。
9月11日20点20分,随着Y982次旅游列车从成都站驶出,首趟西南环线“熊猫”旅游专列正式开行。该车沿途将停靠四川、贵州、重庆等地著名旅游景点。沿线含金量较高的景点包括了九寨沟、黄果树瀑布、酉阳桃花源等拥有超高人气的六个5A级景区;以及茅台酒文化城、西江千户苗寨等五个国家4A级景区,最大程度的满足了游客一次出行,游览众多景点的愿望。旅游专线依托于西南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行程中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情晚会,游客可全方位领略西南地区的民族风情。游客中的好吃嘴们还能享受到舌尖上的西南美食,四川的麻、重庆的辣、贵州的香各具特色、回味无穷。组卷:8引用:6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钟南山院士颁授“共和国勋章”,向张伯礼、陈薇、张定宇颁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网友评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有院士的能力,战士的勇敢,国士的担当,一路逆行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
②钱理群教授曾说:“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你以明德中学高三学生的身份,为明天国旗下的讲话写一篇演讲稿,以帮助学弟学妹树立远大志向,倡导责任与担当。
要求:自选角度,结合材料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14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