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合肥六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6 1:0:2

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反弹,2021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增长4.8%,将成为有史以来排放量增长第二高的年份,全球变暖正在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气候变化一直都是全球治理的难题。一方面,气候变化问题绝非单纯的环境问题,其实质关乎经济乃至政治问题;另一方面,气候变化的治理行动也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每个国家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个国家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导致全球气候治理陷入困境。对此,唯一的解决出路就是多边主义,这需要各国站在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平衡点上作出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但现实却是各国围绕气候问题的多边谈判进展缓慢,在多边谈判桌上部分国家始终以单边思维思考问题,将全球利益放在国家利益的对立面,将长期利益放在短期利益的对立面,导致各国在温控目标的设定上争论不休,具体的应对措施迟迟无法落实,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更是在减排责任问题上仍然无法取得共识,有些国家甚至已经绕开多边谈判桌率先采取行动。例如:2021年7月欧盟公布了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提案,将气候问题延伸至贸易领域,这对资源效率高、工业生产碳排放较低的发达国家有利,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可能产生不利影响,进而有可能改变贸易模式,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前景进一步分化。
          近年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行动。从国内层面看,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以实际行动展现中国向气候变化宣战的决心。在技术发展上,中国正在加大脱碳技术攻关,积极研发碳捕集、碳封存和碳利用等相关的低碳技术;在制度设计上,目前中国正在分类确定省级碳排放控制目标,将其作为各地主要负责人考核的“硬约束”,并稳步推进气候治理融资市场化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在产业调整上,中国在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新兴技术同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从区域层面看,中国正在加速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未来中国应当继续深化与各国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转移,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绿色金融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强绿色投资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后疫情时代的绿色低碳复苏。
          从多边层面看,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的一边,气候治理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中国也进一步加强同发达国家在气候治理方面的合作。如利用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平台与欧盟开展沟通协调,加深对彼此的理解,避免碳边境调节机制成为阻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绿色”壁垒。
    (摘编自刘斌、崔楠晨《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材料二:
          当前全球治理机制大多由西方国家设立、少数国家主导,治理原则和规则并不完全合理,全球治理成效及前景受到影响。伴随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机制应朝着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此次疫情防控中的国际合作使不同肤色、民族、宗教以及国家的人们意识到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巨大能量。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正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新型国际关系与新全球治理机制的建设方向应是一脉相承。
          如果说公正合理是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方向,那么共同规则的制定是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重要内容。疫情下多数国家支持国际合作所带来的共赢局面充分证明,构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正成为各国共识。历史上,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国际组织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表明成员国坚持规则导向的重要性;现今,世界卫生组织在抗疫斗争的作为再次展示了多边规则的借鉴意义。而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强力趋势下,包容、平等与相互尊重才是符合时代思想的新世界观。全球治理机制的变革要以公正合理为方向,摒弃单边主义思维,提升多边组织和更多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参与度,让规则的制定更能响应多数国家的声音。
          君子和而不同。只有推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理念、以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为新力量、以公正合理与共同规则导向为新机制等方面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全球问题。国际合作抗疫既是对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巨大考验,也为此后全球治理体系向何处去、如何变革提供了经验借鉴。
    (摘编自熊昊《以国际合作抗疫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能源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反弹导致2021年全球变暖问题更加严重,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到更大挑战。
    B.全球气候治理中推行多边主义可以帮助世界各国找到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平衡点,帮助全球气候治理摆脱困境。
    C.世界气候多边谈判进展缓慢,单边思维导致气候问题谈判难有实效,有些发达国家已采取单边行动解决减排问题。
    D.全球治理机制的优势已经得到历史的证明,这种优势在当前的国际社会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再次展现了合作的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其实质是政治和经济问题,气候变化的治理行动具有全球性。
    B.世界各国目前在减排责任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也就难以形成。
    C.中国为打破对外贸易发展的“绿色”壁垒,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各种国际对话。
    D.当前全球治理机制的治理原则和规则缺乏合理性,新的全球治理机制需要兼顾多边利益。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观点的是
     

    A.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集合国内多方力量,多次阻击疫情,胜利复工复产。
    B.美国对疫苗生产的主要原材料进行出口限制,以确保本国制药厂商顺利获得疫苗。
    C.全球数字贸易中,“欧式模板”更注重隐私保护,对数据流动的开放度要求较低。
    D.中国积极提供气候变化应对和治理的全球公共产品,“中国方案”“中国智慧”频现。
    (4)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括构建全球治理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在哪些方面做出调整?

    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4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坝上(节选)
    李凤群
          第一次跟父亲去坝上,是七岁,跟着父亲去卖蚕豆,父亲挑着两个布袋,出了房子,从田埂过去,经过一片芦苇荡,爬上地势高的坝上。说是坝,其实从他有记忆开始,它就是两块断垣。中间地带像掉了门牙的豁口,又像一个幽暗的洞穴,被某个发怒的妖怪一只大斧从中劈开。这个豁口因其深险而显得神秘而阴森,一脚踏空,就会掉下去。大人总是会用这个地方恫吓调皮的孩子:“不听话,送你到豁口去。”
          步行十多分钟,才到达往上的坡面。直到听见风在耳边飕飕地响,视野开阔,高处到了!他有一种莫名的躁动,仿佛要去见大世面。站到大坝的高处,可以看见一望无垠的庄稼地,一座座屋顶。在更远的地方,有一个集镇。人们在那里采买煤油针线、拔牙贴药膏、看戏听庐剧……
          随后几年,江水凶狠,豁口越来越大,两端用绳子牵着,中间放一只小划子,那一里多路,有时需要耗大半天。真难哪,最严重的一次,坝断水急,有经验的老船工都不敢过豁口。代销店里早没有了炒菜的盐,豁口隔绝,镇上的豆浆油条、绸缎棉袄显得更远了,每个人都忧心忡忡。恐惧把人的心吊在嗓子口,防汛的警报不顾早晚,令时间失去规律。
          十一岁,唐松源被告知要到坝上修工事。“修好了坝出门就不用坐船了?”
    “是的。”父亲肯定地说。
          因为年纪还小,他的任务是从板结的河床上铲土,把排队的箩筐填满。此后的每一年,他都作为家庭重要成员参与堤坝水利建设。他舍得下力,他要自由进出,这个理念使他比他的父亲更显得老到和沉着。
          前后七年,这条有着巨大缺口的大坝终于合拢在一起,严丝合缝,像自古以来从没断开过一样。自此,官方文件上出现“豁口大坝”四个字,概括了它的古往今来,现在,村子里的人果然可以撇开船,直接往镇里去。春天的时候,到农机站去买种子,夏天去买农药,冬天去村外走亲戚,或者看大戏。
          渐渐地,“坝上”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它仅特指他们建成的那一个区域。“坝上”也成了一个象征:坝的这边是家乡,成了老地方,那边成了外面,成了可以沟通的远方。
          奇怪的是,渐渐地长大,他却越来越觉得大坝不过如此,并不高,也并不宽。
          有一年夏天,洪水逼近门槛,政府也在用大喇叭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庄稼已经被淹没,唯一可以玩的地方就是坝上。只有唐松源,完全没有一个遭受损失的人应该有的沉重和沮丧,相反,他的脸上亮晶晶,显得很平静。他回忆起自己挑过的每一筐泥土,脚底站着的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夯实命运的证明。他从来没有怀疑自己筑坝的意义。
          但是,真正经历了第二场洪水暴发的时候,他开始想不通了。那是一九六四年夏天,大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漫过了门槛,村长带上全村连夜出逃。唐松源坐在自己修建的大坝上目睹这一切:浑浊的水面上漂浮着数不清的断枝残苗,以及被冲垮倒塌的房子里冲出来的锅碗瓢盆……灾民和坝外的人隔坝相望,不平之气在灾民之间弥漫,冬天辛辛苦苦地修坝,到头来就是保别人的平安?!
          有一天,唐松源跟队长并肩去上工,冷不丁地,他开口了。这个问题他想了很久,没有想明白:“为什么我们年年出人出力,可是挡水坝没有建在我们村子前面?”
          这个问题,一定有许多人问起,可是没人像他这么礼貌客气,否则队长不会亲切地蹲下来,还递根烟给他,耐心地对他说:“在哪里筑坝,这是科学,不是感情。我们村的堤坝地基不牢,就算加高筑厚,到头来也不一定管事。小唐,你是聪明人,你能想得通。”
          二十二岁,唐松源结婚。他和妻子是上一个冬天在坝上共事时认识的,他们一个手铲,一个肩挑,完美地配合了一整个冬天。又过了几年,上面派来了工程师和技术员,在靠近江水的弯道处,他们又参与修建了一个节制闸。农民们虽然懵懵懂懂,但边干边学。闸口完工时,唐松源总算知道这家伙是用来控制水流量、调节水位的水工建筑物。它既可以防洪,也可以排涝。第一次泄洪的时候,形成瀑布一样壮观的水流,人们站在旁边又喊又叫。闸口“坝上”提高了一个档次,它自己也成了一个标志。现在,以“闸南”和“闸北”为分界线,“豁口”是过去,“闸口”是现代化。
          建造这个闸口的时候,唐松源受过一次伤,他的左脚大拇指感染后因为浸泡过久而坏死,最后不得不整个切掉。如果当时当回事请假去就医,坏死本可避免,可他大意了。宣传干事写文章说他怕耽误工期而隐瞒了伤情,他想辩解,可是他又不喜欢扫宣传干事的兴,最后,默认了。
          新建好的闸口因其宽阔和雄伟,一度成了年轻人聚焦的地方。在镇照相馆的橱窗里,挂得最多的除了孩子们站在油菜花地里的照片,就是情侣们拘谨地站在闸口桥墩上,仰望着镜头的照片。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童年翻越大坝的经历写起,路途艰难凶险,豁口神秘阴森,为下文第二场洪水淹没村庄埋下伏笔。
    B.“修好了坝出门就不用坐船了?”折射出村民对坐船过豁口的恐惧心理,说明修好大坝具有重要的意义。
    C.从不怀疑到想不通,追问队长修建大坝的意义,这一转折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使唐松源的形象更为饱满。
    D.小说充满乡土生活气息,买种子、农药和看大戏等贴近生活,多处穿插了农村集镇喧闹的生活景象描写。
    (2)为什么唐松源越来越觉得大坝不过如此?请简要概括。
    (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坝上”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组卷:6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过去100多年里,全球温室气体逐渐增加,使地球系统“困住”了更多热量,直接驱动了全球变暖,这些能量的90%以上都存储在海洋中,海洋变暖实际上就等于全球变暖。当考虑全球能量或热量变化时,甚至可以忽略大气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①
     
    ,就可较为准确地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状况。②
     
    ;推升全球海平面、降低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效率、增加海洋热浪发生概率、造成更多强台风和极端降雨等事件。温度影响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海水温度越高,③
     
    。全球变暖使海水表层增温更快,而深水的增温更慢,这不利于表层和深水区的物质交换,氧气向下输送会更加困难,这会让海洋缺氧“雪上加霜”。
    (1)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困住”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B.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C.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大白莲花骨朵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D.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0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对如何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有很多的经典论述,如《论语•雍也篇》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大意是,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博施济众。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己欲达而达人”与“达则兼善天下”实际上具有同一个意思,都是在强调以天下为己任,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乐于助人,团结合作。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演讲稿,准备在班级的主题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