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二(下)入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8 11: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自1898年马建忠文言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出版,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吕叔湘开始着眼于“史”的研究,再到八十年代至今,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不断深入,取得可喜成就。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研究的深度、广度须进一步深化拓展。
          代文献浩如烟海,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适合拿来做语法史研究,必须加以鉴别,选取能够反映各个时代语言实际的材料。这就要求注意语体,反映口语特征的材料通常更有价值;语料的时代和方言背景要尽量明i可靠,时代不确定的材料只能作为参照,不能以其确定语法发展演变的脉络;选择可靠的版本,避免使用后世改动过的文献。甲骨文、金文、出土简帛等未经后人改动的资料尤其值得重视。
          新发现的材料往往带动一个学科的快速发展,甚至产生新的学科,如甲骨文的发现与甲骨学、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敦煌学等。近年来出土文献、外域汉语文献时有发布,如清华简、安大简等,都是语法史研究中应该加以拓展的材料。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电子语料受到追捧,材料的搜集从传统的“研读发现”正在转向“关键词搜索”。这一转向给研究者带来了便利,但弊端也很明显。过分依赖关键词搜索容易导致研究者先入为主、轻视功底。尤其对年轻学者来说,如果不注意文献的研读,关键词检索终将变为无源之水。因此,在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还要坚守科学严谨的态度,夯实文献功底,在文献研读上力求句句字字有着落。
          关键词检索还有一个弊端,就是所检索的电子文本未必可靠。因此,急需组织力量建成权威的汉语语法史研究语料库,把历代重要语料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献、敦煌遗书、宋儒语录、元代白话碑、明清域外教科书等,通过精心校对,按照时代先后、语料性质,分门别类地呈现给全体研究者,以便研读与检索。
          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中,历史演变视角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是考察语法发展的历史,自然要有历史演变的眼光。但是以往的断代研究有的比较侧重于共时的平面描写,有的缺乏时代感和对语法演变的关注。虽然共时描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最终目标是揭示语法发展变化的过程,找到演变的路径和规律。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虽然着眼于某一具体时段,但必须把这一时段看作一个过程,从历史演变的视角出发,考察具体语法范畴、句法表达方式、语用手段在不同时代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历史演变视角是一个纵向的视角,而跨语言视角则是横向的视角。跨语言视角是指在考察描写和解释汉语语法现象的时候,把汉语放在世界语言比较的视野之下进行研究。在汉语语法史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跨语言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判定汉语语法形式的来源以及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我们所总结的路径和过程也可以印证或丰富学界对跨语言现象和规律的认识。
          与跨语言视角相关的是语言接触视角。语言的演变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语言接触是最重要的外部原因。语言发展过程中总会受到周边语言或方言的影响,从甲骨文算起三千多年来汉语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那么,汉语语法演变有哪些现象与语言接触有关?其接触过程、演变路径是怎样的?这些都要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加以考察。
    (摘编自杨永龙《如何推进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材料二:
          语法是具有很大的稳定性的。数千年来,汉语语法是变化不大的。它靠着数千年维持下来的某些语法特点和以后发展出来的一些特点,以自别于其他的语言。
          词序的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定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主语在谓语前面,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面,动词在宾语前面,数千年如一日。有人分析过甲骨文的语法,发现它的词序和现代汉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在上古的全部典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事实。下面是《论语》里的两个例子: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雍也》)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两句话的语音,当然变化很大了。在词汇方面也有一些变化,例如现代不说“说(悦)”,而说“高兴”;不说“闻”,而说“听见”。至于“韶”这个名词,在现代汉语里也根本用不着了。但是从语法上说,可以说没有什么变化,现代还是用同样的词序,同样的结构方式。
          汉语的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之、于、与、以、而、则、虽、若、如”等字,直到今天还在书面语言中应用着;有些在口语里还没有替身,例如“三分之一”的“之”,“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而”,这些都是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虚词,而它们正是数千年前传下来的。
          但是我们不能在语法的极大稳定性中得出语法是不变化的结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语法逐渐发生变化,它逐渐改进着,改良和改正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
    (摘编自王力《汉语语法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语言材料的不断发现,断代汉语语法史产生了甲骨学、敦煌学等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拓展了断汉语语法研究的范围。
    B.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关键词搜索”为断代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方便,但是关键词检索的电子文本未必可靠是这种方法的一大弊端。
    C.那种侧重共时的平面描写的研究方法尽管揭示了语法发展变化的过程,但仍缺乏历史演变的眼光,虽然必要,但仍需要完善。
    D.汉语语言演变的外部原因指的是汉语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的接触,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新技术、新发现、新观念等的不断出现,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推动这一研究不断向前。
    B.要使用数字技术,但不能过于依赖数字技术,一些年轻学者过于依赖“关键词搜索”,久而久之就会丧失文献研读能力。
    C.借鉴吸收其他民族语言的语法研究成果,以求博采众长,丰富完善汉语的语法,这就是跨语言视角研究方法的意义所在。
    D.汉语语法虽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发生着变化,进行着改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适合做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典范材料的一项是
     

    A.经清代学者增补的《逸周书》
    B.沈括《梦溪笔谈》的宋代刻本
    C.周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D.商朝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4)请结合材料二,从词序的角度简要分析下面一段文字在古今语法方面的异同。
          (邹忌)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组卷:7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花之笔记
    张晓风
          旅行美国,最喜欢的不是夏威夷,不是佛罗里达,不是剧场,不是高速公路或迪斯尼乐园,而是荒地上的野花。在阿利桑那,高爽的公路上车行几小时,路边全是迤逦的野花,黄粲粲的一径开向天涯,倒教人怀疑那边种的是一种叫做“野花”的农作物,野牛和印第安人像是随时会出现似的。
          多么豪华的使用土地的方法,不盖公寓,不辟水田,千里万里的只交给野花去发展!
          我愈来愈喜欢这种不入流的美丽。
          一路东行,总看到那种容颜,终于,在波士顿,我知道了它的名字,“蓝水手”,BlueSailor。
          像一个年轻的男孩,一旦惊讶于一双透亮的眼睛,便忍不住千方百计去知道她的名字--知道了又怎样,其实仍是一样,只是独坐黄昏时,让千丝万缕的意念找到一个虚无的、可供挂迹的枝柯罢了。
          知道你自己所爱的一种花,岁岁年年,在异国的蓝空下安然的开着,虽不相见,也有一份天涯相共的快乐。
    《诗经》有一个别名,叫葩经,使我觉得桌上放一部《诗经》简直有一种破页而出的馥馥郁郁的香气。
          有一种花,叫爆仗花,我真喜欢那名字--因为有颜色,有声音,而且还几乎是一种进行式的动词。
          那种花,香港比较多见,属于爬藤类,花不大,澄黄澄黄的仿佛千足的金子,开起来就狠狠地开满一架子,真仿佛屋子里有什么喜事,所以那样一路噼哩啪啦地声势壮烈地燃响那欢愉的色彩。
          还有一种花的花名也取得好,叫一丈红,很古典,又很泼悍。
          其实那花倒也平常,只是因为那么好的名字,看起来只觉得是一柱仰天窜起的红喷泉,从下往上喷,喷成一丈,喷成千仞,喷成一个人想象的极限。
          有些花,是只在中国语文里出现,而在教科书里却不成其为花,像雪花、浪花。
          所有的花都仰面而开,唯独雪花俯首而开,所有的花都在泥土深处结胎,雪花却在天空的高处成孕。雪花以云为泥,以风为枝桠,只开一次,飘过万里寒冷,单单地要落在一个赶路人温暖的衣领上,或是一个眺望者朦亮的窗纸上,只在六瓣的秩序里,美那么一刹,然后,回归为半滴水,回归入土。
          浪花只开在海里,海不是池塘,不能滋生大片紫色的、白色的、粉色的花,上帝就把浪花种在海里,海里每一秒钟都盛开着浪花。
          有什么花能比浪花开得更巨大,更泼旺,那样旋开旋灭,那样方生方死--却又四季不凋,直开到地老天荒。
          人站在海边,浪就像印度女子的佩然生响的足环,绕着你的脚踝而灿然作花。
          有人玩冲浪,看起来整个人都开在花心里,站在千丝万绪的花蕊里。
          把浪说成花,只有中国语文才说得那么好吧!
          我讨厌一切的纸花、缎带花和塑胶花,总觉得那里面有一种越分,一种亵渎。
          还有一种“干花”,脱了水,苍黄古旧,是一种花中的木乃伊,永远不枯,但常年的放在案头,让人觉得疲倦不堪。不知为什么,因为它永远不死,反而让你觉得它似乎从来没有光灿生猛地活过。
          我只愿意爱鲜花,爱那明天就握不住的颜色、气息和形状--由于它明天就要消失了,所以我必须在今天用来不及的爱去爱它。我要好好地注视它,它的每一刹那的美其实都是它唯一一次的美,下一刹,或开或阖,它已是另一朵了。
          我对鲜花的坚持,遇见玻璃花便破例了。哈佛的陈列室里有一屋子的玻璃花,那么纤柔透明--也许人造花做的极好以后就有一种近乎泄漏天机的神秘性。
          也许我爱的不是玻璃花,而是那份已成绝响的艺术,那些玻璃花都是一对父子做的,他们死后就失传了--花做得那么好当然也不是传得下来。
          我真的不知道我是爱上那做得特别好的晶莹得虚幻的花,还是爱那花后面的一段寂寞的故事。
          我爱花,也许不完全是爱花的本身,爱的是那份乍然相见的惊喜。
          有一次,去海边,心里准备好是要去看海的,海边有一座小岩岬,我们爬上去,希望可以看得更远,不料石缝里竟冷不防地冒出一丝百合花来,白喷喷的。
          整个事情差不多有点不讲理,来海边当然是要看海捡贝壳的,没有谁想看花,可是意外地遇上了花,不看也不忍心。
          自己没有工作进度表,也不管别人的旅游日程--那朵花的可爱全在它的不讲道理。
          我从来不能在花展中快乐,看到生命那么规矩地站在一列列的瓶瓶罐罐里,而且很合理地标上身价,就让我觉得丧气。
          听说有一种罐头花,开罐后几天一定开花,那种花我还没看就已经先发腻了。
          生命不该充满神秘的未知吗?有大成大败、大悲大喜不是才有激荡的张力吗?文明取走了蒔花[注]者犯错误的权利,而使他的成功显得像一团干蜡般的无味。
          我所梦想的花是那种可以猛悍得在春天早晨把你大声喊醒的栀子,或是走过郊野时闹得人招架不住的油菜花,或是清明节逼得雨中行人连魂梦都走投无路的杏花,或是那些各式各流的日本花道纳不进去的、市价标不出来的、不肯许身就范于园艺杂志的那一种未经世故的花。
          让大地是众水浩森中浮出来的一项意外,让百花是莽莽大地上扬起来的一声吹呼!
    (选自《张晓风做文集)》,有删改)[注]蒔花:栽种花。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迤逦”“黄粲粲”“一径开向天涯”等词语,写出了野花之繁多、颜色之绚丽,表达了作者的惊喜。
    B.哈佛陈列室里的玻璃花虽然是人造花,但在作者看来,它不仅是玻璃花,更是一种极为精湛且已成为绝响的艺术。
    C.作者之所以厌恶罐头花,是因为它的生命状态已经被人为预设、固定,丧失了生命应当具有的神秘未知感。
    D.结尾处作者情感如大江决堤,既表达了对虚伪作假现象的强烈憎恶,又发出了对生命自由与个性的热切呼唤。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既有对野花、爆仗花、一丈红等花的实写,又有对雪花、浪花、玻璃花等花的虚写,虚实结合,丰富了意蕴,增强了感染力。
    B.文章融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寓情于花,缘花阐发生命之感悟,于柔婉中带出刚劲,于诗意情调中透出哲思。
    C.文章善用对比,如将鲜花和纸花、缎带花、塑胶花、干花作对比,将自由生长的花与花展中的花作对比,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
    D.文章写自然中的鲜花、中国语文里的花、陈列室里的玻璃花等等,古今中外,自由流转,漫漫而谈,体现了笔记体散文的特点。
    (3)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作者通过“花之笔记”,表达了怎样的生命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4引用:7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关于“扬州八怪”的成员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因为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觶、黄慎、李方膺、罗聘,①           。至于有人提到的其他画家,如华岩、闵贞、高凤翰、陈撰、边寿民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
          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文献中,我们没有发现“扬州八怪”一词。直至清末,汪銎《扬州画苑录》中才有“怪以八名”的话,凌霞才正式写了《扬州八怪歌》。②          ,后者意含歌颂。这个变化很重要。“扬州八怪”的“怪”,从贬词变为褒词。此后,画学书籍中提到“扬州八怪”的渐多,而且褒多于贬。
    “八怪”的绘画,不仅着重状物,③         。工笔画只能状物,写意画便于抒情。郑燮提倡先“工”后“写”。李觶画花卉,黄慎画人物,都由工笔转为粗笔。由于发抒的不是恬静之情而是愤懑之情,表现的不是富丽堂皇,也不是荒寒寂寞的画风,而是纵横跌宕、痛快淋漓的画风,所以“八怪”中有几位特别发展了水墨写意画中破笔泼墨法的技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分别用疑问句给上面的三段文字加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组卷:2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22年1月1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文,点名肯德基和泡泡玛特联合推出的“DIMOO联名款盲盒套餐”,称肯德基作为食品经营者,利用限量款盲盒销售手段,诱导并纵容消费者不理性超量购买食品套餐,有悖公序良俗和法律精神。
          ②联名款潮玩,很叫人“上瘾”。尤其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走火入魔”的故事历来就很多。在中消协点名之前,此款“盲盒套餐”已经有跑偏的诸多迹象:比如为了集齐整套盲盒玩偶,有消费者甚至不惜一次性斥资超万元购买百份套餐;更有消费者为“求娃”而购买“代吃”服务,即为获得盲盒雇人代买代吃套餐……很显然,既然涉及食物浪费等底线问题,这就不只是商业范畴的家务事。
          ③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12月4日,“光盘行动”入选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
          ④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明确要求餐饮服务经营者自觉抵制食品浪费,提示消费者适度消费,必要时采取措施防止消费者浪费;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额消费,造成食品浪费。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组卷:8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