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六中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9 2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先进文化和先进理念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独立自主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可能成为黑格尔所说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民族。环顾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推进对外文化传播的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日常生活话语。要让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价值和功能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就必须回到作为文化基础的生活世界本身才行。这就要求我们讲述中国文化的话语首先能够让人喜欢听,能够听进去,听了能切身理解,理解后能有同情的感受。人们过去总认为对外传播是“高大上”的行为,总是以悬在空中的抽象原则作为话语的表达方式,从而让对外表达话语失去了感性的生命色彩和触动情感的灵动。为什么“心有灵犀一点通”?那是因为有同样的生活、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希冀,甚或有同样的内心困惑与挣扎,才能产生心灵的共鸣。由此,对外传播话语只有“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们以启迪。
    (摘编自韩震《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创新》)材料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相关而不相等。文化传播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是主动的送去主义,即“文化走出去”。文化交流包含着文化传播,每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都有效地促成了文化传播,但不等于文化传播。前者着眼于全人类主义,人类文化的整体是多元的,着眼于文化不是封闭的、雷同的,是在相互对流交往中相互取长补短地发展的,重点在于学习外来文化。而后者则强调地方主义,强调主动地“走出去”“送出去”,“送”的目的,其实一大半不在于发展自己的文化,而是增加国家影响力,尤其是文化弱势的形势下,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这就是所谓提升与硬实力可以相辅而成的软实力。当然,透过国家影响力的提高,“软实力”的增强,自然反过来也可以发展文化。但是不要忘记文化传播的基本前提则是文“化”,即中国古代说的德化、教化。当然,今天的中国文化传播,与古代的中华文化教化四邦,尤其是汉唐,不可同日而语,那时中国确实是先进文化。但是,当今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文化传播的目的,还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发展,而不是将外邦中华化。其次,文化传播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接受者的需求。文化之所以能传播,关键的并不是传播者做了什么,而是接受者需要什么,接受者发现传来文化的好处,然后慕而学习。一味单向的文化输出,肯定不是真正的文化传播。
    (摘编自胡晓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材料三:
          爱德华•赛义德认为:“一切文化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孤立单纯的,所有的文化都是杂交性的,混成的,内部千差万别的。”就文学而言,赛义德所说的文化的“杂交”和“混成”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可以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既体现了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例如,对杜甫诗歌的解读即体现了文学解读的世界性。国外学者在杜诗中读到的是宽容的人性、社会良知和仁者襟怀。美国学者宇文所安说:“杜诗体现出一种宽容的人性,甚至连现代西方读者都能明显感受到”,“杜甫不仅表白了自己的心迹,还交织融汇了个人体验与民众体验,个人价值观和民众价值观。”显然杜诗中内含的善良人性、社会良知及其感染力,使其在跨国传播中超越“他性”而引起共鸣,为他国阐释者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于是形成本土话语与域外话语的互动,在文化共通话语的基础上达到人文价值的同构。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的传播与解读昭示我们,一国的古代文学既是该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鲜活的生命实体,一国的古代文学可以在译介和传播中得到他者的认识与接受,其内蕴的人文精神可以在传承与传播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并由民族的文学经典转换为世界的文学经典。
    (摘编自顾伟列《文学解读的世界性——以中国古代文学的国外传播和研究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文化软实力,既可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也有助于中华民族的的伟大复兴。
    B.让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价值和功能获得最广泛的理解,让人们对中国文化产生共鸣,从中获得启迪,是创新文化传播话语的目的。
    C.文化交流是为了学习外来文化,取长补短地发展自身文化,与文化传播的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包含文化传播且可以促进文化传播。
    D.文化的杂交性要求不同民族的文学要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既要体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要呈现人类的共同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文化传播展开论述,但前者更侧重于方法的探讨,后者更多关注概念的辨析。
    B.材料三中杜甫诗歌在海外传播的成功,也从侧面反映了材料二文化传播中接受者需求这一重要规律。
    C.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汉唐时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中国文化虽然先进,却不容易传播。
    D.国外学者从杜诗中感受到的精神和中国学者相似,说明在人文层面中国和外国可以进行价值的同构。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全部观点的一项是
     

    A.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唐诗研究专家宇文所安教授在《初唐诗》“致中国读者”中如是说:“我们唯一能够奉献给中国同事的是,我们处于学术传统之外的位置,以及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文学的能力。”
    B.勒内•安田伯在《比较不是动机》中指出:“文学的形式和体裁是共存的,不变因素是存在的,我可以通过援引西元前至12世纪的汉诗来阐释欧洲18世纪前期浪漫主义的所有主题。”
    C.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应“允许我们以新的方式来看某事,允许我们发现它的深度,还允许我们以新的眼光来看我们自己,不被局限于关于一个对象的一种形象,不局限于看我们自己的一种观点”。
    D.法国汉学家弗郎索瓦•于连在《为什么我们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越过中国》中提到“穿越中国”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希腊,即“创造一个远景空间,切断西方人对希腊思想原有的某种与生俱来的熟悉”。
    (4)“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在当代中国流传甚广,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5)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材料概述。

    组卷:5引用:4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风陵渡
    端木蕻良
          他又望了一下天上的月亮,远处的天虽然混沌,但是①月光非常好,饱满而且清亮,完全是北方原野的理想的月光,月光照在河里,也闪着银色的鳞片。
          唉,多少年没有这样好月亮了。
          他把船上的缆绳仔细看了一下,立起身来想走。
          脚步声,越来越近,他看不出是什么人来,只看见两个人影,一晃的。他急于要回去睡觉,也没有心思细看,他向回家的路走去。
          但是人的脚步声,却向他追赶过来,而且哇啦哇啦地向他讲顶憎恨的那些话。他有些恐惧,又有些悲哀,自己后悔不该半夜里出来。
    “你的——老头子,哈哈哈,你……领我们渡河去吧”
    “哈哈哈”另外那个敌兵也大笑起来,玩笑地向对方的脑上打了一下。
          老汉不作兴回答,一直没有动。
          他们跑到船上,坐下来。
          老头子看他俩坐下来喘气,他用半个眼睛在看他们。
    “把船放到水里去!”那个啤酒桶样的兵命令他。
    “不能,我一个人推不了这船的!”马老汉阴郁而且固执。
    “行不行?”那兵拿出了枪。
          老头子很平静地把船推下水里去,他忽然的想笑。
          他随着那船顺着水溜顺下走,他想大声的像年轻时撑船一样,吆喝一通。但是他没有,仍然很认真地说一次。
    “溜大,你们可要死的!”
          两个兵并不听他的话,“推呀,这老滑头,你推不推!”
    “反正你们要死的!”老头子阴郁地说,但是马上又缩住了,他很快地去推船。
          ②月光照在水上面,白花花的一片汪洋展开去,被地平线的云角吞食了,云里也闪起水星
          船在水面上浮起来了。
    “好呀,好呀”
          船完全流在大溜里了的。
          两个敌人像两根黄色的萝卜一样在船板上转。他们俩一并排地在模仿日本舞蹈的那种偶人的动作,而且得意地笑着。
          船在像一片打滚的落叶一样地转了,他俩还在跳,仿佛就在水面的旋涡上他俩也一定要跳一样。
          忽然一声狂笑声,在半空中扯起。马老汉毛骨悚然的笑声扯起来了。
    “哈哈哈哈”
          像屋瓦的磔裂……
    “哈哈哈哈……”
          像年老的古树的崩折。
    “哈哈哈哈……”
          马老汉从心里、眼里、口里、泪里和血里一齐都笑起来了。他的最后的一缕生命,都化作了笑声,尖锐地冲散在天空。
          两个敌兵,这时候,才像大梦初醒似的,想起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大溜在涡旋,他们就是在涡旋里。他们不再笑了,立刻慌乱地跳下水里去,想逃命。
          涡旋里,逃不了命的,就是鱼也得丢下两片鳞片,才能转个身。
          一种复仇的和对于生的抗议的连串的大笑,还在河面上浮摇。
          一个白发的老人立在船面上大笑,血和泪,天空和河水交流的大笑。
    “哈哈哈哈……”
          那条黄河面上,亘常浮载着的生命的破船,从此被一条卷起的水舌,舔食了一下,便什么都不见了。
          但是水面上还扯起那一道惨笑,③好像那一切银色的月光,都是笑声的实体,洒落在水上、沙上、土上和天间,三个人便立刻不见了。随着笑声滚到水里……
    (有删改)文本二
    黄河
    萧红
          风陵渡车站附近,层层转转的是一些板棚或席棚,里边冒着气,响着勺子,还有一种油香夹杂着一种咸味在那地方缭绕着。
          一盘炒豆腐,一壶四两酒,蹲在阎胡子的桌面上。
    “俺想,赵城可还离火线两三百里,许是不要紧……”他向着兵士,“咱中国的局面怎么样?听说日本人要夺风陵渡……俺在山西没有别的东西,就是这一只破船……”
          兵士站起来,挂上他的洋瓷碗,点燃一支香烟,整理着他的背包。黑色的裤子,灰色的上衣衣襟上涂着油迹和灰尘。但他脸上的表情是开展的,愉快的,平坦和希望的。他讲话的声音并不高朗,温和而宽弛,就像他在草原上生长起来的一样。
    “我要赶路的,老乡!要给你家带个信吗?”
    “带个信……”阎胡子感到一阵忙乱,这忙乱是从他的心底出发的。带什么呢?这河上没有什么可告诉的。“带一个口信说……”好像这饭铺炒菜的勺子又搅乱了他。“你坐下等一等,俺想一想……”
          风陵渡侧面向着太阳站着,所以土层的颜色有些微黄,及有些发灰,总之有一种相同在病中那种苍白的感觉。看上去,干涩,无光,无论如何不能把它制伏的那种念头,会立刻压住了你。
          那兵士站起来向阎胡子说:
    “我就要赶火车去…你慢慢地喝吧……再会啦……”
          阎胡子把酒杯又倒满了,他看着杯子底上有些泥土,他想,这应该倒掉而不应该喝下去。但当他说完了给他带一个家信,就说他在这河上还好的时候,他忘记了那杯酒是不想喝的也就走下喉咙去了。
    奔向同蒲站的兵士,听到背后有呼唤他的声音:
    “站住……站住……”
          他回头看时,那老头好像一只小熊似的奔在沙滩上:
    “我问你,是不是中国这回打胜仗,老百姓就得日子过啦?”
          八路的兵士走回来,好像是沉思了一会,而后拍着那老头的肩膀:
    “是的,我们这回必胜……老百姓一定有好日子过的。”
          那兵士都模糊得像画面上的粗壮的小人一样了,可是阎胡子仍旧在沙滩上站着。
          阎胡子的两脚深深地陷进沙滩去,那圆圆的涡旋埋没了他的两脚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作者强烈的批判与讽刺,如先写敌兵在船上恣意狂舞时的得意洋洋,之后写他们在面对死亡时的惊慌错乱。
    B.文本二通过阎胡子与八路军战士之间的对话展开,表现了老百姓对八路军的支持与信任,也表现了普通民众积极参军报国杀敌的热情。
    C.文本二以简练的神态和语言描写来塑造八路军战士的形象,人物外在的“愉快”“温和”与内在的坚定和自信形成呼应与映衬的关系。
    D.两个文本都以黄河风陵渡作为背景,通过叙述黄河边平凡人物的生活经历来折射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小中见大,别具匠心。
    (2)关于文本一画线处描写月亮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描写,暗示出人物对理想中的生活怀念和向往,增添了诗情画意。
    B.第②处描写,暗示了人物命运的重大转变,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第③处描写,以“惨笑”比喻“银色的月光”,化听觉感受为视觉形象。
    D.这三处描写月亮的内容,贯穿全文的始终,前后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
    (3)文本一在摆渡敌兵过河的过程中,马老汉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4)这两个题材相近的文本都蕴含着悲感,但情感基调仍有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组卷:31引用:5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拒糖于千里之外”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健康共识。大家普遍认为糖是肥胖的祸源,因此将无糖食品当成减肥食品。无糖食品,是指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的甜味食品,但①         ,如糖醇或低聚糖等甜味剂品种。
          无糖食品就代表食品零能量吗?无糖食品强调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添加糖,但是食物本身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均可为机体提供能量,因此无糖食品并不等于无能量食品。对于有减肥需求的消费者而言,除了要关注食品的含糖量,②         
          商家为弥补无糖食品甜味不足的缺陷,在食品生产中加入食用代糖这一甜味剂以提高食品的甜味。根据来源的不同,代糖可以分为天然来源的甜味剂以及人工合成甜味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糖的甜味,③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防肥胖等食品中。实际上,代糖的使用与体重控制之间尚没有科学定论。单纯选择食用无糖食品并非减肥良策,消费者还得在能量平衡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1)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不足八万字,是本典型的“大家小书”,值得我们好好阅读。
    B.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做足一个大家闺秀,通常很少表现自己的性情。
    C.李教练赛后点评本场比赛道:“今天大家的防守做得比较努力,有一股拼劲。”
    D.两旁的道路上,随处可见“绿水青山是我家,大家不要破坏她”一类的标语。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15引用:9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新东方进行业务转型调整。11 月初,董事长俞敏洪表示,将退租1500个教学点,为农村孩子捐献近八万套新课桌椅;不久后又宣布,新东方将成立大型农业平台,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产品销售,振兴乡村经济。
          材料二: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疫情防控物资紧缺,汽车民企比亚迪公司响应号召,迅速转产,进入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生产领域,公司创始人王传福集结3000多位工程师,亲自带队盯生产线,不到两周,比亚迪生产的防疫物资开始大批量进入防疫一线。
          材料三:1931年,钱伟长以物理5分、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爆发九一八事变,钱伟长认识到中国科技水平落后,不能研发高科技武器,毅然决定转系进入物理系;后来留学回国,在火箭等领域为国家做出了伟大贡献。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8引用:6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