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岳阳外国语学校高三(上)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
发布:2024/7/19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一旦有了个人情感色彩,就不科学了,没有意义了,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或心理学的知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正是因为“歪曲”了,或者用一个术语来说“变异”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
这时用感觉的还原就文不对题了,应该使用的是情感逻辑的还原。这里的诗句说的是爱情是绝对的,在任何空间、时间,在任何生存状态,都是不变的,永恒的。爱情甚至是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的。这是诗的浪漫,其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用逻辑还原的方法,明显不符合理性逻辑。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物都取分析的态度。按理性的逻辑的高级形态,亦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在辩证法看来,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都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性之理,恰恰又是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为什么妙?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但,因为情感的特点恰恰是绝对化,无理了才有情,不绝对化不过瘾,不妙。所以严羽才说“诗有别才,非关理也。”
当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至少还有这么几点,它可以违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人真动了感情就常常不知是爱还是恨了,明明相爱的人偏偏叫冤家,明明爱得不要命,可见了面又像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样互相折磨。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可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了,但却不是诗了。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的程度越大,现代派诗人甚至喊出“扭曲逻辑的脖子”的口号。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放大的结果。按理性逻辑来说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面是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足。说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
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结果都是颠倒的,似乎是无理的。情节的发展好像和逻辑因果开玩笑,反因果性非常明显。种种荒谬的情节,仔细研读,你会发现,在表面上绝对无理的情节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道理。这样的哲学深邃性,就是无理中的有理,这样的无理,比之一般的道理要深邃得多。
(摘编自孙绍振《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材料二:
所谓“无理而妙”,所表现的往往是一种特定的微妙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正是那种不受控于“理”的主观的情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感情乃是源于一种心理变态,一种超理智的状态,当人的情感达到相当的强度时,便自然进入物我一体、真假不辨、幻想与现实混淆一类虚幻迷妄的心理变态。所以诗人表现这种特定的微妙的感情,就可以“曲写心灵”(王夫之语)。比如说,边远地区得不到春风的吹拂,那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咄咄怪事。但欧阳修竟然怀疑起来了,“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这固然写出了山城的僻远和寒冷,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一种惆怅之情,而这种感情又是同他贬居生涯心境的寂寞相联系的。
一般地说这类抒情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生命力,是普遍写常情与写心理常态的作品所不可比拟的。正如袁枚所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这里的“必不可解”,大致相当于“无理”。“无理而妙”,或无理而情至,不仅概括了诗艺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点精微之处,体现了艺术辩证法,而且抓住了诗的审美特质,显示了“情”与“理”的差异性和矛盾性,或许可以称得上古人论诗运用双向思维的一个范例。
(摘编自王文龙《“无理而妙”的现代阐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感觉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们经过了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变异。
B.那些用绝对化表达的文学作品,往往因为无理才有情,解读时必须使用情感逻辑。
C.用理性逻辑说不通的艺术感觉,因为情感逻辑的作用反而可能具有哲学的深邃性。
D.“无理而妙”是一种心理变态,指人的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进入虚幻迷妄的状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将有理和无理进行了比较,不过二者比较的目的并不相同。
B.理性逻辑中爱情无法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但读爱情诗也不应完全罔顾理性。
C.有的诗歌一旦符合理性的逻辑,可能就不是诗了,诗人需对此情况审慎考虑。
D.边远地区也有春风拂过,欧阳修的“春风疑不到天涯”其实是借此曲写心灵。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无理而妙”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A.李煜于亡国后创作《虞美人》,怅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B.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咏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C.杜甫思念兄弟时写下《月夜忆舍弟》,吟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李清照天涯沦落时写《声声慢》,感慨:“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
(5)诗歌的“情”与“理”有何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西线无战事
[德]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能够静幽幽地坐在一个什么地方,譬如说在饭店主人的花园里面,九柱戏球道旁边的栗树底下,是很有乐趣的。树叶飘落在桌上和地上,只有那么几片,最初的几片。面前搁着一杯啤酒,我在部队里已经学会喝酒了。酒杯空了一半,可是杯子里还有美味凉爽的几大口,尽够我喝的。这里既没有号音,也没有炮击,主人家的几个孩子在九柱戏球道上玩耍,一只狗将头搁在我的膝盖上。天空蓝漾漾的,栗树叶中间,矗立着圣玛格丽特教堂那绿盈盈的尖塔。
这很好,我挺喜欢。但是跟人们我却处不来。我母亲是唯一百事不问的人。可我父亲就不是这样。他要我把前线的情况讲给他听,他的那种好奇,我发现既动人又愚蠢,后来我跟他再也没有真正的接触。只要这么听着,往往比什么事都更叫他喜爱。我知道他并不懂得,要把这些事情变成语言,对我来说那是一种危险,我害怕那样一来它们会变得十分庞大,叫我制服不了。如果前线发生的种种事情,我们样样都很清楚的话,那我们还不知道会变成个什么样咧。
到了街上,电车的嘶吼声听上去真像一发正在直射过来的炮弹的呼啸,这响声把我吓了几跳之后,有个人在我肩膀上拍了一下。原来是我的德文老师,他冲着我净问那些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啊,那边的情况怎么样?可怕吧,可怕吧,是不是?是的,那是吓人的,可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而且不管怎么说,我听人讲,你们在那边至少吃的东西还很不错。你气色很好,保罗,身体也结实。这里自然要差多了,这也很自然,原是理所当然的事,凡是最好的东西总要留给我们的战士!”
他把我拉到一张照例围坐着许多老顾客的桌子那里。他们热情地接待我,一位校长跟我握了握手,说道:“原来你是从前线回来的?那边的士气怎么样?了不起吧,了不起吧,是不是?”
我做了说明,回家嘛,人人都是乐意的。
他哈哈大笑:“这话我完全相信!不过,你们首先得把法国佬打个痛快!你抽烟吗?这里,你不妨来一支。服务生,也给我们的年轻战士来一杯啤酒。”
我悔不该接受那支雪茄,弄得我只好留下来了。他们都洋溢着一片盛情,要推却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非常懊恼,便使劲地抽烟,简直像烟囱似的。为了至少要表示一点领情,我就一大口把那杯啤酒喝干了。可马上又为我要来了第二杯。人们都知道,他们受了军人多少的思惠啊。他们争论着我们应当吞并哪些地方。系着钢表链的校长,认为至少要比利时的全部,法国的煤矿区,以及俄国的一大块土地。他提出我们一定要这些地方的理由,而且还一个劲坚持他的意见,直到别人最后都对他让步了才罢。于是他开始解释,突破口一定要挑在法国的某个地方,随后他转过身来,对我说道:“现在,用你们那种持久的阵地战,在那边稍稍向前移动一点。赶走那些鬼家伙,到那时和平就可以来到了。”
我回答他,按照我们的想法,突破也许是不可能的。敌军的后备部队也许是太多了。此外,战争也许跟人们想象的并不都一致。
他傲慢地拒绝考虑这种说法,并向我指出,我对这些事一点也不懂。“确实是这样,这是个别的情况,”他说,“可是它关系到总体。而对于这一点,你就不可能判断了。你只看见你们那小小的一段地区,因此就不了解全貌。你效忠尽职,你甘冒生命的危险,这都应该授以最崇高的荣誉——应该给你们每一个人颁发一枚铁十字勋章——但是首先,必须在佛兰德突破敌军的阵线,随后从北面席卷而下。”
他喘了口气,抹了下胡子。“那必须是全面的席卷,从南到北。随后直捣巴黎。”
我真想知道,他自己是怎么样把这些事想象出来的,我把第三杯啤酒灌了下去。他马上又要了一杯。
然而我决然告辞了。他又拿了几支雪茄塞在我的口袋里,还亲热地拍拍我,放我离去。“一切顺利!希望我们不久就听到你们的好消息。”按照我的想象,休假绝不是这样的。说真的,一年以前也确实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在这期间起了变化的是我。在今天和当时之间横着一道鸿沟。当时,我对战争还一无所知,我们只是驻扎在一个平静的地带。可现在我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属于这里,这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这里的人有的提出一些问题,有的什么也不问,可是人们可以看得出来,那些什么也不问的人却为他们的缄默而自豪,他们甚至常常带着一种无所不晓的神色,说这些事情根本没法谈论。他们为此而暗自夸耀。
依我看,他们话讲得太多。他们有忧虑,有目标,有愿望,可是对于这些我都不能跟他们持共同的见解。我常常跟他们中间的一个人,坐在饭店主人那小小的花园里,试着向他解释,其实只有这么一件事情:就像这样静幽幽地坐着。他们当然也明白,也同意,甚至也有所察觉,但那只是说说而已,说说而已,是的,就是这句话——他们有所察觉,不过往往只是他们的半个人,另外的半个却从事别的活动,他们自己这样分心,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全身心地来体验这一点。我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当我在这里,在他们的屋子里,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看见他们的时候,我觉得其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使我也想待在这里,把战争忘掉,可是那也同样使我反感,它是那样的狭窄,怎么能充实一个人的生活,应当把它砸个粉碎。当前线的弹片在弹坑上空呼啸,照明弹高高地往上直蹿,伤员被放在帐篷布上给抬回来,战友蜷缩在壕堑里,他们怎么能这样干!他们在这里是另一种人,是一种我所不能正确理解的人,这种人我既嫉妒又鄙视。我不能不想到卡钦斯基,想到克罗普,想到缪勒和加登,他们在干些什么呢?也许他们正坐在营房食堂里,或者在游泳,要不了好久,他们又得上前线去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回到家后,所见景象与在前线大不相同,饭店主人那祥和美好的花园,也是“我”重获宁静的心灵写照。
B.我理解父亲对前线的好奇,但他不理解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正因为他的“愚蠢”造成了父子俩永远的隔膜。
C.我回到的家乡于我而言已经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我对留在家乡的人们既嫉妒又鄙视,因为我真正经历过了战争。
D.我和留在家乡的人们没有了共同的语言,但我还是试着向他们解释,可惜的是对于我的话,他们并不真正理解。
(2)关于家乡的人们和我交谈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德文老师对前线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但他并不真正了解战争的可怕。
B.那位校长欣赏“我”的效忠尽职,给我啤酒,雪茄来表达对军人的热情。
C.相较于我的德文老师,校长对前线的认识更为全面,谈论内容更加具体。
D.人们对前线的争论,体现他们关注战争,但战争和他们想象的很不一样。
(3)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回到家乡休假期间,战争带给“我”的影响也逐渐显现,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组卷:18引用:4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电子烟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自诞生以来,有人把它看作传统香烟的安全替代品,有人标榜电子烟不会致癌不会成瘾,是“戒烟神器”。还有一些年轻人把使用电子烟看作一种时尚。那么电子烟究竟是烟民的“救星”,还是损害健康的“魔鬼”?近年来①_______使用量快速增长的背后缘于许多烟民认为电子烟比卷烟更安全,因为电子烟使用时不会产生焦油。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国外研究者发现,不同品牌的电子烟每口尼古丁含量范围在0.5—15.4毫克,而某些品牌的香烟每口的尼古丁含量仅为27—43微克。此外,电子烟烟液成分复杂,含有金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多环芳烃、香料、溶剂载体、烟碱等成分,②_______。在电池加热并雾化的作用下,这些有害物质更易于被皮肤、黏膜、气道及胃肠道所吸收。大多数电子烟使用的烟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尼古丁。而尼古丁是导致卷烟等烟草制品成瘾的物质,所以电子烟也具有成瘾性。③_______,而且使用后同样会让人上瘾。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B.聂赫留朵夫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D.聂将军收到了电报,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6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物理学史上的有趣课题。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17世纪末阐述了他的光波动原理,认为光是一种波,沿直线与球面传播。稍后,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了光微粒说,认为光是由非常奥妙的微粒组成,遵守运动定律。由于牛顿无与伦比的学术地位,他的粒子理论在一个多世纪内无人敢于挑战,而惠更斯的理论则渐渐被人淡忘。直到十九世纪初衍射现象被发现,光的波动理论才重新得到承认,而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争论从未平息。后来又经过托马斯•杨、菲涅尔、麦克斯韦、赫兹、普朗克、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的长期研究,到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界才最终认识到,光除了具有波动性质以外,也具有粒子性质,这即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你从材料中获得了怎样的启发?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