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

发布:2024/12/29 23:0:2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巨噬细胞导致线粒体产生活性氧(ROS),ROS促进溶酶体释放水解酶,进而激活细胞质基质中的BAX复合物,BAX复合物参与构成内质网与线粒体外膜之间的钙离子通道,内质网内的钙离子流入线粒体,导致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C(CytC)和凋亡诱导因子(AF)外流,诱导线粒体自噬及巨噬细胞裂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33引用:4难度:0.5
  • 2.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6引用:5难度:0.7
  • 3.将洋葱(2n=16)根尖浸泡在3H标记的胸苷溶液中培养一段时间,让分生区细胞所有染色体均含有放射性标记,然后转移到3H标记的胸苷溶液继续培养两个细胞周期。有关转移后培养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14引用:1难度:0.7
  • 4.如图示细胞内某生理过程中发生的部分碱基互补配对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8引用:1难度:0.7
  • 5.某养殖场人工饲养的蝗虫,体色灰色(A)对绿色为显性。第一年灰色个体占80%,灰色个体中的杂合子占70%。若由于环境影响,绿色个体每年减少10%,灰色个体每年增加10%,而灰色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没有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43引用:5难度:0.5
  • 6.某种植物果实颜色有绿色、黄色和红色三种类型,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三对基因相互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当每对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表现为绿色,当每对基因都不含显性基因时为黄色,其他基因型为红色。选择绿色植株甲,分别与黄色植株乙,红色植株丙进行如下两组杂交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一:甲×乙→红色:绿色:黄色=6:1:1
    组二:甲×丙→红色:绿色:黄色=12:3:1

    组卷:33引用:1难度:0.7
  • 7.科学研究表明,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含氮激素主要与膜受体结合,类固醇激素主要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来发挥调节作用。如图是含氮激素(第一信使)的作用机理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组卷:18引用:3难度:0.6
  • 8.我们应该用乐观、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因为长期的焦虑和紧张会使辅助性T细胞的活性下降,从而影响身体健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14引用:1难度:0.5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 24.近年来,某地山中的林木常遭到山鼠的危害,而山下石榴园也常遭遇黄蓟马(一种害虫)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当地林业和石榴产业的健康发展。
    (1)山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
     
     
    等数量特征的影响。
    (2)对于鼠害比较严重的山林,管理人员使用药物灭鼠,该方法属于
     
    防治。而对于石榴园中的黄蓟马,技术人员则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的方法来降低种群数量,其原理是
     

    (3)现运用标记重捕法对1公顷石榴园内的山鼠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首捕数为80只,标记后放回。若标记个体在重捕前死亡5只,但由于繁殖因素,山鼠的总数仍保持不变,重抽数为60只,其中标记个体为10只,由于操作不当,重捕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死亡2只,则石榴园内的山鼠密度约为
     
    只/公倾。
    (4)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调节理论主要有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和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主要包括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等;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涉及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及遗传调节等。
    ①黄蓟马危害的高峰期是5~9月,成虫冬天一般会全部死亡。据此分析影响黄蓟马种群数量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该因素的影响过程主要归属于
     
    调节理论的范畴。
    ②科研人员设定了两个种群模型:一是具有较低的进攻性行为,能相互容忍,繁殖力较高、可能有留居的倾向(Ⅰ型);二是具有较高的进攻性行为,其繁殖力比较低,可能有外迁的倾向(Ⅱ型)。当山鼠种群密度接近K值时,其种群模型最可能为
     
    型,判断的理由是
     

    组卷:22引用:1难度:0.6
  • 25.利用新冠病毒(SARS—CoV—2)包膜表面的S蛋白研发的疫苗已在我国广泛接种。如图表示制备疫苗的相关过程,其中m、n分别是启动子和终止子,箭头处是限制酶的切点,SUC2是酵母菌的蔗糖转化酶基因,其终产物存在于液泡中,可以催化蔗糖水解成单糖被细胞利用。下表是可供选择使用的限制酶及其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
    限制酶 BamHI NheI NcoI SphI Sau3AI
    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 5'-G↓CTAGC-3' 5'-G↓GATCC-3' 5'-C↓CATGG-3' 5'-GCATG↓C-3' 5'-↓GATC-3'

    (1)已知依据S蛋白的RNA制备的目的基因S上无合适的限制酶识别序列,为了使目的基因S更好地与载体A连接,需要在PCR扩增之前设计两种引物分子,应在两种引物分子的
     
    (填“5′”或“3′”)端添加合适的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如图②过程所使用的两种酶是
     
    ,选择两种酶切割的优点是
     

    (2)由图推测,目的基因S表达的模板链是
     
    (填“上链”或“下链”),理由是
     

    (3)RT一PCR是将RNA逆转录(RT)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相结合的技术。利用S蛋白的RNA作为模板进行过程①,首先需要加入缓冲液、原料、酶Ⅰ、引物Ⅰ等物质后进行RT,获得单链DNA后,还需要添加与单链DNA互补的引物Ⅱ及酶Ⅱ,在PCR过程中酶Ⅰ所处的状态是
     
    。以一个单链DNA为起点,进行n次循环的扩增,理论上需要
     
    个引物Ⅱ。
    (4)SUC2作为B上的标记基因,可以对导入B的酵母菌进行筛选。筛选时,需要使用以蔗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对受体突变型酵母菌的要求是
     

    组卷:65引用:1难度:0.4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