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天津市河西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11/20 4:30:5
-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毛泽东诗词以崇高的革命感情、遒劲的创造力量,形成了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和 的创作风格。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不遗余力地讴歌革命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首诗不仅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而且把红军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抒写到了极致,可以称为 。毛泽东诗词中歌革命理想、战胜困难勇气的警句比比皆是,如“不到长城非好汉”“敢教日月换新天”独有英雄驱虎豹”等,这些警句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 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 ),其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如《沁园春•长沙》,他表现美的重要特点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刻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社会美,抒发了
一代伟人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壮志。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独树一帜 千古绝唱 催促 B.独出心裁 千古绝唱 督促 C.独出心裁 流芳千古 督促 D.独树一帜 流芳千古 催促
A.毛泽东在诗词中不仅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而且读者还在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
B.毛泽东在诗词中抒写了不仅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而且还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
C.毛泽东诗词不仅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而且还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
D.毛泽东诗词不仅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而且还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组卷:25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有数据显示,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2012年以来,“光盘行动”广泛开展,“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减少,然而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些场景中还存在明显的浪费现象,如单位食堂,人们排队倒掉餐盘中余下的很多饭菜;宴席散去,酒桌上留下了不少“未光之盘”;餐厅消费中也时常可见超量点餐……
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全国夏粮生产数据显示,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减少餐饮浪费,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观念的必然要求。有研究显示,如果人类减少粮食浪费和提高粮食生产链的效率,将对保护地球自然资源和改善人类生活,做出巨大的贡献。节约粮食,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保证粮食安全,同时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可谓一举多得。
培养节约习惯,需要善于发挥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崇尚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政府层面还需加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培养理性、健康的饮食观和消费观,鼓励和表彰节约行为,倡导餐桌上的文明新风。同时也要重视教育层面的作用,如学校加强相关知识与政策的科普。还可通过新媒介、新平台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大众,真正做到让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也不再困难。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还需餐饮行业共同努力,优化服务与经营模式。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后,湖北武汉餐饮业协会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发布包括“N-1点餐模式”在内的6条倡议。北京、江苏、陕西等地行业协会的倡议书也包括多项节约措施。这些举措,从服务侧为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提供了动力,值得重视与借鉴,从而启发社会各环节探索更有效的节约措施。
遏制铺张浪费之风,更需从上到下形成全维度的社会风尚。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只有党政机关、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才更具有感召力与说服力,才能助推全社会自上而下形成节约风尚。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过“紧日子”,节约粮食,杜绝公款浪费,为人民群众做好榜样。“舌尖上的浪费”不仅是个人行为层面的问题,还关乎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与国计民生。只要人人都行动起来,做好实践者与监督者,形成杜绝浪费的良好氛围,文明新风能吹遍神州大地,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将会成为社会新时尚。
(摘编自王欣夷《让“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成为社会新时尚》)材料二: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食物中,约有1/3被丢弃或浪费掉,相当于13亿吨粮食,约合1万亿美元的经济成本、7000亿美元的环境成本以及9000亿美元的社会成本。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全球还有大量极端贫困人口营养供给得不到保障。联合国日前发布的《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全球饥饿人数可能将在去年6.9亿的基础上增加0.83亿-1.32亿。
强烈反差的背后,是全球购买力不均衡的现实。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世界最贫困地区,消费者的食物浪费程度很低,每年人均约10公斤,而在高收入国家,这一数字超过了100公斤。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指山:“粮食是足够的,今年也是如此。问题在于人们购买食物的能力。”食物浪费造成的需求过剩会推高食品价格,这对食品支出占比较高的穷人影响更大,令他们难以负担具有充足营养的食物,生存境遇进一步恶化。
在市场经济中,买多少食物似乎是消费者的个人自由,有人还拿经济学的“破窗理论”为浪费行为开脱,认为这是为食品餐饮行业的繁荣作贡献,就像打破一扇好端端的窗户玻璃能给玻璃厂和安装工人带来经济收益一样。法国经济学家巴师夏在其著名论文《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反驳,“你的理论停留在看得到的那些东西,没有考虑那些看不到的”更换窗户的财富本可以另作他用。
食物浪费的机会成本和环境成本都很大。粮食生产是资源密集型产业,除了账单上标明的成本,人们在丢弃食物时还浪费了大量看不见的土地、化肥、水、能源等资源。人们本可以把这些资源节省下来,归还侵占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降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方面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生产供应受到威胁,一方面食物需求还在不断增长。据预测,2012-2050年的人口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导致全球农产品需求增加35%-50%,这将给全球自然资源造成更大压力。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人类需要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制止食物浪费和损失应该是其中最基本和必要的行动。
(摘编自尚凯元《制止食物浪费,不止有本经济账》)材料三:
从目前看,我国现行法律中虽有一些关于制止浪费行为的原则规定和要求,但比较分散或笼统,缺乏必要的约束措施和惩戒机制。
立法遏制餐饮浪费,需明确职能部门、餐饮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的责任,制定出易于操作的监督措施和处罚标准,并着眼于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惩罚并重的制度机制。必须指出的是,餐饮浪费只是粮食浪费中的重要一环育种、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浪费同样不可忽视。立法遏制粮食浪费必须坚持“全面原则”,涵盖从育种到餐桌的所有环节,确保每一粒粮食都不被浪费。
换言之,千呼万唤的《粮食法》该出台了。遏制粮食浪费任重道远,法治是治本之策。最新消息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决定成立工作专班,开展相关工作立法有望提速,令人期待。
(摘编自陈广江《立法遏制粮食浪费迫在眉睫》,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广泛开展“光盘行动”,2012年以来,“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得到了完全遏制。
B.湖北、江苏、陕西等地餐饮业协会倡议的节约措施从消费侧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C.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全球饥饿人数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0.83亿-1.32亿。
D.餐饮浪费,不仅是个人行为层面存在的问题,还关中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与国计民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每年生产的食物,约三成被丢弃或浪费,造成经济、环境、社会成本巨大浪费。
B.遏制铺张浪费之风,需要党员干部带头,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社会新时尚。
C.粮食供给不足推高了食品价格,会进一步恶化食品支出占比较高的穷人的生存境遇。
D.粮食浪费不仅包括餐饮浪费,还包括有种、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浪费。
(3)下列不属于材料二中“拿经济学的‘破窗理论’为浪费行为开脱”这类现象的一项是
A.“大胃王”主播在镜头后吐掉口中食物,美其名曰:推介美食。
B.发放免费健身消费券,既可惠及群众,也能助力场馆健身消费。
C.制作美食短视频,消耗了大量食材,声称是传播传统美食文化。
D.把还可以正常使用的空调换掉,说是可以以旧换新,拉动内需。组卷:13引用:1难度:0.7 -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8引用:1难度:0.8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写了一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其中谈到《红楼梦》对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即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标记着对以往历史(帝王将相的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的作家王蒙作过《红楼梦》评点。他在评点本的《序》中说:“《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红楼梦》 。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红楼梦》 。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著名作家宗璞先生在王蒙《红楼启示录》一书的序言中说:“《红楼梦》 。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的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结合上面的语段,概括当代中学生应该阅读《红楼梦》的三点理由。组卷:45引用:20难度:0.6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号召青年做“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的新青年。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的我们,要走出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伟人的话语激励不同时代的青年,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
校团委举行“新青年,敢为天下先”的主题演讲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畅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主题鲜明,符合文体要求,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8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