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云南省昭通市高考语文诊断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
          文化因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本就是个难以界定的概念,而优秀传统文化涉及优秀的标准问题,界定起来则更为复杂。本文所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注重文化的思想和精神层面,指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只是传承一门传统手艺,种生活方式,或一部文学经典,而且是传承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历经的多次冲击,使得侍统文化在国内出现多次姜靡、断裂甚至激变的情况。但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和延展性使其在断裂或激变的同时,具有韧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冲击中展现出的包容性,使自身不断得到净化、升华”。
          艾尔斯认为社会由工具体系及仪式体系构成,工具可以帮助人类社会消除对未知的恐惧。而工具形成的重要形态便是技术,技术是工具、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自发组合体”。传播模式与其背后的关系是相互构成的。移动传播时代必然导致传播权的释放、传播格局的重整、新的传播关系重新建构、以共享为主要传播理念的传播实践与传播格局。但共享同时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平台间在以有限的眼球与时间为基准,以传播权的争夺并成为更大平台为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吸纳力的竞争与合作。
          传统网络时代与传统主流媒体时代,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而言,技术以及承载技术的社会文化背景,是新传播模式产生的摇篮。传播模式背后折射的是技术及文化的相互嵌入关系。而技术自发组合体及其形成的权力关系的变迁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背后存在着社会文化随时间的累积所带来一定程度的失衡。从传统主流到传统网络时代,随着受众能量的释放,博客与微博使其成为小的分发平台,一定程度上得以独立发声,从而,社会习惯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新的跳跃,对新的能量释放产生联想与促动,而这种意识形态的变化,便是对传统主流传播模式形成冲击的原动力,即公共意识的培养使原本暂时平衡的关系失衡。
          权力的失街背后虽网络交织,但主要涉及传播权、共享意识、技术支持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之一变革均会导致因有的传播格局失衡及传播模式与关系随之特变。释放的传播权对应着共享意识的彰显,但技术作为后盾往往不是产生于狭又的传播系统,如ⅥR、航拍等技术均产生于其他领域的市场霜求,却成为文化传播重要革新力量。同样共享意识成为一种公共意识,也是在文化生活中培养起来的,物质的丰足推动社会对意识形态发展的思考,而意识形态中的矛盾与碰撞最终由共享的精神力量统合。移动传播时代媒体发展便验证了这点,没有单打独斗的媒体,画地为牢的模式不能产生传播格局。
    (节选自王月《移动传播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种特性,即使历经多次冲击仍不失其包容性。
    B.工具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人类社会消除对未知的恐惧。
    C.只要在移动传播时代,就会形成以共享为主要传播理念的传播实践与格局。
    D.传播平台间的合作是有限的,因眼球与时间有限,竞争才是其主旋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内容,起到了指出本文论述背景的作用。
    B.文章引用艾尔斯的观点,由对其理念的解释,为下文蓄势,步步推进论述。
    C.文章对传播模式的论述,既有整体解说,又有分项论述,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用“往往”“一定程度上”等词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主要看其是否有积极历史作用与现实价值。
    B.传播领域新技术的出现可能培养新的社会习惯,社会文化也将随之改变。
    C.随着传播权的释放、传播格局的重新调整,新的传播关系就得以重新建构。
    D.各新兴媒体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要相互合作,不断变革,与时俱进。

    组卷:10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海弗利克爱上微生物时,病毒研究的黄金时代刚刚到来。
          而对细菌的研究则开始得更早,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找到了实用的方法,能够在实验室中进行细菌的纯培养。自那时起,科学家们就开始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培养和研究细菌。科赫也明确列出生物学家需要采取什么步骤,才能证明某种细菌会引发某种特定的疾病。可以轻易地在实验室里培养细菌,不仅对于研究细菌十分重要,对于发现和试验抗生素也至关重要。
          病毒学在当时是一门较新,当然也较不完善的学科。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人们就知道病毒的存在了。当时,一位年轻的俄国科学家证明过滤以后的患病烟叶提取液能够感染其他健康的烟草植株。很快,荷兰植物学家马丁努斯•拜耶林克论证,无论造成烟草花叶病的是什么,它都能够自我增殖,但必须在活细胞内进行。他逐渐相信,引起疾病的实体是一种液体,并用原义为“黏液”的拉丁词“virus”给它命名。
          也在1898年,一对德国科学家发现能够传播破坏性极强的动物疾病口蹄疫的方法。这首次证明了动物会被病毒感染。他们还研发了在当时或许属于首创的灭活疫苗,并将之注射到牛羊的体内,绝大多数接受注射的牛和羊都对口蹄疫产生了免疫。
          到1928年,人们已经发现大约65种病毒。但是,发现病毒并不等于了解病毒,更不用说抗击病毒。事实上,在20世纪上半叶,研究人感染病毒的科学家就因为很难获得这些病毒而工作受阻。原因在于,病毒和细菌不同,只要有琼脂之类的营养物质,细菌就可以在培养皿里愉快、独立地存活,而病毒则需要活细胞才能存活。
          究其本质,病毒由一种环形或线状的遗传物质——DNA,或它的化学表亲RNA——以及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增殖的方式是侵入细胞,强用宿主细胞的系统迅速复制出数十、数百或数千个病毒,这个过程有时仅需几分钟。这些新病毒——每个病毒称为一个病毒“粒子”——通过裂解宿主细胞而释放出来,继续侵入其他细胞(有些病毒也可以直接在细胞间移动)。
          病毒尽管擅长劫持细胞,但是无法自立。它们不是独立的有机体,只是侵入细胞,以实现复制。所以,尽管它们可以在无生命的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数天、数周,有时甚至长达数月,但是置于试管中时,它们仅仅是惰性化学品。“只有在活细胞内,(病毒的)潜力才会释放出来。”瑞典病毒学家斯文•加德在1954年颁发诺贝尔奖时说。
          但是,该怎么研究人感染病毒呢?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或者其他活体动物。著名的美国军医沃尔特•里德就曾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1900年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实验中感染身故的。
          有少数几次,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室的培养皿里培养了病毒,但是,他们的成功只是零星的,并没有持续性。病毒很快就会在培养皿里死亡。而到了20世纪中叶,白喉、肺结核和百日咳之类曾经常见的致命细菌性疾病,都已经被相应的疫苗和抗生素击退。这些神奇的新药抗击了细菌,但是对病毒无效。病毒占用宿主细胞机制的方式很特殊,所以更难在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抗击病毒。尤其在上世纪60年代前,麻疹、肝炎和脊髓灰质炎之类的病毒性疾病更难以对付,危险且致命。
          脊髓灰质炎病毒会攻击神经系统,造成瘫痪,萨宾和奥利茨基曾推测它“对神经组织的特别亲和力”,因而不适合制备疫苗。直到13年后恩德斯的团队才证明其他类型的脊髓灰质炎病毒远没有那么挑别。这让分离许多新病毒成为可能,进而促进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
    (摘编自梅雷迪丝•瓦德曼《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罗爽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19世纪,细菌学领域已取得研究成果,可见人工培养是研究成败的必备要素之一。
    B.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的科学家就已研发了或许是首创的灭活疫苗,并进行接种试验。
    C.发现病毒并不等于能够抗击病毒,主要是因为病毒存活于活细胞中,且其增殖方式特殊。
    D.病毒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过程可谓艰辛,不论古今,都离不开英勇的献身精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弗利克爱上微生物时,病毒研究的黄金时代刚刚到来”,这可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病毒尽管擅长劫持细胞,但是无法自立”,此句用了比拟手法,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文章。
    C.作者用脊髓灰质炎病毒从被发现到被攻克的过程,说明了该病毒占用宿主细胞机制的方式很特殊。
    D.作者在行文时强调了时间,从十九世纪到上世纪60年代前,使读者认识到攻克病毒的艰辛。
    (3)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是充满艰辛的,请结合文章,概括有哪些艰难之处。

    组卷:24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范爱农
    鲁迅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ShikiRin刺杀,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物,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
          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有几个人便密秘地开一个会,筹集川资;这时用得着日本浪人了,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荪的家属去。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终于又非走出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处飘浮。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因为大家讨厌他。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他已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
    “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样说。
          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丰,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选自《朝花夕拾》,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通过追叙作者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以怀念友人的情感线索和范爱农的性格发展交织成文。
    B.范爱农不满黑暗社会,虽追求革命,却又无能为力。作者对这位正直倔强朋友的态度是怒其不争。
    C.“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话语中突出了范爱农愤慨之余又不知所措的书生形象。
    D.“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是鲁迅来叫我的”,语言朴素,情感真挚,表现范爱农对朋友的信赖。
    (2)结合全文,请具体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交织着记忆芬芳和战斗火花”,请分析这一特点在《范爱农》中的具体体现。

    组卷:8引用:1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严格地说,好读书和读好书是一回事,在读什么书上没有品位的人是谈不上好读书的。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而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①          ,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一个人能否真正拥有心智生活,青年时期是关键。②          ,而且也是心智定向的时期。如果你在青年时期养成了好读书和读好书的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在以后的岁月里基本上改不掉了。③          ,以后也就基本上养不成了。
          智力活跃的青年并不天然地拥有心智生活,他的活跃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励,而正是通过读那些使他品尝到了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他被引导进入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述第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符合逻辑,不超过50个字。

    组卷:2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荀子•王霸》言:“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
          材料二:心中常有“国之大者”,就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李大钊为国尽责,走向刑架,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抗美援朝志愿军毅然决然跨过鸭绿江,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担;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用行动诠释“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赤于之心;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依然奋战抗疫一线,以奔跑的姿势,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作为高三即将毕业的新时代青年,正处于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以上材料给正在追求未来的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与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3引用:3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