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五)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常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望文生义的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①。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惩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注】①语出《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所讨论的问题虽是由农村经验入手,但其实涉及的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问题。在这里,必须就“传统”问题首先澄清:传统并不意味着历史陈迹,并不只是代表过去。传统固然可以借由对历史的考察而得知,可以从以往经验中总结出来,但是我们须明白,无论大家是否有所意识,那些即便已为陈迹的事物正影响着乃至深刻地影响着当下,它甚至可以活生生地一直活到当下。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天翻地覆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材料三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农耕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基因密码,也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优秀传统乡土文化逐渐衰落凋零,一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正在加速消失,农村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封建迷信、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亟待纠正治理。
(摘编自《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5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中的“礼”不包含“文明”“慈善”“礼貌”“怜悯”等内容,反而常常和“野蛮”“残酷”“残忍”有关。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传统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但代表着过去,也体现在当下;不但在乡土社会里效力大,对现代社会也有持续影响。
D.《乡土中国》由农村经验入手,论及了当今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所产生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所谓的“人治”的社会,它们的秩序还是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要有一定的规范可遵守。
B.中国、印度、缅甸都有不同形式的礼治存在,“礼”这一行为规范其实就是维持社会秩序所累积的经验的力量。
C.礼可以为人所好,且有方法路径可以遵循,所以人富贵了自然会好礼,而贫者如颜渊则可通过安贫乐道来实现。
D.法律、道德的特点各异,但都有外在对人的限制,礼却是人养成的习惯,是合式的路子,源自于教化,使人服膺。
(3)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礼治”特征的一项是
A.《论语》记载,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注释:①几,轻微,婉转。②违,冒犯。③劳,忧愁。)
B.《乡土中国》提到,乡下孩子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教授们的孩子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是孩子们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造成了这种差别。
C.《红楼梦》中“贾元春归省庆元宵”,贾赦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元春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
D.《红楼梦》中“不肖种种大承答挞”,金钏儿跳井,忠顺王府来索要琪官,贾宝玉被误会为祸首,贾政气得大叫:“拿宝玉来!拿大棍拿绳来!……”
(4)请你梳理材料一第一段的行文脉络。
(5)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目标。如何才能达成这个目标呢?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从“礼”的角度向家乡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一些自己的建议。组卷:1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⑧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取材于梁衡同名散文,有删改)文本二
散文既是一种艺术,其美是有层次的。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层。第一个层次是描写的美。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类似美术作品中的素描。第二个层次是意境的美。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这个境界是作者的主观境界,是别人无法替代创造的。类似美术作品中的写意。第三个层次是哲理的美。作者在对客观事物做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第三个层次的艺术魅力是一种冷静的思索,使读者在经过一番景的陶醉、情的激动之后,静思其中之理,并悟出宏观之道。
(节选自梁衡《掌握这三个层次,写出优质有深意的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泥瓦匠“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说明他们在砌墙之初并未想到墙在风雨的侵蚀下,会呈现艺术美。
B.作者说儿子“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从侧面表现了大自然岁月之笔的神妙,也反映出儿子对大自然心存敬畏。
C.在作者看来,美需要发现,如夕阳晚照中的老墙就美得让人心颤;同时,美也需要保护,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
D.结尾处“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写出了作者对“老墙”逝去的无奈与惋惜。
(2)下列对文本一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巷”潜藏不露,需要挖掘;“老墙”年代久远,写满沧桑。二者沉淀了自然与年轮,标题暗示了主旨。
B.作者善用比喻,以“风雨如刀,岁月如锥”写大自然对墙的“雕琢”,让墙具有立体的美感,残败却不失生机。
C.文章前半部分聚焦对墙进行细部刻画,后半部分对墙进行整体描述,不枝不蔓,点面结合,详略相宜。
D.作者选取“青瓦”“低檐”“绿苔”“灿烂的花”等物象,写出了被人遗弃的土墙既厚重又鲜活的独特美感。
(3)作者说“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请结合文本,简析文中“墙”的内涵。
(4)梁衡认为,散文之美有三个层次:一是描写美,二是意境美,三是哲理美。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全文分析。组卷:3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狗真的有计算能力吗?①______,但动物学家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进行了一项特别的实验,测试对象是一条以擅长“计算”而著称的达克斯猎犬,这是条“身经百战”的猎犬,在此前的测试中每次拿到算式卡片后,它总是会仔细观察主人,然后顺利从几个答案卡片中挑选出正确的。但这次实验的方法很“奸诈”:不是向“算数”的狗传达错误答案,而是让狗的主人得出错误的答案。动物学家做了一套卡片,在卡片的正面写着一道简单的算式。可有一点是主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卡片用几层透明纸制成,最后一层上印了另外一个算式,从背面是能看见的,卡片的背面对着主人,卡片的正面对着狗。毫无疑心的主人看到②______,以为就是狗要“计算”的算式,就不自觉地把这个算式的答案传递给了狗,殊不知这个答案和卡片正面的问题完全对不上,于是狗接二连三地答错。
因此,动物学家的结论是:狗,③_______,但它们敏锐的观察能力让人惊叹。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上文画横线句中“身经百战”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说白凝练而又生动,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
B.《雷雨》展现了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暗藏的污浊与腐朽,揭示其没落的趋势。
C.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娅一直待在舞台上装作正在读书。
D.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3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位画家对自己的画作不满意,于是把它摆在街口,公开征求意见。一个鞋匠走过来,反复观察琢磨,指出画上的靴子有差错。画家赶紧拿起笔,把错处重新画过。鞋匠又继续观察,接着说:“我觉得,这脸画得有点大,肩画得有点斜……”画家忍不住打断他:“朋友,你的评论请不要超越这双靴子。”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组卷:3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