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高二(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3 15:0: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说文解字》中说:“避,回也,从辵,辟声。讳,誋也,从言,韦声。”所谓“避讳”,就是回避、忌讳的意思,是人们出于迷信和畏惧的心理,或是因为政治、礼制等原因,在文化生活或行为方式上要回避相关名物的特殊现象。
②形、音、义是汉字的三要素,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固有的书写形式、特定读音和特定含义。汉字能与避讳文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一方面,汉字中包含着大量的避讳信息;另一方面,避讳文化也对汉字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避讳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有的合体字因为其构件而被要求避讳。还有的因为汉字字形相同或相近而避讳,如“罪”本作“辠”,由于“辠”和“皇”字形相近,秦始皇为了避始皇名讳,就将“辠”字改为“罪”。段玉载注引《文字音义》云:“始皇以‘辠’字似‘皇’,乃改为‘罪’。”还有因汉字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讳,如袁世凯当政时期,觉得“元宵”听上去像是“袁消”,下令人们不许叫“元宵”,改叫“汤圆”,这也是有名的利用读音造成避讳文化的一种现象。另外,也有因汉字字义等而讳。有些汉字的字义具有封建统治者忌讳的内容,因此,统治者或强行解释其汉字义,或曲解为多义词。
③汉字的避讳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缺省笔画,这种方法常见于唐代,宋代以后颇为盛行。缺笔这一避讳方法是主要的避讳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虽说本字缺笔,但是不影响大概原貌,后人也可轻易从缺笔字中联系到本字。拆字方法就是利用合体汉字的性质,将该字拆成若干部件,或者只选取其中一种部件加以使用。另外还可用其他汉字代替。比如,在古代为避名字,就直接用“讳”字代替,这也是以“讳”代替名字的开始。还有以字代名的,如古时候称人以字,以表示尊敬,如果在交际过程中直呼其名是非常不尊重人的行为。再其次是改变汉字读音。这种避讳方式是在说话或者诵读的时候,遇到所要避讳的字就变更其读音,或者直接读作他字。最后就是用红纸或者黄纸将避讳的汉字覆盖。如果犯天子讳,则用黄纸,因为黄色是我国古代所谓的正色之一。
④避讳这种现象充斥于各种各样的文史典籍之中,也对后世造成了巨大影响。避讳造成了汉字使用的混乱,使得文献中出现了大量的错字、别字、空字,影响后人阅读。同时,它也造成了材料失真,给甄别、使用文史材料带来困难。但避讳有时也可化腐朽为神奇。讳字具有时代性,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避讳字和避讳文化,我们可以通过避讳字校勘古籍,为书中的脱、讹、错、衍提供参考。避讳也会对语言学产生影响。首先是为汉语词汇增加新的义项——名讳。其次是出现新读音,产生新词语。但也造成了怪诞词及词的怪诞用法,失其义理。再次,避讳也产生了大量的残缺字。历史学家陈垣先生认为避讳缺笔,当起于唐高宗之时。而今所见传世清代刊本书籍,凡是与清帝名同诸字莫不缺笔,则几乎成为定例。
⑤避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文字自身所带有的文化属性息息相关。汉字的形、音、义三位一体,其丰富的文字信息和文化信息每每都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来统治和巩固自己的王朝。避讳于古代汉文化影响至广、至深、至巨,特别是和文字的影响相辅相成。
(摘编自石佳豪《汉字避讳文化微探》)(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是在文化生活或行为方式上回避相关名物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与迷信、畏惧的心理或政治、礼制等因素有关。
B.避讳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多种多样的文史典籍中出现过,它对古代汉文化的影响是至广、至深、至巨的。
C.汉字避讳需遵循一定的规则,有的因构件被要求避讳,有的因字形字音相同或相近而避讳,还会因字义等原因被避讳。
D.避讳对后世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如使得文献中出现大量的错字、别字、空字,影响阅读;使词汇增加新的义项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避”“讳”二字的字意出发,引出了对“避讳”这一社会现象的定义。
B.文章对于避讳现象带来的问题及避讳的积极意义都有提及,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C.文章主要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汉字避讳的运用是需要遵循一定规则的。
D.文章论述了避讳是什么,避讳的规则、方法及影响,全文论证严密,逻辑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神宗名赵顼,为避“顼”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将同音字“旭”字写为“从日从九”,这是用其他字代替的方法。
B.《红楼梦》中有很多的避讳。林黛玉写字遇到“敏”字时,都要减去一二笔,这是避讳中缺省笔画的方法的具体运用。
C.清代《尚书•夏书》中,为避雍正皇帝名胤禛的讳,一般遇到“胤”字就用黄纸覆盖,这是运用了汉字覆盖的方法。
D.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有其丰富的文字信息和文化信息,所以常成为封建统治者用来统治和巩固自己政权的工具。组卷:11引用:4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严谟赴桂州(即今桂林)任职,韩愈以诗《送桂州严大夫》相赠:“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
韩愈的诗句是从描述桂林的山水展开的。
桂林山峰的奇秀,源自于它独特的石灰岩地质条件。这种地形称为喀斯特地形,因首次在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的喀斯特地区发现此种地形,故而得名。这种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它是由于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再加上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等过程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一种形态。它的分布很广,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这种地形。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中国整个西南地区石灰岩连成一片,面积共达55万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广西地区出露的面积最大,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广西全区总面积的60%。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此外,广东、浙江、江苏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区等地都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
喀斯特地貌主要出现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域。这样的地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以及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在距今3亿2千万年前,广西大部分地区(含桂林)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形成了厚达数百上千米的石灰岩层。后来地球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即“加里东运动”(或称广西运动),桂林等地曾露出海面,以后又随着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而时升时降,海水也随之时进时退。到了距今约1亿6千万年的“三迭纪”末期,急剧的造山运动——“印支运动”把整个广西掀起,成为大陆,从此脱离了海浸时期。以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桂林地区的石灰岩,由于受到日晒、雨淋、风吹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纵横交错的裂隙,为天然的“雕塑师”水流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我们知道,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极易被含二氧化碳的水所溶蚀。雨水与大气接触,大量增加了水中的二氧化碳。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石灰岩被溶蚀后,可能在表面形成裂缝,而水只要遇到石灰岩的裂缝就渗入,雨水沿着裂隙或层面渗透流动,形成切割作用,又分下切和侧蚀两种。下切就是向下切割岩石,经过几千几万年,遂成剑戟千重、奇峰罗列;侧蚀则把岩石掏空,形成千姿百态的溶洞、风光迷人的深涧河谷,弯曲的江水也是格外的清澈妩媚。
喀斯特地貌石灰岩的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有些地方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形成了广西奇特的自然风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峰就像美女发髻上的碧玉簪子,使人感到美上加美。而缠绕在碧玉簪子般山峰间的江水,蜿蜒曲折,源远流长,就像一条青色的丝带飘忽于山峰之间。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诗句正是这种自然美的写照。这种美景的制造者便是我们的母亲——地球。
自然的美景、民间的传说、神话故事以及文人墨客的渲染,形成了广西独特的文化。
(摘编自王恒《青罗带和碧玉簪是怎样形成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自于石灰地质条件的桂林奇秀的山峰,属于喀斯特地形,这种地形因首次在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地区发现而得名。
B.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尤其以广西地区出露面积最大,此外,在西藏、广东、湖北等多个省份均有分布。
C.石灰岩被溶蚀后,会在表面形成裂缝,在水的渗透流动下,形成下切和侧蚀的切割作用,从而让岩石形成各种形态。
D.由于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流水的冲蚀潜蚀、坍陷等机械侵蚀等过程,形成了具有地表和地下形态的岩溶地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的诗作《送桂州严大夫》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的山水,既引出了下文阐述的对象,也起到了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被人们俗称为“神女镜”或“仙女镜”的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在广西境内随处可以看到,桂林的象鼻山就属于这种溶洞。
C.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喀斯特地貌的相关情况,作者采用了引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力求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D.广西独特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诸如韩愈等文人墨客的渲染、民间的传说、神话故事,更离不开因喀斯特地貌而形成的自然美景。
(3)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是一个怎样的形成过程?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组卷:11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共16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竹笋出林(节选)
吕翼
背篼村这穷样儿,让人揪心。近几年来,除了背篼村人自己努力,各级都在想办法,近的有镇上、县里,远的有省城,就连沿海发达地区,甚至北京都在研究对策。这不,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群群人跋山涉水,气喘吁吁地来到背篼村。他们走村进户,和村民拉家常,说打工,说产业,掰着指头算一年的收入。说来说去,算去算来,结果让人叹气。从脸色上看,他们肯定是在痛恨什么,麻达不知道,其他村民也不知道,但勒吉知道。他们痛恨的,是这里的穷鬼苏沙尼次,他们想驱除它、赶走它、消灭它。穷鬼苏沙尼次那讨厌的魔手,一直扼住背篼村人的脖颈子,不让他们喘上一口气。它的影子,一直在无形地笼罩着背篼村的山山水水。背篼村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一直在挣扎、反抗,一直在想逃离,却都无济于事。
勒吉在村上工作的几十年里,农村每一次重大政策的落实,他都参与了。寨子里发展畜牧业,修畜厩,他带领村民砍竹竿、砌墙脚、搭架子,用竹枝苫顶;建卫生所,所有的中草药柜,都是他带着几个男人用竹片编制的;后来,县里说要给孩子们修一所像样的学校,所用的水泥、砖块、钢筋,全是他带领男子汉们磨破肩膀、流尽汗水,从山下搬上来的。这背篼村,没有通往山外的公路,只能人背马驮,一袋水泥本钱二十块,运到背篼村运费就得八十块,要命。村民脱了几层皮,学校修好,孩子们有了读书的地点,可老师却成了问题。寨子里后来也有过两个考上师范院校的孩子,但毕业后都不愿意再回来。
经过县委的统筹,城乡建设管理局的专家来了,电力公司的测量员来了,交通部门的工程师来了,通信网络的专家来了。他们头戴安全帽、脚穿水鞋,扛着仪器,背着干粮,翻山越岭,穿云钻雾,起早贪黑,忍饥挨饿,又是测绘,又是统计,又是绘图。晚上还挤在村委会的办公点,点着松明子分析研判。勒吉心头热乎。眼下,他唯一能给同志们做的,就是给火塘里添些柴,烤几个土豆。
“他们在干啥?”麻达怯生生地问。
“架电线、安通信网络接收塔、修路、修房子。”
“是谁家要娶新媳妇了吗?”
勒吉摸了摸麻达的脑袋,心里针扎似的疼。早年,麻达家的日子过得煎熬。整整三年,妈妈没有添一件新衣,要走亲戚、到镇上买东西,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那天,妈妈背竹笋到镇上去卖,看到那些穿着鲜艳又时尚的女人,昂首挺胸,在街上走来走去。她们那么漂亮、那么自信,妈妈的眼睛馋了,脚上像钉了钉子。想不到的是,妈妈在看别人,别人也在看妈妈。而且,看妈妈的人更多。那些目光,不仅有男人的,还有女人的;不仅有大人的,还有孩子的。但他们不是看妈妈的容貌,他们是看妈妈那一身补疤摞补疤的衣裤。目光里有同情、有怜爱、有叹息,也有嘲笑,甚至是鄙视。那些目光锥子一样扎过来,穿过层层堆叠的补疤,将妈妈的自尊心彻底刺穿,鲜血淋漓。妈妈的贫穷全部裸露,无法遮掩。妈妈的目光回到自身,呆了呆,她扔下背篼,双手捂脸,跌跌撞撞回到寨子,缩在火塘边哭了整整一夜。
活到这个份儿上,真是羞死人了。
第二天,妈妈不哭了。在女人最好的年华,咋也得有套像样的衣服啊!她咬咬牙,做出一个决定。厩里喂有一头猪,已经在长膘了,原本预备过年杀来吃的,她要送下山去卖。这事爹也很支持,两人抬着嗷嗷对抗的猪,磕磕绊绊,沿山而下。不想刚到手扒岩,那猪一挣扎,就掉进了山谷。要是抬杠扔得慢,爹妈恐怕也会尸骨全无。他俩揪着茅草、枝柯,遍山找寻,才找到两块血肉模糊的猪骨。妈妈早出晚归,种了满坡苦荞,原想秋收卖个好价,不料苦荞刚刚开花,一场早霜扑来,所有苦荞苗冻成了枯草。这日子,是要收人呢!
也不知啥时候,背篼村来了个货郎。他的背篼里,不仅有缝衣针、花线、镊子、电筒、马灯、火柴、连环画,居然还有棉布!印有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棉布!妈妈的眼睛被点亮,瞬间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她冲过去,扯起一块花布,在身上试来试去。她一边试,一边流眼泪。货郎没要妈妈的现钱,手一挥,让妈妈只管拿去用。
“你怎么穿都好看,想缝啥就缝啥。钱嘛,明年收成好再给。”货郎说。
货郎来过三次,妈妈就失踪了。这对于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爹提着一把篾刀,翻山越岭去找,竟没再回来。那年,麻达只有八岁。麻达白天看不到爹,晚上找不见妈,冷了没人添衣,饿了没人做饭。一急,麻达脑子就坏了,整天站在高高的山梁上哭爹喊娘。勒吉钻进原始森林,找了败酱草、天麻、制芥、竹茄,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草药,用砂罐煮汤,哄他喝下。寨子里也有人给他念收魂经。不知哪样有效,反正麻达好了些。好了些的麻达,整天就弄竹子。此前,爹教过他编织箩筐、背篼、锅盖等生活用品,他都会。麻达有天分,除了这些,他还会编织牛羊、马匹、鸟儿等。甚至有一回,他居然编了一件衣服,用篾芯织白的衣领,用篾皮编绿的衣裳。他举着那“衣服”,站在寨口高高的土埂上喊:
“妈妈,快回!快回!你要的衣服,我给你织好啦!”
(有删改)文本二:
吕翼中篇小说叙述的着重点与主旋律。是书写脱贫攻坚战在云南乌蒙山区打响的伟大壮举,诠释脱贫功坚战对于云南乌蒙山区彝族人民的时代意义,展示云南乌蒙山区各族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热情、干劲与斗志,并歌颂党和政府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竹笋出林”中的背篼村无疑是一个贫穷的彝族村寨。千百年来,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简陋,本地资源优势无从转化为商品伊势,加之战乱、自然灾难频发与文化教育落后,“穷鬼苏沙呢次”扼住了背篼村人的“脖颈子”。过去,背篼村人的祖先从平原地区来到乌蒙山深处的背篼村,为的是躲避战乱;但在和平时代,背篼村人却陷入贫困。即使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麻达的母亲因为穿不上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而受到城镇人的鄙视与人格侮辱,便偷偷地跟着外地货郎跑了,一去不回。村支书勒吉的儿子吉地不由得怨天尤人,责怪自己生错了地方,感到生在背篼村是一种“耻辱”。背篼村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穷鬼苏沙尼次赶跑”。吕翼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发起的脱贫攻坚战,为他们带来福祉,使他们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从根本上改变了云南乌蒙山区彝族人民的命运。
中国的减贫奇迹,为世界提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中国价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对贫困有个经典判断:贫困不单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从产业技价、电商扶贫、生态扶贫、到完善农村公共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中国减贫实现了困难群众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双重保障。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的双重提高,堪称全世界最大的人权工程、最好的人权实践。当被问及世界能够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学到什么时,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诺兰认为,最重要的是伦理与道德,还有仁。
(1)下列对文本一、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支书勒吉踏实肯干:爱岗敬业,多年来努力在背篼村发展农业生产、兴建基础设施、兴办教育、但仍然没能让背篼村的村民摆脱贫困的生活。
B.麻达的妈妈看到花布时“眼睛被点亮,瞬间闪烁着奇异的光芒”,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了她对于富裕生活的渴望,也暗示她后来必然会作出抛夫弃子的选择。
C.通过文本二我们可知,背篼村人民最终赶跑了“穷鬼苏沙尼次”。
D.生存与发展、生活与生产、物质与精神是脱贫攻坚战的工作重心。
(2)造成背篼村贫困的原因有哪些?请依据文本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3)文本一大量使用铺叙手法,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用意。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烧烤的历史,远远早于其他烹饪方式。炖煮需要防水耐火的容器,蒸需要在容器里放隔水装置,煎炸需要较多食用油,但烧烤却什么都不用:几根树枝,一堆火,就能让腥膻的生肉,变成油花四溢,香气扑鼻的烤肉。
但严格说来。“烧”和“烤”两个汉字,①_____。《说文解字》对“烧”的释义是一个更复杂的字“爇”。爇是一个会意字,从字形理解,就是捂在草堆下加热。今天,在云南滇西地区还存在着一种古老的美食“火烧肉”——把整猪肉埋入柴草堆里,点燃,慢慢等待火焰燃烧熄灭。然后洗掉猪皮表面烧焦的地方,剩下半生不熟的猪肉切薄片后凉拌吃。无疑,这是古老的“烧”保存至今的饮食活化石,也是汉语、汉字很早就对云南边陲产生影响的例证。②_____,北京知名老字号“烤肉宛”藏着一块匾,那是1946年由齐白石题写的,上书“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自我作古”③_____,事实上,解放之前的几乎所有汉字字典里,都没有“烤”字,它最早的源起可能来自熇、洘等古汉字,可能是自北方或西北的外来民族语言,也可能是民间俚语的逐渐演化。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从加点字中挑选出一例会意字,参考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就所选汉字的字形与字意做出解释。组卷:7引用:5难度:0.7 -
9.作文。
请以“疫情下的邻水,疫情下的你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