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华民族素有化危为机的辩证思维,将一次次磨难变为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就是她饱经数千年沧桑依然熠熠生辉的思想利器。
          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发展史始终贯穿着化危为机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智力和智能,而是主体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这种智慧是一种经验思维,是中华民族根据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必然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及各种偶然性所做出的未雨绸缪。这种智慧也是一种超验思维,是预防事物发展结果与中华民族愿望相背离的超前性思维方式。细究历史上王朝兴衰更迭,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善于居安思危者强,勇于化危为机者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古训,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善于化危为机的辩证生存智慧。
          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动力。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的危机每加重一分,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勇往直前的动力就增添一分,危机越严重,创新动力就越大。春秋时期,混战不断,四夷交侵,礼崩乐坏,多重危机促使孔子罄竭心力建立六经经典文化体系,推动思想的繁荣发展,构筑了中华民族赖以存在的精神命脉与文化根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落为一个“备受外来蛮夷欺凌的衰弱民族”,国家民族的危亡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挽救了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再比如,科学发展观的萌芽源于“非典”肆虐带来的严重损失,《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出台源于非典、禽流感、地震、水污染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颁布源于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等。
          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法宝。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中国人民总是在艰难困苦中勠力同心,推动民族前进的车轮。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如今,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要居安思危、化危为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当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奔着矛盾问题去、迎着风险挑战上,着力化危为机、化险为夷,慎始慎终、善作善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的澎湃动力。
          化危为机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必须讲求原则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也要讲求灵活性,从“时”“度”“效”三个角度把握好转化的策略、方法和艺术。只有把握好这两点,才能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辟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新天地。
    (摘编自国亮《中华民族化危为机的辩证意蕴与价值表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化危为机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是主体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生存智慧。
    B.化危为机是一种经验思维,主体可根据内在规律、发展趋势及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结果做出精准预判。
    C.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动力,每一次危机都让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创新进步,挽狂澜于既倒。
    D.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法宝,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就能战胜风险,迎来机遇,实现复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总说化危为机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阐释化危为机的价值和意义。
    C.文章多处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以充分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D.文章结尾简要指出化危为机的做法,与前文构成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善为天下者,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西汉政论家贾谊这句话深刻体现了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智慧。
    B.“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这句古语如果作为理论论据之一,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放在本文的第二自然段。
    C.大乱之后有大治,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和文化根基,是因为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等多重危机。
    D.“化危为机”不仅对中华民族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有重要意义,对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乃至个人都有借鉴意义。

    组卷:15引用:8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的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路、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需要“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的科研精神。创新要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科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恒心”,要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要有百折不挠、不断创新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所以每一个致力于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有删减)材料二: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些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的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申报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里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须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1)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C.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D.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与“创新”,所以都需要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推陈出新,并转化成前所未有的概念。
    B.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以需求为本,不断积累,以传承为基,顺应时代,以创举为功,要打“知行合一”的持久战。
    C.国家对中医药的“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遗代表作”项目中的首选项。
    D.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3)请结合第二则材料简要分析中医药是宝贵文化遗产的原因。

    组卷:2引用:2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跑警报(节选)
    施蛰存
          近来,昆明人又紧张起来了。抱歉,我似乎应当说是更紧张起来才好,哪一个昆明人不是从抗战开头就紧张着呢!好吧,让我说更紧张罢,因为最近又得天天跑警报了。
          当然,我也跑警报,免得作无谓的牺牲。既然人们都认为在空袭时被炸死是“无谓”的,谁又甘愿断送了生命还被奚落呢?所以警报发生时,我能不跑吗?
          上一次跑警报,在我已经是两三年以前的事了,在1937年8月淞沪会战刚开始的时候,那时我还住在家乡浙江。现在,差不多每天下午,我又得温习两三年前的功课了。这会儿比从前从容得多了。因为现在我们可以先获得个预报。每一次警报响起前警局门口都有提示,于是街上的人开始跨急步走了。他们多数是要赶回家的,如果是一个没有家的流浪人,就慢慢地踱出城,准备上西山或黑龙潭赏花去。
          预报之后至多半小时,我们就可以听到早已期待着的警报汽笛。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跑着嚎叫。于是人们从各个就近的大城门、小城门、旧城门或新城门中蜂拥而出,当然,我也一定是其中的一个。
          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并不惊慌,我没有看见一张惊慌的脸,只有对日寇的愤恨。
          现在且留心一下,我该往哪儿跑。该往哪儿跑?现在不比从前,每个人都没有这个问题萦绕在他头脑里。第一次在什么地方歇脚,便永远在什么地方了。你说在荒山上记不得路吗?可是谁也不会走错,连一株矮树、一个坟头都不会找错。你自然而然地找到那留待你光临的地方,你会在那儿找到昨天你自己留下的一堆纸烟头或是一堆被折断的草茎。
          虽然有足够深邃的防空壕,但紧急警报不响是没有人愿意先躲进去的。于是荒山上开了游园会。带着纸牌的会在坟前供桌上打牌,带着口琴的会靠着墓碑吹一曲救亡歌曲,女学生会一边结绒线衣,一边唱歌,小孩子会做开金锁银锁的游戏,有伴儿的人可以高谈阔论,没有伴儿的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读。
          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这里有的是卖点心的。西点、核桃糖、山林果、白酒、米线或饵块,随你挑选。小贩既然也得跑警报,为什么不可顺便做买卖?
          倘若闲着没有事做,我请你不妨注意一下每个跑警报者所携带的警报行李。这是最尊贵、最精选的行李。我常常坐在一个荒坟边呆想,倘若每个人愿意把他或她的警报行李解开来给我看一看,我便可以从每一个人携带的东西中了解这个人的生命。然而我知道没有一个人肯的,正如我自己一样。谁愿意在未死之前先将生命的秘密显示给旁人呢?
          跑警报的时候唯恐敌机来得快,跑到了目的地之后,却又唯恐它们老是不来。而事实却真是侥幸地老是不来。始终是谁也没有躲进防空壕去,便听见解除警报的汽笛了。那是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荒山上的人们也舒松地长叹着,提起他或她宝贵的行李回城了。没有逃跑的人都站在大门口,用嘲讽似的眼色看着这些徒劳往返的男女,仿佛在说:“早知不来,何必跑!”于是过路的人回看他们一眼,仿佛说:“万一来了呢?”但立即扭过头来对同伴说:“明天可不跑了。”同伴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知道他明天还得跑。
    文本二:
    跑警报(节选)
    汪曾祺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小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作者施蛰存叙述了自己跑警报的所见所闻,以第一人称视角真切地展现了人们跑警报时的各种情景。
    B.文本一中市民在警报解除之后的“嘲讽”、侥幸又无法揣摩的种种复杂的心理,在作者笔下被刻画得十分细腻。
    C.文本二中汪曾祺笔下的灾难有一种冲淡的感觉,除了因为日本的轰炸无实际军事意义,也是因为“不在乎”精神。
    D.中国人“皮实”,是因为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久而久之麻木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不放在心上。
    (2)文本一虽未像文本二直接提出中华民族具有的“不在乎”精神,但却有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3)同样是写抗战期间躲避日寇飞机轰炸“跑警报”的事,但两位作家的写作手法、风格上有差异,请简要分析。

    组卷:2引用:2难度:0.2

(二)语言文字应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娇艳欲滴的玫瑰花是美丽的代表,很多人都希望把玫瑰花瓣做成干花永久存放,就像把美丽永久保留。①
     
    :分为自然风干法和微波炉风干法。自然风干法需要把玫瑰花存放于良好的环境,②
     
    ,在这将玫瑰扎成花束,自然放置,利用时间的推移花慢慢变干;微波炉风干法,首先将新鲜的玫瑰用信封或一张大纸包裹住,然后放微波炉里微波25秒,③
     

          风干以后的玫瑰花,像薄薄的纸,扎成花束太过单调,需要加入一些其他的配花,比如:风干的满天星以及薰衣草等。
    (1)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下列选项中,与画波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组卷:1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而不是靠着。
          这首短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立着与靠着”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