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2024年单元测试卷(5)
发布:2024/10/17 7:0:2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易•贲•彖》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文与天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古人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中,其本质是追求内心光明,其方法论是允执厥中,呈现出独特而经典的发展规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思考天人关系开始的。为了观象授时、制定历法,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中国先民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产生了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始终是其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主体思想和主要实践始终是天人合一。
考古学证据显示,观象授时在中国有着超乎想象的悠久历史。太阳、月亮的光明成为中国先民身心两方面至死不渝的追求,光明成为天人合一的同义词和内在本质。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像人形而特彰明其心”,因而文明一词的本义为内心光明,文化一词的本义为通过人文精神教化使人内心光明。所以,文明兼有文化和光明两者的含义,《周易》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道:“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这种光明由内而外,所谓“君子之光,其晖吉也”。从而实现内圣外王,明明德于天下。
中国先民关于天文与人文的思考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考虑,是将天文引入个体生命精神。心性之学是天人合一的内在灵魂,天人合一是心性之学的外在逻辑。儒家尤其是宋儒,认为心性之学的来源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的“中”字来源于先民观象授时、立表测影而产生的“中”。立表测影要求表垂直于水平地面,精确辩证四方、八方等方位,因此使“中”具有了中正、中央等含义,并进一步发展出中庸、中和等思辨,形成了中国、中华等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
天体运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时间流逝、季节变迁、生物繁衍、粮食丰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妨举些事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作为距今约4 300年至3 900年,大约相当于尧舜时期的中央邦国都城,已经是在阴阳、太极和天地形成的宇宙观以及八卦、五方的天下观指导下规划建设的,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居中而治、掌握历法、敬授民时的权威。大量殷商卜辞、两周金文,例如西周天亡簋铭、春秋秦公簋铭、秦公钟铭等,出现了统治阶级关于天命、天、“(其)严在上”的文字。春秋战国以降,诸子百家的兴起,天命从统治者的话语权转变为民心力量、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民心即天命、天命即人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天人合一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下,中国先民创造了上古时期辉煌绚丽的文化、思想和制度。从《周易》及诸子百家学说、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乃至道家学说、汉地佛学等,均对天人关系、天人合一进行了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深入研究和阐析发扬,形成了蔚为壮观、叹为观止的文化现象,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以止”的理念和特性。
(摘编自《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个根本问题。
B.中国先民追求光明,这种光明由内而外,从而实现内圣外王,明明德于天下。
C.诸子百家时代,人们对天命的认识有了变化,认为民心即天命,体现了百姓的重要性。
D.中国古代辉煌绚丽的文化是在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天人关系的联系,从先民对天象的观测中探求“文明”一词的含义。
B.第三段中作者从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含义说起,来证明古人因为追求日月而追求光明。
C.作者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论证天体运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并且被统治者利用来指导生产和生活。
D.最后一段列举了中国古代的多种学说,证明古人在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下列对中国古代先民观测天象,对人文所起作用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了天人合一理论和文明文化的内涵。
B.影响了个体生命精神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C.培养了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研究作风。
D.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和哲学观。组卷:8引用:8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
由“绿”转富,“右玉精神”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生动实践“右玉县摘帽了!”2018年8月17日,国务院扶贫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全国又有40个贫困县摘帽脱贫,右玉县名列其中。长期以来,受地理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右玉县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人民生活比较困苦,农民增收缓慢。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届接着一届,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以惊人的毅力硬是将“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
1949年,时任右玉县委书记的张荣怀向全县发出了植树造林的号令,拉开了绿化右玉大地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几任右玉县委班子艰苦奋斗,不断夯实右玉绿色根基。“生态建设要坚持搞下去,人民群众的贫困生活也必须要设法改变。”1983年,新一届领导班子决定改变过去单一林业的思维,农林牧副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右玉县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和旅游兴县战略,继打赢“风沙战”后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背靠“大树”好脱贫。靠着一辈辈种树改良的土壤和改善的环境,在党的政策支持下,右玉人民发展药材产业、兴建旅游项目,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路。
循序渐进,“右玉精神”是“科学决策、锲而不舍”的鲜活阐释 科学决策、锲而不舍,右玉县的传奇“有迹可循”。右玉县在不同时期,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造林成果,及时科学调整造林思路。
20世纪50年代“哪里有风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拉开植树造林大幕;60年代“哪里有风哪里栽,要把风沙锁起来”,突出了风沙治理;70年代“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狠抓防护林体系建设;80年代“适地适树合理栽,再把三松引进来”,进一步提高造林质量;90年代“乔灌混交合理栽,绿色屏障建起来”;进入21世纪,右玉县又提出了“退耕还林连片栽,山川遍地靓起来”的发展理念……
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法稳看来,右玉始终坚持科学的生态建设路径,走出了一条科学的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之路。
右玉县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规律,有效地提高了造林质量。右玉县始终坚持生物多样性、树种适应性、林分稳定性、体系完备性,在此基础上,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同时,紧抓“确保成活率”这一核心,筛选、配套了一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影响全局、影响长远。”于法稳解释。
如今,右玉的森林覆盖率从初期的0.3%提升到54%。这一数据蕴藏了无数右玉人民的汗水,也见证了他们创造的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
久久为功,“右玉精神”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奋斗传奇 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是右玉县委书记们政绩观的鲜明特点。历任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立足客观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植树造林,最终成就了今天的“塞上绿洲”。不仅如此,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右玉县党员干部们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导向的政绩观,在短期经济效益和长远生态效益之间,选择了后者。
“功成不必在我”的责任和使命,让右玉县党员干部们能够“一棒接一棒”,勠力同心,书写化荒漠为绿洲的传奇故事。
(摘编自邓志慧、宋子节《习近平一再强调的“右玉精神”魅力何在?》,人民网2020年5月14日)
材料二:大巴车驶入右玉县,目之所及,皆是绿色。很难想象70多年前的右玉还是个“不毛之地”。“荒山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刮风就黄沙漫天,白天还得点煤油灯照亮。”64岁的李云生如此形容右玉从前恶劣的生态环境。
70多年来,20任县委书记带领右玉人接力种树,将“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作为“造林先锋”的一员,李云生见证了右玉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受父母及历届右玉县委书记的影响,他从小就梦想植树造林阻挡风沙,改善生态环境。10多年的时间里,他陆续投入了600多万元,种下300多万株树,把原本是荒山的马头山变成了青山。“现在发展生态养殖业,每年能收入20多万元。马头山林地里的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李云生说,下一步要规划生态旅游。
右玉的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2017年,右玉成立山西首家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着力构建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核心的绿色产业体系。2019年,右玉县实现收入35.6亿元,连续3年实现旅游收入年均30%以上增长。
(摘编自杨杰英、杨佩佩《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右玉精神”让生态底色更浓》,中国新闻网2020年7月31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右玉县坚持进行生态建设与改变贫困生活两手抓,改变原有的依靠单一林业发展的思路,率先实现了农林牧副的同步发展。
B.右玉县造林质量之所以能够有效提高,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了一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
C.为了应对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右玉县领导班子立足客观实际,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追求长远生态效益。
D.李云生发展生态养殖业的成功,以及右玉县生态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节用“右玉县摘帽了!”引出下文对右玉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相继打赢“风沙战”与脱贫攻坚战的叙述。
B.材料一主体部分各节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从由“绿”转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三个方面介绍“右玉精神”的魅力所在。
C.材料二中如今的“目之所及,皆是绿色”与过去的“荒山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右玉县的变化之大。
D.材料二以李云生造林致富作为典型事例,反映出右玉县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将荒漠变成绿洲,走上生态发展之路的事实。
(3)下列关于材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属于通讯报道。
B.材料一和材料二用事实说话,数据精确。
C.材料一的小标题具有提纲掣领的作用。
D.材料二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4)结合“右玉精神”的内涵,谈谈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发扬“右玉精神”。
(5)某贫困县具有丰富的林业自然资源,但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请你结合右玉县的发展案例,为其提三条发展建议。组卷:1引用:2难度:0.5
四、语言文字应用
-
6.下面是某市义工队招募公告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义工是一座城市吸睛的名片。为了不断壮大义工队伍,提高服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我们鼓动广大热心公益事业的市民加入义工队伍,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同时,提高自我,发展自我。
要是你真想传递热心、善心和爱心,要是你有强烈的正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你就必须成为义工!组卷:11引用:4难度:0.7 -
7.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97.2亿元增至2017年的6万亿元左右,增长约600倍;2017年利润总额为1.71万亿元,是1978年69.2亿元的247.1倍。机械工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从制造一般产品到制造高精尖产品,从制造单机到制造大型先进成套设备的转变。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机械主导产品技术来源中,国内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24.5%,上升至目前的70%.机械标准数量从1978年的3400项发展到当前的1.72万项,重点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80%以上。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基本改变了20世纪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组卷:112引用:3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