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1年同步练习卷(7)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课内阅读。
-
1.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举于市 举世文明 举手投足 B.人恒过 过眼云烟 悔过自新 C.衡于虑 殚精竭虑 苦心积虑 D.征于色 五光十色 眉飞色舞
【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资财匮乏,做事颠倒错乱,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在分析了古代六个有所作为的人的例子后,便立刻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3)上文论述的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范仲淹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②南都。入学舍,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公少有大节③,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④,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取材于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奉⑧,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⑨。遂以四海之尊,殒⑩于匹夫之手,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注】①适:女子出嫁。②之:往、到。③大节:远大的志向。④戚:忧伤。⑤虞:考虑,防范。⑥从:同“纵”。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自奉:自身日常生活的供养。⑨干戈不戢(jǐ):战事终年不休。⑩殒(yǔn):死亡。组卷:76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是
(2)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点字的用法。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列举了历史上六个历经磨难而成就大业的贤君名臣,这是事实论据。
B.第三段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对上文的观点进一步加以阐述。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结论对于个人成才与国家大治都适用。
D.本文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更多是从“死于安乐”的角度展开的。组卷:61引用:2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④百里奚举于市
(2)下列句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跟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管夷吾举于士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用“/”画两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5)请谈谈你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组卷:55引用:2难度:0.5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而后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联系选文,谈谈忧患意识对于个人和国家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组卷:26引用:2难度:0.5 -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困于心,衡于虑
③必先苦其心志
(2)翻译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4)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组卷:252引用:3难度:0.5 -
6.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行拂乱其所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说明什么道理?请你再列举一个事例证明这一道理。
(4)请结合内容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组卷:36引用:2难度:0.5 -
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国上下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D.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组卷:44引用:2难度:0.5 -
8.课内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 何苦而不平 B.行拂乱其所为 无丝竹之乱耳 C.发于声 有时朝发白帝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外在客观的艰苦环境对人才的造就会产生哪些影响。组卷:35引用:2难度:0.5 -
9.课内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 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人恒过,然后能改 国恒亡 D.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组卷:34引用:2难度:0.6 -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困于心,衡于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文段开头列举六个人的事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组卷:6引用:1难度:0.5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百里奚举于市(
③空乏其身(
④行拂乱其所(
⑤入则无法家拂士(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4)孟子认为“逆境出人才”,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没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机会了,那忧患意识还有其现实意义吗?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组卷:5引用:1难度:0.3 -
1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章第一段连用六个排比句有什么作用?组卷:23引用:2难度:0.5 -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1)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2018年,中国四川茂县发生“6•24”特大山体滑坡灾害;6月下旬至7月初长江中下游5省暴雨洪涝灾害;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注)邦:国家。
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对比阅读。
-
3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曾益其所不能
③行拂乱其所为
④而后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结尾,作者由个人成才上升到国家治理,是从正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孟子认为,身处困境只是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还要主观上奋起才能最终成才。
C.《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本文开篇列举先贤故事的语句就有此特征。
D.文章将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说理有力。
(4)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探究司马迁最终能彪炳千古,受后人敬仰的原因。
【链接材料】
仆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②,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③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④,通⑤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⑥,虽万被戮⑦,岂有悔哉?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注】①仆: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②究天人之际:研究天象和人事的关系。③草创:开始创立或创办。④其人:指那些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⑤通:通达。⑥责:同“债”,负欠。⑦戮:杀。组卷:268引用:4难度:0.6 -
4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
郑之鄙①人学为盖②。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③。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④焉。故曰:“旱斯⑤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节选自《郁离子》)【注】①鄙:郊野之外。②为盖:制作雨具。③秸槔:打水的工具。④赢:有余利。⑤斯:就、便。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则还为盖焉
④鲜用盖者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B.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C.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D.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4)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①甲文的主要观点:
②乙文的主要观点:
③共同特点:组卷:13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