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东校高三(上)第二次质检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诗词必须有跳跃,这是它与散文、小说很大的区别之一。诗人是最能飞翔的,享有最大的自由。诗的腾空跳跃远远超出逻辑思维的轨道,更多是无意识的侵入。这种跳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比当代中国新诗出现得要频繁。
          如苏轼的《永遇乐》,写词人留宿于已故好友张建封的别墅燕子楼,梦见张建封的爱妓盼盼。张建封去世后盼盼因怀念故情仍留住在燕子楼十余年。苏轼在词中将这段真挚的爱情的终结与人生命运飘忽联系起来。词的开头写景不带很多感情色彩: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但紧接突然转入一种深夜的神秘,在无人见中自然地运动: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从平直的写实陡然跌入自然的神秘中。既然“无人见”又如何看见“圆荷”,听见“滴露”,看见“曲港”中鱼在“跳跃”?这些自然又是在写词人的不眠,和夜在寂静中的神秘搏动。这个跳跃是从平常外在的夜跳入神秘的夜的内心深处。接着又写道:
    “沈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这是由夜的神秘跳入词人恍惚的梦境迷离中。“铿然”两字的奇妙在于它传达了夜的极端静寂,一叶落地才会铿然有声,但也写词人入睡不熟,落叶声竟大得如夜间三鼓声那么响,惊断了词人本来就黯然神伤的梦魂,因为他正梦见“盼盼”。“盼盼”作为高唐赋中的爱神“神女”出现在词人梦中。这又从沉寂无人的自然夜景突然跌入人间难以长留的爱恋真情的悲伤中。词人醒来后激动不已,出户在月下的燕子楼前园中徘徊。但又突然设想他年别人看见今夜的自己。自己的漂洎的一生又与爱情的无常、生命的短暂、死亡与流浪重叠在一起,思路又转而考虑生命和爱情的短暂: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镇楼中燕。”
          这时词人开始了时间的跳跃,设想他日他人看见自己站在空了的燕子楼前将如何想呢?于是写道: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是用历史的第三双眼睛观看人、物、己,得出时空外的超前的景观。“跳跃”至此达到极峰,人类渺小,宇宙无穷,旧欢新怨只是梦境,自身的漂泊经营,也不过是令后人浩叹而已。这种跳跃从个人的爱情、生死,突然跌入宇宙的黑洞,顿时为诗增加了多少时空的深度。超越渺渺的旧欢新怨的情网,与“营营”的狭窄天地,这种感叹绝非消极,反是突破狭小天地的智慧,又充满血肉的真情。全词在104字内经历了7次大的意境的跳跃;以词人的眼睛,历史的眼睛进行了穿透时空的观察,表述了超越的感情,说明苏轼在古典诗词方面登峰造极的创造是新诗未曾达到的。
          跳跃于古今、生死、今昔之间是诗人在小小的百来宇的狭小空间中所以能超出时空达到思想感觉的自由天地的重要原因没有跳跃就不能有精练深邃的诗,诗忌冗长松散、迟缓、平板、浮华,而这些都因为跳跃得到医治,可以说诗的精灵要求跳跃,没有跳跃就没有诗,但没有卓越的天才,就像鸟没有翅膀,如何能跳跃飞越。有跳跃不一定就是好诗,但没有跳跃也就没有了诗的精灵,诗也就不过是尸存而已。
    (摘编自郑敏《谈“时空的跳跃”》)      材料二:
          清代赵执信在《谈龙录》中记有司寇王士祯这样一段话说:“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王士祯,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从龙之部分表现龙的神韵,从而体现龙的存在。这说明作为抒情性的诗歌语言,必须具有跳跃性,从而写出“见首不见尾”“一爪一鳞”的“龙”的神韵,否则,就只能是“雕塑绘画”的造型艺术。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是建立在诗人与读者之间某种默契上的,就像两个恋人之间,哪怕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彼此心领神会。是所谓“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梅尧臣语)。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说:“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时时抛针掷线,似断而复续,此为诗中之仙。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当诗人抛出有形的连线把相距较远的事物放在一起的时候,知音的读者照样能正确领悟,而且恰恰由于诗人不是直接说出的。因此当读者领悟了这一诗境的时候必然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愉悦感,“此为诗中之仙”,而“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
          看诗人如何以跳跃的语言抒情的。如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题,有的作《夜雨寄内》,这为我们理解诗意增加了透明度。内,指妻子。“君问归期未有期”,是说,妻子来信问他何时能回,他自言自语地说我哪有个准确的时间呢!此句写两人思念之情的深厚。按常理,诗的下句应回答“未有期”的原因。但本诗却一下子跳到了写景,“巴山夜雨涨秋池”。字面上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是对思念之情的深化。何也?诗人现处在“巴山”茫荒凄凉之地,更何况诗人正处“巴山”凄凉之地、潇潇“夜雨”之时、“秋”风瑟瑟之日,其离愁之深、思念之切可见。这种跳跃,不动声色地回答了未有期”的无奈。“巴山夜雨涨秋池”,似乎是纯客观的写景。但诗歌作为一种抒情文学,不可能不表现情感。它只是在句式的衔接上不像散文那样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而在跳跃中显示出诗歌内在意脉和感情的逻辑性。这就使得诗篇和句式,都出现了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跳跃性语言。诗的后一联中的“巴山夜雨”是诗人悬想日后与妻子相聚后诉说当时的情景,其浓郁的情思,需细味、补充想象才能深刻领会。
    (摘编自刘礼君《漫谈诗歌语言的跳跃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超出逻辑思维的限制,呈现出语言跳跃性的特点,这是诗歌不同于散文、小说文体的个特征。
    B.苏轼《永遇乐》的第二次跳跃是,从词人主观色彩的神秘夜景跳人未来人们看见自己站在燕子楼前的情景。
    C.苏轼在古典诗词中的创造在于,他能超越人类渺小个体的感情,以穿透时空的观察思考整个宇宙的无穷话题。
    D.诗歌的精练深邃离不开跳跃性,没有跳跃的诗一定不是好诗,但具有了跳跃性也不一定是好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跳跃是诗歌的灵魂,对读者来说,要想把握一首诗的深层内涵,必须通过想象补充诗歌语言之外的空白。
    B.诗人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语言的跳跃来创设一种诗境,读者能够正确领悟后,必然会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C.“巴山夜雨涨秋池”虽然没有正面回答关于归期的问题,但是通过写景暗含抒情的方式,委婉回答了对方一归途无期。
    D.诗歌不像散文在句式的衔接上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因此诗歌的感情逻辑比散文差一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能体现诗歌语言时间跳跃性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D.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的相同的论证方法。
    (5)诗词具有跳跃性,请从这个特点分析鉴赏诗词要注意什么。

    组卷:21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雨南湖
    沈裕慎
          ①江南的雨,像细丝,如牛毛,稀稀疏疏,似梦似幻。放眼看去,整个天地笼罩在袅袅的烟雾里,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②虽然时间过去这么久了,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天的南湖是飘着雨丝的,仿佛就在眼前。人生之事,有不可不忘者,有不可忘者。南湖的这种记忆,就已经深深镌刻在我的心灵底处。
          ③“七一”之际,我来到了这个中国革命航船的起航地——嘉兴南湖。我到了渡口,登上渡船,船儿一摇一晃地缓缓前进。这又给诗一样的环境,增添了一点诗情画意。这轻吹的风,这荡漾的波,掸拂了我旅途的疲劳,洗却了我旅途的风尘。俗称小瀛洲的湖心岛,在烟霭似纱里显得分外迷人,恰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把南湖装扮的更加如梦如幻。踏上游船,向往与感动仿佛就在那个瞬间,凝结成一腔庄严的敬畏。我又一次在若有若无的细雨中,体会到了烟雨南湖。
          ④湖心岛掩映在浓浓的绿色里,历经千年的烟雨楼,仍傲然挺立。匾额上“烟雨楼”三个大字,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手书,笔力遒劲。楼的下面大厅的两根立柱上,有董必武在1963年12月写的一副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雨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岛上还有清辉堂、乾坤碑等等多个景点,“清辉堂”是一座门厅,堂后面四周有短墙曲阑,碉楼画阁,其中假山耸峙,花木繁多。
          ⑤我跨进大门,步入庭院,天地不大,却是亭楼阁榭,式式俱全,假山曲径,安排得当,古树盆景,搭配有效,常绿灌木青青,应时花儿开放。登烟雨楼,则又是一番景象,看不见岸边,看不见水面,只见这800多亩的湖面上,烟雾腾腾,如万家举炊,炊烟飘忽;又如蓬莱仙岛,仙云绕缭。这是我不禁想起苏东坡咏杭州西湖的诗句:“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⑥烟雨楼坐北朝南,重檐飞翼,雄伟壮丽,古朴典雅。始建于五代后晋,因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而得名,晨烟暮雨,非烟非雨,以若隐若现的缥缈媚态著称。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知府龚魁拔修楼阁增建庭轩,取名“瀛洲胜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领兵攻取嘉兴,在烟雨楼驻扎过部队。1645年清兵攻打烟雨楼,楼被焚毁。清朝顺治年间(1664年)知府许焕又重建。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清兵围攻镇守嘉兴城的太平军时,烟雨楼又被清兵炮火摧毁。这样,烟雨楼数十年凄惨荒凉,一直到1918年才重建。烟雨楼历经沧桑,为江南知名胜景,相传为我国八大明楼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在此题诗留画,亦曾有六个皇帝到过此地,可谓人文名胜。
          ⑦南湖因地处嘉兴城南而得名。1921年7月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的望志路106号召开,因被法捕房的密探所窥,参加会议的代表才移师嘉兴南湖。当时,会议是在一艘单夹弄丝网游船上召开的。一个年轻女性不经意间的一条建议,改变了一个会议的进程,让一个湖声名远播,让这条船名扬千古。那个女子的名字叫王会悟,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那个湖是她家乡的嘉兴南湖,那条普普通通的小船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南湖红船。只可惜,当年开会的游船,在抗战中毁于战火。现在的游船,是1959年根据当事人回忆,呈请中国一大代表董必武审定,在模型原样仿制的一艘画舫。1964年4月,董必武同志视察南湖,仔细察看纪念船后,感慨万千,遂题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⑧这条船是一条单夹弄丝网船,长约16米,宽3米,船头宽平,内有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右边有一条夹弄贯通,会议就是在船的中舱进行的。10多个代表,围桌而坐。毛泽东坐在右侧的小凳上,他目光睿智、慈祥坚定,风吹动着他的头发,身上穿的长衫衣纹清晰可辨,手中的文件纸卷页翻,页页可数;董必武坐在船舱正前靠右的位置上,手捧书籍思考着问题;李达在阅读,他还习惯地用手推了推眼镜;张国焘则正襟危坐;其他人何叔衡、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刘仁静、李汉俊、包惠僧、周佛海等人则热烈讨论着。在这条红船上,跌宕起伏中召开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党纲》,讨论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1961年8月,董必武在京汉线的列车中,回忆起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王尽美与邓恩铭,写下了《忆王尽美同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⑨红船启航,就在那个火红的7月。一束闪烁的星火,疾速蔓延,把中华儿女的激情燃烧,把黑暗的角落照亮,以不可阻挡之势,燎原于华夏大地。毛泽东后来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航船就从南湖扬帆起航了,尽管前面是风刀霜剑,尽管有一路的惊涛骇浪,但这艘红船就这样义无反顾地绕过几多暗礁,穿越无数险滩,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魄,最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鲜亮晨曦。
          ⑩红船如一支巨大摇篮,悠然停放南湖一隅,瞻仰的人群川流不息。依依惜别的一刻,凝眸回望,夕阳斜照,霞光如织,仿佛在一池红韵的湖面上织出镰刀斧头的图案,瞬间凝结成一面神圣的旗帜,正因为如此,这艘承载中国革命未来的“母亲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红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苏东坡和杜牧的诗句,写出了南湖景色的飘渺虚幻,表达了作者对湖光山色的喜爱,凸显了文章主旨。
    B.文章写烟雨楼,就是写南湖。第⑥自然段叙述了楼阁明清时期的兴衰经历,从而展现南湖丰富的历史人文气息。
    C.文章写中共“一大”因被密探发现而临时易地,嘉兴南湖及一艘游船从此声名远播,一个偶然的决定书写了历史。
    D.文章对与会人员举动进行镜头组合式描写,画面感强,写出了与会人员对革命的使命感,突出了会议的重要作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湖心岛分外迷人,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南湖烟雨梦幻般的景色,照应标题。
    B.文章写景时语言富有特色,多用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文言化表达别有韵味,形成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
    C.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暗礁”“险滩”“火种”“红船”等词语,表现了革命路途的艰险,又孕含着革命的希望。
    D.文章最后两段化虚为实,既写出了南湖“一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又写出了对革命精神的伟大传承。
    (3)文章写南湖,多次引用董必武的对联、诗歌,对此你如何理解?
    (4)“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主要特点,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烟雨南湖”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组卷:16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人也。隋文帝受禅,历尚书虞部、屯田二侍郎。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越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裁梨已列门外尊有厌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阁又施事竟不行。颊闻而叹伏。后迁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敬惮。上嘉其肄直,谓曰:“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在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百姓吁嗟,歌谣满道,乃云: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古人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此言各有所能也。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临人莅职,非其所解。”上善之,干子竟免。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上甚嘉之。又见上勤于听受,百僚奏请多有烦碎,因上疏谏曰:“人君出令,诚在烦数。是以舜任五臣,尧咨四岳,设官分职,各有司存,垂拱无为,天下以义。所谓劳于求贤,逸于任使。比见事无大小,咸关圣职,至乃日肝忘食,分夜未寝,动以文簿,忧劳圣躬。伏愿思臣至言,少减烦务。”上览而嘉之。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责,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彧床。戴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整容曰:“奉敕推公罪。”素遽下。彧据案坐,立素于庭前,辩诘事状,素由是衔之。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善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外内共观,曾不相避。竭赀破产,竞此一时。秽行因此而生,盗贼由斯而起。非益于化,实损于人。请颁天下,并即禁断。”诏可其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或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厌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阁又施事/竟不行
    B.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载/或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厌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阁又施/事竟不行
    C.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盛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厌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阁又施事/竟不行
    D.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盛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厌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阁又施/事竟不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指河东郡,在今山西西南部,因山西西南境在黄河东面,故古称河东。
    B.四岳,上古传说中分管四方的诸侯,为尧帝四大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
    C.南台,文中指御史台,为封建时代执掌监察的中央机关,“三省六部”之一。
    D.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所持的手板,用来记录皇帝旨意或上奏的话以防遗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彧为官刚直,受到皇帝肯定。他在朝为官态度严肃,深受同僚敬畏;皇帝勉励他在世立名,不要随声附和
    B.柳彧敢于直言,进言有理有据。在皇帝下诏任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时,他陈述事实、引用民谣古语上表反驳。
    C.柳或矫正风俗,主张各司其职。他纠正了许多败坏的风俗,又借尧、舜分设官职为例建言皇帝减少烦琐事务。
    D.柳彧忠于职守,不怕冒犯权贵。面对身份显贵的大臣杨素,他敢于秉职行事,即便遭到中伤还是追究其罪行。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乃日叶忘食,分夜未寝,动以文簿,忧劳圣躬。
    ②彧据案坐,立素于庭前,辩诘事状,素由是衔之。
    (5)柳彧上奏朝廷请求禁断角抵戏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组卷:6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①
     
    ,又有音乐美。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然的倾向,是自发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②
     
    ,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象。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是生糙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③
     

    组卷:4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清]曾国藩      做一个真正勇敢无畏的人。
    ——[美]林肯      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1引用:9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