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在青年人中掀起一股新节俭主义的热潮,这折射出了青年人的新消费价值观念。新节俭主义是一种崇尚理性、独立人格、简约生活的消费理念,与传统节俭理念不同,具有不奢侈、不浪费、理性消费、享受生活等特征,坚持“省钱而不降品位”“省钱而不失时尚”“省钱而不减体面”等原则。“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花,该花的钱一分钱不省”,既是新节俭主义者的鲜明写照,也是青年人消费观念和价值的真实折射,反映的是一种更为理性的消费意识和较强的理财能力,表现的是在满足一定物质需要之后的发展和享受需要。
新节俭主义经历了从物质短缺时的主动节俭到物资丰足后的奢侈、再到现在的物质丰富下的主动节俭,不再体现为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而是体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机统一,是一种务实、适度、合理的消费,是对简约而不简陋、朴素而充实生活的追求。这种新潮流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可谓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消费理念。
新节俭主义为何在中国流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在一些工作中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放松了精神文明建设,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当资源面临枯竭、人口红利不再、环境污染严重、道德开始沦丧,出现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失落时,新节俭主义就成了人们消费生活的一种时代选择。其一,社会能源和个人收入都较为固定,可供支配的资源有限;其二,人的欲望太多甚至贪婪,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而这难以一一满足,必须有所取舍。其三,经济学的成本核算原理在消费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是以较少付出获得较大收益,以现有收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新节俭主义是青年人面对社会生活重压的务实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节俭的论述,勤俭节约具有修身、齐家、治国的功能,关乎个人、家庭、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儒家的“过犹不及”、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向性中作”等,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克己、尚俭、节用、中道等观念,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中国哲学中,曾有著名的天理人欲之辩,提出过无欲、寡欲、纵欲、养欲、节欲等学说。节制是一种美德,这可谓是新节俭主义的中国哲学基础。中国是礼仪之邦,爱惜财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思想和行为,对新节俭主义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此外,新节俭主义还受国外极简主义、环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积极影响。简约生活是新节俭主义的内涵之一,在这点上极简主义与新节俭主义非常相似。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让事情变得简单易懂,它所追求的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为推崇的生活理念,与新节俭主义同向同行。环保主义作为一种保存、恢复和改善自然环境的意识形态,与新节俭主义反对浪费的理性消费本质相匹配,客观上对新节俭主义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节选自贺才乐《新节俭主义为何在青年中流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节俭主义是近年来出现于青年中的新消费价值理念,本质上与传统节约理念相同。
B.新节俭主义者理性消费、不奢侈、不浪费,以省钱为最高原则,但又注重享受生活。
C.新节俭主义是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是务实、适度的消费。
D.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是极简主义为现代人推崇的生活理念,这是新节俭主义的源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新节俭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及其行为表现,指出新节俭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B.文章运用递进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分析新节俭主义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C.文章列举儒、佛、道家等关于节俭的论述,论述了新节俭主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观点。
D.从新节俭主义受到国外极简主义、环保主义影响的角度,文章进一步论述新节俭主义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节俭主义者崇尚理性、追求独立人格,“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花,该花的钱一分钱不省”。
B.新节俭主义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机统一,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
C.新节俭主义在中国流行是经济转型中的时代选择,是青年人面对社会生活重压的务实选择。
D.新节俭主义以天理人欲之辩为哲学基础,与惜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中华传统一脉相承。组卷:10引用:15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2019年1月16日,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因病辞世。
于敏院士多年来一直隐姓埋名,从事氢弹理论探索任务,为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多年来,于敏院士获得的荣誉非常多,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最高科技奖等。除了这些官方荣誉称号之外,科学界和民间对他各种荣誉称号也是非常多,对此于敏院士表现得非常坦然和淡薄,他在公开场合,婉拒了很多这种荣誉称号。
上世纪50年代,日本原子核物理方面的学者代表团来华访问,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代表团团长好奇地询问:“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深造的?”于敏幽默地说:“在我这里,除了ABC之外,基本都是国产的。”日本专家由衷赞叹:“你不愧是中国的‘土国产专家’一号!”彭桓武院士曾说到:“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
但对于这个称呼,于敏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在大的学术气氛中,互相启发,才利于人才的成长。现在的环境已有很好的条件了。”
媒体在报道中,大量使用了“氢弹之父”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于敏院士对我国两弹事业的重要贡献。本来以于敏院士的成就,这样的尊敬是当之无愧的,可是,于敏院士在生前却不止一次地对这个称谓表现出厌恶之情。
早在1987年五一节前,国务院授予于敏“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这是于敏隐姓埋名27年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有人问他是怎样攻克氢弹原理的,于敏说:“研究氢弹原理的是一批科学工作者,参加设计、实验的人就更多了,要说攻关,是集体攻关,我只是其中一个卒子。”
2014年,于敏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时有记者采访时又提到了“氢弹之父”这样的说法。于老爷子连连拱手说:“拜托你们了,千万不要称我为‘氢弹之父’,那样我会很难受的。”他还解释说,核武器物理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辐射流体力学方程组和材料特性方程组的耦合求解问题。在这个核心问题的周围,涉及上百个学科体系,这些学科编织成一张互相交叉的络,几乎每一个关键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个学科的协同。他深情地说道:“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感欣慰了。”
除了‘氢弹之父’外,于敏院士对“于敏构型”的提法也不以为然,按照大多数媒体的说法,目前全世界只有两种氢弹构型,美国的T-U构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于敏院士在内,当年参加两弹研制的领导者和科技人员都称这第一颗氢弹为“1100”,却从未有过什么“于敏构型”之类的说法。“1100”指的是当年,中央专委要求,我国第一颗氢弹要实现两个目标:当量要达到和超过100万吨TNT,重量不得超过1吨,简称“1100”。
“学术如山,性情如水。”于敏以他的魅力赢得了身边人的爱戴。
资料链接(一)
由于核武器的保密原因,于敏的一切长期以来都处于高度保密中。直到1987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于敏隐姓埋名27年后才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1988年以后,他获得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由于工作的关系,于敏首次出国是以某大学教授的身份去美国访问的。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尽管去了许多地方,但他始终像个“哑巴”。
“于敏这个名字对于大部分普通的中国人来说,不如邓稼先、钱学森等与他同时代的科学伟人那么著名,他的学术成果,几乎没有发表在公开的场合;连他的名字,在1988年前都不为人知。但有人这样评价:‘最高科学奖能颁给于敏,是这个奖项的荣幸!’”
资料链接(二)
于敏的工作是武器理论设计,他对实验相当重视。为研制第一代核武器,于敏八上高原,六到戈壁。尽管为核武器研制呕心沥血,但实验推进却是一波三折。有一次,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冷实验未能观察到预期的现象,后来又接连做了两次实验,仍未达到预期。1970年,进驻基地的一些人盯住这次偶然的技术事故不放,并让于敏按照他们的意思表态。在一次会上,平时讲话语速很慢、话也不多的于敏终于按捺不住,拍案而起,“你们就是把我抓起来,我也绝不能同意你们的意见。因为你们的意见不符合科学规律!”并坚持将问题解决才离开基地。
“如果当时他说一句假话,整个氢弹科研方向、路线将全部改变。”40多年过去了,胡思得院士至今记得老于一生中的唯一一次拍桌子,“做科研首先要诚实,否则对不起科学,对不起真理,这是老于教会我们的。”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认为“土法”不足法,科学需要开放,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大的学术氛围中学习,这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B.在国务院授予于敏“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后,他才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此前由于工作性质,已隐姓埋名27年。
C.于敏拒绝“氢弹之父”称谓,因为它认为核武器研究靠上百个学科相互交叉、协调,不是一科一人之力能完成。
D.作为理论物理学家,于敏非常重视物理实验,虽然实验过程困难重重,但他总迎难而上,可见实证在他心中的地位。
(2)下列对文章概括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1988以后,于敏始终以大学教授的身份出国访问,此前他的名字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出国后也十分低调。
B.于敏的学术成果未在公开场合发表过,名气也不及同时代的科学家,但他的成就足以配得上国家科技最高奖的殊荣。
C.对于我国研制的第一颗氢弹,当年科技人员称“1100”,以当时氢弹制成后达成的效果命名,“于敏结构”是以后的提法。
D.在西北核武器研究基地,于敏被要求作出违心的表态,一向性情平和的他拍案而起,表示在科学原则面前绝不退让。
(3)“学术如山,性情如水”是对科学家于敏的评价,请简要分析。组卷:14引用:3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主 角
陈 彦 忆秦娥突然那么想回她的九岩沟了,她就坐班车回去了。
她已经很久没有回来过了。家里除了老爹,全都进了省城了。本来她也是想把老爹接进城去的。可爹说要守老房子、守老屋场、守老坟山。
娘说:“你爹主要是舍不得他那一摊子皮影戏呢。”
还没到易家老屋场,忆秦娥就听到了锣鼓闹台声。敲得很专业,很讲究,甚至让她有些疑惑,哪里会有这样讲究的锣鼓敲家呢?
有老汉、老婆子、娃娃们,在陆陆续续朝易家老屋场赶着。
突然,有人认出了忆秦娥,一条沟里就迅速沸腾了,连各家各户的狗,也都跟着主人跑出来,对着不明真相的事体,乱叫乱咬起来。
终于,忆秦娥在几十个老汉、老婆子、娃娃的簇拥中,回到了易家老屋场。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竟然是她舅胡三元。没想到,他已回九岩沟老家了。
他是跟她爹一道,支起了这个皮影摊子。
她突然发现,舅老了。老得满头白发,几乎没有一根青丝了。在正规剧团,武场面一般最少都由五六个人组成。而在这里,七八样乐器,全都是她舅一个人操作着。除板鼓、战鼓、大鼓外,还兼吹着唢呐、管子。
忆秦娥的出现,让整个易家老屋场立即轰动起来。她舅是因为鼓打得太投入,没有发现她。
她爹果然是老了,老得把两颗门牙都丢了,她问爹:
“门牙怎么没了?”
气得她爹直抱怨说:“问你舅去,问你那个死舅去。”
原来爹的两颗牙,也是让舅在排练时,拿鼓槌无意间敲掉的,舅是嫌他把小锣“喂”慢了半拍。气得爹当时还跟她舅打了一架。但一想到皮影摊子得用人,尤其是像她舅这样的好把式、大把式。不用,找谁去?爹最后只好忍了。
爹说:“你这个死舅,又能拿他咋地?把他告到派出所,抓到局子里去?可他毕竟是我的妻弟、你的亲舅呀!一辈子可怜的,都坏在这‘瞎瞎起手’上了,他是敲了一路的板鼓,也敲了一路的牙,还坐了一路的牢,老了老了,回到九岩沟,我还能再把他送到法院去?现在好了,就让他一个人敲。咱这摊摊,也养不起那么多下手。要敲,除非把他自己那一嘴狗牙,全敲掉算了。”
这天,他们唱的是《白蛇传》。
当满九岩沟的人,知道省城名角忆秦娥回到老家了,并且还要“亮几嗓子”时,很快,就把莲花岩、三叉堡、五指峰、七子崖的人全都招了来。
村上还烧燃了多年没用的汽灯,一下子把整个易家老屋场照得明光光,亮晃晃的。连那些已经失明多年的老人都说:“亮,今晚咱九岩沟真亮堂!”
“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霜染丹树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
忆秦娥唱得声情并茂,眼含热泪,她舅敲得精神抖擞,血气贲张,她随便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移步,一个呼吸,一个换气,一个拖腔,甚至一个装饰音,她舅都能心领神会地给以充满生命活性与艺术张力的回应。那是高手对高手的心灵点化,是卯头对榫口的紧致楔入,是门框对门扇的严丝合缝,是老茶壶找见了老壶盖的美妙难言。好唱家一旦与好敲家对了脾气,合了卯窍,那简直就是一种极高级的唱戏享受了。这种享受,他们舅甥之间过去是有过好多次的,但哪一次都没有今天这般合拍、入辙、筋道、率性。两个从九岩沟走出去的老戏骨,算是在家乡完成了一场堪称美妙绝伦的精神生命对接。
忆秦娥唱完,已是浑身震颤,泪眼婆娑,她先向父老乡亲弯下了九十度的腰,然后又深深给老舅鞠了一躬。
老舅当下就捂住黑脸,哭得泣不成声了。老舅说:“他妈的,戏弄好了,真是能享受死人的,老舅现在死了都值了!”
忆秦娥就极其享受地留在老家,跟老舅,老爹一起唱了三夜皮影戏。就在忙秦娥回来的第四天,派出所的乔所长从省城开车找她来了。
乔所长说,把你娘吓得跟啥一样,一家人分析来分析去,说你可能是回九岩沟。乔所长就开车找来了。
舅说:“你还是得回省城去唱戏呢。我听广播里说了,小忆秦娥都出来了,好事情嘛!各是各的路数,你还有你的观众、你的戏迷么。你的那些戏,小忆秦娥还得好多年才能学像呢。到了这个年岁,名角都得唱戏、教戏两不误了。你麻利回去吧,我这些年在山里洼里、沟里岔里到处乱钻,知道秦腔有多大的需求、多大的台口。只怕你人老几辈子,都是把戏唱不完的。”
第二天一早,她就听她舅在老屋场敲起了板鼓。那种急急火火的声音,催得连上学的娃们,都是一路小跑。
她再也在家里待不住了。忆秦城又一次离开了九岩沟。突然,她想唱点什么,或者喊点什么。一刹那间。她猛然想到了秦八娃先生说的一句话:“你哪天要是能自己吟出一阙‘忆秦娥’来,就算是把戏唱得有点意思了。”
她就突然脱口而出地,随意吟了一阙《忆秦娥•主角》:
易招弟,十一从舅去学戏。去学戏,洞房夜夜,喜剧悲剧。
转眼半百主角易,秦娥成忆舞台寂。舞台寂,方寸行止,正大天地。
她身后,是她舅敲板鼓“急急风”的声音: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才才才才才才……板鼓越敲越急。那节奏,是让她像上场“跑圆场”一般,要行走如飞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忆秦娥极其享受地留在老家,跟老舅老爹一起唱了三夜皮影戏,这不仅体现她对家乡的眷恋,也说明她想把自己的艺术奉献给乡亲。
B.忆秦娥在表演时极度投入,为戏中人物的悲苦命运所感动,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内心极度痛苦,“浑身震颤,泪眼婆娑”。
C.忆秦娥老爹讲述两颗门牙丢掉的原因那一段属于插叙,这种叙事技巧能使行文起伏变化,生出波澜,避免文章的呆板、拘谨。
D.在叙述视角上,本文主要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文章所表达的客观社会现实。
(2)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胡三元的人物形象。
(3)小说以“板鼓越敲越急”的场景结尾有什么好处?组卷:14引用:7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阅读如图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各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在发生变化……
(1)根据这幅漫画拟写一则宣传语,不超过16个字。
(2)简要分析这幅漫画的创意。组卷:9引用:4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020年12月29日消息,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颁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其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
消息一出,迅速引起广泛讨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提出更多建议。对于这一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材料和现实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组卷:10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