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三明市永安九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5/1/2 23:0:2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材料二:
在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于是发生了宪法。宪法观念是和西洋公务观念相配合的。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我说了不少关于“团体格局”中道德体系的话,目的是在陪衬出“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来。从它们的差别上看去,很多地方是刚刚相反的。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节选自《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材料三:
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物并不能说已插入了这村落社群中,因为他们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我已说过乡土社会是个亲密的社会,这些人却是“陌生”人,来历不明,形迹可疑。可是就在这个特性上却找到了他们在乡土社会中的特殊职业。
在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节选自《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1)下列对材料及《乡土中国》全书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团体格局中,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就像柴与柴捆,每一根柴都只能属于特定的柴捆,并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
B.差序格局强调他人之于自我有差等的次序,这次序既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上,也体现在抽象的相对地位上。
C.“己”在差序格局中处于中心位置,向外推形成亲属、朋友等路线,并以孝悌忠信等私人道德维持这些路线。
D.在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用于分别亲疏、远近,但其涉及的情感道德因素也有碍商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及《乡土中国》全书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二多处引用儒家经典,阐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体现了该书在社会学本土化方面的尝试。
B.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要求个体服务于团体,但同时也限制团体权力,以保护个体权利不被侵犯,这体现了“克群”的观念。
C.“客边”不被人所信托,却成了注重信用的商业活动的媒介,可见用于维系传统乡土社会私人道德的“信”具有伸缩性。
D.差序格局和与之相匹配的道德体系,对乡土社会中男女情感模式、家族关系、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体现差序格局的是
A.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B.苏秦穷困潦倒时,“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C.舜的弟弟意图谋杀他,舜却“封之于有庳”。
D.杨朱主张“贵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4)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在新零售浪潮的推动下,许多村镇小店正在结合“熟人经济”进行数字化转型。某农村电商提及乡村中“熟人经济”时说到:“没带钱,可以不记账,我认识你,何时有钱何时给,但很少有坏账,因为在村里欠钱会抬不起头。如果买的东西有问题的话,城市里要申请退款退货,但农村很简单,坏的放这,你拿新的先用,修好了给你……”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熟人经济”模式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乡土社会的影子。请结合《乡土中国》的有关内容分析乡村“熟人经济”模式得以推行的原因。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相背而行
陈 敏 儿子在前,孙子在后,母亲在儿孙中间走着。
是从医院回家的路上。
儿子抱怨:“妈,这次你尝到滋味了吧,一次感冒就花了600元,这要你卖多少双鞋垫才能赚回来?你这是给自己找苦吃,给儿孙丢面子。需要钱我给你就是,何必整天待在风雨里卖那些没人待见的鞋垫?晚上熬到半夜,看看你的那双手,跟老鹰爪子有啥区别?”
母亲不吱声,默默地跟着走。
母亲年轻时,当过村主任,她一辈子争强好胜。父亲去世后,她一个人过着,不用晚辈们照顾,也从不用晚辈们的钱。晚辈们逢年过节给地的零花钱,她都攒着,等攒得差不多了,找个由大给他们送回去。她微笑而去,含笑而归,离开后,那些他们送给她的钱会整齐地放在他们的茶几上或枕头下。如今,母亲渐渐老去,她的衰老和她的爱好一样重,儿女对她的疼爱和亏欠一样多。
母亲曾经有很多爱好,她剪纸、绣花、做花馍,还能画画,样样在行,是村里有名的“巧娘”。到了晚年,她将所有的爱好合并成一项:纳鞋垫。母亲不知从哪里听来的谣传:一个女人如果能做够360双鞋垫并被人垫在脚下,死后便可以直接升入天堂。她偶尔长叹一声:“离360那个数还远着哪,说不定还没做够,人就先死了!”
母亲虽腿脚不大灵便,但耳聪目明,身板依旧硬朗。
夜里,灯光昏暗,母亲纳好鞋垫四周的边沿;白天,在充足的光线下,于针脚空出的地方绣上一朵花,或牡丹,或玫瑰,或海棠,有时候也绣“百年好合”“莲年有余”“竹报平安”等吉祥图案,或十二生肖。她不太灵活的手绣出的图案惟妙惟肖。
如今,热衷于手工鞋垫的人并不多,但只要她往街角一站,每天都能卖出四五双。当然,他们买鞋垫并非全都用来垫脚,有些人只是喜欢她绣在鞋垫中央的那些花儿、猫儿、老虎、小猪等图案。他们明白,传统的手工艺如今已不再多见,买下来做个藏品也并非不是件好事。为此,母亲的鞋垫只能愉悦为数不多的人。但母亲却从不放弃,无论酷暑严寒、春夏秋冬,她天天摆摊于西街桥头的拐角处,她一针一线绣出的花儿也只为过往行人中有慧眼的少数人绽放。
这个冬季,冷空气频频来袭,母亲染了风寒。这次,风寒来势凶猛,让她不得不去镇子里的诊所挂吊瓶。几天吊瓶挂下来,好几张大票子哗啦一下就没了,心疼呀!她终于答应儿子,准备歇工几天,安生一段时日,享受一下现世的安稳与宁静。不过,在开始享清福之前,她说她得将手头上剩余的垫子卖完,不多,大概还有三十来双。
儿子得知消息时,心里一轻,母亲终于肯停下来了。只要母亲身体好,冬天不感冒,不生病,就是他做儿子的天大的福分。他妥协了一步,同意母亲的想法和做法。
第二天,母亲的鞋垫摊前来了好几个少年,这个买一双,那个买两双。第三天,少年们又来买,母亲的鞋垫两天内便销售一空。
母亲脸上荡漾着不曾有过的欣喜。一周不到,收获了500元,成了她卖鞋垫以来最大的一笔收入。
“我的鞋垫全卖完了,是被一帮我孙子般大小的孩子买去的。他们说,要拿这些鞋垫做展品,还说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下,我可有前途了,我得加班加点,多赶制一些出来!你瞧,我的感冒一下子全好了,一点儿也不咳嗽了,腿脚都灵便了,身子轻快多了!“母亲敲着自己的脑袋,兴奋地对进门看望她的儿子说。
成功的喜悦激励着母亲,她的双眸闪闪发光,脸笑出了一朵花,像极了她鞋垫子上绣的花儿。儿子和孙子共同设计的那套“计谋”似乎根本没有被母亲识破,儿孙俩对自己的弄巧成拙哭笑不得,但最终还是笑出了声。
儿子终于改变了对母亲的态度。或许,人们对她手艺的珍视和需求才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希望吧!
儿子没有再阻止母亲卖鞋垫,而是在母亲常待的西街桥头的拐角处,撑起了一顶户外伞,一顶防风遮雨的火红色的户外伞。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儿子”抱怨“母亲”因为纳鞋垫而感冒看病开头,既点明了人物关系,又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B.小说写虽然“母亲”做的鞋垫图案漂亮,但欣赏的人很少,说明传统手工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逐渐会被淘汰。
C.“母亲”因卖鞋垫染病,治病花了不少钱,她心疼,不得不接受“儿子”的意见,表现了“母亲”的无奈。
D.小说结尾写“儿子”没有再阻止“母亲”卖鞋垫,而是为“母亲”撑起了一顶户外伞,这顶伞具有双重意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交代“母亲”年轻时的背景,写她是一个要强而体贴子女的“母亲”,这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
B.小说中插入一则谣传,并写了“母亲”对这个谣传的回应,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
C.小说对“母亲”绣的多样且美观的鞋垫的描写,使下文“儿子”派人去收购“母亲”的鞋垫拿去做展品有了照应。
D.“像极了她鞋垫子上绣的花儿”一句,写出了“母亲”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与下文“儿孙”的笑构成鲜明对比。
(3)请结合小说分析“母亲脸上荡漾着不曾有过的欣喜”的原因是什么。
(4)“相背而行”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2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授承务郎,改差江阴佥判。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①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②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注)①忠简:南宋初期政治家赵鼎的谥号,即下一句所说的赵鼎。②伪学:程朱理学在南宋时被称为伪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B.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C.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D.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B.《礼记》主要记录礼仪,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C.大理卿,官职名。大理寺,官署名。古时最高法庭,掌管刑狱案件审理。
D.《稼轩集》是辛弃疾的作品集,又叫《稼轩长短句》,收录了辛弃疾一生的诗、词、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带奏表归顺南宋,被授予承务郎之职,改任江阴佥判。乾道六年,升为司农寺主簿,出京任滁州知州。
B.辛弃疾担任滁州知州时,适逢百姓受到战火的波及,他先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
C.辛弃疾正气浩然,慧眼识才。辛弃疾主政长沙时,发现考官滥取考生,十分生气,亲自查阅试卷,发现赵方是个豪杰之士。
D.辛弃疾性情豪爽,乐于助人。同事吴交如死后,家贫无钱买棺敛葬,辛弃疾慷慨解囊帮助办理丧事,并赞叹吴交如的清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②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
(5)辛弃疾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福州盗贼之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词可谓是宋朝的流行歌曲。从文学角度看,豪放词开拓了词的创作新境,辛弃疾等又从事爱国词的写作;①组卷:4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
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同学们很快就要投身社会、报效家国,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83引用:58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