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贵州省黔西南州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明清兵学是我国古典兵学发展史的最后一环,担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在特殊的内外际遇之下,兵学在明代晚期和清代晚期都迎来了空前发展的繁荣期。不同类型的兵书纷纷诞生,仅就数量而言,明清兵书毫无悬念地占据着历史之最。
历史进入明代之后,兵学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更有质量的兵书大多诞生于明代中晚期。这一现象的出现,多少与明廷当时面临的外患有关。如郑若曾编撰《筹海图编》,就海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合抗倭战争之需总结海洋战法。明代中晚期的兵书,大多关注海防问题,这对传统兵学形成了很好的补充。
在明代,造船技术、兵器技术,尤其是火器技术,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造船技术的进步,一度给了国人拥抱海洋的机遇。火器技术的提高,则推动了兵学理论发生改变。随着火器种类的不断增加,明军开始设立专门的火器部队,战法也围绕火器而制订。因此,军事学术、战术思想及建军思想等,都在快速地发生变化。明代兵书中也有不少围绕火器而展开,如《火攻挈要》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传统兵学发生转型和变革。
还需要看到的是,军事地理研究也在其时获得重视并取得重要进展。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通过对区域地理的研究并结合军事历史的深度分析,揭示了兵要地理研究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也将军事地理研究推向了高峰。这一论题得到了清代学者的持续重视,就此产生了灿若群星的地理学研究专家。
明清时期,文人论兵的传统得到了延续。文人论兵不全是书生之见和纸上谈兵,未可轻易否定。因为文人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准,他们探研兵学和著述兵书的思辨性和思想深度等,都不容忽视。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著名学者,都曾因为各种原因研究兵学,对古典兵学的发展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明清时期较为出色的兵书,如《投笔肤谈》《武备志》等,大多属于文人论兵之类的作品。它们的结伴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明清兵学的总体水平。
虽然明朝末期,传统兵学不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局面,也一度获得转型的契机。遗憾的是,这一发展进程意外地因为封建王朝的更迭而瞬间被打断。在经过大大小小的拉锯式战争之后,文化相对落后的后金军打败了明军和起义军,也随即打断了传统兵学迈向转型的进程。入主中原之后,清统治者对于中原兵学表现出极度的不屑,康熙本人便多次摆出胜利者的姿态,带头贬损中原兵学,斥之为“纸上谈元,无益于事”。种种铁腕政策的推行,推动着传统兵学走向衰落。到了晚清时期,西方列强陆续入侵,已经处于落后局面的清廷依旧以天朝上国自居,致使清军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丢盔弃甲。与此同时,人们也渐渐发现传统兵学已然落伍并难堪大任。
当时西方列强不仅在武器装备上占据优势,同时也在部队编成、战争观念和战略战术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此后,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标,清政府大力建设海军,大量译介和引进西方兵学著作。虽说总体成效不大,但也深刻刺激并强力推动着中国传统兵学的转型,近代化的军事变革也开始由理论层面逐步走向实践层面。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传统兵学竟然就此被动地迈入转型期。西方列强在军事和文化上的全面入侵,刺激并推动我国传统兵学的转型。这是悲哀和无奈,同时也是鞭策与警示。
(摘编自熊剑平《继往开来的明清兵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兵学在我国古典兵学发展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数量较多,类型丰富。
B.明代中晚期遭遇了海防外患,使得兵学家们都能结合具体战争对海防战法进行总结。
C.明清文人延续论兵传统,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都曾做出独特的贡献。
D.中国传统兵学理论多,实践少,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的全面入侵推动了其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紧扣论点,指出明清兵学在古代兵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又点明其历史使命。
B.文章主体部分主要从明清兵学的发展状况、特点以及传统兵学的转型等方面进行阐述。
C.文章对明清兵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进行阐述时,先指出结果,再揭示其中的原因。
D.文章结尾将西方与清朝的军事力量和兵学研究进行比较,既客观理性又富有情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快速发展的军事学术、战术思想等也反推了造船和兵器技术,而国人征服海洋的机遇正是这一反推的结果。
B.兵要地理研究在军事地理研究中有重要地位,清代延续了明代对此论题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更大的研究成果。
C.明清时期的文人在探研兵学和著述兵书的思想深度等方面不容忽视,完全颠覆了人们脑中文人论兵是书生之见的认知。
D.明朝灭亡,传统兵学迈向转型的进程被打断;而清统治者对传统兵学的不屑等,推动着传统兵学迅速走向衰落。组卷:4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注】MCN,一般指多频道网络。目前MCN平台按照业务类型,可以分为短视频、电商、直播、社交、资讯、垂直平台。
材料二:
网红经济是数字经济时代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指的是以互联网社交平台为基础,聚焦网络流量和粉丝形成定向销售市场,衍生出各种新的消费模式的网红经济产业链。网红经济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网红经济也迎合了大众猎奇的消费心理和需求,因此能被人们快速认可、接纳和追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丁真带火了四川甘孜理塘的旅游,李子柒对外传播了中国文化,网络直播还可以进行公益宣传和公益扶贫等。
随着网红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乱象。比如,网红明星偷逃税、“直播带货”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水军”刷单以及流量造假等。这些乱象是网红经济中不健康的成分,引发恶意竞争,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健康发展。究其原因,无外乎人们存在投机心理、法律意识淡薄,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滞后,无法发挥引导和保障作用。要避免网红经济乱象,使其既符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又能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良法善治解难题。
网红经济乱象治理需要法律制度与时俱进。网红经济颠覆了传统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为消费者带来多元化、个性化和共享化的购物体验。与传统经济不同,网红经济消费模式由“需求—产品—消费”变为“内容—需求—消费”,消费场景从线下到线上,这种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的变化均会产生新的法律问题,比如直播平台是否存在数据造假、线上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网红明星的税收是否合理等问题。因此,治理网红经济乱象需要税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等经济法律制度回应数字经济的发展,做出调整和完善,提供法律引导和保障。同时,经济法作为公平分配法,应针对网红经济乱象中的税收、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做出回应性立法,发挥调整功能,从整体、全面和长远角度推动形成数字经济法治、依法规范分配活动、保障分配秩序,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保障网红经济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摘编自赵莹《以良法善治促网红经济高质量发展》)材料三:
优秀的网红可以为大家带来积极的影响,他们会传递正能量,告诉大家中华民族应有的美德。如李子柒不但让中国人感受到了本国文化,也向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她的成长故事为无数青年带来了正能量,走红不靠炒作,靠的是一步步的努力,为了制作一条有质量的视频,她离开家乡四川远赴甘肃学习兰州牛肉面的做法,就算要花三个月,也不会随随便便地靠糊弄来欺骗她的观众。这传递的就是真善美的道德价值观,也激励着当代大学生们去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去用真善美的道德观为自己的人生引航。
负能量网红会误导消费者,模糊观众的价值观。现在各大平台上的网红们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由于这一行的入行门槛并不高,很多网红并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个人的道德观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有些网红为烂脸的假货说着好话,有些为了金钱销售三无产品,有些在传播低俗的视频,有些甚至在成名以后沾上了罪无可恕的瘾。再加上我国的网络监管并不是毫无死角,这些网红传播出来的观念也就为大学生们提供着负面信息。他们很容易把这种不好的想法当作自己的个性,去模仿这些道德败坏的行为,从而逐渐改变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摘编自赵安策《网红经济影响下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走向的调查研究》)(1)下列对材料一图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网红经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居于上游的是提供广告营销需求的品牌方广告主。
B.网红经济全产业链中,居于中游的既有内容创作端的各类网红与MCN机构,又有内容分发端的各类短视频、电商及社交平台等。
C.粉丝通过购物、打赏实现最终消费,供应链公司为电商型MCN提供货品供应服务,它们在网红经济全产业链中都居于下游。
D.整个产业链中,品牌方、MCN和平台方共同完成了网红经济内容需求从提出到满足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经济之所以被人们快速认可、接纳和追捧,是因为它不仅是数字经济的产物,而且满足了人们猎奇的消费心理和需求。
B.网红经济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与传统的截然不同,这种变化引发的新的法律问题需要税法、经济法等做出相应的调整。
C.优秀网红李子柒为了证明自己走红不是因为炒作,曾花三个月时间亲自去甘肃实地学习牛肉面做法,做出了高质量的视频。
D.只要各大平台提高网红的入行门槛,就能让更多的网红主动提高自己的学历,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正确引导消费者。
(3)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网红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从而给粉丝传递正能量,促进网红经济健康发展。组卷:1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打赌
契诃夫
一个黑沉沉的秋夜。老银行家在他的书房里踱来踱去,回想起十五年前也是在秋天他举行过的一次晚会。在那次晚会上,来了许多有识之士,谈了不少有趣的话题。他们顺便谈起了死刑。客人们中间有不少学者和新闻记者,大多数人对死刑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这种刑罚已经过时,不适用于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而且不合乎道德。照这些人的看法,死刑应当一律改为无期徒刑。
“我不同意你们的观点,”主人银行家说,“我既没有品尝过死刑的滋味,也没有体验过无期徒刑的磨难,不过如果可以主观评定的话,那么我以为死刑比无期徒刑更合乎道德,更人道。死刑把人一下子处死,而无期徒刑却慢慢地把人处死。究竟哪一个刽子手更人道?是那个几分钟内处死您的人,还是在许多年间把您慢慢折磨死的人?”
客人中间有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律师。别人问他的看法时,他说:
“不论死刑还是无期徒刑都是不道德的,不过如果要我在死刑和无期徒刑中作一选择,那么我当然选择后者。活着总比死了好。”
这下热烈的争论开始了。银行家当时年轻气盛,一时兴起,一拳捶到桌上,对着年轻的律师嚷道:
“这话不对!我用两百万打赌,您在囚室里坐不了五年!”
“如果这话当真,”律师回答说,“那我也打赌,我不是坐五年,而是十五年。”
“十五年?行!”银行家喊道,“诸位先生,我下两百万赌注。”
“我同意!您下两百万赌注,我用我的自由作赌注!”律师说。
就这样,这个野蛮而荒唐的打赌算成立了!银行家当时到底有几百万家财,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他娇生惯养,轻浮鲁莽,打完赌兴高采烈。
在监禁的第一年,根据律师的简短便条来看,他又孤独又烦闷,痛苦不堪。不论白天,还是夜晚,从他的小屋里经常传出钢琴的声音!第一年,律师索要的都是内容轻松的读物:情节复杂的爱情小说、侦探小说、神话故事、喜剧等。
第二年,小屋里不再有乐曲声,律师的纸条上只要求古典作品。第五年又传出乐曲声,囚徒要求送酒去。那些从小窗口监视他的人说,整整这一年他只顾吃饭,喝酒,躺在床上,哈欠连连,愤愤不平地自言自语。他不读书。有时夜里爬起来写东西,写得很久,一到清晨又把写好的东西统统撕碎。他们不止一次听到他在哭泣。
第六年的下半年,囚徒热衷于研究语言、哲学和历史。他如饥似渴地研究这些学问,弄得银行家都来不及订购到他所要的书。
在监禁的最后两年,囚徒不加选择,读了很多的书。有时他研究自然科学,有时要求读拜伦和莎士比亚的作品。
老银行家回忆这些事后想到:
明天十二点他就要获得自由。按契约我应当付他两百万。如果我付清款子,我就彻底破产,一切都完了……
“该诅咒的打赌!”老人嘟哝着,绝望地抱住头,“这个人怎么不死呢?他还只有四十岁。不久他会拿走我最后的钱,然后结婚,享受生活的乐趣,搞证券投机。我呢,变成了乞丐,……摆脱破产和耻辱的唯一办法就是这个人的死!”
“如果我有足够的勇气实现我的意图,”老人想,“那么嫌疑首先会落在看门人身上。”
囚徒室内点着一支昏黄的蜡烛。他本人坐在桌前。从这里只能看到他的背、头发和两条胳膊。在桌子上,在两个圈椅里,在桌子旁的地毯上,到处放着摊开的书。
可怜的人!银行家想,他睡着了,大概正梦见那两百万呢!只要我抱起这个半死不活的人,把他扔到床上,用枕头闷住他的头,稍稍压一下,那么事后连最仔细的医检也找不出横死的迹象。不过,让我先来看看他写了什么……
银行家拿起桌上的纸,读到下面的文字:
明天十二点我将获得自由,获得跟人交往的权利。不过,……十五年来,我潜心研究人间的生活。的确,我看不见天地和人们,但在你们的书里我喝着香醇的美酒,我唱歌,在树林里追逐鹿群和野猪,和女人谈情说爱……由你们天才的诗人凭借神来之笔创造出的无数美女,轻盈得犹如白云,夜里常常来探访我,对我小声讲述着神奇的故事,听得我神迷心醉。
我也蔑视你们的书,蔑视人间的各种幸福和智慧。一切都微不足道,转瞬即逝,虚幻莫测,不足为信,有如海市蜃楼。
为了用行动向你们表明我蔑视你们赖以生活的一切,我放弃那两百万。为了放弃这一权利,我决定在规定期限之前五个小时离开这里,从而违反契约……
第二天早晨,吓白了脸的看守人跑来告诉他,说他们看到住在小屋里的人爬出窗子,进了花园,往大门走去,后来就不知去向了。银行家带领仆人立即赶到小屋,证实囚徒确实跑掉了。为了杜绝无谓的流言,他取走桌上那份放弃权利的声明,回到房间,把它锁进保险柜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倒叙的方式,交代了在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晚会上发生的银行家与年轻律师之间的赌局。
B.小说在描写打赌的经过时,刻画出银行家轻浮鲁莽的纨绔子弟形象,为后文描写他想要谋害律师做了铺垫。
C.小说描写律师在被囚禁的十五年里,开始是“痛苦不堪”,最后两年却不加选择地读了很多书,可看出他思想的转变。
D.小说通过心理描写及相关情节,揭示了老银行家由萌生杀机到打消念头的过程,其中律师所写的文字起了关键作用。
(2)面对付出了十五年被监禁的代价而即将到手的“两百万”,律师为什么要选择自己“违反契约”而放弃?
(3)据说小说最初的结尾:律师逃走之后,又回来找银行家,因为他逃走后穷困潦倒,故而回来找银行家借钱度日。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组卷:0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
9.下面是关于情境科学研究的图示,请将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组卷:1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②分首芳草时,远意青天外。(贾岛《送集文上人游方》)
③春山无近远,远意一为林。未少云飞处,何来人世心?(朱耷《题山水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远意”的追寻,其实就是对美好的向往,往往也是对付现实压迫的一种心理希冀。心有“远意”的人更懂得深情,心有“远意”的人也更能发现美。寻到了“远意”,便是在心底种下了花儿。心有“远意”,不必归隐终南山,处处皆是桃花源、水云间;心有“远意”,心才不会困于尘世的方寸之间,情才不会淹没于晨昏的喧嚣之下。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