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阿房宫赋》2021年同步练习卷(5)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
    (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5)第二段文字共四句话,分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第③句是
     
    复句,关联词是
     
     
    。第④句是
     
    复句,关联词是
     

    (7)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统治者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的问题。
    (8)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
     

    (9)下面是对第④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
    B.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
    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
    D.句中第c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组卷:1引用:1难度:0.5
  •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三年,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卫为之安。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庆元、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祐能诗文,有《节齐集》。
    (节选自《元史•陈祐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B.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C.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D.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我国古代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经部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部书,通称“五经”;史部则包括各类历史书和法典、职官、地理、时令等方面的书。
    B.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C.颜子,是孔子的弟予颜回,颜回非常贤良,品德高尚,曾受到孔子的赞赏,后人以颜子代指有良好品行的人,文中即为此义。
    D.忠定是陈祐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中“忠定”是对陈祐的一种赞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祐礼贤下士,虚心求教。他到任河南府总管的当天,就去拜访金朝末年的名士李国维、薛玄,向他们询问治理政事的方法。
    B.陈祐为民着想,敢于担当。他任南京路治中时,当地发生蝗灾,因担心捕蝗损坏成熟的庄稼,他令先收庄稼后捕蝗,有人反对这样做,他说,为百姓利益获罪也甘心。
    C.陈祐治政有方,受到敬仰。卫辉路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地方,陈祐担任卫辉路总管后,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使卫辉得以安定,他离职后,百姓为他立碑颂德。
    D.陈祐为官公正,震慑了官吏。他任南京总管并兼开封府尹时,下属官员多惊慌失措,他告诉官吏们,不必惊慌,他会公正地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因此官员们严于律己,不敢违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
    ②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

    组卷:3引用:2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戍卒叫,函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独夫之心,日益骄 固:顽固
    B.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让
    C.戍卒叫,函谷 举:攻占
    D.则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后人哀之不鉴之 君子博学日已参省乎已
    C.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月出东山之上
    D.使六国各爱其人,足以拒秦 木受绳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二段的议论则透过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斥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最高统治者。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C.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写阿房宫被焚时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又流露出作者对秦朝的怜悯之情。
    D.作者借秦王朝灭亡玄事,写秦朝覆灭的原因,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因不爱其民而“毕”其统治,秦国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么就不会迅速灭亡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意指今人不要步秦人之后尘。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组卷:3引用:1难度:0.5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文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组卷:7引用:2难度:0.5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阿房宫赋
    杜  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王,四海一 毕:完了。
    B.廊腰回,檐牙高啄 缦:曲折。
    C.掠其人,倚叠如山 剽:抢劫,掠夺。
    D.独夫之心,日益骄 固:顽固。
    (2)下列两句中,加横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对阿房宫的建筑风貌进行总体性地描述。“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四句话用非常简练的语言写出了秦统一天下的气势和阿房宫的建成。
    B.作者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奢靡生活,另一方面写她们极力展示自己的娇媚,以等待皇帝的宠幸。都是为了表现秦始皇的穷奢极欲,为下文论述天下兴亡的道理作铺垫。
    C.“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四句话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的灭亡,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D.文章写了秦始皇和老百姓之间天壤之别的生活状况,意在言外,很显然也是在警示唐穆宗“大起宫室,广声色”的危机,提醒他要爱惜民力,不要重蹈秦国灭亡的覆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组卷:2引用:1难度:0.6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李绅,字公垂,中书令敬玄曾孙。世宦南方,客润州。绅六岁而,哀等成人。母卢,躬授之学。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元和初,擢进士第,补国子助教,不乐,辄去。客金陵,李锜爱其才,辟掌书记。锜浸不法,宾客莫敢言,绅数谏,不入;欲去,不许。会使者召锜,称疾,即胁使者为众奏天子,幸得留。锜召绅作,坐锜前,绅阳怖栗,至不能为字,下笔辄涂去,尽数纸。锜怒骂曰:“何敢尔,不惮死邪?”对曰:“生未尝见金革,今得死为幸。”或言许纵能军中书,绅不足用。召纵至,操书如所欲,即囚绅狱中,锜诛,乃免。或欲以闻,谢曰:“本激于义,非市名也。”穆宗召为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稹为宰相,而李逢吉教人告于方事,稹遂罢;欲引牛僧孺,惧绅等在禁近沮解,乃授德裕浙西观察使。僧孺辅政,以绅为御史中丞,顾其气刚卞,易疵累,而韩愈劲直,乃以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免台参以激绅。绅、愈果不相下,由是皆罢之,以绅为江西观察使。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会敬宗立,逢吉知绅失势可乘,使守澄从容奏言:“先帝始议立太子,杜元颖、李绅劝立深王,独宰相逢吉请立陛下,而李续、李虞助之。”逢吉乘间言绅尝不利于陛下,请逐之。帝初即位,不能辨,乃贬绅为端州司马。后天子于禁中得先帝手缄书一笥,发之,见裴度、元颖、绅三疏请立帝为嗣,始大感悟,悉焚逢吉党所上谤书。始,绅南逐,历封、康间,湍濑险涩,惟乘涨流乃济。康州有媪龙,旧传能致云雨,绅以书祷,俄而大涨。开成初,郑覃以绅为河南尹。河南多恶少,或危帽散衣,击大球,尸官道,车马不敢前。绅治刚严,皆望风遁去。武宗即位,徙淮南,封赵郡公。居位四年,以足缓不任朝谒,辞位。卒,赠太尉,谥文肃。
    (节选自《新唐书•李绅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B.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C.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D.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在句中指幼年失去父亲,类似这种委婉的说法还有“失怙”指失去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B.国子,本来指国子监这一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在句中指所立皇太子。
    C.疏,有时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在句中指的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事情的意见书。
    D.祠,是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处所。“祠”左旁“示”表示向神灵出示呈现的祭品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绅才能出众,志向远大。他本是官宦之后,很小就赢得“短李”的诗名;科举及第,却选择离京客游金陵。
    B.李绅智勇双全,坚贞不屈。他不愿为李锜效力,就假装害怕发抖;李锜用它的性命相威胁,他也毫不畏惧。
    C.李绅屡经磨难,仕途坎坷。因得罪李锜而下狱;也因牛憎儒免其御史中丞之职;后遭李逢吉为首乘间陷害。
    D.李绅名声显著,深受赞扬。他历经多代帝王,多次受到君王恩宠;当地方官也能造福于民;死后获赠受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使者召锜,称疾,即胁使者为众奏天子,幸得留。
    ②或欲以闻,谢曰:“本激于义,非市名也。”

    组卷:5引用:3难度:0.4
  •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骊山北而西折
     

    ②廊腰
     

    ③高低冥迷
     

    ④春光融融
     

    (2)翻译文中画线句。
    ①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③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④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最后一句实际上在写什么?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4)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

    组卷:2引用:3难度:0.7

二、选择题

  •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15引用:4难度:0.8
  • 9.下列句子,从修辞角度考虑,含有不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组卷:51引用:2难度:0.9
  • 10.下列各项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组卷:62引用:4难度:0.8
  • 11.下列语句都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的一项是(  )
    ①檐牙高啄 ②蜂房水涡
    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④烟横雾斜,焚椒兰也
    ⑤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⑧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组卷:102引用:5难度:0.8

五、其他

  • 32.杜牧写这篇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组卷:0引用:2难度:0.5
  • 3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良庖更刀   
     

    ②族庖更刀   
     

    (2)形容词作名词
    而刀刃者无   
     

    组卷:1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