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拟史”批评中,“拟《史记”批评由于其发生的频繁性、广泛性,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拟史”批评根源于儒家文化深刻的宗经重史思想。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即流露出“比《春秋》”的拟《春秋》动机,其后因单篇流布,多有亡逸。西汉元成年间褚先生仿《史记》体例补写亡篇,可视为最有代表性的“拟(史记》创作,故而后世多有将杰出的史书比拟为《史记》的现象。而唐代古文运动奠定了《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此后,其他文体中“拟《史记》”批评现象层出不穷。散文领域,韩愈曾评柳宗元的文章为“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到宋代,苏轼评价欧阳修“记事似司马迁”。唐宋八大家多有被比拟为司马迁的现象。后来,元代杨维桢《吊谢皋父》中称谢皋羽“文似太史公”。明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以《史记》为旗帜,相关文论更是将“拟史记》”批评发挥到极致。到清代,姚莹将姚鼐也拟作司马迁。由此可见,“拟《史记》”批评作为散文领域的一个重要观念,对文学创作与审美都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外作品。近代黄遵宪评价日本古贺精里名《赠茶博士某序》曰:“叙述茶事甚详,而抉剔弊窦,曲尽情状,如太史公《货殖传》。”
在诗歌领域“拟《史记》”批评同样影响广泛。宋代苏轼首先提出“杜甫似司马迁”的议题。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对“杜甫似司马迁”的解读重在风味而非形似,是对苏轼之论的深度解说,而其实质则侧重的是杜诗的诗史价值。
诗文之外,其他文体作品中“拟史记”批评也层出不穷。小说领域,明代金圣叹提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的重要观点。将《水浒传》拟作《史记》进行叙事、写人等文法方面的评点,其后清代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话:“《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戚蓼生《石头记序》将《红楼梦》与《史记》比拟,称《红楼梦》“殆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曰:“《聊斋》以传记体仅小说之事,仿《史》《汉》遗法,一书兼二体。”
此外,辞赋领域,宋代罗大经将《赤壁赋》与《伯夷列传》类比。戏由领域,明代韩邦奇最早将关汉卿与司马迁并举;可见“拟《史记》”批评在戏由领域同样影响深刻。
“拟《史记》”批评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正如清代尤侗在《艮斋续说》中评价诗歌领域的“拟《史记》”时所言“杜诗似《史记》,不但为太史公增价,并为工部雪冤矣”。“杜诗似《史记》”的论题,对《史记》与杜诗的经典建构皆有价值。不同文体领域共有的“拟《史记》”批评反映了《史记》传播的广度与文学影响的深度。不同文体在文学功用,接受群体、审美特征等方面皆有区别,而不同领域的“拟史记》”批评都将《史记》视为重要的文学经典而树立,反映出《史记》在不同维度的经典化过程。同样,依赖“拟《史记》”批评,不同文体寻找到彼此间的共通之处,从而为文体之间相互渗透与学习提供了可能,进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体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刘彦青《“拟《史记)”批评与<史记>的经典化》)材料二:
中国小说传统源远流长,丰厚博大,“拟史化”倾向无疑是中国小说传统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所谓“拟史化”,即注重小说与历史的依存关系,把小说看作是历史著作的变种,强调小说“补史之阙”的作用。
这种“拟史化”倾向早就被中国古代学者们揭示出来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所谓“稗官”,即为记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官,可见小说的诞生即与史录有关。刘知几在《史通•杂述篇》直接把小说与历史著作类比,强调小说与正史“参行”的功能和小说家的“史家”身份。
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有着迥然的差异。西方小说产生较晚,但它的源头是古希腊的史诗和戏剧,而亚里士多德总结古希腊文学经验的《诗学》是后来西方古典文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圣经。这里的“诗”是文学的统称,更是叙事类作品(主要是史诗和戏)的特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西方的叙事文学(包括后来的小说)一开始就是强调与历史著作相区别的,他们把文学(包括小说)看得比历史著作更高级、更有价值,都认为文学(小说)比历史更真实。这恰恰与中国的传统相反,中国把历史著作看作是校准小说的墨绳,中国古代小说家的终极目标是“补正史之阙”。
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学观念的风行而逐渐式微了,以至当代人对此几无印象。在今天提出和梳理中国小说传统并不是出于狭隘的复古倾向,也不是要发泄浅薄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是对当下在中国日益膨胀以至泛溢的“虚构”化小说稍加矫正。虽然中国传统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并不见得值得我们全部肯定,但它积极的入世精神和自更的艺术担待,对历史真相和生活真谛的不懈探究,值得今天好高骛远的作家们认真镜鉴。
(摘编自张浩文《中国古代小说“拟史化”传统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史”批评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文学观念,影响范围较广。
B.“拟史”批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儒家文化的宗经重史思想,后来历代文学批评家加以丰富与发展。
C.在散文领域,“拟《史记》”批评对文学创作与审美有重要影响,在诗歌、小说、辞赋、戏剧领域也影响深远。
D.近代以来,中国小说“拟史化”倾向受到了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而衰落,说明它在新时代已经失去了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体部分按照历史顺序,充分论述了“拟史”批评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状况。
B.不同文体可依赖《史记》建立“拟史记”批评,再依赖“拟《史记》”批评找到共通之处。
C.班固解说小说的诞生的例子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与“拟史化”倾向关系十分紧密。
D.材料二末段既点出中国传统小说“拟史化”倾向的不足,又指出其价值,具有辩证思维。
(3)下列选项,不符合“‘拟史’批评”的一项是
A.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谈到“今王实甫西厢记》为传奇冠,北人以并司马子长”。
B.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曰:“此书即史家列传体也,以班、马之笔,降格而通其例于小说。”
C.姚莹在《识小录》中曰:“惜抱轩诗文……文品峻洁似柳子厚,笔势奇纵似太史公。”
D.韩愈写的《柳子厚墓志铭》《柳州罗池庙碑记)等文章称颂柳宗元的文学贡献和政绩。
(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述了“拟史”的相关内容,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你班将举行“杜甫似司马迁”交流会,请结合材料一和杜甫的诗歌风格列出你的发言稿的要点。组卷:2引用:2难度:0.1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我跟着那青年女子,不久就来到一座很整洁的小房子前,那房子还有明亮亮的半圆形小窗户,房前有一个铺满石子的小四方院,你也可以说是还长满了被精心栽培而香气四溢的鲜花的小花园。窗子上挂着纱帘,纱帘的中间没扯上。透过窗棂可以看到一个弧形绿色大屏风或一把扇子,还有一张小桌和一把大椅子,我不禁想姨奶奶那时也许正好不神气地坐在那儿呢。
我的鞋那时已处于万般凄惨的境况了,鞋底已一片一片地掉了,鞋帮也破绽得难以被再认为是鞋了。我的帽(也被我用作睡帽)又扁又皱,就是被扔到垃圾堆上的脱了柄的破镐和它相比也不会不好意思了。我的衬衣和长裤上沾着暑气、露水、草屑、肯特的泥土(我在那泥上睡过觉),再加上破烂,当我站在门前时,我姨奶奶小院里的鸟儿也受了惊吓。从离开伦敦后,我的头发就没碰过梳子和刷子。由于没受惯风吹日晒,我的脸、脖子和手都被烤成了紫褐色。我从头到脚都是白垩粉和沙土,就像刚从一座石灰窑里出来一样。就这么一幅样子,还对这幅样子有强烈的自觉,我等着向我那严厉的姨奶奶介绍我自己,让她接受我这样的第一印象。
有那么一会儿时间过去了,客厅窗子依然那么平静,以至我想她可能不在那里。就在这时,从房子里走出一个女人,她帽子上又扎了条头巾,手上带着园艺手套,身披一条像收税人的大围裙那样的大园艺口袋,手拿一把大刀。我马上就知道她是贝西小姐了,因为她大模大样地走出房子,和我可怜的母亲常描述她当初走进我们布兰德斯通鸦巢的花园那大模大样完全一样。
“走开!”贝西小姐摇摇头说,并向空中挥动那把刀做了个砍的动作,“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
她走到花园的一角,弯腰去挖一棵小树的根时,我战战兢兢地望着她。我勇气丧尽,只抱着豁出去的想法了,于是我轻轻走过去,在她身边站下,用手指碰碰她。
“对不起,小姐。”我开始说。
她吃惊地抬头看看。
“对不起,姨奶奶。”
“呃嘿?”贝西小姐叫道,我还从没听过人们用这么吃惊的口气说话呢。
“对不起,姨奶奶。我是你的孙子。”
“哦,上帝!”我姨奶奶说着,一下坐到了花园的小径上了。
“我是大卫•科波菲尔,从萨福克的布兰德斯通来的—我出生的那晚,你去过那儿,见到了我亲爱的妈妈。她死后,我很不快活,我被冷落,不能上学被迫去独立谋生,干不适合我干的苦活。所以我跑到你这里来。我刚动身就被人抢劫了,只好一路走来,从动身后,我就没上床睡过觉。”说到这里,我的自制力全丧失了;我的双手动了动,本意是向她指明我那褴褛行状,证实我所受的苦难,可我就一下大哭了起来,我想这场哭已憋在我心里整整一个星期了。
我姨奶奶脸上只剩下惊诧的表情,坐在石子上两眼瞪着我;我一开始大哭,她就连忙起身,抓住我的衣领,把我带进了客厅。在客厅里,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一个高厨的锁,从中取出几个瓶子,然后把每个瓶子里的玩艺都朝我嘴里倒一点。我想她是想都没想就拿出那几个瓶子的,因为我至今肯定说我当时尝到了茴香汁、鱼酱、色拉油。由于我依然很伤心,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呜咽,她向我投下这些滋补剂后就把我放到沙发上,在我脑袋下垫一条披肩,又把她头上的头巾取下垫到我脚下,以免我会把沙发套弄脏。然后,她就坐在我前面说过的绿色大扇子或屏风后,这一来我就看不见她的脸了;她每隔一分钟就叫一声“上帝!”,像号炮一样。
我姨奶奶个头高高的,神色严厉,但并不难看。她的脸上,她的声音里,她的步态举止中,都无不流露出一种刚毅,足以说明她往日在像我母亲那般软弱的人身上可产生的影响;她容貌还可算秀丽,虽然面客坚定严肃。我特别注意的是她有一双十分机灵明亮的眼睛。在我认为是种包头布(我说的是那便帽,当时那玩艺比现在更流行,帽两边有系在脖子上的带子)下,她灰白的头发简单朴素向两边分开。她着的衣是浅紫色的,很整齐干净,只是尺寸很紧,好像她想尽可能减少挂碍。我记得当时我认为她的衣看上去极像剪去了不必要的下摆的骑装。她在襟前挂着一个金表,金表还配有链子和一些挂饰;如果我能从其大小和式样判断,那表应是男子用的。她喉部有一块约模是衬衣领口的东西,腕部露出像衬衣袖口的东西。
那个房间就像珍妮或我姨奶奶一样整洁。就在刚才我放下笔回忆那房间时,带着花香的海风又吹进来了;我还又看见擦得铮亮的老式家具,弧形窗里绿扇子附近我姨奶奶的那把凛然的大椅子和桌子,粗毛地毯,壶架,两只金丝雀,古磁器,装满干玫瑰叶的酒罐,放置各种器皿的高橱架,还有和这一切极不协调的——脏兮兮躺在沙发上打量这一切的我。
珍妮去烧洗澡水了。洗澡实在是很大的享受。我开始感到因曾睡在野地而四肢疼痛,而我又那么疲乏虚弱,几乎无法让眼连续睁开五分钟。我洗澡之后,她们——姨奶奶和珍妮——给我穿上本是狄克先生的衬衣和裤子,又用两或三条披巾把我裹上。我像一捆什么呢,我也说不上,但我觉得是热哄哄的一捆。我觉得很乏,极想睡,很快就又倒到沙发上睡着了。
(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贝西姨奶奶挥动那把刀并做砍的动作,说道“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可以看出她有重女轻男的思想。
B.作者虽然没有详细描写大卫来投奔姨奶奶的原因和经过,只用几句话加以概括,但足以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C.近距离观察和接触贝西姨奶奶后,大卫发现她外刚内柔,也很亲切,并不像从母亲那听到的那么严厉和傲慢。
D.洗完澡之后,我之所以“很快就又倒到沙发上睡着了”,不仅因为疲乏至极,还因为在这里获得了温暖和安全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描写我衣衫褴褛的情况,不仅写出了我的惨状及一路走来的不易,还为下文姨奶奶见到我之后的反应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大卫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人物和环境,结构曲折,情节跌宕起伏,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
C.倒数第二段描写大卫回忆当时贝西姨奶奶屋内的摆设,“不协调”“脏兮兮”两个词刻画出他当时惴惴不安的心理。
D.本文主要记叙了大卫•科波菲尔前来投奔姨奶奶贝西,姨奶奶见到大卫之后的一系列反应和做法,语言真实而细腻。
(3)节选部分重点刻画了贝西姨奶奶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4)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11引用:6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ㅤㅤ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有暴雨、大风和风暴潮等,作为一个较多受台风影响的国家,几乎年年夏天,我国沿海省份的居民都会紧张地关注着台风动向,各部门严阵以待。气象专家建议,①_______,居民要及时收听,收看或上网查询台风预报预警信息;储备好食物和水,备好移动电源、手电筒等应急物品;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居住在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的居民,要及时②_______;沿海地区的居民最好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成“米”字图形,以防窗玻璃破碎。
ㅤㅤ台风来临时,需继续关注台风动态信息,尽量减少外出。③_______,千万不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如果你住在帐篷里,应立即收起帐篷,到坚固结实的房屋中避风;如果你在水面上(如游泳),则应立即上岸避风避雨。
(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咳,你问什么不行呀!”凤娇替香雪挎起篮子说。
B.领导将于下个月初到你校检查指导,请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C.当你走在绿意盎然、花团锦簇的山中,一定会流连忘返。
D.你热得这一脸的汗,赶紧进屋里喝点水凉快凉快。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2引用:10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
襄子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