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十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1 11: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否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学术界一直有争议。
平心而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穿插了“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小振兴,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小说的悲剧性质,不过思想艺术整体上还是无法同前八十回相提并论,但第九十八回写黛玉之死,包括前一回写黛玉焚稿等,还是有前八十回的踪影,打动过不少读者。至于这后四十回是否掺杂有曹雪芹残稿,倒不必纠缠,应该在不预设谁是作者的前提下,应就文本本身的客观效果加以分析评价,这也是笔者分析黛玉之死描写的基本立场。
第九十八回写林黛玉之死,确实比较成功,红学家蒋和森的《林黛玉论》,就是从这里开头的。他写道: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是不寻常的一回,两个世纪以来,不知多少读者的感情,都要在这里突然像一道水流跌入万丈深渊似的激荡、回旋起来。
这话不能说没有事实依据。究其原因,一则,林黛玉的命运曾获得不少人的同情,前八十回有关黛玉的出色描写,已为这最后出现的凄婉欲绝一幕,做了充分的蓄势;再则,生命枯竭和心灵绝望的双重打击,更让读者一洒同情之泪。还有,林黛玉临终前挣扎着没有说完的“宝玉,宝玉,你好——”,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种想象,又通过黛玉去世后的一段景物描写强化:
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描写,在“惟有”中凸显“没有”,似有《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那种怅然若失的效果,尽管悲伤的程度并不一致,而《红楼梦》这段文字也稍显套语化。
但令人感到吊诡的是,恰恰这种可被视为艺术成功的描写,又在很大程度上,跟小说没有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紧密相关。小说写黛玉之死,同时也写了宝玉与宝钗成亲的大喜事,这是以空间并峙的方式展开的描写。空间把宝玉和黛玉分隔在两个不同的氛围里,宝玉神志不清下无法领略到大喜大悲,而黛玉因对宝玉的误会而产生的绝望情绪虽然强烈,却没有来自宝玉反馈的心灵冲击和碰撞。这样传递的悲喜对照和对峙,主要是停留在他人感觉的表面,回避了表现宝玉和黛玉心灵对撞。
让黛玉欲言欲止的描写,这一回中,共有两处。一处是黛玉对紫鹃说的话:
“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
还有一处,就是她临终前,说的“宝玉,宝玉,你好——”
可是,这种激发了读者想象力的描写,真的是一种艺术成功,还是作者在逃避描写的难题?这还真值得深入讨论。
也是在这一回,小说还写到,对于黛玉之死的消息,大家都没有告诉宝玉,只有薛宝钗顶着巨大压力、直接告知宝玉真相,使宝玉惊厥昏倒,后又慢慢恢复理智。这既符合宝钗做事大气的风格,也使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但让宝玉清醒的关键却是阴间神秘人的开悟。在表现心灵世界冲击和变化的复杂性上,即便在围绕着黛玉之死而呈现的较为出色的情节艺术描写中,也有着难以弥补的简单化的局限。
总之,艺术的出色与局限,其两面性就是那么鲜明地依存于黛玉之死的描写中,换句话说,如果艺术仅仅是用来回避表现的困难,那么艺术的策略常常就是一种走向情节表面新奇的套路。在解除一切艺术套路中,让黛玉和宝玉在心智健全的日常生活中直面对方和自己,表现出困难的克服或难以克服,这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关宝黛关系给予读者的反套路的示范。
(摘编自詹丹《黛玉之死的描写套路与反套路》)(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后四十回合平曹雪芹悲剧基调设置,部分内容被认为可能是曹雪芹残稿。
B.“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是却把小说推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
C.黛玉去世前两次欲言欲止的描写,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但仍然不能摆脱套路化的嫌疑。
D.《红楼梦》中对黛玉之死的艺术描写陷入套路,这影响了对复杂的心灵世界的开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争议谈起,可以尽量减少叙述,直入论题。
B.文章征引蒋和森的《林黛玉论》,论证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精彩之中有套路。
C.文章以“笔者”“这还真值得深入讨论“等语句进行表述,表明了作者的审慎态度。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入,提出了解决描写套路问题的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这一问题,应从文本本身的思想艺术水平方面考虑。
B.《红楼梦》写林黛玉之死能感动读者,主要在于前八十回的描写很出色,蓄势充分。
C.宝钗把黛玉去世的消息直接告知宝玉,符合宝钗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宝玉清醒的关键。
D.《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关宝黛关系的描述是反套路的,没有回避正常生活中的困难。组卷:15引用:11难度:0.2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红军这支革命的队伍,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记载:“当我们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见路边有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获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正询问间,红军领袖毛泽东至,告以老妇所言。当时毛即时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授予老妇,并命人给予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故事体现红军始终把人民群众冷暖安危放在第一位,红军与人民群众军民一家,鱼水情深。红军长征途中所到之处,每个红军战士都牢记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爱护群众一草一木,做到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红军长征途中,每到一处,无论是住“老乡”家,还是露天宿营,队伍出发前总是要把住过的地方打扫干净,并挑水将老百姓的水缸盛满,完全归还向老百姓借用的东西,如有损坏就要道歉和赔偿。红军食用了群众的粮食、茶一定会公平付酬,如果物主不在家,红军离开时就会把钱放在物主家的香炉里或者礁窝里。
(摘编自黄德林《长征精神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材料二:
在长征途中,面对艰难困苦时,红军官兵讲的最多的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面对严酷无情的自然环境,面对绝地断粮等生死考验,红军将士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强大敌人,靠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信念。史料记载,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在漫漫征途中,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几十座高山险峰,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突破了人类生存极限。“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体现了高尚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长征胜利的基础,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必须进一步保持和发扬这种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弘扬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压倒、征服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征服的大无畏精神。
遵义会议后,在军事上,毛泽东根据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实际,正确指明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经艰辛,胜利到达陕北;在政治上,把长征的“大搬家”变成北上抗日,广泛宣传我们党的政治主张,同张国焘主张南下并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与国民党和其他党派的关系上,逐渐由“反蒋抗日”转变为“联蒋抗日”,动员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有能力左右自己的命运。
(摘编自王相坤《深刻把握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材料三: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化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与此同时,变革过程也遭遇世界局势动荡、网络安全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的挑战。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需要弘扬长征精神,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有力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摘编自张文君《长征精神的永恒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途中,红军纪律严明,不侵占老百姓的生活物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B.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不仅要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还要面临其他各种因素的生死考验。
C.在长征途中,穿越草地是红军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但红军还是用顽强意志战胜了困难。
D.通过长征广泛宣传我们党的政治主张,改善了我们党与国民党和其他党派的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云以纪实的手法,客观再现长征途中偶遇农妇的故事,体现了红军与人民群众军民一家,鱼水情深。
B.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同张国焘的错误思想进行了坚决斗争,这样才使国共第二次合作有了可能性。
C.当前国际形势复杂,面对艰巨任务,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已成为应对当前重大挑战、解决好国际争端的先决条件。
D.长征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在当下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未来将会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
(3)新时代背景下,长征精神仍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材料二谈一谈长征精神对当下青年有何启示。组卷:7引用:5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冻土观测段(节选,有改动)
董夏青青 上等兵将他带到那天夜里他步行时路过的那家眼熟的餐馆。门前屋檐下摆着一桌俩凳。
上等兵拉出凳子坐下来:“这是我班长最爱吃的一家店,每回下山休假,他都先过来吃一顿。我班长爱吃兰州拉面。”
“你的问题,”他说,“说吧。”
上等兵双手插兜,许久才开始说话。
“排长,我想留队。”上等兵说。
“家里同意吗?”他说,“上个月你家里人都找过来了。”
“我跟他们说了,我病了。”上等兵说,“我自己知道,好起来也容易,以后替班长把他的活儿接着好好干下去,干明白,病就好了。”
“谁告诉你的?那个女医生?”
“不是。”上等兵摇头,“我先给您说两件事,然后我再问问题。”
“有一回,军区电台联网组训,”上等兵说,“班长叫我给他校报,他读得太快,我就把报校错了。班长当时特别气愤,说,你学了几个月的专业,报还能校错?你有你的责任,有你的使命,这要是打仗了,你这校窜行了,还窜了两行,仗得怎么打?我当时也没忍住,冲他发火,我就骂开了,我说我从当兵第一天就是等着退伍的,在这鸟地方气喘不上来,尿撒不出来,他妈的我脚上全长了冻疮,头也疼得不行,你还骂我。说完我就走了,老子不校了,叫我滚蛋还正好。但是我班长还一直在发报,我走的时候,他手也没离开发报机。然后我还没走出门口,就听见砰的一声,一看,我班长连人带椅子倒在地上。我赶紧过去把他扶起来,翻抽屉找速效救心丸。等班长吃了药缓过来以后,说举倒不怪我,是他手上的汗流到发报机的键盘上,键盘又通着电,给他打晕了。”
“还有一个事,”上等兵继续说,“我刚下连的时候,班长晚上给我们开了个欢迎会,会上问我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我说我有问题,我想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当兵,每年创造的利润是多少?入伍之前,我家里面安排了饯行的酒席。我一个开加工厂的堂哥就说,当兵无非也是个工作,拿命换钱而已,说白了有多高尚?所谓牺牲也就是个概率问题,一百年打不了一次世界大战,这要是有个大师能预言未来三五年不打仗,纳税人何必花钱养着这帮人?”
上等兵说完,望着印在桌面的象棋棋盘。
“说完了?”他问。
“说完了。”上等兵说。
“那你现在想不通的,还是这个利润问题?”
“我是想问您,”上等兵抬起头看着他,“我班长那么好的人死了,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这样的人吗?”树上蝉鸣和风吹动梧桐枝叶的声音落下来。良久,他问了一句:“你有喜欢的女孩吗?”
上等兵点头:“有。”
“记得她的样子吗?”他伸出手指头在自己的脸前比画,“她的轮廓……”
上等兵的眼神失了焦,轻声说:“记得。”
“你记得她、认得她……”
“嗯。”
“是因为她的轮廓……”
“是。”
“边界……”他说,“国家的边界就是它的轮廓。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轮廓不要改变,要一直像我们心里记得的,还有那些死去的战友们记得的,这个地方最好的样子。”
“上上任团长走的时候,全家三口人在团部大门口,跪下磕了三个头。”他说,“上上任团长的儿子,就是咱现在的营长,也来了这个地方。我从小一进陵园就特别害怕,但是去咱这儿的烈士陵园一点儿都不怕,还有被保护的感觉。”
“给我看病的心理医生也这么说……可山上的经历,给内地很多人说他们也不能理解,他们看了,就只是富人看穷人的感觉。”上等兵说。
“还有件事……排长,”上等兵磕巴着说,“在珠海,我家是开私人飞机维修保养的,我学飞机构造的时候,教我的老师是英国人,我懂英语。那天有个那边的人受伤了,他就躺在地上一直大喊大叫,说不要抓我,我家里还有老婆孩子,上级授意他才过来的,不关他的事,要我们救他,他不想死……我老也忘不了他的哭声……排长,我忘不了……想想我班长我应该……可我忘不了……”
(注:班长在此次冲突中牺牲)
“知道你班长的原名叫什么?”
上等兵流着泪摇头。
“叫许元义,不是屹立的屹,是义气的义。”他说,“他小时候老跟人打架,他爸觉得是名字起坏了,老讲江湖义气不行,就给他改了名,改成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个‘屹’。后来他自己也觉着改了挺好,‘屹’字,一个山一个乞丐的乞,别忘了自己是山沟里出来的乞丐一样的人,做事只能比别人做得更好。他练发报的时候跳字了,自己拿尺子抽自己手背,尺子都抽断了。”
“我这两天想,什么叫有仁有义,义字好理解,仁呢?”他在面前的棋盘格子里划出仁字的字形,“仁,就是一个人他有点儿二;仁就是得有俩人,有了‘对方’才能谈。”
“那边有个小士兵,每次巡逻碰上我都给他递烟抽,他就特别认我,说在我们这边当兵好。那天快打起来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在人堆里找他,我特别害怕他也在里面,最后我俩遇上。那种时候不该想这些,可要是这个良心没了,也不配穿这身皮。等我以后有儿子了,就给他起名叫‘大同’,这个名字,你指望你堂哥那样的,给儿子取名叫托尼、杰瑞的人能理解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上条件艰苦,上等兵家境优渥,家里人要他退伍,他在留队的问题上很是纠结。
B.上等兵通过回忆与班长之间的两件事件一一校报出错、欢迎会上的提问,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好人保护我们这样只谈利润的人,值不值?
C.“我老也忘不了他的哭声”,对那边受伤的人的同情之心让上等兵深感不安,他感觉对不起在冲突中牺牲的班长。
D.文章最后一段,不仅解开了上等兵的心结,也反映边防军人希望边境不战不乱,和谐相处的愿望,从而拓宽了文章主题。
(2)请结合全文,简析画线段落的作用。
(3)有人评价本篇小说,“这看似零度、不带任何情感的描述中其实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组卷:3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9.用下面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可增删个别词语,要点内容不能增删。
(1)未来的喷气式飞机将以9倍于音速的速度飞行。
(2)从纽约到东京的飞行时间只有两个小时。
(3)未来的喷气式飞机将在高速引擎推进下安全飞行。
(4)高速引擎以煤的衍生物为燃料。组卷:16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无论是慷慨赴难的刘和珍还是从容就义的“左联”五烈士,都在国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50周年,九一八事件9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辛亥革命110周年。每一串数字,见证着每一段风雨兼程的历史,铭记着他们的付出与精神。铭记是为了永不忘却,铭记是为了蓄积精神力量,铭记是为了走得更远,铭记是为了不忘来时路。人生易老,岁月悠悠。无论是人生旅途还是一个民族的发展,我们都会在前进的路上丢失一些东西,但有些东西必须铭刻在心。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和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2引用:4难度:0.6